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儿泄泻分外感、内伤两类。赅括寒湿、湿热、伤食、虚寒泄泻四种。先父认为无论何种泄泻,均与“脾”、“湿”二字有关,故《内经》有“脾病飨泄”、“湿胜则濡泻”之说。脾和湿之间有其内外相因的关系。如脾虚是生湿、受湿之木,而湿胜又是困脾、渍脾之根。小儿“脾常不足”,尤易发生此类疾病。因此先父在治疗此类疾病时,根据内外因的不同病精,或健脾以运湿,或祛湿以旺牌。兹将他的治疗经验整理介绍如次。外感泄泻祛湿健脾外感泄泻多在夏秋之令发生,有因于暑湿伤脾而成之湿热泻,有因于寒湿伤中而致之寒湿泻。病因为湿,病本在脾。先父认为治疗此类泄泻,应以祛湿健脾为主。凡疏风、散寒、泄热、利水均有祛湿作用。脾喜燥恶湿,湿去则脾自健矣。例一:刘××,男,10个月。长夏感受暑湿之邪,身热汗少,大便稀黄,其气热臭,日  相似文献   

2.
泄泻为临床常见病,现代医学称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而言。主要由于湿邪所胜和脾胃功能障碍引起。《医学心悟》云:“湿多成五泻。泻者属湿焉……” 通过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泄泻初起,尤其是一些泻下秽臭,肛门红肿灼痛者,湿热所致无疑,现代医学称之肠炎。但也有不少由于  相似文献   

3.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引起泄泻的病因很多,有外感六淫,饮食失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体虚久病等,而主要病因是脾虚运化水湿无权,湿成病邪。《景岳全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熟腐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相似文献   

4.
论泄泻     
释名辨类泄泻之名,早见于宋,张杲《医说》:“有人久患泄泻,以暧药补脾及分利小水,百种不愈。医诊之心脉独弱,以益心气补脾药服之,遂愈。”后世医家多有发明。如明代《丹台玉案》云:“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赤水玄珠》曰:“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若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势  相似文献   

5.
湿秘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雪亮 《中医杂志》1999,40(2):123-123
孔令诩教授为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孙,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笔者有幸拜其为师,颇有心得,兹就其运用利湿法治疗便秘的经验予以探讨,虽非疑难病症,但其辨证之精可窥一斑。湿邪过盛常能导致腹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湿胜则濡泻”,《难经》也云:“湿多成五泄”,《杂病源流犀浊·泄泻源流》将湿邪与泄泻的致病关系阐述得更加明确详细:“湿盛则食泄,乃独由于湿耳。不  相似文献   

6.
“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此句见于张景岳所著的《景岳全书·泄泻》篇中,它主要是强调了利小便在治疗泄泻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湿胜则濡泄”。《杂病源流犀烛》曰:“湿胜则飧泄,乃独由湿耳。”程钟龄在《医学心悟·泄泻》篇中亦云:“湿多成五泻,泻久属湿也明矣。”可见治疗泄泻时,利水渗湿,分清别浊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然而,盲目地将此句作为治泻的唯一法则,在临床上,一见到泄泻便用“利小水”的方法,见效者多,不效者亦屡见不鲜,何也?津液易损也。今试浅论之,不妥者,请斧正。1津液与泄泻的关系津液是人体…  相似文献   

7.
久泻必调肝     
久泻,乃泄泻之日久者,习称慢性泄泻。久泻以病程长,难痊愈,易复发为特点。其病因病机较复杂。《景岳全书·泄泻》篇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提纲挈领说明:脾胃在泄泻中的地位,即泄泻以脾失健运为关键。久泻虽然其本在脾,但不可疏忽调肝在久泻中的作用,治疗久泻必调肝。《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肝与脾之间为所胜所不胜的关系,肝木所胜者脾土,脾土所不胜者为肝木。正常情况下,肝木制约脾土,才能维持正常协调下的变化与发展。肝的疏泄功能,可以疏泄脾…  相似文献   

8.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景岳全书·泄泻》中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病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是泄泻致病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肠鸣腹痛,大便泄泻,伴腹痛,或泻后痛缓,伴见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等,辨证当责之肝脾不和.吴昆在《医方考》中指出:“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盖木失条达,横逆犯脾,则气机失调;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故痛泻并作.  相似文献   

9.
泄泻以脾为主要矛盾,以湿为病理关键,内湿、外湿或内外合邪均可致泻,故湿胜则泻.“风能胜湿”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依据五行理论,风者,五行属木,湿者,五行属土,木能克土,故风能胜湿.风药以祛风为长,多具味薄气轻、轻扬发散之性,升麻、葛根、柴胡之类也,其性辛、苦、温,味香,属木,辛温可升阳,苦温可燥湿,辛香可醒脾,属木之性助肝之条达,以达胜湿止泻之功.然风药多辛香走窜,易于耗气伤阴,故当中病即止,用量不宜过重,避免耗气伤阴之弊,以防其耗散元气.  相似文献   

10.
陈桂香 《中医药导报》2002,8(5):295-295
泄泻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肠炎 ,究其原因主要与湿有关 ,所谓“湿胜则濡泄” ,又《医学心悟·泄泻》云 :“湿多成五泻 ,泻之属湿也。”笔者在临床上以治湿为主采用芳香化湿、清热利湿、温中化湿、健脾燥湿、淡渗利湿五法治疗甚效 ,现举例如下。1 芳香化湿法张× ,女 ,2 9岁 ,1998年 5月 2 8日就诊。因贪凉而致腹泻 2天 ,泄泻清稀 ,腹痛肠鸣 ,脘闷食少 ,稍感恶寒发热 ,肢体疼痛 ,苔白稍腻 ,脉濡。证属外感寒湿脾失健运 ,治宜芳香化湿解表 ,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处方 :藿香 10g 佩兰 10g 白术 10g 茯苓 10g 陈皮 6g 厚朴 10g …  相似文献   

11.
周瑞珍 《新中医》1993,(8):13-14
小儿秋泻,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由于本病多在秋季发生,故称为小儿秋季腹泻。本病属于中医“小儿泄泻”范畴。古人对小儿泄泻一证,论述甚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曰:“湿胜则濡泻。”张景岳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失健运则泄泻随之”等等。这些论述,已指出本病的基本病因和病机。  相似文献   

12.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古人对“泄”与“泻”尚有分别。如明·《丹台玉案》云;“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状舒缓;泻者,势似直下”。一般合称“泄泻”,是儿科的常见病。究其病因,或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或卒受惊恐,或脾胃虚弱者引起。余用胃苓汤加味治疗婴幼儿泄泻154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古人对“泄”与“泻”尚有分别。如明·《丹台玉案》云;“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状舒缓;泻者,势似直下”。一般合称“泄泻”,是儿科的常见病。究其病因,或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或卒受惊恐,或脾胃虚弱者引起。余用胃苓汤加味治疗婴幼儿泄泻154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关于引起泄泻的致病因素,祖国医学认为: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而致泄泻,故有“无湿不成泻”,“湿胜则濡泄”之说。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密切,脾虚不运,水谷不化,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理论。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第一至第五版都把导致泄泻的病因归纳为以下五种: 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皆能致泻,但以寒、湿、暑、热之邪致泻最多见。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而导致泻泄发生。3.情志失调:平时脾胃素虚,复因忧思恼怒,精神紧张,情志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而成泄泻。4.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亦可遂成泄泻。  相似文献   

15.
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泄泻32例王素云福建漳州长途汽车总公司医疗所363000泄泻是婴幼儿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临床表现以排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或如稀水为特征。笔者根据《内经》云:“湿胜则濡泻”。又云“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寒...  相似文献   

16.
顽固性腹泻治疗体会张建平巴盟中医院(015000)王国华巴盟卫生处(015000)泄泻.又称腹泻.历代医籍对本病记述甚详.名称繁多,如“湿泻”“飨泻”“洞泄”…….但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荡,甚或泻物如水样为其主症.如持续半年以上经久不愈者称慢性腹...  相似文献   

17.
泄泻症状见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水样大便。本病《内经》谓“泄”,有“濡泄”、“飧泄”、“洞泄”、“注泄”等称。汉唐医书多称“下利”,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历代医书对泄泻的病因、病机及证治,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景岳全书·泄泻·论证》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熟腐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说明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脾胃功能障碍和湿邪所胜。《张聿青医案·泄泻》:“上则嗳气,下则便泄,厥气不和,克制脾土。”这说明本病与肝旺克  相似文献   

18.
临证一得     
治泄泻首重脾阳《内经》云:“湿胜则濡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飱泄。乃独由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苛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由此可见诸泄无不与湿有密切关系。湿在致病过程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据临床所见,泄泻多由饮食不节(洁)或感受寒凉,戕伤  相似文献   

19.
慢性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往往病程迁绵,反复发作,疗效难以巩固。吾师著名老中医朱良春先生素对久泻悉心研治,辨证用药有独到之处,爰作简要介绍如下。脾虚为本重在益火补土泄泻论治,一般以暴泻、久泻为纲。朱师认为,暴泻责之湿盛,久泻咎于脾虚,因此久泻必须从脾论治。不仅要明确“脾虚则健运无权,湿浊内生,泄泻以成”。而且还要掌握脾病及肾,或他脏之病及脾,相互影响,相互兼夹转化的特点。如“久泻脾虚,累及肾阳,命火式微。釜底无薪,火不暖土。脾病及肾,肾病及脾,如此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泄泻焉能瘥耶?”久泻虽有轻重程度的不同,脾肾病变的区别。但若久治缠绵不愈者,往往脾肾同病,临床上难以截然区分,恒以久泻不止,水谷不化,肠鸣腹胀,腹部隐痛,甚则五更泄泻,舌淡苔薄,脉象沉细作为辨证的依据。朱师指出,“脾旺不受邪”,“脾虚为本,重在益火补土”,故治疗上多从健脾运中为主,佐以温肾益火。用药时参、术、苓、蓣量宜加大,旨在脾旺方能磨  相似文献   

20.
泄泻治验三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春颖 《吉林中医药》2009,29(11):975-976
泄泻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常兼有腹胀腹痛,经常有反复发作病史,可由寒热、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其外因涉及风寒暑湿食等,湿是基本病机,故有无湿不成泻之说;泄泻的内因,关联脾、肝、肾,而以脾为关键,肝之疏泄太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