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评价采用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外旋肌对预防初次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后脱位的影响。方法 2007年1月—2013年3月,采用后外侧切口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75例77髋,在股骨大转子后方贴近原解剖位置处钻孔将外旋肌群用7号线或是薇乔线“8”字缝合重建作为A组。同期常规初次THA未行外旋肌群止点重建的65例66髋作为B组,比较2组THA术后脱位率,最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患者术后随访8~40个月。A组患者随访出现术后关节后脱位1例(约1.30%);B组患者1例因脑梗塞未能随访,其余术后出现关节后脱位6例(约9.23%)。A组患者术后关节后脱位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外旋肌群与股骨大转子之间的完整性及连续性,有助于恢复髋关节外旋肌群肌力及降低初次行后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后脱位的发生率,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从而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所引起的痛苦,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和康复时间,减少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修补关节囊及外旋肌群预防中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的股骨颈骨骨折患者8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切除后方关节囊行外旋肌群修补,研究组将关节囊与外旋肌群进行修补。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评分与脱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周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1、3个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2.50%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5.00%,且研究组脱位率0.0%低于对照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患者实施修补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临床疗效较高,脱位情况显著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后外侧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时,采用改良方法用带线锚钉原位重建外旋肌群对预防髋关节后脱位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航空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因股骨颈骨折住院患者151例,其中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股骨颈骨折住院患者86例采用传统的外旋肌群重建方法(对照组),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股骨颈骨折住院患者65例采用改良的外旋肌群重建方法(观察组),2组患者均为新发生骨折,且在入院后3~7 d内行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患者术中分离外旋肌群时,紧贴外旋肌止点处用电凝离断,关节置换后用锚钉缝合线将外旋肌原位缝合至股骨大转子止点处;对照组患者距离止点0.5~1.0 cm切断外旋肌,用1-0可吸收缝线于大转子处重建。2组患者重建外旋肌群后,术中活动髋关节观察是否引起重建处撕裂,并对术后髋关节假体脱位及髋关节功能等情况进行比较。2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结果观察组患者未发生术中外旋肌重建后撕裂及术后关节脱位现象;对照组13例患者术中发生重建外旋肌撕裂,其中6例发生术后假体脱位;对照组患者发生术中外旋肌重建后撕裂及术后关节脱位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χ~2=10.751,P=0.001;χ~2=4.723,P=0.030)。术后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外旋肌肌力达3级以上者占92.31%(60/65),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4.5±9.2;对照组患者外旋肌肌力达3级以上者占79.07%(68/86),Harris评分71.9±8.4;观察组患者外旋肌肌力达3级以上者比例及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024,P=0.025;t=3.124,P=0.001)。结论改良外旋肌重建是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缝线锚入法修复后路软组织预防术后早期脱位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缝线锚入法修补后关节囊的病例,研究锋线锚入法对预防早期脱位的作用。术中F型切开并完整保留后关节囊。取5号EHTIBOND缝线4根。中部对折。打结2个后置入髓腔。使缝线依靠线结锚着在股骨假体与髓腔后壁间。深度约2~3cm,作为后关节囊股骨侧止点,使切开之关节囊及外旋小肌群一起缝合固定于股骨颈后壁。术后观察早期的安全活动范围及脱位情况,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本组中无术后髋关节脱位出现,无感染及假体松动出现。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97.6%。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锚入式缝合法修补后关节大大增加了髋关节的后方稳定性,能够有效地预防术后早期后脱位的发生,且允许术后早期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一种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改进方法。方法:2005年3月~2007年3月,采用Gibson人路,保留髋关节囊和旋后肌群,对26例新鲜的老年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2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5~65分钟,平均53分钟。术中最多出血量为230ml,平均出血量为120ml。所有患者经11个月~24个月随访,平均19个月,术后均未发生远近期髋关节脱位、切口感染及假体松动。术后6、12个月随访时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92.7分和95.1分。测量双下肢长度患肢比健肢平均长0.4cm。结论:后外侧切口保留关节囊和旋后肌群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保留了髋关节的外旋力量和关节囊后外侧软组织,重建了髋关节软组织平衡,增加术后髋关节的稳定性,能够更好地恢复髋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经骨隧道修补外旋肌群及关节囊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组)30例和观察组(经骨隧道修补外旋肌群及关节囊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并发症发生情况、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Harris评分及手术前后步态参数。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下地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Harris评分及步态参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骨隧道修补外旋肌群及关节囊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更为积极,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T”字形切开后方关节囊和“舌状瓣”切开重建两种后方软组织修复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188例,根据修复方式分为A、B组。A组90例行传统“T”字形切开后方关节囊再修复。B组98例作以股骨转子间嵴为根部的舌形切开。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感染,术后关节稳定性和术后6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手术切口长度A组14.0±1.0cm,B组14.1±0.9cm;手术时间A组101.6±7.8分钟,B组104.2±7.1分钟;术中出血量A组347.7±55.3mL,B组350.0±58.6mL。术后引流量A组399.5±29.4mL,B组304.8±37.2mL;术后6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A组为85.5±2.1分,B组为92.4±1.8分;B组在术后引流量和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于A组。结论:在后方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舌状瓣”切开重建方法修复关节囊及后方肌肉组织效果较好,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 作为髋关节重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髋关节置换的后外侧入路是目前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翻修术( Revision total hip replacement) 常用的手术入路.术后髋关节后脱位是一种比较严重而常见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4%左右, 仅次于假体松动[1].研究表明术后脱位多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2],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是导致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目前研究发现术中软组织破坏过多导致的软组织失平衡已逐渐成为假体脱位,尤其是早期脱位的主要因素.我们通过骨锚钉技术,及部分游离阔筋膜修复重建关节囊,增加髋关节术后稳定,降低早期术后脱位风险,极大恢复了髋关节张力,最大可能地重建关节囊的正常解剖结构,使之更加接近生理状态的髋关节,有效防止髋关节脱位发生,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避免2次手术风险,减少患者痛苦,使患者早期下地负重活动,扩大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屈伸及旋转活动范围,有效预防术后血栓发生.极大提高术后关节功能,在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在预防THR 术后脱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后脱位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我们对14例病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早期后脱位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脱位原因。对脱位者试行手法复位,手法复位失败者采用关节囊修补加必要的假体调整。结果14例病人中,6例经手法复位后未再出现脱位。对8例出现再脱位或复位失败的病人经关节囊修补术或必要的假体调整后未再出现脱位。结论软组织张力异常是假体后脱位的主要原因。加强缝合修补后方关节囊能够有效防止行后外侧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后脱位,机理为关节囊修补后能限制髋关节过度内旋、阻止股骨头假体在髋臼内衬内的初始滑动,并提供了形成致密的假关节囊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运用系统评价的基本方法,探讨后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pTHA)中采用软组织修复预防术后脱位的疗效.本研究纳入分析的文献共8篇,累计研究对象5 153例.Meta分析显示:对于后路pTHA,软组织修复后方关节囊可降低术后脱位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髋关节脱位的易发因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7例THA术后髋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采用手法复位、外展皮牵引6例,切开复位1例。术后经3年随访,5例未再发生脱位;1例患者术后并发多发性脑梗塞,患侧臀中肌无力,反复出现脱位而放弃治疗;1例患者牵引治疗出院后再次出现脱位,入院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3年未再出现脱位。结论:全髋关节术后脱位主要是由于术前、术中、术后因素综合影响术后髋关节假体的稳定性.其中术中假体安装位置不当及术后周围软组织失衡是术后髋脱位的主要原因,围手术期过程中积极的预防可减少术后脱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君 《当代医学》2011,17(6):5-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脱位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月11例THA术后脱位患者的脱位原因、治疗经过及术后预防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在脱位后均首先给予麻醉下闭合复位、下肢皮牵引6周治疗,其中9例患者获得稳定未发生复发性脱位,2例患者在复位后3个月内又连续2次脱位,并在复位过程中发生髋臼松动,给予手术翻修髋臼调整外展角后获得稳定。术后4个月~6年随访,未再出现脱位。结论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失衡、患肢主动或被动活动范围过大、假体安装位置不当是脱位的常见原因;脱位后大多数患者可通过麻醉下行闭合复位治疗,少数假体位置不当且稳定试验阳性者应考虑手术翻修;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进行有关THA的康复知识教育是预防脱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及坐骨神经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侃  齐新文  周伟民  陈军平 《西部医学》2009,21(8):1279-1281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脱住合并股骨头骨折及坐骨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6例髋关节后脱住合并股骨头骨折及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按照Pipkin分型:I型4例,Ⅱ型1例,Ⅳ型1例;髋关节脱住全部急诊6小时内闭合复位,股骨头骨折后侧入路可吸收螺钉固定,对于损伤的坐骨神经行神经探查修复术,l例Ⅳ型髋臼后壁骨折的应用重建钢板固定。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32个月(平均24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12~21周,平均16周;随访期内未见股骨头坏死出现,髋关节评分按照Epstein标准:优5例,良1例。神经恢复按照MCRR标准:优4例,良1例,一般1例。结论髋关节后脱住并股骨头骨折及坐骨神经损伤应急诊超早期行髋关节复位,早期明确诊断及选择合适入路内固定,早期探查松解坐骨神经对其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诊疗过程中失误原因及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42例髋臼后壁骨折伴髋关节脱位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对术后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7个月-2年5个月,平均23个月,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髋关节异位骨化,2例出现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2例出现股骨头坏死,2例于内固定手术前复查CT发现髋关节仍处于后脱位状态。Matta影像学评分:优21例,良1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0.47%;关节功能Merled,Aubigne评分:优20例,良12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76.19%。结论整复定位,骨牵引操作不当及髋关节漏诊是诊疗失误的主要原因,延迟复位增加了术后股骨头缺血及异味骨化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髋关节后脱位并髋臼骨折21例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髋关节后脱位并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创伤性髋关节后脱位并髋臼骨折的患者按照髋关节后脱位Thompson-Epstein分型,Ⅱ型:5例,Ⅲ型:12例,Ⅳ型:3例,Ⅴ型:1例,施行手术切开整复骨折,髋臼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4年,平均2.25年。按Merled,Aubigne髋关节评分系统评分标准评定:优18例,良2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5.2%。结论采用手术切开整复骨折,髋臼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髋关节后脱位并髋臼骨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骨性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脱位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66例骨性关节炎病人,均采用THA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髋关节脱位发生情况,将术后髋关节脱位病人设为脱位组,未脱位病人设为未脱位组。记录2组病人手术相关指标及病历资料,经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骨性关节炎THA术后脱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66例骨性关节炎病人THA术后脱位25例,脱位率9.40%;2组病人年龄、人工股骨头直径、髋关节手术史、手术失血量、术后股骨假体前倾角、术后股骨偏心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而性别、BMI、手术入路、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术后输血率、术后引流量、手术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女性、人工股骨头直径 < 30 mm、髋关节手术史、后外侧入路、术后股骨假体前倾角>10°是骨性关节炎THA术后脱位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骨性关节炎THA术后容易发生髋关节脱位,年龄>75岁、女性、人工股骨头直径 < 30 mm、髋关节手术史、后外侧入路均可增加其脱位风险。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his work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the complications of S-ROM modular hip arthroplasty combined with transverse subtrochanteric shortening for Crowe type IV 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CDH).
Methods  A totoal of 28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Crowe type IV CDH received treatment using this surgical technique from June 2003 to June 2010. The follow-up was conducted at 3 days, 1, 6, and 12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and later annually at the outpatient of our hospital. Sequential pelvic plain film and normotopia film of the affected hip joint were taken. The limp and the Trendelenburg sign were also assessed, the ischiadic nerve injury was also evaluated by electromyogram, and Harris hip scores were recorded.
Results  After operation, both the alignment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transverse osteotomies were good. None of the patients had presented complications of joint infection, prosthesis loosening, joint dislocation, or nerve injury.
Conclusions  S-ROM modular hip arthroplasty combined with transverse subtrochanteric shortening was a satisfactory and safe technique for the Crowe type IV congenital hip dislocation within a mean follow up of 53 months. Transverse subtrochanteric shortening could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distraction injury of sciatic nerv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脱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8年12月9例THA术后脱位患者的术前病因、脱位原因、治疗经过及术后预防再次脱位采取的措施.结果 术后经6个月至8年随访,其中7例未再发生脱位,1例伴有偏瘫患者反复出现脱位,另1例在6个月内再次出现脱位后经限制患髋活动,未再出现脱位.结论 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失衡、患肢主动或被动活动范围过大、假体安装位置不当是脱位的常见原因;脱位后大多数患者可通过麻醉下行闭合复位治疗,少数假体位置不当且稳定实验阳性者应考虑手术翻修;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进行有关THA的康复知识教育是预防脱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SuperPATH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Garden Ⅲ、Ⅳ型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按入院先后顺序,依次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0例,采用SuperPATH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2组短期临床疗效。结果2组病人术后6个月内均未发生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和感染等并发症。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且术后7 d、1个月和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1),2组在手术时间、术后髋关节影像学评价以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perPATH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能够促进病人术后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