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核因子κB 65(NF-κB65)、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住院分娩的PIH患者58例设为PIH组,同期正常产妇40例设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2组胎盘组织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滋养细胞内NF-κB65、ICAM-1、VCAM-1的表达。结果PIH组各指标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值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且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均随着病情加重呈现出逐步增加或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PIH患者的NF-κB65表达强度与ICAM-1、VCAM-1呈显著正相关(r=0.951,0.894,P<0.01);在绒毛滋养细胞中,NF-κB65表达强度与ICAM-1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r=0.801,P<0.01)。结论 PIH患者胎盘组织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滋养细胞内NF-κB65、ICAM-1、VCAM-1的表达显著升高或降低,NF-κB65的激活可能调控ICAM-1、VCAM-1的表达并参与PIH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ECV304细胞株中,核因子κB(NF—κB)的反义寡核苷酸(AODNs)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分为3组,其中2组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寡核苷酸(ODNs)分别转染AODNs、正义寡核苷酸(SODNs):另1组(阳性对照组)不转染ODNs。流式细胞仪荧光活细胞计数检测转染效率及NF-κB的表达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流式细胞仪检测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AODNs对TNF—α诱导的V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方法能将ODNs有效地转染至HUVECs中,且AODNs可有效抑制NF-κB的复制合成。NF—κBP65的AODNs可使TNF—α刺激的人脐静脉内皮VCAM-1mRNA表达下调33.08%,蛋白质水平的表达下调48.27%,并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结果一致。结论:NF—κB的AODNs可显著下调NF—κB调控的、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黏附分子表达。  相似文献   

3.
柏庆利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4):3286-3287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与内皮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检测5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心绞痛患者30例、心肌梗死患者20例和20例正常人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rae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①sICA-1(ng/L)在心肌梗死组、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水平分别为(31.77&;#177;4.68),(22.07&;#177;1.79)和(18.04&;#177;1.25),HCY(μmol/L)在心肌梗死组、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水平分别为(23.76&;#177;8.67)。(18.84&;#177;2.80)和(10.11&;#177;2.31),冠心病患者血中HCY和sICAM-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956~5.636,P&;lt;O.01),其中sICAM-1在心肌梗死组血中最高,有统计学差异t=2.956-5.636,P&;lt;O.01),HCY水平在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组无统计学差异(t=1.856,|p&;gt;O.01)。②HCY和sICAM-1无相关性(1=1.953,1.543,P&;gt;O.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可引起内皮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但尚有其他因素参与内皮损伤及AS形成。  相似文献   

4.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为高危急腹症之一,发病急,病因复杂,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预后不良,病死率可达40%[1].  相似文献   

5.
薄小萍  陈茂华  张常莹  鲍小京  陆卫红 《临床荟萃》2011,26(21):1868-1870,1873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西洛他唑可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方法将HUVECs用不同浓度的西洛他唑(0μg/L、0.05μg/L、0.1μg/L、1.0μg/L、10μg/L)溶液处理1小时后,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0μg/L诱导24小时。半定量复合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黏附分子VCAM-1和ICAM-1mRNA的表达。结果 TNF-α能上调VCAM-1和ICAM-1的表达,西洛他唑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上述作用,随着西洛他唑浓度的增加,ICAM-1mRNA表达水平逐步下降,分别为0.239±0.012、0.205±0.012、0.166±0.010、0.136±0.008,VCAM-1mRNA表达水平也逐步下降,分别为0.114±0.048、0.093±0.051、0.083±0.045、0.068±0.039。结论西洛他唑可抑制TNF-α诱导的HUVECs的黏附分子VCAM-1和ICAM-1mRNA表达,提示西洛他唑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止血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聚集和黏附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具有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作用的银杏叶提取物对脂多糖介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途径及细胞间黏附分子、E-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①实验于2003-01/2004-12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完成.取健康产妇分娩后的新鲜婴儿脐带(由本院分娩的产妇自愿提供),应用胶原酶消化人脐静脉内皮,收集内皮细胞进行培养.②将培养成融合状态的内皮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M199培养基中不加其他干预物质;脂多糖组:M199培养基中加入脂多糖1 mg/L;脂多糖+银杏叶提取物50组:预先加入银杏叶提取物50(80 mg/L),60 min后加入脂多糖1 mg/L;脂多糖+咖啡酸苯乙酯组:预先加入咖啡酸苯乙酯(20 mg/L)30 min.于预12 h,收集细胞检测Toll样受体4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E-选择素表达水平;干预1 h,收集细胞提取核蛋白检测转录核因子κB p65活化变化.③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oll样受体4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E-选择素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Toll样受体4蛋白表达水平及核因子-κB活化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E-选择素蛋白表达.④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Toll样受体4 mRNA和蛋白表达(A值):脂多糖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脂多糖+银杏叶提取物组和脂多糖+咖啡酸苯乙酯组明显低于脂多糖组(P<0.05~0.01).②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E-选择素mRNA和蛋白表达(A值):脂多糖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脂多糖+银杏叶提取物组和脂多糖+咖啡酸苯乙酯组明显低于脂多糖组(P<0.05~0.01).③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核蛋白核因子-κB p65活化(A值):脂多糖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脂多糖+银杏叶提取物组和脂多糖+咖啡酸苯乙酯组明显低于脂多糖组(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核因子-κB活化,进而减弱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途径从而抑制脂多糖介导的黏附分子表达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具有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作用的银杏叶提取物对脂多糖介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途径及细胞间黏附分子、E-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①实验于2003-01/2004-12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完成.取健康产妇分娩后的新鲜婴儿脐带(由本院分娩的产妇自愿提供),应用胶原酶消化人脐静脉内皮,收集内皮细胞进行培养.②将培养成融合状态的内皮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M199培养基中不加其他干预物质;脂多糖组M199培养基中加入脂多糖1 mg/L;脂多糖+银杏叶提取物50组预先加入银杏叶提取物50(80 mg/L),60 min后加入脂多糖1 mg/L;脂多糖+咖啡酸苯乙酯组预先加入咖啡酸苯乙酯(20 mg/L)30 min.于预12 h,收集细胞检测Toll样受体4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E-选择素表达水平;干预1 h,收集细胞提取核蛋白检测转录核因子κB p65活化变化.③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oll样受体4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E-选择素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Toll样受体4蛋白表达水平及核因子-κB活化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E-选择素蛋白表达.④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Toll样受体4 mRNA和蛋白表达(A值)脂多糖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脂多糖+银杏叶提取物组和脂多糖+咖啡酸苯乙酯组明显低于脂多糖组(P<0.05~0.01).②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E-选择素mRNA和蛋白表达(A值)脂多糖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脂多糖+银杏叶提取物组和脂多糖+咖啡酸苯乙酯组明显低于脂多糖组(P<0.05~0.01).③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核蛋白核因子-κB p65活化(A值)脂多糖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脂多糖+银杏叶提取物组和脂多糖+咖啡酸苯乙酯组明显低于脂多糖组(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核因子-κB活化,进而减弱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途径从而抑制脂多糖介导的黏附分子表达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黏附分子与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佳华 《临床荟萃》2006,21(9):677-678
细胞黏附分子是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物质,在血管性病变中起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内皮细胞损伤时可引起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异常增加.近年来,对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已经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黏附分子的研究也因此倍受关注.笔者仅就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与内皮细胞损伤之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表明,川芎嗪在抗肺纤维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对川芎嗪抗急性肺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大鼠油酸性急性肺损伤时,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变化。方法:采用静脉注射油酸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建模后并分别用川芎嗪和地塞米松进行干预。结果与结论:建模成功后,模型组大鼠肺系数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肺组织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应用川芎嗪和地塞米松干预后上述变化明显减轻(P〈0.05)。证实川芎嗪对急性肺损伤时的肺组织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川芎嗪抑制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表明,川芎嗪在抗肺纤维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对川芎嗪抗急性肺损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大鼠油酸性急性肺损伤时,核因子κB 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 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变化.方法:采用静脉注射油酸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建模后并分别用川芎嗪和地塞米松进行干预.结果与结论:建模成功后,模型组大鼠肺系数明显升高(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肺组织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 的表达明显增强(P < 0.05);应用川芎嗪和地塞米松干预后上述变化明显减轻(P < 0.05).证实川芎嗪对急性肺损伤时的肺组织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川芎嗪抑制核因子κB 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孵育好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成5组:内皮细胞组(对照组);内皮细胞+游离脂肪酸(FFA)组(实验1组);内皮细胞+FFA+10μl银杏叶提取物0.35mg/L组(实验2组);内皮细胞+FFA+10μl银杏叶提取物3.5mg/L组(实验3组);内皮细胞+FFA+10μl银杏叶提取物35mg/L组(实验4组)。分别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1)以及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1组内皮细胞上清液中SOD和GPX-1含量显著降低(P0.01),而MDA则显著升高(P0.01);与实验1组比较,实验2、3、4组内皮细胞上清液中SOD和GPX-1含量显著升高(P0.01),MDA显著降低(P0.01)。实验1组FFA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后,实验2、3、4组内皮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实验1组(P0.01)。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而抑制其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前期对整体动物的研究发现,黄芪多糖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此次主要定量测定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核因子κB mRNA的表达,探讨黄芪多糖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7-01/03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原代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ScienCell公司:从人心肌组织中分离后立即冻存)。②实验过程及分组:以体外缺氧再复氧复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再灌注损伤组、黄芪多糖组(分为100,50,25mg/L3个亚组,在缺氧/复氧的同时加入相应浓度的药物)及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组(50μmol/L,于缺氧前加入,预处理30min后吸弃)。③实验评估: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核因子κB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①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复苏16h细胞散在分布,胞体肥厚、透明,呈菱形或多角形;36h形成多个小岛样克隆;48~72h细胞约85%融合,呈铺路石样生长。②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动力曲线平滑,每条曲线均有较明显的指数扩增期;扩增回归曲线的回归系数均>0.990,起始模版浓度与Ct值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与正常对照组比,缺氧再复氧可明显增加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核因子κB mRNA的表达(P<0.05,P<0.01)。黄芪多糖各剂量组均明显抑制缺氧再复氧后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mRNA的表达(P<0.01);核因子κB mRNA的表达在黄芪多糖50mg/L剂量组中降低(P<0.05)。结论:黄芪多糖能够抑制再灌注损伤的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及核因子κB mRNA的表达,从而减轻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及黏附作用,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3.
银杏叶提取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BE)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并初步阐明其机制.方法 将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GBE组.用高胆固醇饲料喂养12周制备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GBE组给予GBE水溶液96 mg·kg-1·d-1灌胃,12周后取主动脉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法(EMSA)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量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结果 电镜下显示,模型组血管内皮细胞存在明显的崩解现象,而GBE组损伤轻微.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主动脉NF-κB活性、血清TNF-α、II-6和sTM水平均显著升高,GBE组也有升高,但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NF-κB活性与TNF-α、IL-6、sTM水平呈显著直线相关,sTM与TNF-α、IL-6呈显著直线相关(P均<0.05).结论 GBE可以通过抑制主动脉中NF-κB的活性、减轻过度的炎症反应而发挥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核因子κ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激活后能促进许多靶基因转录。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在局部脑缺血及再灌注中的表达及N-乙酰半胱氨酸预处理的影响。 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内科。 材料:实验于2004-01/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及病理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er大鼠99只,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11只,生理盐水对照组44只,N-乙酰半胱氨酸组44只。 方法:3组大鼠采用Longa等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头端加热成0.26mm直径的光滑圆球的尼龙线经颈总动脉近分叉处切口插入,扎紧颈总动脉备线,打开颈内动脉上的微动脉夹,尼龙线进入颈内动脉,N-乙酰半胱氨酸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插入长度由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分叉部计约(18.5&;#177;0.5)mm,阻断大脑中动脉血供,假手术组插入深度〈15mm,大脑中动脉血供正常。N-乙酰半胱氨酸组于缺血前30min腹腔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150mg/kg),生理盐水对照组于缺血前30min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对照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于缺血6,24h,缺血6,24h再灌注1h时间点将大鼠断颈处死,每次11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脑组织核因子KB的表达情况,红四氯氮唑染色测定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核因子κB p65结合活性,凋亡细胞。 结果:纳入动物99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6h及24h再灌注1h N-乙酰半胱氨酸组梗死体积百分比分别为(8.39&;#177;2.54)%.(24.54&;#177;6.02)%,相应生理盐水对照组为(15.50&;#177;4.18)%,(32.22&;#177;3.99)%。缺血24h各组较缺血6h各组梗死灶增大,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组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1)。②缺血及再灌注后核因子κB p65明显从胞质转移到胞核。缺血6h及24h再灌注N-乙酰半胱氨酸组p65阳性细胞率分别为(0.462&;#177;0.022)%,(0.452&;#177;0.015)%,与相应生理盐水对照组[(0.563&;#177;0.028)%,(0.554&;#177;0.013)%]比较表达减少(P〈0.01)。③N-乙酰半胱氨酸预处理较生理盐水预处理凋亡细胞减少。 结论:局灶脑缺血及再灌注能使核因子κB p65活化,参与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N-乙酰半胱氨酸可抑制p65表达,减轻神经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哮喘大鼠肺组织中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了解亚硒酸钠干预后对其的影响。方法:①实验于2004-10/2004-12在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基地完成。选用SPF级雄性Wistar大鼠18只。②随机将大鼠分为3组:哮喘组(实验第1天腹腔注射100g/L卵蛋白,氢氧化铝生理盐水悬液1mL致敏,第8天重复注射1mL,2周后,超声雾化吸入10g/L卵蛋白20min诱发其哮喘发作,1次/d,共14d),亚硒酸钠干预组(亚硒酸钠干预组致敏和诱发同哮喘组,诱喘前0.5h给予亚硒酸钠生理盐水悬浮液1.5mL灌胃)和正常对照组(用同等量的生理盐水替代卵蛋白腹腔注射和雾化吸入,余处理同哮喘组),每组6只。③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肺组织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采用德国LEICADMRA2,分析软件采用QWIN软件。以肺内支气管为分析对象,分别检测支气管壁胞核核因子κB阳性细胞比例和胞浆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细胞比例,取平均值。④计量结果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各组均数间用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大鼠1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支气管上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核因子κB:哮喘组和亚硒酸钠干预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犤哮喘组:(13.16±2.74)%,(31.96±6.22)%;亚硒酸钠干预组:(6.99±1.79)%,(18.09±4.13)%;正常对照组:(1.67±0.95)%,(5.08±1.92)%,P<0.01犦,亚硒酸钠干预组明显低于哮喘组(P<0.01)。②相关性:哮喘大鼠支气管上皮细胞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782,P<0.01)。结论:①核因子κB可能对哮喘大鼠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②亚硒酸钠可以抑制核因子κB的激活,从而减少受其调控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背景:核因子κ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激活后能促进许多靶基因转录。目的:研究核因子κB在局部脑缺血及再灌注中的表达及N-乙酰半胱氨酸预处理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4-01/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及病理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er大鼠99只,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11只,生理盐水对照组44只,N-乙酰半胱氨酸组44只。方法:3组大鼠采用Longa等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头端加热成0.26mm直径的光滑圆球的尼龙线经颈总动脉近分叉处切口插入,扎紧颈总动脉备线,打开颈内动脉上的微动脉夹,尼龙线进入颈内动脉,N-乙酰半胱氨酸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插入长度由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分叉部计约(18.5±0.5)mm,阻断大脑中动脉血供,假手术组插入深度<15mm,大脑中动脉血供正常。N-乙酰半胱氨酸组于缺血前30min腹腔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150mg/kg),生理盐水对照组于缺血前30min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对照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于缺血6,24h,缺血6,24h再灌注1h时间点将大鼠断颈处死,每次11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脑组织核因子κB的表达情况,红四氯氮唑染色测定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核因子κBp65结合活性,凋亡细胞。结果:纳入动物99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6h及24h再灌注1hN-乙酰半胱氨酸组梗死体积百分比分别为(8.39±2.54)%,(24.54±6.02)%,相应生理盐水对照组为(15.50±4.18)%,(32.22±3.99)%。缺血24h各组较缺血6h各组梗死灶增大,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组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1)。②缺血及再灌注后核因子κBp65明显从胞质转移到胞核。缺血6h及24h再灌注N-乙酰半胱氨酸组p65阳性细胞率分别为(0.462±0.022)%,(0.452±0.015)%,与相应生理盐水对照组[(0.563±0.028)%,(0.554±0.013)%]比较表达减少(P<0.01)。③N-乙酰半胱氨酸预处理较生理盐水预处理凋亡细胞减少。结论:局灶脑缺血及再灌注能使核因子κBp65活化,参与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N-乙酰半胱氨酸可抑制p65表达,减轻神经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哮喘大鼠肺组织中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了解亚硒酸钠干预后对其的影响.方法:[1]实验于2004-10/2004-12在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基地完成.选用SPF级雄性Wistar大鼠18只.[2]随机将大鼠分为3组:哮喘组(实验第1天腹腔注射100g/L卵蛋白,氢氧化铝生理盐水悬液1 mL致敏,第8天重复注射1 mL,2周后,超声雾化吸入10 g/L卵蛋白20 min诱发其哮喘发作,1次/d,共14d),亚硒酸钠干预组(亚硒酸钠干预组致敏和诱发同哮喘组,诱喘前0.5 h给予亚硒酸钠生理盐水悬浮液1.5 mL灌胃)和正常对照组(用同等量的生理盐水替代卵蛋白腹腔注射和雾化吸入,余处理同哮喘组),每组6只.[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肺组织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采用德国LEICA DMRA2,分析软件采用QWIN软件.以肺内支气管为分析对象,分别检测支气管壁胞核核因子κB阳性细胞比例和胞浆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细胞比例,取平均值.[4]计量结果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各组均数间用q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大鼠1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1]支气管上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核因子κB:哮喘组和亚硒酸钠干预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哮喘组:(13.16&;#177;2.74)%,(31.96&;#177;6.22)%;亚硒酸钠干预组:(6.99&;#177;1.79)%,(18.09&;#177;4.13)%;正常对照组:(1.67&;#177;0.95)%,(5.08&;#177;1.92)%,P<0.01],亚硒酸钠干预组明显低于哮喘组(P<0.01).[2]相关性:哮喘大鼠支气管上皮细胞核因子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782,P<0.01).结论:[1]核因子κB可能对哮喘大鼠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2]亚硒酸钠可以抑制核因子κB的激活,从而减少受其调控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眼科完成。实验分组:同基因移植组Wistar大鼠5只为供者,Wistar大鼠1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组Wistar大鼠5只为供者,SD大鼠10只为受者。同种异体移植+环孢素A治疗组Wistar大鼠5只为供者,SD大鼠10只为受者。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角膜移植术后植片中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显微镜下记数植片中央区400倍视野中阳性细胞数的平均值,并以植片排斥反应指数及病理学表现作参照。结果:纳入实验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同基因移植组角膜植片中的角膜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有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微弱表达,表达强度分别为3.16&;#177;1.25,2.83&;#177;1.54;同种异体移植组角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基质层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强,分别为16.77&;#177;2.76,13.63&;#177;1.93;同种异体移植环孢素A治疗组角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基质层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有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弱表达,分别为6.77&;#177;1.86,4.57&;#177;1.91。②各组间核因子-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对比观察发现,各组角膜植片中NF和细胞-κB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部位和强度相似,相关性分析核因子-κB与细胞问黏附分子-1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875,P〈0.01).且核因子-κ的表达与排斥反应指数也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829,P〈0.01)。结论:核因子-κB可能通过调控细胞间黏附分子-1等基因的表达.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在角膜移植免疫中起着中心调控者的作用。而免疫抑制剂CsA通过减弱核因子-κB核转位和发挥活性,抑制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