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张峪涵  梁颖  朱沂 《农垦医学》2012,34(3):206-208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OCSP分型的构成,结合不同亚型的NIHSS评分,探讨不同亚型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7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按照OCSP的分型标准分为4大亚型,分析不同亚型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OCSP各亚型的构成为:腔隙性梗死36.42%,部分前循环梗死31.21%,后循环梗死17.92%,完全前循环梗死14.45%.4个亚型中,完全前循环梗死NIHSS评分最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最高,其次为后循环梗死和部分前循环梗死,腔隙性梗死NIHSS评分最低.4种类型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SP分型方法可用于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随OCSP不同亚型而变化,OCSP分型可用于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卒中占卒中患者总数的80%以上,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缺血性卒中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溶栓治疗、卒中单元、抗血小板聚集,心源性栓塞的抗凝治疗。其中,溶栓治疗是可以逆转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阻止脑细胞坏死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但该方法对卒中患者的“时间窗”(即起病到开始实施溶栓治疗的时间)要求非常严格,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要求在3~6小时内,后循环缺血性卒中要求在12小时之内就应该开始实旌溶拴治疗。  相似文献   

3.
在所有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和卒中,1/5发生于后循环供血区。后循环缺血性事件尽管很重要,但受到的关注远不如颈动脉供血区。最近的研究表明,后循环缺血性事件的早期卒中复发风险高,特别是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者,因此有效的二级预防很重要。有效的二级预防需要准确的临床诊断、探查根本病因以及有效的内科、外科或神经介入治疗,但新近的研究结果正在改进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该文主要关注后循环卒中和TIA的诊断、辅助检查和二级预防以及近来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4.
后循环卒中约占卒中的25%--40%,70%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来源于动脉一动脉栓塞或者颅外椎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起始部位由于血流缓慢和血流紊乱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因而成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中,超过50%的患者存在椎动脉开口的狭窄。然而,对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AOS)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颈动脉狭窄及颅内动脉狭窄均有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及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而对于VAOS却缺乏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按照牛津郡社区卒中规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病因分型的构成,分析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不同亚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性登记2004年1~7月入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OCSP标准进行分型,分析OCSP各亚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共纳入缺血性卒中患者197例.OCSP各亚型构成比为:全前循环梗死10.2%,部分前循环梗死26.9%,后循环梗死19.3%和腔隙性梗死43.6%.各型6个月末病死率比较,全前循环梗死占27.6%,腔隙性梗死占L1%,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型6个月末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腔隙性梗死最高(45.2%),全前循环梗死最低(7.4%),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型6个月末复发例数均较少,结论尚待进一步验证.结论OCSP分型作为一种缺血性卒中根据临床表现分型方法,可以为缺血性卒中的预后估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动脉MRA、TCD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椎动脉MRA、TCD及椎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82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27例(65.85%),TCD异常32例(78.05%)。结论:对椎动脉MRA、TCD联合检查有助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7.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 progressive ischaemic stroke, PIS)简称进展性卒中,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约占26%~43%[1] ,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危及患者生命的一类疾病. 许多患者即使在发病早期接受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仍不断加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 因此,选择有效方法治疗该疾病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希望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乔亚男  王默力 《北京医学》2008,30(4):236-238
约1/4的缺血性卒中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导致后循环梗死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了向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证据,对后循环梗死作出早期诊断,并进行二级预防,现就椎基底动脉的解剖结构、后循环梗死的血管病因学、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琦  方书敬 《中原医刊》2007,34(4):60-6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主要病因及预后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8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住院时的临床资料。结果 对8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诊断准确度为91.36%(74/81),诊断手段为脑CT或脑MRI及其他检查。早期确诊和及时的对症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结论 认清引起的主要病因,尽早确定诊断和及时的综合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良好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拟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假卒中的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卒中中心AIS静脉溶栓治疗患者269例的临床资料,经溶栓治疗后诊断AIS 240例(89.2%),假卒中29例(10.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溶栓治疗前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卒中发生后,大脑的血液主要由供血动脉以及侧支循环提供,然而供血动脉狭窄的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是影响脑组织供血的主要因素,因此对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有助于治疗方案的个性化选择和指导临床预后。我们从侧支循环的解剖结构、评估方法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后2年内,25%的患者可再发卒中或其他血管性事件。卒中后5年,则有65%患者再发缺血性卒中。进行有效的危险因素干预及药物治疗,能减少卒中再发。笔者观察中药制剂血脂康胶囊防治缺血性卒中再发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CT对急性颅内出血非常敏感,还能鉴别类似卒中的其他脑疾病.已成为缺血性卒中首选的检查方法。大型临床实验已经证实,在缺血性卒中发病后3~6h内溶栓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CT早期缺血性改变可作为溶栓疗法排除标准。因此,熟悉和掌握缺血性卒中的CT早期征象,开发应用新的CT技术,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判断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CT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45~ 64岁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及特点.方法 通过前瞻性登记方法连续收集294例首次缺血性卒中年龄45 ~64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收集同科室同时期所有65岁后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患者66例的同等资料.结果 45~64岁组与65岁以上组患者比较:前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后者男女比例相近;前者的高血压病史、卒中家族史、中重度饮酒、脂代谢紊乱、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等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后者;人均可控危险因素个数前者亦明显多于后者.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吸烟年数、吸烟总量、糖尿病是否规律服药、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及叶酸是否正常与发病年龄相关,其中最密切的是吸烟年数.45~64岁组72.4%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平均病程10年,47.8%的患者规律服药.26.5%患者主诉有糖尿病病史,平均病程8年.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异常者41.8%.有糖尿病病史者51.9%规律服药,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为12%.85.7%患者主诉无高脂血症或不详者,住院后化验发现脂代谢异常者84.7%.76.5%患者吸烟,人均吸烟30年,平均吸烟20支/天.36.8%患者中重度饮酒.73.2%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58.5%患者叶酸降低.同型半胱氨酸与叶酸线性相关.结论 45~64岁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多项危险因素,尤其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突出.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方法:检测156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按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组(TACI,17例),部分前循环梗死组(PACI,45例),后循环梗死组(POCI,28例),腔隙性梗死组(LACI,66例))、64例首次缺血性脑卒中后1~2 a未复发患者及40例正常体检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并与发作类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未复发组.②TACI组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PACI组、POCI组、LACI组(P均<0.05).③纤维蛋白原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89,P<0.05);Fg含量高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27.3±7.8)分,含量低者为(17.6±5.4)分,2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7,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含量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有关,并间接反应病情,提示在卒中二级预防中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青年缺血性卒中病人的临床特点,指导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方法选取2014-2017年神经内科住院的75例青年缺血性卒中病人作为青年卒中组,选取同期住院的80例中老年缺血性卒中病人作为中老年卒中组,进行危险因素、中国缺血性卒中(CISS)分型、脑动脉狭窄分布和预后评价的分析。结果2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卒中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率高于青年组,而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率低于青年组(P<0.05~P<0.01);青年卒中组在CISS分型上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53.33%),2组CISS亚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卒中组前循环狭窄率高于中老年组,而后循环狭窄低于中老年组(P<0.05)。青年卒中组预后效果明显优于中老年卒中组,2组预后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经成为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在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常见分型;狭窄部位以前循环狭窄为主;同时短期预后优于中老年卒中病人。  相似文献   

17.
谢康 《实用全科医学》2010,8(6):705-707
目的探讨Babinski征阳性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入院时病情轻微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127例,依据临床症状体征的演进过程分为进展组(PIS组)24例,非进展组(非PIS组)103例;比较两组入院时Babinski征的阳性率。结果进展组入院时Babinski征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进展组(P〈0.01)。结论Babinski征阳性与急性前循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部分病例有可能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预测指标,从而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前循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52例急性前循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影响因素,并与同期住院病情无进展的66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形成、糖尿病、发热和白细胞增高为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前循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干预,可进一步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ISAN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肺炎的预测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重庆市梁平人民医院神经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肺炎患者189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未并发肺炎患者509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卒中程度、卒中前神经功能、既往病史、吸烟史),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运用ROC曲线分析方法评价ISAN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肺炎的预测作用.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男性、卒中程度(NIHSS评分)、卒中前神经功能(mRS评分)、房颤和卒中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男性、卒中程度和卒中前神经功能为缺血性脑卒中后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SAN评分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肺炎的曲线下面积为0.78[95%CI:(0.70,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ISAN评分能有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肺炎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脑血管造影术对侧枝循环的评估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本院2018年6月至2021年6收治的95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脑血管造影术,对比不同预后患者机械溶栓术前后各参数变化情况,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95例患者经脑血管造影术发现,侧裂侧枝血管丰富者16例,不丰富者79例;软脑膜侧枝血管丰富者19例,不丰富者76例。随访3个月后的mRS评分发现预后良好者70例,不良者25例。预后良好组入院NIHSS评分、入院梗死体积、年龄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血管再通成功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术后两组侧裂侧枝循环、软脑膜侧枝循环均较术前明显丰富,且预后良好组改善更显著(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65岁)、侧裂侧枝循环(不丰富)、软脑膜侧枝循环(不丰富)、梗死体积(≥30mL)为影响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侧枝循环可用于评估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侧枝循环丰富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