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病机械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方法选取125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根据所置换人工瓣膜的类型分为两组:A组85例应用机械瓣膜置换,B组40例应用生物瓣膜置换。比较两组的疗效,随访预后情况。结果 A组围术期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心功能较术前均显著改善,A组术后心功能优于B组。A组瓣周漏、血栓栓塞、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率均低于B组(P均<0.05)。结论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疗效确切,心功能改善明显,术后存活率高。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及有效的术后抗凝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CVR)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4年4月-201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CVR术后妊娠患者42例。根据术中置入的人工瓣膜类型,将患者分为机械瓣膜组和生物瓣膜组。通过查阅病案系统,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CVR术距妊娠时间、宫内妊娠时间、住院时间、孕次、心脏病类型、换瓣部位、心功能分级、抗凝情况、围生期情况及母婴并发症等。分别于产后42 d和2014年5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两组预后情况。结果 纳入的42例妊娠患者共妊娠45例次,其中机械瓣膜组37例次,生物瓣膜组8例次。两组平均年龄、平均宫内妊娠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心脏病类型、换瓣部位及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CVR术距妊娠时间、平均孕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瓣膜组孕期未行抗凝治疗;机械瓣膜组术后一直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其中1例抢救无效死亡,2例胎死宫内引产。两组分娩时间、分娩方式及麻醉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时及产后24 h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有活产新生儿44例,其中机械瓣膜组36例,生物瓣膜组8例。两组活产儿性别、平均阿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体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 d,完成随访的25例产妇和26例子代均恢复良好。2014年5月,完成随访的14例机械瓣膜组产妇仍口服华法令抗凝,1例偶有皮下瘀斑;8例生物瓣膜组无明显瓣膜功能失调,无再次换瓣者;22例子代均无异常。结论 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较生物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高,母婴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华法令剂量有关,但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35例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6年35例60岁以上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生物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均治愈出院,随访1~60个月,无死亡病例,心功能Ⅰ级13人,Ⅱ级17人,Ⅲ级5人。结论60以上老年人行生物瓣膜置换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生物瓣膜置换术治疗老年心瓣膜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老年心瓣膜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行机械瓣膜置换术,观察组行生物瓣膜置换术。比较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舒张末内径(LVEDD)、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救治成功率为95.24%(20/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42%(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瓣膜置换术治疗老年心瓣膜病的临床疗效优于机械瓣膜置换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生物瓣膜与机械瓣膜治疗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机械瓣膜置换治疗,观察组采用生物瓣膜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情况、心脏彩超结果、手术前后心功能分级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两组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房大小(LA)、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EF、LA及LVEDD水平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组心功能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2/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机械瓣膜置换术相比,生物瓣膜置换术治疗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效果更显著,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改进型改良超滤用于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效果。方法:择期行瓣膜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改进型改良超滤组(A组,n=30)和常规超滤组(B组,n=30),A组于体外循环结束后行改进型改良超滤,流量10~15mL/kg·min^-1,超滤时间10~15min,B组体外循环期间行常规超滤,对两组术后早期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术前、超滤前红细胞压积(Hct)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A组Hct和氧合指数均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A组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24h尿量、胸腔引流量和浓缩红细胞用量及ICU停留时间与B组相比较明显减少(P〈0.05),但术中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型改良超滤用于老年瓣膜置换术,能改善术后脏器功能,减少异体输血及ICU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96例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二尖瓣分离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死亡情况发生。结论对重症风湿性瓣膜病使用瓣膜置换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改善患者体外循环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联合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于我院进行诊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根据患者自身意愿分为参照组与联合组,每组40例。参照组接受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联合组接受人工瓣膜置换手术并同期采用双极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结果联合组患者的ICU停留时间、LVEF、LVD与LVDd指数均优于参照组;联合组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后2年内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参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0%、15.00%,死亡率均为2.5%,其组间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人工瓣膜置换术同期联合房颤双击射频消融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效果确切,可促进患者心脏功能恢复,手术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对老年患者颈动脉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8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研究组,49例无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情况、颈动脉内-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IMT、斑块积分、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研究组管腔闭塞率2.27%,管腔狭窄率90.91%;对照组无管腔闭塞,管腔狭窄率18.37%;2组患者管腔闭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3),研究组患者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有密切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心脏瓣膜钙化程度的加重而加重,对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应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68例,以便利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置换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内科药物治疗,置换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人工瓣膜置换术,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对。结果置换组心功能≤II级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肺动脉收缩压、左房内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瓣膜置换术可有效改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心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国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110例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病变类型、手术方式、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等因素对周术期死亡的影响。结果:110例患者治愈出院99例。共有19例(17.27%)出现并发症;死亡11例(10.00%)。术前心功能差、肺动脉高压,术中行双瓣置换,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呼吸机辅助时间长等因素增加老年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死亡危险。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心功能差、双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左室内径过大、肺动脉高压等因素增加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周静  罗彤  黎新建  贾永前 《四川医学》2006,27(5):495-496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前后凝血功能改变,为合理应用抗凝治疗提供更好的实验支持。方法 测定4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术后1d和术后3个月血浆纤维蛋白原(FIB)、vWF、GMP-140水平,并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门诊其他类型手术对照组患者相比较。结果 换瓣膜组病人血浆FIB、vWF、GMP-14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瓣膜病组换瓣术后1d、术后3个月FIB、vWF-GMP-140水平较术前升高,以vWF、GMP-140增高尤为显著(P〈0.05)。结论 瓣膜病患者体内凝血机制异常与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激活等因素有关,瓣膜置换术可以改善患者心脏瓣膜的功能。但不能改变该类患者凝血机制的异常,合理运用抗凝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复跳期间不同氧浓度灌流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和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3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5例。通过调整氧浓度使升主动脉开放前1 min至开放后10 min两组患者体外循环灌注氧分压(PaO2)分别维持在200 mm Hg(A组)和400 mm Hg(B组)左右。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开始前(T0)、升主动脉开放前(T1)、升主动脉开放10 min(T2)、升主动脉开放30 min(T3)、术后6 h(T4)及24 h(T5)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钙蛋白T(cTnT)浓度,记录两组患者气管导管带管时间、ICU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T1时两组患者CKMB和cTnT即显著高于T0(P〈0.01),至T4时达到高峰,T5时两组患者CKMB水平均下降至T1水平。T0时两组患者CKMB和cTnT基础值无显著差异(P〉0.05),T1-T5时A组CKMB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T2-T5时A组cTnT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气管导管带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B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PaO2复灌停跳心脏,可以导致术后短期内心肌损伤血清标志物的升高,但临床上未表现出对早期预后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整体功能变化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取2011-2014年度威海市立医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10例,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CPET检查,按照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标准连续递增功率方案完成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通过对数据标准化分析计算其核心指标,从系统软件导出静息状态、热身状态、无氧阈状态、极限状态时的循环指标及呼吸指标。结果 10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7例患者整体功能显著改善,3例患者整体功能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前后峰值摄氧量(L/min、ml·min-1·kg-1)、无氧阈(L/min、ml·min-1·kg-1、%pred)、峰值氧脉搏(ml/次)、峰值负荷功率(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峰值摄氧量(%pred)、峰值氧脉搏(%pred)、摄氧效率平台(比值、%pred)、递增功率运动时间(min)较术前升高,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slope、%pred)、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最低值(比值、%pred)较术前降低(P<0.05)。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极限状态时收缩压较术前升高(P<0.05);热身状态时氧脉搏较术前升高(P<0.05);静息状态、热身状态、无氧阈状态时其他3个状态摄氧通气效率较术前升高(P<0.05);无氧阈状态、极限状态时二氧化碳通气当量较术前降低(P<0.05)。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静息状态、热身状态时分钟通气量较术前降低(P<0.05);静息状态、无氧阈状态时潮气量较术前降低(P<0.05);极限状态时呼吸频率较术前升高(P<0.05);静息状态、热身状态、无氧阈状态时呼吸交换比值、潮气末氧分压较术前降低(P<0.05);4个状态时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较术前升高(P<0.05)。结论 CPET是一项可以安全、无创、客观、定量、可重复地评估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整体功能的临床检查方法。CPET检查结果提示,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后大多数患者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匹配整体功能明显改善,是心脏瓣膜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双极射频消融术联合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9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水平、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心功能指标[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入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LAD、RAD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LVFS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射频消融术联合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可缩短入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心功能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但会延长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6.
杨书强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38-39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76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即严密观察各项临床特征,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ACEI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评价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ACEI可有效减轻患者左心室肥厚,改善心功能,可作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艳  李梅 《当代医学》2022,28(3):48-50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特布他林及布地奈德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81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40)和B组(n=41),A组采用布地奈德治疗,B组采用特布他林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IL-10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B组TNF-α、IL-6水平均低于A组,IL-10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雾化吸入特布他林及布地奈德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炎性反应,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外科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抗心律失常药物、导管介入消融和外科射频消融3种治疗方式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5年7月于北京安贞医院确诊为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并施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96例,根据AF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28例单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B组24例行术后导管介入消融术,C组44例行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 3组患者之间瓣膜置换数、心脏自动复跳例数、起褥器植入例数、LVEF以及30 d死亡人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1个月1例(3.6%)患者死亡.体外循环(CPB)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A、C组明显低于B组(均P <0.05),A、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住院天数明显多于A、C组,C组多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心室率A组明显高于B、C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B、C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出院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窦性心律转复人数比较发现,B、C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较高,尤其是C组,疗效满意,各组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并发症主要有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和呼吸功能不全等,C组心包积液发生率高于A、B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瓣膜置换术合并进行射频消融术对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导管介入消融治疗,能成功扭转并稳定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在老年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20年10月南充市中心医院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64例老年高危APL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全反式维甲酸(ATRA)+化疗组(A组,n=20)、ATRA+三氧化二砷(ATO)(静脉)组(B组,n=22)、ATO+复方黄黛片(口服)组(C组,n=22),比较3组不同化疗方案对患者的疗效及生存影响。 结果 A组与B组、C组在早期死亡率、完全缓解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率方面比较A组显著高于B、C组(P<0.05);在心脏毒性及肝功能损伤率比较A组显著高于B、C组 (P<0.05),在维甲酸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例患者中位随访35.7个月,A组与B、C组之间生存期比较, A组低于B、C组 (P<0.05)。B、C组之间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砷剂的治疗模式是老年高危APL患〖JP2〗者较好选择,而中药复方砷剂因化疗毒副反应更轻为更佳选择。对老年高危APL患者的治疗选择具有临床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二种抗凝模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连云港地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华法林抗凝模型。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采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起始剂量3.75mg组(A组)和起始剂量5mg组(B组),进行对比研究。比较两组抗凝起始剂量、维持剂量、抗凝强度、术后到达抗凝达标时间、抗凝稳定时间、术后抗凝并发症等。结果:A、B组抗凝模型均取得良好的抗凝结果;相比而言,B组模型比A组模型更有利于抗凝达标和稳定,抗凝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建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华法林抗凝模型,降低抗凝并发症发生率,从而降低医疗费用,改善患者长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