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坐骨神经损伤的豚鼠为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的变化。结果表明,NGF-ir免疫阳性产物见于前角运动核背外侧群(DL)、腹外侧群(VL)、中间群(C)、后背外侧群(RDL),损伤侧NGF免疫反应染色明显深于对照侧,第4d染色达到高峰。提示NGF在坐骨神经损伤后,可能具有营养、保护及促进损伤神经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获得神经生长因子(NGF)IgG后,以其为第一抗体建立了NGF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并观察了成年小鼠组织中NGF的定位和分布。在颌下腺内,NGF主要定位于粒曲小管细胞及纹状导管细胞,而且雌、雄动物之间NGF样免疫反应存在明显差异。第一抗体吸收试验观察到颌下腺显示免疫反应阴性,提示该反应是NGF特异性的。舌下腺内仅可见到反应阳性的散在的小导管细胞。输精管平滑肌和心房肌也显示免疫反应阳性。肾组织的观察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听神经动作电位(AP)与耳蜗内电位(EP)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内耳电生理和病理机制提供依据,方法:经豚鼠颈静脉注入速尿与白蛋白混合液,同步记录EP和AP。EP由耳蜗基底周引出,AP以105dBpeSPL短声诱发,面神经管电极记录,对AP-N1振幅在百分比与EP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P振幅百分比与EP幅值关系呈明确的“S”型分布,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的为高度的正相关(r〈0.9)当E 相似文献
4.
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是一种存在于细胞内许多蛋白质中、并介导蛋白质由细胞质向细胞核内转运的氨基酸序列。此氨基酸序列具有多样性,其作用机制也各有不同。它的核输入(nudear impat)作用受多种因素的调节。目前,核定位信号已被应用于功能研究及疾病的治疗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6.
耳蜗内环境改变对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观察耳蜗内环境对DPOAE的影响,选用健康豚鼠14只,测定豚鼠静脉注射速尿(50mg/kg)前后EP及DPOAE的改变.实验结果表明,注射速尿后2分钟,EP值快速下降,由用药前的82.3mv 降至—13.9mv;DPOAE用药后8个测试频率的强度都有降低.提示,耳声发射来源于耳蜗,且对耳蜗内环境有明显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60Co γ射线照射对豚鼠前庭功能和形态的影响,为飞行人员头颈肿瘤患者在放疗后飞行结论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剂量为30 Gy 的60Co γ射线单次照射豚鼠右侧听泡区,在照射前和照射后不同时期,用眼震电图(ENG)记录前庭旋转摆动试验诱发出的水平性眼震(前庭摆动性眼震)来观察辐射对前庭功能的影响;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辐射对前庭器官形态的影响。 结果 ①前庭摆动性眼震以左、右向眼震数表示,豚鼠左、右向眼震初始值分别为38.7±14.62 和38.9±14.74。②照射后豚鼠左、右向眼震数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③右侧听泡受照射后豚鼠双侧前庭形态均有改变,在照射后一段时间内,前庭形态损伤呈进行性加重。 结论 一次较大剂量60Co γ射线照射豚鼠一侧听泡,可引起豚鼠双侧前庭功能和形态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60Co射线照射对豚鼠前庭功能和形态的影响,为飞行人员头颈肿瘤患者在放疗后飞行结论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给豚鼠右侧听泡区一次60Co射线照射(照射量:30Gy),在照射前和照射后1天、1周、2周和3周用眼震电图观察辐射对前庭功能的影响;用电镜技术观察照射后3周组2只豚鼠外半规管壶腹嵴,以判断对前庭形态的影响。结果①前庭摆动性眼震以左、右向眼震数表示。豚鼠左、右向眼震正常值分别为38.65±14.62次和38.90±14.74次;②照射后2~3周豚鼠左、右向眼震数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③右侧听泡受照射后豚鼠双侧前庭形态均有改变,在照射后一段时间内,前庭形态损伤呈进行性加重。结论一次较大剂量60Co射线照射豚鼠一侧听泡,可引起豚鼠双侧前庭功能减退和形态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骨折修复是一个复杂的骨再生过程,它伴随了复杂的生物学调节机制.其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在骨折的修复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研究NGF对骨折愈合促进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骨折愈合病理生理学的认识,也为临床上促进骨折愈合减少骨不连发生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联合强化铁营养(fortified iron nutition,FIN)防治大鼠爆震性聋的可能性。方法 制作强脉冲噪声致聋大鼠模型40只,于爆震前1周至爆震后2周,8只肌肉注射NGF,8只喂强化铁饲料,8只肌肉注射NGF并喂强化铁饲料,8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对照,8只作正常对照。测定爆震前后脑于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 stem response,ABR)阈值,扫描电镜观察耳蜗毛细胞变化。结果 ABR反应阈:爆震后3d:联合用药组恢复较NGF组和FIN组快,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快,并于14d后已完全恢复正常,NGF组及FIN组明显恢复,而生理盐水对照组恢复不明显;扫描电镜示:爆震后3h:生理盐水组大鼠外毛细胞静纤毛排列扭曲、倒伏、紊乱、融合及部分缺失,NGF组及FIN组大鼠外毛细胞静纤毛有轻度紊乱及松散,联合用药组大鼠外毛细胞静纤毛有轻度紊乱;3d后:生理盐水组大鼠外毛细胞静纤毛病变无明显恢复,NGF组及FIN组大鼠外毛细胞静纤毛病变已减轻,联合用药组大鼠外毛细胞静纤毛病变已明显减轻;14d后:生理盐水组病变减轻,NGF组及FIN组病变明显减轻,还未完全恢复,联合用药组病变完全恢复。结论 NGF和强化铁营养能防止大鼠受损的毛细胞进一步变性和坏死,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化学性迷路破坏动物模型及前庭代偿过程的定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化学性迷路破坏豚鼠模型的方法及内耳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动物全麻后行中耳注射氯仿和石腊油混合液(0.1ml~0.2ml),出现单侧前庭功能丧失症状后,分别存活48h、1周和1月,处死后颞骨火棉胶包埋制片,标准光镜下观察。结果各存活期动物内耳均有不同程度损害。结论根据功能及形态学的改变提出判定此动物模型成功的四项标准。并通过对动物自发性眼震、头偏斜及失衡行为的定量观察,客观评价了前庭代偿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治疗大鼠坐骨神经损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切除120只大鼠左侧6mm长坐骨神经,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分别行NGF CNTF、CNTF、NGF、等渗盐水(NS)靶肌肉注射。伤后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形态学和S—100α、神经中丝200(NF200)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联合应用NGF和CNTF组SFI有髓神经纤维直径、数目和S—100α、NF200阳性轴突计数均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结论 联合应用NGF和CNTF可明显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GZ重复暴露对大鼠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GZ重复暴露后大鼠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两种生长因子在+GZ暴露所致脑损伤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GZ重复暴露后30min、6h和24h四组,每组6只。对照组大鼠G值为+1GZ,实验组大鼠在动物离心机上经历了3次+10GZ/3min(两次间间隔30min)作用。分别于暴露后30min、6h和24h处死大鼠取脑,提取总RNA,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方法检测+GZ重复暴露后大鼠脑组织NGF和bFGFmRNA表达水平。结果+GZ重复暴露后30min和6h,大鼠脑组织NGF和bFGFmRNA明显升高,24h降至正常。结论+GZ重复暴露可诱导大鼠脑组织NGF和bFGFmRNA的表达增加,这两种生长因子的表达增加可能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和损伤修复作用,是脑的自身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用T4-DNA连接酶在限制性内切酶SmaI存在下,将神经生长因子cDNA片断克隆到具有双向转录启动子的载体质粒pGEM3Zf(+)中。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其核苷酸顺序表明,所克隆的NGFcDNA片断,长363bp,包含了成熟神经生长因子的全部编码。该重组质粒可分别用于制备NGFcDNA探针和RNA探针,是研究NGF基因结构及表达调控等方面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方法 以Wistar大鼠坐骨神经挤挫伤为动物模型,神经损伤局部肌肉注射腺病毒介导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Ad-HGF),与无注射HGF组对照,通过步态分析、肌肉湿重测定、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指标评价神经损伤后再生效果.结果 术后4周,在坐骨神经指数、肌肉湿重恢复、计算机图像分析等再生指标的比较中,注射HGF组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 HGF能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有髓纤维再生和功能恢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神经营养因子. 相似文献
16.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爆震性听力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13,他引:4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大鼠爆震性听力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作强脉冲噪声致聋大鼠模型30只,10只肌肉注射NGF4周(爆震前l周至爆震后3周),10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作对照,10只作正常对照,测定爆震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阈值及扫描电镜观察耳蜗毛细胞变化。结果 爆震后3dNGF组ABR反应阈恢复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快,2ld后,NGF组ABR已恢复正常水平,而生理盐水组未能恢复正常水平。扫描电镜示:爆震后3h:生理盐水组大鼠外毛细胞静纤毛排列扭曲、倒伏、紊乱、融合及部分缺失,NGF组大鼠外毛细胞静纤毛有轻度紊乱及松散;爆震后3d:生理盐水组大鼠外毛细胞静纤毛病变无明显恢复,NGF组大鼠外毛细胞静纤毛病变已不明显;爆震后lld:生理盐水组病变减轻,NGF组病变基本恢复;爆震后2ld:生理盐水组病变减轻,但有部分病变没有完全恢复,NGF组病变完全恢复。结论 NGF能防止受损的毛细胞进一步变性坏死,对听觉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前庭神经核群向中缝大核的投射纤维特征。方法:选择8周龄SD大鼠10只,TMR逆行追踪观察前庭神经核向中缝大核的纤维联系;3 d后荧光显微镜下定位并计数前庭核内标记细胞。结果:将TMR注入中缝大核后,在前庭核群均可见到标记阳性细胞,在前庭内侧核吻侧及外侧核观察到较多阳性神经元,在前庭神经下核标记细胞较少,在前庭神经上核标记细胞最少。结论:前庭核群与中缝大核之间存在双向神经纤维联系。提示中缝大核在前庭信息的传递和处理中发挥作用,可能对身体的平衡及情绪的活动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神经生长因子防治爆震性聋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防治爆震性聋的临床效果。方法 参加实弹演习的炮手125例,分防治组48例(射击前2周至射击后2周肌肉注射NGF)、治疗组43例(射击后1—14d肌肉注射NGF)和对照组34例(不注射NGF)。测定射击前,射击后1,7和14d纯音听阈。结果 爆震后1d:防治组仅1例(2.1%)出现听阈提高(为轻度聋),治疗组有3例听阈提高(7.0%,其中2例轻度聋,1例为中度聋),对照组有6例听阈提高(17.6%,并有重度听力异常);爆震后7d:防治组1例及治疗组中2例轻度听力异常者听力均恢复正常,治疗组中1例中度者转为轻度;14d后:治疗组听力全部恢复正常,而对照组中无听力好转者。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对防治爆震性聋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腔联合应用鼠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及三磷酸腺苷(ATP)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及失神经肌肉的作用. 方法 选取SD大白鼠96只,体重(250±15)g,雌雄不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等渗盐水组(NS组)、ATP组、NGF组、ATP+NGF组;选取大鼠坐骨神经,暴露后人为切断造成3 mm缺损损伤,通过硅胶管连接两神经断端,建立神经再生室.术后立即对各组分别予以腹腔内注射等渗盐水0.4 ml、ATP0.4 ml(1 mg/ml)、NGF0.4 ml(0.2 μg/ml)、NGF+ATP 0.4 ml(ATP 1 mg/ml、NGF 0.2 μg/ml),之后每3 d通过腹腔注射1次.在第2,4,6,8周各组分别取6只大门鼠行坐骨神经指数测定、大体观察、坐骨神经肌电图检查,处死大鼠后切取标本观察再生室区段神经再生状况、腓肠肌湿重,HE染色观察腓肠肌纤维直径及截面积. 结果 术后第2,4,6,8周各组分别取6只大白鼠测定实验数据,NGF+ATP组坐骨神经指数、神经传导速度、腓肠肌湿重优于NS组及单纯ATP或NGF组(P<0.05).大体观察可见NGF+ATP组患侧足趾红肿程度较其余三组轻,局部溃烂亦相对少,未见足趾脱落者.术后2周,各组神经再生室内可见纤细神经纤维生长,但未将神经断端连接一起.术后4,6,8周,神经再生室内可见神经纤维通过,NGF+ATP组相对其余三组神经纤维生长生长情况较好,且局部炎性反应及纤维粘连轻.NGF组神经纤维生长情况好于ATP组,但二者均优于NS组.第2,4,6,8周神经电生理及腓肠肌湿重NGF组优于ATP组,第4,6,8周坐骨神经指数、肌纤维直径及截面积NGF组优于ATP组(P<0.05),且各时相点NGF组及ATP组的观测指标均明显优于NS组(P<0.05). 结论 (1)联合应用NGF+ATP对神经损伤修复及失神经肌肉作用明显,优于单纯应用NGF及ATP;(2)单纯应用ATP对神经损伤修复及失神经肌肉有一定作用,但效果劣于NGF及NGF+ATP.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