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51例放射工作者的染色体畸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551例放射工作者的染色体畸变分析刘文丽康德英陈清英(四川省放射卫生防护所,成都610041)染色体畸变是辐射效应的敏感指标之一,可作为评价辐射损伤及其程度的依据,本文就我省放射工作者与一般非放射职业人员对照,对染色体畸变作一比较分析,以探讨辐...  相似文献   

2.
广东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广东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分析郑巧玲梁丽燕李伟均陈润涛李来玉谭光享麦维基(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广州520260)在急性照射条件下,染色体畸变(简称CA)作为生物剂量计,其应用效果比较满意。CA分析已作为国家评价辐射损伤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但在长期小剂...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对急性射线照射事故和职业慢性照射者剂量估计中.常因未佩戴个人剂量计。或虽佩戴但常常超出了剂量计的量程,不能快速准确地给出可靠的剂量数据,此时,利用细胞学方法进行剂量估计就成为可靠的结果。虽然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已作为辐射作用后可靠的生物剂量计被应用着。但由于一些非稳定性畸变随细胞的分裂增殖而丢失。常使检测结果随时间推移而改变,而且染色体只能反映本身可见的损伤,从而影响对辐射效应的评价。GPA(Glycophorin A)基因位点突变发生在造血干细胞,可以在体内传代而长期存在,属中性突变,能反映个体累积损伤,剂量反映曲线好,可作为终生生物剂量估计。而且GPA分析方法具有所需血样少,不需培养,速度快,稳定性好,重复性高等优点,因此,GPA基因突变技术作为放射生物剂量估计一直被广泛应用着。现就GPA基因突变研究方法及其在放射生物剂量估计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对急性射线照射事故和职业慢性照射者剂量估计中,常因未佩戴个人剂量计,或虽佩戴但常常超出了剂量计的量程,不能快速准确地给出可靠的剂量数据,此时,生物剂量估计就成为重要的检测方法。虽然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已作为辐射作用后可靠的生物剂量计被应用着,但由于一些非稳定性畸变随细胞的分裂增殖而丢失,常使检测结果随时间推移而改变,而且染色体只能反映本身可见的损伤,从而影响对辐射效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自1962年Bender,M.A用染色体畸变作为生物剂量计的研究以来,各国已广泛开展,重点是研究各种射线离体照射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分析畸变与辐射剂量的关系。其中以研究X、γ射线为多。近年来随着核动力工业的发展以及中子在工、农、医中的应用日益  相似文献   

6.
人体细胞染色体对辐射有高度敏感性,在剂量和畸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不仅可察觉早期放射损伤,而且可望作为一个灵敏的“生物剂量仪”。染色体畸变是生物诱变指标中比较理想的一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贯彻“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了解菏泽地区放射工作者的健康状况及细胞染色体畸变情况,以便为进一步改善卫生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1998年403例放射工作者细胞染色体畸变监测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影响,为放射人员的卫生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全市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与微核率的检查。结果 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放射人员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说明长期低剂量照射对人体有一定影响,应进一步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改善放射防护工作条件,减少电离辐射接触剂量,使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及放射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9.
应用多核细胞法研究晚期混合裂变产物内照射诱发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 基因位点突变, 并与染色体畸变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淋巴细胞hprt 基因位点突变不仅随内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 呈现出良好的正相关, 而且与染色体畸变之间亦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说明辐射诱发hprt 基因位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关系动力学相似。因此hprt 基因位点突变有可能成为生物剂量计。  相似文献   

10.
放射性白内障在放射损伤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眼晶状体是人体对电离辐射敏感的器官之一[1],染色体畸变和微核既可以作为辐射损伤生物剂量计,又可作为远后效应的观察指标。为了观察放射性白内障病人的遗传效应并为诊断提供依据,对15例放射性白内障病人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1.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是巨大的遗传信息储存库,它具有高度的辐射敏感性。染色体畸变分析可察觉早期的辐射损伤,已被用作"生物剂量计"来估算辐射剂量[1],同时也是评价远后效应的重要指标[2]。电离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的转归及其生物学意义,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尤其在辐射致癌和遗传效应与染色体损伤关系的研究方面已积累了一些资料,并取得了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情况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方法 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染色方法采用Gicmsa染色。结果 ①放射组与对照组染色体畸变细胞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放射组不同工龄之间染色体畸变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③分析近5年累积计量发现,不同累积剂量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放射组与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微剂量辐射可引起染色体畸变,必须做好X射线人员放射卫生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白红英 《职业与健康》2007,23(12):994-995
目的探索职业性慢性小剂量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为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对莱芜市485名放射工作人员和88名非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和微核检测。结果放射工作人员的染色体畸变率为0.39%,微核率为0.3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放射工龄的增加而增加。结论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具有一定的辐射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14.
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是估算放射事故受照者生物剂量的一种可靠方法,国内外已有多例实际应用的报道。本研究室对百余例放射事故受照者用该方法进行了生物剂量估算,都取得了相当满意的结果。淋巴细胞微核作为估算剂量的指标也受到广泛的重视,已有多例用胞质分裂阻断(CB)微核法估算剂量的报告,与染色体畸变分析结果近似。本研究报道了用作者实验室建立的染色体畸变和CB微核的剂量-效应曲线,对2000年四川放射事故中3例受照者生物剂量估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慢性放射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分析在电离辐射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可作为“生物剂量计”估算辐射剂量〔1〕,同时也是评价远后效应的重要指标〔2〕。本文对被诊断为慢性放射病(Ⅰ度或Ⅱ度)的患者染色体畸变和微核进行了分析。1对象与方法1.1观察对象共观察10...  相似文献   

16.
染色体畸变是辐射效应的敏感指标之一,可作为评价辐射损伤及其程度的依据,本文就我省放射工作者与一般非放射职业人员对照,对染色体畸变作一比较分析,以探讨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和染色体畸变的变化情况,为当前放射人员的卫生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常规方法检测150名放射工作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情况并分析。结果医务组与工业组微核阳性检出率和染色体畸变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5%、2.9%和4.5%、2.9%,随工龄的增加而增高。结论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遗传物质有一定影响,不同暴露条件下的机体的损伤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电离辐射所致细胞和分子结构的改变也有了深刻的认识。电离辐射可引起细胞突变、染色体畸变及基因表达等不同水平规律性变化。利用电离辐射引起机体的生物学变化,或者说显示了生物标志,测其受照剂量的方法称为生物学检测。通常用来估算受照剂量的生物学体系与照射剂量问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称为生物剂量计(biological dosimeter),目前已发展为放射生物剂量学(radiationbiometry)。电离辐射生物剂量计,在辐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的放射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一般来说,生物剂量检测与物理学检测(应用计数的方法定量检测蓄积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包括全身计数及组织、血液、尿液和粪便分析等),可互相补充和验证。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切尔诺利核事故等),生物学检测更优于物理学检测,能够较准确地估算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国医用诊断X射线对放射医务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状况。[方法]全面检索相关文献,以检查细胞数、染色体畸变细胞数和畸变率为基本数据,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各研究进行数据的合并与分析。[结果]共7篇文献入选,累计放射组1240例,对照组412例,放射组与染色体畸变率高于对照组(相差0.282,95%可信区间为0、277~0.286)。[结论]医用诊断X射线可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高,必须做好放射卫生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20.
染色体畸变研究方法及其在生物剂量估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染色体畸变分析可以作为生物剂量测定方法估算受辐射人员所受的辐射剂量[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