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的靶向治疗效果.方法 脂质体法转CD基因至人结肠癌LoVo细胞株.45只BALB/c裸鼠采用经门静脉注射转CD基因LoVo细胞(LoVo-CEACD,0.2 mL,107/L)至裸鼠体内建立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即对照组、前药治疗组及前药热疗组.3组分别经腹腔注射42℃生理盐水和38℃5-FC及42℃5-FC.5-FC剂量为500 mE/(kg·d),连续21 d后,待动物自然死亡,观察自然生存期、肝脏转移率、肝脏转移结节数;切取肝脏转移瘤组织,正常肝组织及胃、肺、胰腺、小肠、大肠组织,行RT-PCR检测各组织CD基因表达,观察各组织病理学变化、肿瘤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目的基因在肝脏转移瘤组织中能有效表达,在正常肝组织及胃、肺、胰腺、小肠、大肠组织中无表达.3组的自然生存期分别为(25.80±3.65),(34.27±4.08).(41.87±3.91)d;肝脏转移率分别为100.0%(15/15).40.0%(6/15),13.3%(2/15);平均肝脏转移结节数分别为(2.93±1.16),(0.80±1.01).(0.20±0.56)个.前药治疗组和前药热疗组的自然生存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3组间的肝脏转移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分别为4.59%,9.87%,17.4%,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有明显的靶向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脏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45只裸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非热疗组、热疗组,每组15只.门静脉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脏转移动物模型,3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采用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肝脏肿瘤转移率、转移数目;观察各组病理学变化、肿瘤细胞凋亡指数;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CD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非热疗组、热疗组肝脏平均转移癌结节数目和转移率分别为(4.6±1.3)、(2.2±1.0)、(0.5±0.8)个和100.0%、60.0%、13.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898,χ2=5.208,19.548,5.168,P<0.05);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平均为4.6%、9.9%和17.4%.热疗组可见大量细胞空泡变性、坏死、溶解现象,有较多的凋亡小体形成.3组均可以检测到CD基因的表达.结论 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热化疗对转CD基因结肠癌LoVo细胞裸鼠肝脏转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的作用.方法 45只裸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各组肝转移率、肝转移瘤数目、病理学变化、肿瘤细胞凋亡指数,检测肿瘤组织中CD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5-FC治疗组、5-FC热疗组平均肝脏转移瘤数和肝脏转移率分别为4.6000±1.2649、2.2000±0.9189、0.5000±0.8498;100%、40%、20%;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平均为4.59%、9.87%和17.40%,5-FC热疗组可见较多的凋亡小体形成.结论 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转CD基因LoVo细胞结肠癌肝转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判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D/5-FC)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恶性脑胶质瘤的抗肿瘤效果.方法 采用Lipofectamine2000TM脂质体介导方法将CD基因转染17251恶性胶质瘤细胞系,并接种于裸鼠前臂皮下,成瘤后腹腔注射5-FC(每13500mg/kg体重)10 d,观察荷瘤鼠肿瘤的生长情况,8周后比较转染组与对照组肿瘤的体积与重量,并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结果 U251细胞获得CD基因的成功转染,5-FC用于不同组别荷瘤裸鼠,8周后转染组肿瘤体积(0.09±0.03)cm3和重量(0.28±0.11)g明显小于对照组(1.81±0.77)cm3和(1.63±0.80)g;形态学揭示转染组肿瘤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与坏死.结论 裸鼠在体实验研究表明:CD/5-FC自杀基因治疗系统是治疗恶性脑胶质瘤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建立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的方法.方法 45只裸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用门静脉注射法,脾脏注射法和肝脏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并比较三种肝转移瘤模型在结肠癌肝脏转移率和自然生存期.结果 门静脉注射组,脾脏注射组和肝脏注射组肝脏转移率分别为100%(15/15),60%(9/15),100%(15/15);自然生存期分别为41.47±2.35 d,042.69±2.13 d,41.31±2.55 d.结论 门静脉注射法建立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对胰腺癌的杀伤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法构建含CD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将Patu8988、SW1990胰腺癌细胞皮下接种BALB/C裸鼠建立胰腺癌的移植瘤模型,重组CD腺病毒液以1010 pfu/ml原位注射入肿瘤,每周2次,24 h后腹腔给予前药5-氟胞嘧啶(5-FC),连续4周。结果 CD基因原位转导的裸鼠移植瘤生长明显受抑。Patu8988移植瘤治疗组肿瘤重量为(587.7±107.8)mg,SW1990移植瘤组治疗组肿瘤重量为(597.6±159.4)mg,对照组重量为(2 042.4±608.0)mg(P<0.01)。结论重组CD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对胰腺癌不仅转染效果强,加用前药5-FC后,可直接或通过旁观者效应抑制移植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异性胞嘧啶脱氨基酶(cytosine deaminase,CD)/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5-FC)系统对表达不同水平癌胚抗原(CEA)的大肠癌细胞株的选择性杀伤作用。方法:用脂质体法将逆转录病毒载体G1CEACDNa和pCD2分别转导入大肠癌LoVo和SW480细胞株。将转染成功pCD2、G1CEACDNa及未转基因之LoVo和SW480细胞分别接种到BALB/c裸鼠皮下。成瘤2周后,每天腹腔注射500mg/kg的5-FC,观察治疗效果。治疗21d后处死动物,肿瘤标本称重后,以RT-PCR法检测目的基因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病理学变化。结果:目的基因在肿瘤组织中获稳定表达。治疗21d后,在LoVo细胞肿瘤中,G1CEACDNa阳性组和pCD2阳性组肿瘤分别重(60.8±15.3)mg和(410.5±56.3)mg,与未转基因组[(3018.5±453.5)mg]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t=4.512; P<0.01,t=3.320);G1CEACDNa阳性组与pCD2阳性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t=2.375)。在SW480肿瘤细胞中,G1CEACDNa阳性组和pCD2基因阳性组肿瘤分别重(356.5±23.5)mg和(463.5±56.9)mg,与对照组[(3263.5±450.6)mg]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t=4.547;P<0.01,t=4.475),但G1CEACDNa阳性组与pCD2基因阳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对大肠癌细胞LoVo和SW480均有明显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胸苷激酶/丙氧鸟苷(TK/GCV)系统和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D/5-Fc)系统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将40只裸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TK组、CD组、TK-CD组,每组10只。脾内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对照组:脾内注射SW480细胞,腹腔注射生理盐水;TK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GCV;CD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5-Fc;TK-CD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GCV、5-Fc。观察各组裸小鼠的肝转移率、肝转移瘤数目、电镜下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D、生存期等指标。结果:各治疗组裸鼠肝转移白9发生率下降,平均肝转移瘤数减少,其动物的生存期延长,肝转移瘤内的癌细胞凋亡率增高。联合基因治疗组效果更好,且TK/GCV与CD/5-Fc有交互协同作用。结论:TK/GCV、CD/5-Fc系统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可有效地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结肠皮下易位结肠癌荧光原位移植模型并对其肿瘤生物学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10只BALB/C nu/nu裸鼠,将其盲肠转移至皮下,并将携带荧光的肿瘤移植在盲肠处;对5只荷瘤裸鼠予以20 mg/kg的氟尿嘧啶(5-FU)腹腔注射(处理组),另5只作为对照.观察成瘤裸鼠肿瘤生长情况、肠系膜淋巴结及肝脏转移情况.结果 10只裸鼠模型均成功构建,肿瘤移植后荧光灯下最早发现肿瘤时间为3~9(4.7±1.3)d.5-FU处理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组肠系膜淋巴结转移1例,对照组淋巴结转移1例,腹膜转移1例;原位肿瘤、淋巴结和腹膜转移肿瘤病理检查均为低分化癌.结论 结肠皮下易位结肠癌荧光原位移植模型有建立方便、成功率高、肿瘤易早期观察、可反复取材等优点,是一种实用的结肠癌新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结肠皮下易位结肠癌荧光原位移植模型并对其肿瘤生物学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10只BALB/C nu/nu裸鼠,将其盲肠转移至皮下,并将携带荧光的肿瘤移植在盲肠处;对5只荷瘤裸鼠予以20 mg/kg的氟尿嘧啶(5-FU)腹腔注射(处理组),另5只作为对照.观察成瘤裸鼠肿瘤生长情况、肠系膜淋巴结及肝脏转移情况.结果 10只裸鼠模型均成功构建,肿瘤移植后荧光灯下最早发现肿瘤时间为3~9(4.7±1.3)d.5-FU处理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组肠系膜淋巴结转移1例,对照组淋巴结转移1例,腹膜转移1例;原位肿瘤、淋巴结和腹膜转移肿瘤病理检查均为低分化癌.结论 结肠皮下易位结肠癌荧光原位移植模型有建立方便、成功率高、肿瘤易早期观察、可反复取材等优点,是一种实用的结肠癌新模型.  相似文献   

11.
MCP对结肠癌肝转移的galectin-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galectin-3在小鼠结肠癌肝转移中的表达及MCP对其抑制的作用。方法:7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低浓度MCP组,中浓度MCP组,高浓度MCP组。阳性对照组和各MCP治疗组小鼠经脾脏下极包膜注入CT-26结肠癌细胞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MCP加入饮用水中,各处理组的浓度分别为0 mg/mL, 0.01 mg/mL,0.025 mg/mL和0.05 mg/mL。3周后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galectin-3浓度; 制作肝转移瘤组织芯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转移瘤组织中galectin-3的表达。结果:(1)除阴性对照组外各组脾脏原发瘤体积中位数分别为1.51cm3,0.93 cm3,0.77 cm3和0.70 cm3。高浓度MCP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除阴性对照组外,各组肝转移率依次为100%,80%,73.3%和60%。高浓度MCP组肝转移灶数目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3)阳性对照组和各治疗组血清galectin-3浓度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均为P<0.01); 阳性对照组与各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4)除阴性对照组外,各组肝转移瘤组织中galectin-3表达相互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galectin-3在结肠癌肝转移中呈高水平表达; MCP能明显抑制结肠癌的肝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WTp53基因联合TK/GCV、CD/5-FC系统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32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脾内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第1组:脾内注射SW480细胞(对照组);第2组:脾内注射SW480/p53细胞;第3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GCV、5-FC;第4组:脾内注射SW480/p53与SW480/TK-CD等比例混合细胞,腹腔注射GCV、5-FC。观察各组裸小鼠的肝转移率、肝转移瘤数目、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生存期等指标。结果各治疗组裸鼠肝转移的发生率下降,平均肝转移瘤数减少,其动物的生存期延长,肝转移瘤内的癌细胞凋亡率增高。联合基因治疗组效果最好,且WTp53与TK/GCV、CD/5-FC有交互协同作用。结论WTp53基因与TK/GCV、CD/5-FC系统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可有效地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方法测定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5-FU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IC50;建立小鼠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YH-16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3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YH-16加5-FU),术后2周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瘤数目、原发灶大小和毒性反应。并检测肝转移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YH-16对结肠癌细胞的IC50是血管内皮细胞的3.38倍,而5-Fu对两种细胞的IC50差别不大。高剂量YH-16组、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又低于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均P〈0.05)。YH-16各剂量组的脾原发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5-FU组和联合治疗组则小于对照组(均P〈0.05)。YH-16的毒性明显低于5-FU(P〈0.05),且两者联合使用其毒性与单用5-F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中、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的MVD计数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明显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YH-16与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R4对结肠癌肝转移潜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不同结肠癌细胞株中CXCR4蛋白及不同组织中SDF-1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SDF-1及抗CXCR4单抗对结肠癌细胞HT-29增殖能力的影响,体外趋化实验检测HT-29细胞定向迁移能力的变化.建立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瘤模型,观察CXCR4特异性拮抗剂AMD3100对裸鼠肝转移率和转移瘤数目的 影响.结果 HT-29细胞表达较高强度的CXCR4蛋白,而肝组织表达高强度的SDF-1蛋白.与对照组相比,SDF-1可以诱导HT-29细胞增殖(0.76±0.11 vs0.38±0.06,P<0.05),抗CXCR4单抗对SDF-1的诱导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0.42±0.08 vs0.76±0.11,P<0.05);SDF-1可促进HT-29细胞的趋化迁移,抗CXCR4单抗可显著抑制SDF-1诱导下HT-29细胞的迁移能力(104.6±18.3 vs 148.8±26.2,P<0.05).AMD3100治疗组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 vs 100%,P<0.05),平均瘤结节数目显著低于对照组(7.8±2.6 vs 22.4±8.6,P<0.05).结论 SDF-1/CXCR4生物轴参与了结肠癌肝转移过程,拮抗CXCR4功能可抑制裸鼠结肠癌肝转移,其机制与抑制CXCR4能够有效阻断结肠癌细胞在SDF-1诱导下的细胞增殖和定向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相关基因1(GLi-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96例结肠癌组织中GLi-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术后肝转移的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中GLi-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结肠组织(79.2%vs30.8%,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Dukes分期C+D期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A+B期组(P〈0.05);GLi-1阳性表达在年龄、肿瘤大小、性别、分化程度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i-1阳性表达组结肠癌术后肝转移时间显著短于阴性表达组(20.46±6.32月vs 48.22±10.03月,P〈0.01)。结论:结肠癌组织中GLi-1异常表达参与了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结肠癌早期肝转移中缺氧诱导因子(HI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3例结肠癌息者,按术前及术后半年内有无肝转移分为早期肝转移组(15例)和早期无肝转移组(18例)。收集结肠癌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HIF、VEGF的表达和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早期肝转移组HIF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及MVD分别是86.7%、67.7%和(57.9±12.7)%;早期无肝转移组中的表达率为44.4%、27.8%和(22.3±10.2)%,早期肝转移组均显著高于早期无肝转移组(P<0.05,P<0.01)。结论结肠癌组织中的HIF能促进肿瘤血管形成,与早期肝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