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侃  徐建新 《浙江医学》2018,(7):756-757,76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丙种球蛋白(IVIG)抵抗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儿科住院的KD患儿240例,根据是否存在IVIG抵抗,分为IVIG有效组192例和IVIG抵抗组48例。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LT、C反应蛋白(CRP)、ALT、血清白蛋白、IL-6水平;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IVIG抵抗的关系。结果两组患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ALT、白蛋白和IL-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ALT>100IU/L、白蛋白<35g/L和IL-6>140pg/ml为IVIG抵抗的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ALT>100IU/L、白蛋白<35g/L、IL-6>140pg/ml的KD患儿易发生IVIG抵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的危险因素,提高IVIG无反应型KD患儿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并治疗的KD患儿临床资料,采用SPSS 20.0软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寻找KD患儿发生IVIG无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得出新的评分体系。结果 最终进入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有IVIG治疗前的降钙素原(PCT)、红细胞沉降率(ESR)和尿白细胞(LEU)及IVIG治疗后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和PC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VIG治疗前的PCT和ESR及IVIG治疗后的WBC、NE和PCT是IVIG无反应型K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建立新的评分体系,灵敏度为69.2%,特异度为69.4%,约登指数为0.386。结论 IVIG治疗后的实验室指标对IVIG无反应的预测效能更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对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行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40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和实验室结果,根据治疗结果分为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组352例,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组48例。结果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组患者的血小板、血红蛋白、白蛋白明显低于治疗有效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低血小板、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临床应给予足够重视,减少对患儿冠状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开始用药至热退时间(h)川崎病(Kawasakidisease)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特点的幼儿高发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对本病的治疗,既往多采用在支持疗法基础上,以阿司匹林为主,加用潘生丁或激素等药物疗法。近年来随着静脉用人血丙种球蛋白(下称丙球)的普遍应用,本品已逐渐成为治疗川崎病的首选药犤1犦。为进一步明确丙球在治疗川崎病的优点,我们纵向地观察了接受阿司匹林组与丙球组治疗的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丙球治疗组:共16例,其中男8…  相似文献   

5.
自 196 7年川崎病在日本报道以来 [1 ] ,川崎病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它可引起全身中小动脉受累尤其是冠状动脉受损。 80年代日本首先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本病 [2 ] ,但对丙种球蛋白的用法及用量意见不一 ,现将我院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我院 1990年 12月~ 1998年 11月间收治的 75例川崎病患儿 ,男 46例 ,女 2 9例 ,年龄 73天~ 12岁。均符合1985年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 [3]。1.2 方法 将上述病例随机分成 2组即单纯服小剂量阿斯匹林 (30~ 5 0 mg/kg· d- 1 )组 ( 组 ) 5 1例 ;服小剂量阿斯匹林伍以静脉…  相似文献   

6.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短期内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畸病患儿的护理技术,并对26例川畸病患儿进行科学护理。方法:重视环境对治疗的影响,输液期严格控制病儿体温于38.5℃-以下,室温低于30℃,液体温度低于25℃;严格观察药物疗效及反应,防范并发症;控制单位时间的入液入药量,输液速度为0.8-1.4ml/min,于10小时内完成输液;做好伴随症状护理,促进康复。结果:26例病儿应用以上护理方法,住院期间无一例发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输液过程并发症和川畸病常见的心血管系统损害,符合临床治愈标准出院。结论:早期、短期内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畸病如有合理、科学的护理措施,输液反应及心血管损害是可以避免的,并能有效地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将61例川崎病住院患儿根据治疗用药分为两组:静滴丙球+ASP组和ASP组。采用x^2检验证明:IVIG在川崎病早期应用能明显缩短发热病程,有效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加阿司匹林(ASP)和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7例患川奇病病儿的疗法与临床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IVIG+ASP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ASP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1例发生冠状动脉扩张(CAD)。结论:IVIG是改善川崎病急性期症状,预防CAD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2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的早晚分为早期组、常规组和晚期组,各40例,对3组患儿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及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早期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发生率为3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12.5%和晚期组的7.5%(均P<0.05);晚期组冠状动脉并发症以及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分别为32.5%和12.5%,明显高于早期组和常规组患儿(均P<0.05).结论 在病程5~9 d内应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发生情况及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可推测此时间段可能是应用丙种球蛋白的最好时间.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特点的小儿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一般认为与感染及其免疫反应有关。好发于6~18个月婴幼儿。近2年我们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何永  康迁  郑小艳  皮光环  邓斌  张家燕 《西部医学》2021,33(12):1831-1835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首次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耐药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诊断明确的279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根据首次使用IVIG后的效果将患儿分为IVIG耐药组和IVIG敏感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起病至首次输注IVIG的时间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VIG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ROC曲线以确定危险因素的最佳预测界值及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两组起病至首次输注IVIG的时间、中性粒细胞比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白蛋白(ALB)水平及心包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起病至初次输注IVIG的时间、ALB浓度、中性粒细胞比例是川崎病患者初次使用IVIG后发生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4%预测KD患者IVIG耐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7%、75.7%,白蛋白≤26.7 g/L预测KD患者IVIG耐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6.4%、92.8%,发热后5.5 d内首次使用IVIG预测KD患者IVIG耐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9%、4009%。结论 起病至首次输注IVIG的时间、ALB浓度、中性粒细胞比例对预测KD患儿初次使用IVIG后耐药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泓宇  胡梵  王晓琴 《西部医学》2009,21(5):727-72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37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KD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137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32例(23.4%)。性别、发病时年龄、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WBC、CRP及血浆白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年龄、发热持续时间、CRP与CAL的发生独立相关(P〈0.05)。结论川崎病CAL与惠儿CRP、年龄、发热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对小年龄组患儿,如发热时间长、CRP明显升高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169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将169例KD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B组为KD不伴冠状动脉病变;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年龄、发热天数、白细胞数、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血小板数、血清白蛋白、血钠、D二聚体与KD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同时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白蛋白、血钠、D二聚体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效能。结果 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36.69%。A、B组患儿血清白蛋白、血钠、D二聚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血钠、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383、0.353和0.715。血清白蛋白35 g/L、血钠135 mmol/L、D二聚体0.92 mg/L是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 KD的主要危害是冠状动脉病变;血清白蛋白35 g/L、血钠135 mmol/L、D二聚体0.92 mg/L是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菌感染对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丙种球蛋白临床疗效的影响及与患者冠脉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川崎病患儿血培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的结果,分析血培养阳性与丙种球蛋白治疗疗效及与冠脉损伤的相关性。结果血培养阳性率为21.43%,其中革兰染色阳性菌5例(7.14%),革兰阴性菌10例(14.26%);血培养阴性的55例中,丙种球蛋白治疗总有效率76.36%(42/55),显著高于15例血培养阳性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037,P〈0.01)。血培养阳性患儿超声心动图提示冠脉损伤9例,损伤率60%(9/15),血培养阴性患儿冠脉损伤率为30.91%(17/5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7,P〈0.05)。结论感染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病并影响患儿丙种球蛋白的疗效.增加患儿冠脉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参照KD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60例KD患儿发病早期(<10 d)临床治疗(单一糖皮质激素应用)和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压积(HCT)、C反应蛋白(CRP)、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各项指标;采用χ2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分别检验上述因素与KD合并CAL的相关性。结果:发病10 d内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WBC、CRP、心电图及糖皮质激素应用与KD合并CAL密切相关(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早期糖皮质激素应用、WBC和心电图异常与KD合并CAL显著独立相关(P<0.05)。结论:发病10 d内可疑KD病例如有WBC显著升高、心电图异常及早期单一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作为KD合并CAL早期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Lasso回归和列线图构建并验证川崎病患儿对丙种球蛋白耐药的预测模型,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7月—2020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7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重要的临床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Calibration校准曲线及DCA曲线验证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有效性。结果 共纳入474例患儿资料,其中339例作为训练集,135例作为验证集。Lasso回归分析显示,心脏表现、心外并发症、首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使用时间、中性粒细胞比例、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血小板压积、白蛋白、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及C反应蛋白/白蛋白是川崎病患儿丙种球蛋白耐药的预测因素。基于上述预测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并分别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人群中进行验证。训练集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4(95%CI:0.701,0.867),当最佳阈值取0.045时,相应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0.490(95%CI:0.434,0.546)和0.935(95%CI:0.849,1.000);验证...  相似文献   

17.
单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33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单次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5例确诊的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Ⅰ组予静滴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5天;Ⅱ组予单剂量静滴丙种球蛋白1g/kg,并观察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结果:Ⅱ组的疗效优于Ⅰ组(P〈0.05),两组的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临床疗效显著,采用单剂静滴丙种球蛋白1g/kg是一种更为有效、经济、简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单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的疗效,对21例确诊的川崎病患儿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表明,单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 g/(kg*d)]治疗较单一阿司匹林疗效显著(P<0.05),总热程缩短(P<0.05),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由23.8%降至9.5%,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由33.3%降至19.0%.提示单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对心血管病变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KD住院患儿296例为调查对象,按照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是否发生CAL将其分为CAL组(97例)和NCAL组(199例).计算KD患儿并发CAL的发生率;KD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筛选采用单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