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炎常见的致病药物、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 对符合诊断标准的96例药物性肝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西药致肝损害60例(62.5%),中药致肝损害36例(37.5%);HBsAg阳性30例,其中急性黄疸性肝炎12例(40%),重型肝炎5例(16.7%),死亡2例(6.7%);HB8Ag阴性66例,其中急性黄疸性肝炎15例(22.7%),重型肝炎3例(4.5%),无死亡病例.结论 西药在损肝药物中所占比例较大;药物性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主要与人体对药物反应及患者自身健康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和诊断治疗的准确性。方法对本院48例药物性肝损害(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抗菌素19例(39.6%),居首位,其次为解热镇痛类11例(22.9%)和中药10例(20.8%)。临床主要表现为巩膜黄染(55.6%)、乏力(47.2%)、食欲不振(44.4%);临床上急性肝炎最常见,占90%。结论药物性肝损害随着药物的不断开发应用而逐步增加,应重视药物的肝毒性,预防药物性肝炎发生。  相似文献   

3.
抗结核药物性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炎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了解HBsAg阳性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观察81例抗结核药物性肝炎及其中14例急性、亚急性暴发型肝炎患者中HBsAg阳性率,比较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两组抗结核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在结核病化学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患者,HBsAg阳性者占48%(39/81);急性、亚急性暴发型肝炎患者中,HBsAg阳性者占64%(9/14)。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较,HBsAg阳性组明显低于阴性组。结论HBV感染或携带者肝脏更易受到抗结核药物的损害,甚至可引发致死性肝衰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周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周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暖胀(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ALT,GG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0%),死亡3例(2.91%)。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化疗所致药物性肝损害2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惠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25-126
目的观察阿拓莫兰治疗化疗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方法对21例因化疗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使用阿拓莫兰(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显效19例(占90.4%),有效1例(占4.8%),无效1例(占4.8%),总有效率为95.2%。结论阿拓莫兰应用于化疗药物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肺结核的患者1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和对照组94例。治疗组在肺结核联合化疗的同时,全程加服还原型谷胱甘肽片(阿拓莫兰片),对照组在肺结核联合化疗的同时,加服肌苷、肝太乐等护肝药。结果治疗组出现肝损害6例(59%),其中11例HBsAg阳性患者中有1例(91%)出现肝损害;对照组出现肝损害32例(34.0%)。其中10例HBsAg阳性患者中有6例(60%)出现肝损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阳性患者肝功能更易受损害。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防治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药物性肝损害1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红  魏宏  王俊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76-17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年龄、损肝药物、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结果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常见的有利福平(17.3%,28/162)、消渴丸(16.7%,27/162)、非诺贝特(9.9%,16/162)、白癣皮(8.6%,14/162)及环磷酰胺(7.4%,12/162)等;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为纳差、乏力、恶心、呕吐、皮肤黄疸等;治疗后158例治愈,1例好转,3例死亡。结论使用可能损肝的药物时应加强监测,定期复查肝功能。  相似文献   

8.
21例妊娠合并重症肝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云晖  苏佩敏 《江苏医药》1997,23(6):415-415
兹将我院1984年1月~1996年6月收治的妊娠合并重症肝病21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21例妊娠合并重症肝病中急性脂肪肝(AFLP)6例,占同期住院妊娠合并肝病1.2%。,重症肝炎15例,占3%。根据1995年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会议讨论修订的诊断标准:15例重症肝炎中慢重肝9例;亚重肝3例;急重肝3例。ZI例重症肝病中初孕妇16例(占765%)。农民13例(占62%),工人及其它职员8例(占38%)。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2例,水囊引产3例,剖宫产4例,毁胎2例。ZI例患者有15例行肝穿术,AFLP光镜下无灶性以上坏死,电镜下见胞浆内微囊样…  相似文献   

9.
刘黎 《抗感染药学》2010,7(2):127-129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资料,为临床抗结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1月间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的102例肝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459例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患者43例(9.37%,43/459),其中24例(55.81%,24/43)出现肝功能受损;高于非乙肝病人18.75.%(78/416);经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继续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61.72%(63/102);更改治疗方案28.43%(29/102);停用抗结核药物治疗7.84%(8/102);诱发重症肝炎后死亡1.96%(2/102)。结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患者中,HBsAg阳性者抗结核药物治疗中更易出现肝损害,应选择肝毒性低的抗结核药物;强化期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并给予护肝治疗,以减少药物性肝炎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本院11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规则抗结核治疗,住院+门诊随访观察至疗程24周的临床资料。结果:11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抗结核治疗24周期间有39例出现药物性肝炎,发生率为32.8%,其中32例发生在强化期(16周内),经加强护肝、调整抗结核方案等个体化治疗,药物性肝炎治愈率94.9%,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有效率90.3%。结论:重视结核性脑膜炎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性肝损害,早期制定个体化用药对策,即能使肝功能恢复正常,又使抗结核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1.
高道凯 《安徽医药》2003,7(4):269-270
目的 探讨中毒性肝炎临床新特点。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我院1999~2002年收治的21例中毒性肝炎临床资料。结果 很多药物或毒物可致中毒性肝炎,21例中有药物性肝炎19例,化学中毒性肝炎2例,20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 中毒性肝炎临床见于多个科,很多药物或毒物能致中毒性肝炎,重症病人可死亡。  相似文献   

12.
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分析136例药物性肝炎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多见于中草药,特别是治疗皮肤病和风湿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28.68%),抗结核药物(27.21%),抗甲状腺药物(10.29%)和抗感染药物(5.88%)等。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2月。HBSAg阳性者更易发生药物性肝炎及重症肝炎。结论:影响药物性肝炎的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患者自身健康状况等。  相似文献   

13.
药物性肝损害1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wk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wk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胀(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ALT、GG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死亡3例(2.9%)。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氨苄青霉素在临床上广为应用,但在已有肝损害的病人用氨苄青霉素后,特别是出现药物反应的人,肝损害可进一步加重,我们诊治过8例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8名病人中男7例,女1例,平均年龄52岁,其中淤胆型肝炎1例,急性重症肝炎1例,慢性活动性肝炎5例,胆囊炎胆石症并毛细胆管性肝炎1例,这8名病  相似文献   

15.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探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诊断与及其预防和合理的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用药史、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本站2004年至2006年管治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6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8例结核病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有61例病人出现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发生率17.53%,348例病人中HBsAg阳性32例,其中13例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占40.63%。结论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且多发生在用药的第1~8周。在进行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6.
肝源性糖尿病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 本文自2003年3月至2006年12月,收集肝源性糖尿病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27~69岁。肝病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2年。糖尿病病程最短10d,最长的3年。原发性肝病中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4例,慢性活动性肝炎6例,肝炎后肝硬化9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14例出现明显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16例有体质量减轻。本组尿糖(++)~(+++),空腹血糖17.8~32.9mmoL/L,糖化血红蛋白(GHb)10%~14.5%,其中一过性尿酮(+)9例。HBsAg(+)16例,HBeAg(+)14例,抗Hbe(+)14例。合并败血症3例,原发性腹膜炎2例,肺部感染5例,胆囊炎胆结石4例,消化性溃疡5例,临床治愈17例,死亡4例。  相似文献   

17.
杨毅军  汤小宁 《江苏医药》1999,25(12):970-971
我院1992年~1995年共收治了1000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有50例并发糖尿病,占住院病人数0.5%,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50例肝炎并发糖尿病患者中,男37例,女13例,男:女为2.84∶1,年龄20~53岁。50例均为乙型肝炎,其中急性肝炎(AH)2例,慢性肝炎(CAH)16例,肝硬变(HLC)22例,慢性重型肝炎(CSH)10例。16例CAH中有3例重叠丙型肝炎(HCV),1例HLC重叠丁型肝炎(HDV)。50例中7例死动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指标阳性为前S2蛋白15例,HBeAg12例,HBVDNA8例,HBcAg5例,HBsAg29例。二、肝炎与糖尿病…  相似文献   

18.
216例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对216例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性肝炎多发生于长期、联合使用有肝毒性的药物而又无肝功监测的患者,多见于农民及工人。多发生于服药后十天至一个月。有HBsAg阳性者更易发生药物性肝炎及重症肝炎,且病死亡率高。结论:影响药物性肝炎的因素有患者的文化程度、药物的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HBsAg阳性、肝功能的监测等。  相似文献   

19.
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急慢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庆培  吴卫军 《江苏医药》1997,23(12):876-877
我们应用促肝细胞生长素(HGF)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31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1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治疗对象为1994年~1995年我院收治的肝炎患者,急性肝炎治疗组31例,男24例,女7例,年龄14~68岁,其中甲肝3例,戊肝1例,甲、乙肝病毒重叠感染14例,戊肝与乙肝病毒重在感染13例;既往无肝炎史,均急性起病,有发热、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大多有黄疫。急性肝炎对照组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好~好岁,其中甲肝《例,甲、乙肝重叠感染8例,乙、成肝重叠感染8例,其起病情况及病情轻重与治疗组相似。慢活肝治疗…  相似文献   

20.
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用治疗剂量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肝组织发炎,这就是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liver injury,DILI),也称为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6%,黄疸和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2%~5%,非病毒性肝炎的20%~50%,并且是引起爆发性肝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