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罗马Ⅲ标准将功能性消化不良(FD)分为上腹痛综合征、餐后不适综合征以及混合型三种,学者们对此存在争议。从FD不同症状及其生理病理关系上寻找更科学的分型,方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FD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感染、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基因易感性、脑肠轴功能失调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西医采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促进胃动力、抑酸等治疗,中医药从整体出发,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对胃肠运动、胃肠激素等进行调节,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医药对FD病因病机、流行病学、临床诊疗等方面研究都取得可喜成绩,从整体出发,单味药、成方复方、针灸可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地对胃肠运动、胃肠激素等进行调节。未来期待进一步强化随机、对照、双盲实验及基础研究,临床观察注重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患病率高达20%-40%,其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发病机制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障碍以及胃肠激素异常、内脏感觉过敏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西医对FD的治疗尚无特异的手段,多使用促胃动力药[1]对症处理,目的在于缓解或消除消化不良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针灸治疗FD近年来报道较多,且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就该病的发病机理及针灸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之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FD与胃肠动力障碍,胃酸分泌异常以及精神、应激、环境因素有关.近年来由于胃肠动力学理论研究和检测方法的发展,功能性消化不良已成为研讨消化系统疾病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疏肝健脾法,自拟调中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临床可见上腹部疼痛灼热、餐后腹胀、早期饱腹感、恶心呕吐等症状。该病无器质性病变,其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与胃排空缓慢、胃调节功能减退等胃肠动力的改变、十二指肠酸过敏、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抑郁焦虑等社会心理疾病相关。现代医学药物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胃肠促动力剂治疗和抗抑郁药治疗。传统医学基于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在脾虚气滞、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等证型方面疗效显著。本文将近几年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FD治疗的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7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春生 《北京中医》2000,19(4):21-2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之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FD与胃肠动力障碍,胃酸分泌异常以及精神、应激、环境因素有关.近年来由于胃肠动力学理论研究和检测方法的发展,功能性消化不良已成为研讨消化系统疾病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疏肝健脾法,自拟调中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发病率高, Hp感染是其主要病因之一, 根除Hp是当前的一线治疗方案, 但单纯应用西药三联/四联疗法根除Hp对于Hp阳性FD患者的实际疗效欠佳。中医药辅助三联/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FD疗效较好, 具有抗Hp、调节胃肠激素及胃电参数、改善胃肠动力等作用, 可提高Hp根除率, 并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胃肠分泌异常、动力异常、感觉异常等病理状态。针对Hp阳性FD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值得总结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综合征。临床根据主诉和排除了器质性病变而诊断。其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自从1902年Bay-liss和Starling发现促胰液素以来,现已明确的胃肠激素已达40余种。胃肠激素可以通过内分泌、神经分泌和旁分泌等方式,调节消化系统的运动、分泌、吸收及细胞营养功能。许多胃肠激素还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故又将这些肽类激素称为“脑肠肽”。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与胃肠激素的失调有明显关系,且中药从整体出发,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对机体进行调节,治疗FD具有明显优势。在探讨其发病、疗效机制及中药调节胃肠激素方面也有许多进展,现简要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探讨胃肠激素与FD的关系。方法治疗组选择3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患者,给予疏肝健脾方治疗4周,另设置对照组为20名健康志愿者,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疗效、单项症状疗效及胃肠激素(胃动素、生长抑素、胆囊收缩素)情况,结合心理评估报告,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动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生长抑素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患者抑郁症状减轻。结论疏肝健脾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型疗效确切,可调节胃肠激素分泌失常,胃肠激素分泌失调在FD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epepsia,FD)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与经济负担。现代研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病并没有实质器官上的病变,更加增大了对本病研究的难度系数。西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胃肠动力障碍、胃肠激素分泌紊乱、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HP感染及胃酸分泌异常等,西医治疗以改善胃肠动力、调节胃酸分泌、抗焦虑抑郁、抗幽门螺杆菌感染、保护胃黏膜等措施为主。治疗多采用对症治疗等方式,不良反应与易复发等问题较为突出,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中医认为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相关,其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以辨证论治与中医理法方药理论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共同调节。同时中医在西医传统治疗的方法上,更好的沿袭了西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之处,逐步的形成了功能性消化不良今天的中医治疗新模式、新篇章,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前景,从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多靶点、全方位调节,疗效显著。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今天的治疗中往往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兼顾,共同达到最有效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0.
针刺疗法作为传统中医中最具特色的治疗手段之一,在治疗胃肠道疾病具有广泛优势,临床疗效明显。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epsia,FD)在现代人生活中发病具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由于机制探究不明确,药物滥用等原因,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针刺可以有效的改善胃动力,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胃肠,使胃肠功能得到恢复,改善患者因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的多种症状,这为临床选取和运用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对近10年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机制进行整理,以期为针灸治疗疾病提供科学化的依据提供参考资料, 为临床制定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合理治疗方案做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感,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症状群。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现代医学研究多认为其与胃高敏感、胃肠动力障碍、胃肠激素、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精神社会因素等有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FD获得较好临床疗效,现就中医药治疗FD获效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密切相关,针刺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改善FD症状。本研究从肠道微生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参与FD的发病机制、针刺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行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针灸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疾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证实了针刺对胃肠运动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但其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文章从神经系统和胃肠激素这方面就针刺对胃运动作用的机制和调节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4.
范明明  李元  白妍  孟祥蕾  王顺 《河南中医》2019,39(4):640-64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功能疾病,其中脑肠轴的异常是FD发生的本质原因,而脑肠肽作为脑肠轴的分子基础,在调节脑及胃肠功能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针刺治疗FD,可改善患者胃肠动力障碍、降低内脏敏感性、良性调节胃肠功能紊乱,还可促进胃肠动力型脑肠肽的增加,对脑肠肽起着正向调节作用,同时对调节FD症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归脾汤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患者中的疗效及对胃肠动力的影响程度。方法将2016年9月—2017年12月期间本院诊治的9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2组,每组包含46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归脾汤。比较2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焦虑评分及胃肠动力指标(胃肠激素及胃电图参数)。结果观察组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的焦虑评分、胃肠激素及胃电图参数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焦虑评分、胃肠激素及胃电图参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归脾汤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患者中的疗效较好,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胃肠动力状态,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统计分析2016—2020年期间发表的针灸治疗胃肠疾病的实验研究文献,总结归纳针灸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主要研究方向与进展。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针灸治疗胃肠疾病的实验研究文献,并对结果进行计量统计分析。结果:近5年来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实验研究以肠易激综合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主,器质性胃肠病则是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主。电针和灸法是针灸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方法,功能性胃肠病以电针干预为主,器质性胃肠病以灸法为主。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中脘是针灸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功能性胃肠疾病的针灸实验研究侧重于胃肠动力、内脏高敏感、情绪相关机制,器质性胃肠疾病的针灸实验研究侧重于炎症与免疫相关机制。结论:近5年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实验以电针干预为主,侧重于胃肠动力、内脏高敏感、情绪相关机制研究;器质性胃肠病的针灸实验研究以灸法为主,侧重于炎症与免疫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广泛流行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症状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上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采用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抗抑郁/焦虑药物和心理治疗等对症治疗,且存在一定的不足与问题,而中医药在治疗FD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目前有关中医治疗FD的作用机制与多种信号通路转导有关,对相关信号通路以及分子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重点。其中主要以SCF/c-Kit信号通路、5-HT信号通路、CRF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TRPV1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RhoA/ROCK2/MYPT1信号通路等为主,此系列信号通路能够促进胃肠动力、减轻焦虑、加速胃排空、降低内脏高敏感及改善十二指肠微炎症治疗FD。该文对中医药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治疗FD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中医药靶向治疗FD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8.
陈璐  邸嘉玮  杜元灏 《环球中医药》2023,(11):2371-2377
针刺在调节胃肠动力、恢复胃肠微生物群稳定结构、消除炎症反应、修复受损粘膜屏障等方面发挥着双向调节效应。肠—脑轴作为胃肠道与脑的双向调节通道,通过肠—脑轴途径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的功能,由脑及肠或由肠及脑双向调整胃肠功能,从而改善餐后饱胀、恶心、食欲不振等多种消化不良症状。本文对目前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的临床证据及内在作用机制进行总结,通过检索并梳理近年来针刺治疗FD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刺治疗FD疗效确切、安全且无不良反应。但鉴于目前研究的局限性,针刺作用于十二指肠嗜酸性粒细胞的免疫调节途径仍在进一步探索中。笔者认为今后有必要进行高质量的实验研究,制定严谨、合理的实验方案,建立更理想的动物模型,深入挖掘针刺对肠—脑轴的神经免疫调节机制,针刺对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的调控,以及迷走神经在针刺治疗FD中的具体机制等,提供更有说服力和可信的实验证据,以便更好地优化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752-1754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研究发现其与"肝郁"密切相关。作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归纳古代医书中的记载,表明针刺对本病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尤其在临床治疗中效果突出。文章依据"肝郁证"特点针对该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总结针刺治疗的规律,有助于提升针灸临床水平;从现代医学研究角度,阐明肝郁型FD与代谢组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张文乾 《河南中医》2022,42(3):449-452
目的:观察疏肝安胃汤联合新十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胃肠激素、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将96例F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疏肝安胃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新十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