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从阳引阴”针法配合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针刺基础上施以电刺激跗阳、申脉,对照组则采用传统针刺法,每日1次,一疗程为6d,治疗4个疗程.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从阳引阴”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效果。方法:选择针灸科2019年1月-2021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接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对照组根据《针灸学》中脑卒中针灸处方予以针刺治疗,治疗组予以“从阳引阴”法针刺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足内翻角度、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分,以及步态分析指标步速、步频和步幅,并比较两组胫骨前肌厚度、胫骨后肌厚度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足内翻角度小于对照组,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步速、步频和步幅均高于对照组,胫骨前肌厚度和胫骨后肌厚度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从阳引阴”法针刺可促进胫骨前肌、胫骨后肌厚度的恢复,减小足内翻角度,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对于脑卒中后足内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足少阳结合阴跷脉穴治疗中风后遗症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4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针刺足少阳经之阳陵泉、足临泣穴,结合阴跷脉之照海穴,对照组选用常规穴位进行针刺,每日1次,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以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以及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ADL)为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足内翻、恢复下肢功能活动及生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差异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少阳结合阴跷脉腧穴治疗中风后足内翻较常规针刺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阴经为主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足三阴经为主,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每组针刺一次为30min,10次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结论:针刺足三阴经为主对中风后足内翻的治疗及下肢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足太阳经筋燔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传统经穴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足太阳经筋局部阳性反应点经筋燔刺法进行治疗,传统针刺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火针隔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对比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下肢痉挛程度(MAS)、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的变化。结果:两组在治疗4周时MAS、Fugl-Meyer及AD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 P﹤0.05);且治疗组在4周时的MAS、Fugl-Meyer及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燔刺法联合传统针刺可明显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缓解足内翻,纠正下肢不良姿势,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纯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穴位埋线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中风后上肢肌痉挛,并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M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伸肘活动时肱二头肌表面肌电图(sEMG)的肌电信号均方根植(RMS)评价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中风后上肢屈肌肌痉挛患者90例。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穴位埋线组、电刺激组和联合组各30例,6周为一疗程。所有入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进行MAS、FMA和RMS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MAS、FMA、R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均能改善MAS、FMA、RMS评分(P0.05),且联合组优于穴位埋线组与电刺激组(P 0.05)。结论:穴位埋线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能显著降低中风后上肢痉挛肌肌张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张力平衡针法联合电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电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张力平衡针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张力和CSI评分、足内翻角度和足下垂角度、Barthe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SF-36量表评分。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评分显著升高,CSI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足内翻角度和足下垂角度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情感功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结论:采用张力平衡针法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足下垂能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下肢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循经针刺治疗,观察组接受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阿什沃思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干法针刺疗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足内翻的效果。方法 2015年1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中风偏瘫足内翻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电针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Tinetti步态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以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两组足内翻角度低于治疗前,以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量表评级、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以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患侧足内翻角度,减轻其踝部周围肌肉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10.
陈双钱  林定艺  金永喜 《新中医》2022,54(10):180-183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洗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足内翻角度、痉挛程度、步态、下肢运动功能,记录2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高于对照组74.42%(P<0.05)。治疗后,2组足内翻角度均较治疗前缩小(P<0.05),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Tinetti量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足内翻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Tinetti量表、FMA-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皮肤瘙痒及晕针各1例,对照组出现患肢肿胀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消失。结论:中药熏洗、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的步态及下肢运动功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的影响。方法:选取以双下肢痉挛为主的脑瘫患儿60例,根据随机数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体疗训练和按摩、水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及低频电刺激治疗,针刺选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解溪、承山、脑清、跟平穴,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低频电刺激选择胫骨前肌,1星期6次,2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5-20 d,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对患儿下肢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及综合痉挛量表(composite spasticity scale,CSS)评分,并进行足背屈角测量。结果:治疗后足背屈角及CSS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以MAS评分方法评估有效率,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以足背屈角评估有效率,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针刺及低频电刺激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特殊穴位内翻穴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内翻穴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方法,2组均配合肢体康复训练。3个疗程后,对2组疗效进行评价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患者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内翻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针刺结合DMS治疗中风恢复期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恢复期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予常规针刺结合DMS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6周以后比较两组实验总有效率、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结果:治疗6周以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Ashworth评分降低(P<0.05),Fugl-Meyer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积分均升高(P<0.01或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等级较高(P<0.05)。结论:针刺结合DMS在治疗中风恢复期足内翻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康复组和针刺康复组(针康组),每组3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针灸治疗,康复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针康组采用通经解痉针刺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分别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分法(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定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MAS分级、FMA评分、F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其中针康组治疗后MAS分级优于康复组(P0.05),但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针康组FMA评分、FCA评分均高于其他2组(P均0.05),并且针刺组FMA评分、FCA评分显著高于康复组(P均0.05)。结论通经解痉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针刺外劳宫穴强刺激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外劳宫穴强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8星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S(患侧肢体肌张力测定)、FMA(患侧手运动功能测定)、ADL(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MAS、FMA及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AS、FMA及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外劳宫穴强刺激是一种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观察凤凰展翅针法刺激相对穴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1例采用普通针刺法,治疗组31例采用凤凰展翅针法刺激相对穴,在治疗7天、14天时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量尺[10](visualanaloguescale,VAS)、水肿程度评分、Fugl-Meyer量表[12] (Fugl-Meyerassessment,FMA)结果,检测一氧化氮(NO)表达水平、内皮素1 (ET-1)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在治疗后总有效率为 53.3%;治疗组在治疗后总有效率为 93.3%。治疗组在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7天、14天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水肿程度评分、ET-1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NO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凤凰展翅针法刺激相对穴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能有效减轻肿痛,改善肢体功能,调节血管功能,临床疗效显著,且明显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踝关节内翻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踝关节内翻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上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两组疗程均为7 d。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肿胀周径、美国足踝骨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及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优良率为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3.33%(P <0.05)。两组疼痛VAS评分、肿胀周径、AOFAS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 <0.05)。结论基于动气针法针刺董氏奇穴治疗急性踝关节内翻扭伤,可明显改善踝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泻阴补阳法结合康复手段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足内翻角度改变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0.0%,两组差异比较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足内翻角度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泻阴补阳法结合康复训练是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观察运动功能评测表(Fugl-Meyer Assesssment, FMA)和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治疗前后的变化,进一步判断其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用随机数字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留针30 mins,每日1次,6天为个疗程,每个疗程隔1天,5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Bobath技术。每次训练治疗30~40 mins。每日1次,6天为1个疗程,5个疗程后评价疗效。观察治疗前后FMA、MAS量表评分差值的变化,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总体疗效的改变。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FMA、MAS量表评分均有改善(P 0.05),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能够减缓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肉收缩,降低肌张力,Bobath技术能够增加患侧肢体的协调运动模式,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能够有效降低患侧肢体痉挛程度,提高日程生活能力,疗效显著,为临床医师治疗该病提供了新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以足临泣为主穴的踝三针治疗轻中度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有效性。方法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踝三针组)和对照组(丘墟透照海组),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评定下肢痉挛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定下肢的运动功能;足内翻角反应足内翻纠正情况。结果各量表评级、评分显示: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踝三针可以有效改善轻中度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