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5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例数相等的2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吞咽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吞咽训练与针刺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饮水试验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观察组问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应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的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会引发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诸多并发症,针刺是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本文对近十年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发现:腧穴选择以舌咽与颈项局部为主,同时根据整体辨证有选择地结合肢体部、头面部、躯干部、头皮部腧穴;在针刺方案的选择上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代表的具有明确组穴方案及命名的针法占比最多,其次为以针刺区域命名的针法、特殊针具针刺方法;而对照组的选择上,以吞咽康复训练为最多,也有以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低频电刺激为对照。观察指标的选择上,根据评估方法与目的,主要包括仪器评估、量表评估、综合状态评估、机制探讨等。在针刺介入时机上,介入时间越早临床疗效越佳,而且针刺对咽期吞咽障碍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临床研究方法学的角度入手,总结近10年来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相关文献内容。按文献报道的内容对其进行了分类,并依据临床研究中使用的随机方法、对照治疗、盲法实施、疗效评价、随访记录及统计方法等,分析评价了目前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针刺治疗本症方法简便,疗效确切,为了更好地证实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性和为临床研究者及实践者提供可靠的高质量临床证据,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有必要采用设计严谨科学的临床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4.
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吞咽障碍理疗仪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仅接受针刺治疗;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饮水试验结果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针刺能更好地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摄食功能.  相似文献   

5.
综述表面肌电图技术在针刺选穴研究、穴位特异性研究、穴位得气效应研究、针刺手法研究、针刺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表面肌电图技术能动态、实时、定量反映神经肌肉的肌电信号,能够客观准确地从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参数定量评价针刺的疗效,因此该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肌肉疲劳、脑卒中后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吞咽障碍等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方面。  相似文献   

6.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常伴随显性或隐性误吸,严重者可造成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尽早对脑卒中患者开展误吸风险床旁筛查与评估,有利于对患者吞咽障碍早期干预、治疗,对预防吞咽障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就脑卒中患者误吸风险常见床旁筛查与评估工具应用进行综述,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对其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多样,但均不够系统全面。了解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评价方法,选择适合的评价手段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对规范其临床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从临床检查、量表评价、实验室检查及营养评估等方面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吞咽训练对脑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3例给予吞咽训练,包括温度刺激、吞咽器官基础训练和进食训练;治疗组31例进行针刺治疗和吞咽训练。1d1次,每周6次,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采用饮水实验、临床疗效评价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2组治疗后饮水试验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吞咽训练对脑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苏稼夫老中医通咽利窍针法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康复组及针刺加康复组,每组各30例,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及表面肌电图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电生理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针刺加康复组更能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治疗后洼田氏饮水及藤岛吞咽疗效评价均优于治疗前,并能提高吞咽相关肌群的肌电积分值(IEMG)和中位频率(MF)。结论:通咽利窍针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是有效的,该法简便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颈项部腧穴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后合并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以1周为时间窗,对干预时间进行疗效相关因素分析,为儿童病毒性脑炎后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干预提供临床证据。方法:59例病毒性脑炎合并吞咽障碍的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与吞咽训练组(29例),治疗时间为8周,分别采用Sheppard吞咽障碍调查问卷(DDS评分)、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干预时间评估以1周为时间窗,按干预时间(1周及1周)分为两组,疗效因素相关分析用DDS评分、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的改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评价,DDS评分、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价,组内治疗前后DDS评分、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DDS评分差值及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定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时间因素分析,1周与1周在DDS评分差值及才藤荣一吞咽障碍7级评定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项部腧穴能改善病毒性脑炎合并吞咽障碍患儿的DDS评分与才藤荣一吞咽障碍评定分级,促进患儿吞咽功能的恢复。疗效评价与干预时机呈正相关,干预越早(1周),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1.
中药加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涛 《光明中医》2010,25(11):2074-2075
目的对中药加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研究。从而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本研究对12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针刺组与中药加针刺组进行治疗。治疗15d后,西药组、中药组、针刺组、中药加针刺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3.4%,23.4%,26.7%,50.0%,其中以中药加针刺组总有效率最高。治疗30d后,西药组、中药组、针刺组、中药加针刺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0%,73.3%,70%,98%,其中仍以中药加针刺组有效率最高。结论中药加针刺对于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从针灸处方及适应证挖掘、针刺疗效预测及其影响因素评价、穴位特异性及针刺手法研究3个方面对机器学习在针灸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并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讨论与展望。认为今后的研究应当根据研究目的及数据特征,选择合适的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模型;重视特征设计和特征选择,并做好特征清洗工作;重视样本数据采集,通过建立针灸数据共享平台和规范数据采集流程,以提高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期望效应对针刺疗效的影响是目前针灸临床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如何客观量化评估病人期望的大小是当前研究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期望的机制研究和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并介绍了期望的评价方法及影响因素。通过对针刺期望效应及其在针灸临床试验中应用的探讨,明确了针刺期望效应的重要性,对于今后优化临床试验设计,降低针刺临床研究由于期望不同造成的评价结果偏倚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Meta分析评价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跨库)、万方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期刊数据库(维普)及Pubmed、Ovid Lww数据库和Cochrane library,并辅以人工检索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过刊资料库。收集2016年3月1日前关于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制定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提取资料并利用Jadad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2篇,Meta分析显示,针刺加西药组与西药组相比总有效率[OR=5.78,95%CI(4.03,8.27),P0.00001],针刺结合康复组与康复组比较总有效率[OR=3.84,95%CI(2.91,5.05),P0.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今后仍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5.
卒中后吞咽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在临床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显著疗效,通过总结该病近5年研究进展,对该病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科研或临床提供参考。现对近5年来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不同针刺疗法进行总结,其中主要包括头针、康复训练、电刺激疗法、舌针、项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针对针刺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进行再评价研究,以期为临床医师及研究者提供更科学的决策支持。方法 检索针刺及其相关疗法(灸法、敷贴、毫针疗法等)系统评价的文献,筛选文献后提取资料,采用AMSTAR 2量表和GRADE系统工具进行评估。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67次结局指标;AMSTAR 2工具评价结果:高质量研究5篇(38.46%),中等质量研究6篇(46.15%),低质量研究2篇(15.38%);GRADE评价工具中,16.42%为中等可信度,53.73%的结局指标为低等可信度,26.87%的结局指标为极低可信度。结论 系统评价的结局指标应用GRADE方法进行证据分级显示,针刺治疗COPD的疗效是确切的,但针刺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研究质量等级较低,针对此情况,期望开展证据强度、质量、级别高的系统评价,作为高级别证据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7.
任永红 《四川中医》2013,(11):125-12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评价安全性。方法:采用针刺风府、人迎、康泉、百劳治疗,随机设立康复对照组。结果:根据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评分评价:针刺组治愈率53.33%。有效率40%,总有效率93.33%,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治疗中风慢性吞咽障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人迎、扶突等穴位对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康复治疗,观察组针刺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表现,一般多与体质虚弱、劳累过度、情志所伤和感受外邪相关。近年来,针刺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在疗效评估中对于结局指标的选择却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分析近年来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相关文献,系统综述了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结局指标的选择现状,为未来临床相关研究中结局指标的选择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总结近年来国内外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文献,从针刺穴位的选择、对照组的设置、疗效指标的选取等方面综合评价针刺降压的临床疗效,并对现有针刺降压临床试验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研究认为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效,特别是近期降压疗效较好,但仍缺乏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的支持。因此,基于中医理论及循证医学理念合理选穴,开展更多设计规范、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并加强长期随访及降压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