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报告34例脑囊虫病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其中脑实质型26例,脑室型6例,混合型2例。脑实质型中7例为单发病灶,6例为多发病灶,其余13例为数量较多的多发病灶。此型MRI表现常为小的长T_1低信号与长T_2高信号囊肿。脑室型显示脑室扩大,可见脑室内囊肿壁,有3例可见头节。16例MRI与CT作了对比分析,对于病变大小、范围、数目及部位的显示,MRI均优于CT,特别是微小病灶。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临床、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收集分析临床资料完整并有CT扫描的病例330例,其中54例加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性智能障碍是SAE的主要临床表现,CT扫描显示脑内白质区多发低信号灶,MRI表现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灶,同时合并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和脑萎缩。结论:CT平扫结合临床是SAE最简便有效的诊断手段,MRI能更敏感地显示合并的脑内细小梗塞灶。  相似文献   

3.
老年糖尿病临床与脑CT,MRI检查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MRI、CT在老年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文对5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进行脑MRI与CT的对比检查。结果(1)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脑MRI阳性检出者为45例(865%),而脑CT阳性检出者为29例(558%)(P<001);(2)糖尿病病程在10年以内患者中脑MRI阳性率(808%)明显高于CT阳性率(346%)(P<001),但当糖尿病病程在10年和10年以上患者中脑MRI阳性率(923%)与CT阳性率(769%)相比(P>005),无统计学显著差异;(3)糖尿病脑MRI阳性组并发高血压和高脂血症者均高于糖尿病MRI阴性组(P<005~001)。结论脑MRI是老年糖尿病脑血管病的一种早期敏感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总结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SAE)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 ,收集有完整资料的SAE患者 330例 ,其中男性2 0 3例 ,女性 12 7例 ,年龄 5 6~ 95岁 ,全部病例均作CT扫描 ,5 4例加作MRI。记忆力减退 2 73例 ,社会适应能力减退 10 6例 ,性格改变 6 3例 ,头晕、头痛、失眠 2 41例。CT扫描见脑内白质区低密度灶 ,呈小斑片对称或不对称分布。MRI见脑内白质区病灶呈长T1和长T2异常信号。FLAIR序列成像病灶呈高信号 ,5 1个高信号影 ,16个低信号影。SAE是一种以慢性高血压 ,脑深部小动脉硬化 ,皮层下白质变性 ,多发腔隙性…  相似文献   

5.
阿苯达唑治疗脑实质型囊尾蚴病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脑实质型囊尾蚴病患者驱虫前后CT表现,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本院诊治的57例脑实质型囊尾蚴病患者阿苯达唑驱虫前、驱虫过程中及驱虫后的CT表现。结果: 六钩蚴进入颅内囊尾蚴成熟初期,CT 检查可呈阴性。在驱虫开始后, 小囊型病灶可演变成除本身外的各型脑实质囊尾蚴病的CT表现。结论:脑CT检查正常者不能排除脑囊尾蚴病, 小囊型病灶是本病早期的活动性病灶, 厚壁小环型病灶则为囊尾蚴退化晚期的病灶; 结节灶为囊尾蚴死亡后的病灶, 钙化是囊尾蚴的最终形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联合MRI在脑囊虫病初诊及复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金华市人民医院及贵州省从江县人民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73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初诊时均行CT平扫联合MRI检查,比较两种图像表现。所有患者接受吡喹酮口服治疗,10 d为一个疗程,停药观察45 d,再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每个疗程治疗前后复查CT及MRI,直至虫体影像学显示钙化,观察复查过程中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经CT检查确诊为脑囊肿病65例,经MRI检查确诊为脑囊虫病72例,两种检查的确诊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实质型CT表现为幕上半球低密度,全脑肿胀,伴有多发小囊型,大小5~10 mm;单发性大囊型无实性结节,边界清晰;多发钙化型,多数仅表现为钙化;脑室型CT表现为脑室形态异常,有局限性不对称扩大,脉络丛有一定程度的位移,部分可见囊壁钙化;脑膜型CT表现为侧裂池、鞍上池轻度占位,蛛网膜下腔扩大,脑室对称性扩大,CT无法判断脑囊虫病各期。存活期MRI表现为囊性病灶,大小2~8 mm,内部见偏心性等T1、短T2信号头节,周围有轻度的水肿;变性死亡...  相似文献   

7.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展为出血性转化时,临床医生常很担心。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栓和溶栓治疗均有很高的出血发生率。出血性转化是否为不良预后的指征以及在亚急性期是否需行第2次CT扫描,澄清这方面的认识,将有助于对急性卒中的处理。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脑实质出血、实质外出血及脑水肿发展对远期预后的影响进行评估。方法 55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在卒中后6h内进行首次CT扫描。第2次CT扫描在第5天进行。(1)实质内出血表现为血肿和出血性梗死;(2)实质外出血表现为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3)脑…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的 探讨不同分型脑囊尾蚴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方法 对166例经临床确诊的脑囊尾蚴病患者的CT及MRI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结果 166例脑囊尾蚴病患者中, 脑实质型108例, 脑室型15例, 脑膜型3例, 混合型40例。各型 脑囊尾蚴病CT、 MRI特点: ① 脑实质型脑囊尾蚴病可分为急性期型 (囊泡型、 脑炎型、 多发环形或结节状强化型) 和慢性 钙化型。囊泡型: 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囊状影, 边界清楚, 囊内可见高密度头节; MRI表现为类圆形长T1、 长T2信号, 囊 内可见偏心附壁的点状影, 囊壁及头节为等信号, 增强后无明显强化; 脑炎型: CT呈散在低密度灶, MRI表现为斑片状稍 长T1、 长T2信号, 多数无明显强化或不规则强化; 结节状或多发环形强化型: CT平扫为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 增强扫描 呈多发结节或环形强化; 慢性钙化型: 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圆点状高密度影, MRI上表现为等或长T1、 短T2信号。② 脑室型: 常发生于第三、 四脑室, 可并发阻塞性脑积水。③ 脑膜型: 脑脊液间隙局限性扩大且不对称, 可出现交通性脑积 水, 增强扫描后可出现软脑膜强化。④ 混合型: 表现为上述2种或以上类型并存, 急、 慢性期影像混合存在。结论 结论 不同 分型脑囊尾蚴病影像学表现各不相同, 分析这些独特的影像学特征对脑囊尾蚴病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评判具有重要 意义。  相似文献   

9.
肝肿瘤介入后CT,MRI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CT、MRI 对不同介入方法的随访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1350 例肝肿瘤介入后CT、MRI 资料 结果 1 、肿瘤直径缩小大于50 % 者仅9-5 % ;2 、除活肿瘤组织和炎症反应可强化外,各种坏死均不强化;3 、碘油斑CT 为高密度,MRI 为等信号 结论 1 、坏死范围与肿瘤大小变化同样是评价疗效指标;2 、首次随访以介入后1 ~3 月为宜;3 、碘油栓塞首次随访宜选CT,了解坏死范围可选MRI;4 、小肿瘤或PEI 介入后MRI 随访较好;5 、MRI 对凝固性、液化性坏死的定性能力略优于CT;6 、鉴别活肿瘤和坏死组织,要求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0.
脑白质疏松症 (LA)是指双侧脑室周围片状或弥漫性低密度 (头颅CT)及高信号 (MRI) ,常见于缺血性中风或无症状的老年患者 ,LA常与桥脑MRI T2加权像高信号 (PH)同时存在 ,对其与LA的关系极其临床意义尚不明确。我们对 9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研究 ,探讨PH在缺血性中风时的发病率及与LA的关系。对象与方法1.对象 :9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 ,均为老年男性 ,年龄63~ 89岁 ,平均年龄 ( 73 .3 4± 6.88)岁 ,经头颅MRI检查 ,按有或无脑桥MRI T2加权像高信号分为两组 ,有PH组 2 9例 ,平均年龄 ( 75 .86± 5 .11)岁 ,无…  相似文献   

11.
傅玉存  马勇 《山东医药》2001,41(14):47-48
肺部炎性肿块为胸部CT检查中常见病变,表现为肺内球形病灶,其表现与肺癌相似,鉴别困难。为进一步提高对这类病变CT征象的认识,现报告我院20例肺部失性肿块患者的CT资料,结合有关文献探讨其CT表现及诊断价值。 临床资料:20例患者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8~71岁,平均5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轻咳、白痰、低热和胸痛,少数患者只有乏力感。 20例患者分别用 SOMATOM CR和 SO-MATOM PLUS 4CT机,自胸锁关节平面LZ 8~10mm层厚连续扫描至肋膈角, 13例做了平扫并增强 CT扫描。 …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性痴呆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老年性痴呆 (AD)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CT、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PET)和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等为主的现代影像学检测手段已经成为AD临床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着重叙述MRI和SPECT在AD诊断中的应用。1 CT对AD ,早期的CT主要的改变是皮质萎缩、脑沟增宽 ;中晚期 ,还表现有脑室扩大。通常观察海马周围裂的变化 ,并测量海马内侧的脑脊液池 (HCSF) ,即测定环池内侧边到颞叶内侧边之间的距离 ,HCSF是CT诊断AD较特异的指标之一。有研究通过测定三脑室的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提高脊椎嗜伊红细胞肉芽肿诊断与治疗的水平,特别探讨了CT和MRI的特征及其在诊断上的意义。方法 收集首发于脊椎的嗜伊红细胞肉芽肿10例,年龄3-11岁,病变分别位于颈椎和颈胸核各1例,胸椎(4)和腰椎(4)其中另有其他骨骼受累1~2处者2例,2处以上2例,肺部受累者2例和尿崩症2例,除X线摄片外,其中4例MRI检查,8例行CT扫描,并脊髓压迫症以及2个以上多数病灶者用抗肿瘤药物化疗或/和放  相似文献   

14.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ticangiomyolipoma,HAML)是罕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术前诊断困难。我院共收治8例,术前诊断3例,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祛 女 6例,男 2 例,年龄 37—53岁,平均45.6岁。4例有右上腹不适或疼痛,4例无症状。肿瘤位于肝右叶5例,肝左叶3例,直径2—10 cm,病程 13d— 5年。均无肝炎病史。B超检测8例,彩色多普勒超声7例, CT 8例, MRI4例, 99mTc-PMT 3例。 8例均行肝切除,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为HAML。 二、结果 B…  相似文献   

15.
应用LeksellG型CT立体定向仪对26例脑深部肿瘤患者的病灶边缘进行立体定向多靶点标记,并用自行研制的自持式系列脑窥镜和目乐WEDEL型手术显微镜,在小骨窗开颅条件下对上述病灶行手术显露和常规显微手术。术后2周内CT或MR扫描显示:21例病灶完全消失,5例有少许残留,无手术死亡及昏迷、偏瘫等。认为立体定向显微镜外科手术可较为长度切除脑深部边缘不清的肿瘤;自持式脑窥镜可良好显露深部病灶,利于显微  相似文献   

16.
卒中发病24h内,头颅CT和普通MRI是区分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方法。但缺血性病变早期,30%~60%的病变CT显示不出来。质子密度加权磁共振(PDW)和T2WMRI有20%~30%呈假阴性,卒中后3~6h,30%~50%呈假阴性。因此,CT或普通MRI不能用于急性缺血性病变及其范围的判定。作者于1996年10月~1997年11月对42例卒中发作后60h内的病人进行了研究,其中男25例,女17例,36~85(平均64)岁,同时与15(男9,女6)例,22~70(平均43)岁无脑疾患者…  相似文献   

17.
应用LeksellG型CT立体定向仪对26例脑深部肿瘤患者的病灶边缘进行立体定向多靶点标记,并用自行研制的自持式系列脑窥镜和目乐WEDEL型手术显微镜,在小骨窗开颅条件下对上述病灶行手术显露和常规显微手术。术后2周内CT或MR扫描显示:21例病灶完全消失,5例有少许残留,无手术死亡及昏迷、偏瘫等。认为立体定向显微镜外科手术可较为彻底切除脑深部边缘不清的肿瘤;自持式脑窥镜可良好显露深部病灶,利于显微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8.
《肝脏》2016,(9)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CT表现,分析其诊断要点。方法对我院2007年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4例肝结核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文献相结合对肝结核的CT表现及诊断要点进行探讨。结果肝内胆管型结核1例,CT扫描可见肝内胆管扩张,并见后腹膜多发淋巴结钙化。肝浆膜型2例,CT平扫病灶显示欠清,增强病灶强化不明显。肝实质型共11例(结节型病灶6例,栗粒型3例,肝结核瘤型2例)。实质结核型平扫表现为混合密度灶或低密度灶,增强病灶呈轻、中度强化。实质粟粒型CT平扫显示肝内散在、多发的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实质肝结核瘤型CT扫描呈肿块状稍低密度影病灶,肝静脉期病灶可见轻度强化。结论肝结核的CT表现多样,特异性较低。肝结核的诊断需要结合肝外结核史、临床症状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  相似文献   

19.
癫痫患者的EEG与CT、MRI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检测了63例癫痫患者的EEG、CT、MRI。EEG异常率是82.5%,CT、MRI异常率是55.6%。EEG与CT、MRI的异常符合率是52.4%。不同类型癫痫的CT、MRI、EEG异常率不同,但无统计学意义。有神经体征者的CT、MRI、EEG明显高于无体征者。认为EEG、CT正常不能排除癫痫,MRI、CT、EEG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颅内脑实质室管膜瘤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旨在提高幕上及幕下脑实质室管膜瘤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脑实质内室管膜瘤MRI表现;重点分析肿瘤好发部位、形态特征、与脑室的关系、增强扫描特征等。结果位于幕上脑实质者10例,其中7例表现为囊实性,且实性成分信号不均匀,明显强化;3例表现为囊性,囊壁较薄,增强扫描囊壁明显环形或不规则形强化。幕下脑实质内室管膜瘤2例,均位于小脑半球,表现为实性肿块。结论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多发生于幕上大脑半球,且与脑室关系密切,多表现为囊实性,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仍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及部分脑外肿瘤鉴别困难,仅依靠影像表现无法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