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通过64排双源CT测定心周脂肪组织(PAT)体积,分析PAT体积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病变部位、病变狭窄程度以及斑块类型之间的关系,以期探讨PAT体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同期行64排双源CT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310例患者入选,进行腰围、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生化测定。使用64排双源CT测定PAT体积、钙化积分和斑块类型。通过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心病诊断、病变支数、病变部位,并采用Gensini积分量化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结果 (1)冠心病患者的PAT体积明显大于非冠心病患者(P=0.004);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PAT体积明显大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0.009)。(2)双支和三支病变患者PAT体积与单支病变患者相比,PAT体积明显增加(P〈0.001)。(3)Gensini积分随着PAT体积增大而增加。(4)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AT体积、BMI、空腹血糖是影响Gensini积分的独立危险因素。(5)PAT体积与钙化积分具有明显正相关性(r=0.31,P〈0.001)。(6)混合型斑块的PAT体积最大,其病变节段积分明显高于其他类型(P〈0.01)。结论 PAT体积与冠心病的发生、冠心病分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钙化积分存在强的相关性,是影响Gensini积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心周脂肪体积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221例同期行64排双源CT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入选,进行腰围、体质指数和空腹血生物化学指标测定.使用64排双源CT测定心周脂肪体积,通过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患者的冠心病诊断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采用Gensini积分量化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结果 入选患者男性占71.04%.男性心周脂肪体积明显大于女性(241.44±78.08 cm~3比216.46±64.36 cm~3,P=0.025).年龄≥70岁的患者心周脂肪体积明显大于年龄<70岁的同性别患者(P<0.05).冠心病患者的心周脂肪体积明显大于非冠心病患者(242.10±75.80 cm~3比189.23±52.26 cm~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周脂肪体积(OR=1.11,P<0.001)和体质指数(OR=1.01,P=0.001)是影响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心周脂肪体积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并且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结论 64排双源CT可对心周脂肪组织进行准确定量,心周脂肪体积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冠心痛的发生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可作为一个新的评估冠心病风险和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周脂肪组织(pericardial adipose tissue,PAT)容量与冠心病及代谢综合征(metabo1ic syndrome,M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02例患者的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资料,采用平扫图像测定PAT容量。根据代谢危险因素的数量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MS组338例和无MS组764例及≥50%狭窄组492例和<50%狭窄组610例。结果 MS组PAT容量较无MS组明显增多,≥50%狭窄组PAT容量较<50%狭窄组明显增多(P<0.01)。随着代谢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PAT容量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AT容量与≥50%狭窄(回归系数=1 7.78,P<0.01)、体重指数(回归系数=7.32,P<0.01)、腹围(回归系数=2.51,P<0.01)和LDL-C(回归系数=16.94,P<0.05)相关。结论多层螺旋CT测定PAT容量是提示患者冠心病和代谢风险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单位体表面积心外膜脂肪体积(EFVi)与冠心病发生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疑似冠心病并行64排双源CT检查及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的病人210例。测定心外膜脂肪体积(EFV),根据身高、体重计算体表面积(BSA),计算EFV与体表面积比值得出单位体表面积心外膜脂肪体积(EFVi);根据CAG结果,计算每位病人的Gensini积分,并分析其与EFVi的相关性。结果因双源CT图像质量欠清晰去除11例,最终入选199例病人,其中,冠心病129例,非冠心病70例。冠心病组EFVi 22.87~175.05(78.10±29.98)cm~3/m~2;非冠心病组EFVi 7.22~90.18(46.22±17.88)cm~3/m~2;冠心病组EFVi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FVi、EFV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EFVi及EFV预测冠心病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1±0.036[95%CI(0.659,0.802),P0.001]、0.705±0.037[95%CI(0.632,0.779),P0.001],二者均大于0.5,且EFVi优于EFV。计算出Youden指数值的最大点作为诊断分界点,本研究测出的EFVi诊断冠心病切点值为61.60 cm~3/m~2,诊断敏感性为71.1%,特异性为71.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FVi、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质指数(BMI)与Gensini积分有相关性。结论 EFVi与冠心病的发生、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相关,在对冠心病诊断预测价值方面优于EFV,EFVi可作为评估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双源64排CT对心外膜脂肪(EAT)进行三维立体重建,并测量其体积,探讨与冠心病发生、病变程度、斑块类型及早期心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临床疑诊冠心病(CAD)患者131例为研究对象,男性93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56±10)岁,收集所有病例一般临床资料,静脉取血行血脂、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明确左心功能情况。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64排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评价冠状动脉内斑块类型及稳定性,应用Vitrea FX(Vital Images)工作站的cardiac fat软件对EAT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其体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确诊冠心病,并评价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病变部位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冠心病组(n=63)EAT体积明显大于非冠心病组(n=68,P=0.003);冠状动脉3支病变者EAT体积,较1支及2支病变者明显增多(P<0.05);冠状动脉单纯低密度斑块者EAT体积较无斑块和单纯钙化者明显增大(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AT体积与腰围成正相关(r=0.475,P<0.001),与BMI成正相关(r=0.386,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AT体积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8,95%CI 1.004~1.033,P=0.011)。2组中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者EAT体积均明显增加(P<0.05),EAT体积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正相关(r=0.331,P<0.001),与室间隔厚度正相关(r=0.195,P=0.031)。结论:EAT含量的增多与冠心病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易损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参与了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损伤过程,可能是冠心病新的危险因素,将可能是评价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新的无创指标,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6.
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探讨血尿酸水平对冠心病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12例因胸痛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依据冠心病确诊情况分为冠心病组(435例)和非冠心病组(277例),分析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心病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血尿酸水平升高与性别、年龄、高血压、体重指数、血肌酐、高甘油三酯血症密切相关(P<0.01)。冠心病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酸水平升高仍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结论高尿酸血症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具有密切的联系,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伴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134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入院期间进行空腹肝胆超声检查,分为NAFLD组和非NAFLD组,观察NAFLD的发生率、肝功能酶学异常比例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NAFLD的发生率为50.4%(678/1346)。NAFLD组合并糖尿病、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水平高于无NAFLD组(P<0.01)。NAFLD的发生率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和冠心病多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NAFLD的发生率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周脂肪体积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能量消耗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于2014-09至2015-12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疑似冠心病或已确诊冠心病需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检查的成人住院患者152例,运用64排CT测量受试者心周脂肪体积,利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计算能量消耗。分析心周脂肪体积与一般测量学、实验室指标及能量消耗的关系。结果:(1)心周脂肪体积与年龄、性别、收缩压、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HMOA-IR)、空腹血糖(FP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总体力活动能量消耗、总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能量消耗、总静坐能量消耗相关(P0.05或P0.001);(2)有胰岛素抵抗人群的心周脂肪体积明显大于无胰岛素抵抗的人群(P=0.001);(3)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BMI、总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能量消耗与心周脂肪体积独立关联。结论:心周脂肪体积与年龄、性别、收缩压、BMI、总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能量消耗有关。  相似文献   

9.
糖代谢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5月~2007年11月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720例,分为糖尿病组(208例)、糖耐量减低组(96例)、空腹血糖受损组(30例)和非糖代谢异常组(386例)。所有患者均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血糖、血胆固醇、三酸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观察其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体质量指数BMI及吸烟)和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1.4组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糖耐量减低组、空腹血糖受损组双支病变率分别为38%、27%、和30%,与非糖代谢异常组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支病变率分别为43%、40%、和37%,与非糖代谢异常组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耐量减低组、空腹血糖受损组与糖尿病组相比,3支病变率、病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空腹胰岛素、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是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糖调节受损与2型糖尿病有类似血管损害,糖耐量试验对及时发现血糖异常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溶性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RAGE)水平与无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病及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6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无糖尿病患者和60例年龄相仿的健康对照者,分别检测血浆可溶性糖基化终产物受体浓度、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空腹血糖,并计算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Gensini积分。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中sRAGE浓度(888.5±311.45 pg/ml),较对照组(1219.87±569.49 pg/ml)明显降低(P<0.01),多危险因素与冠心病Logistic分析表明sRAGE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子(OR=0.100,95%可信区间0.010~0.985,P=0.048)。冠心病患者中,血浆可溶性糖基化终产物受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Gensini积分明显相关(P=0.022)。结论血浆低水平的可溶性糖基化终产物受体与无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病有重要相关性,并与冠脉造影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双源CT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2005年12月1日~2011年12月30日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CBMdisc数据库,查询双源CT在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计算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灵敏度(SE)、特异度(SP)及其95%可信区间(CI),绘制及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和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基于支架分析,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合并灵敏度为0.91(95%CI:0.86~0.95),特异度为0.92(95%CI:0.90~0.94),AUC为0.97。双源CT对诊断冠状动脉内大支架(直径≥3mm)再狭窄的准确度高于小支架(直径〈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可评价支架的合并构成比为0.066(95%CI:0.05~0.09)。结论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准确度高,适用于直径≥3mm的支架,是冠状动脉支架随访和评价的一种有效且无创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外科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桥血管狭窄或闭塞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冠脉搭桥术后常需要随访检查,但因选择性血管造影为有创性检查,操作复杂,费用较高,患者不易接受。双源CT的问世对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准确诊断提供一种无创检查方法,本文收集74例双源CT冠脉搭桥术后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成人单支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37980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单支冠状动脉变异情况。结果 37980例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中,共检测出单支冠状动脉26例,检出率约为0.07%,其中男13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23±13.47)岁。检测出单支冠状动脉类型包括LI型8例,RI型1例,LII A型4例,LII B型2例,RII A型7例,RII B型2例,RII P型2例。结论 CTA能准确评价单支冠状动脉变异及各种亚型情况,对临床干预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60例临床可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入选采用Flash spiral模式扫描并于10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评价第二代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60例患者显示冠状动脉240支共740节段,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参考标准,基于节段水平分析,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4.4%、97.0%、86.4%、96.50%、94.7%;基于血管分析,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5.5%、92.3%、90.4%、88.2%、89.2%。结论大螺距双源CT Flash spiral模式作为一项新的成像方法,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率较高,作为冠心病的一种无创筛查手段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老年冠状动脉疾病双源CT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检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有症状拟诊冠心病心绞痛或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老年患者应用DSCT检查。对12例中重度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以SC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探讨2种检查方法在诊断老年冠状动脉疾病方面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58例老年患者DSCT检查显示冠状动脉583段,狭窄病变126段,其中轻度狭窄病变45段,中度狭窄病变39段,重度狭窄病变39段,闭塞3段。DSCT和SCA在检查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及闭塞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SCT是一种无创、简便、安全可靠的影像学的检查方法,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评价老年患者中重度冠脉狭窄上与SCA具有较高的符合性与一致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正>冠状动脉CTA作为一项微创检查,一直以来临床应用范围较局限,主要受限于螺旋CT时间分辨率较低[1]。自从双源螺旋CT应用于临床以来,冠状动脉CTA检查不再依赖于药物控制心率,检查成功率也明显提高。双源螺旋CT时间分辨率明显提高,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Flash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flashspril)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30例患者行Flash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CA)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Flash双源CTCA显示冠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统计冠状动脉各段图像质量评分及有效射线剂量。结果①准确性评价:基于节段水平分析,敏感性93.2%,特异性96.8%,阳性预测值86.0%,阴性预测值98.5%。基于血管水平分析,敏感性97.9%,特异性83.8%,阳性预测值88.7%,阴性预测值96.8%。基于患者水平分析,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CTC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结果与CCA高度一致。②图像质量:右冠状动脉不可诊断血管节段占右冠状动脉的3.4%,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为0,回旋支不可诊断血管节段低于1.0%。③射线剂量:平均有效射线剂量(1.72±0.10)mSv。结论Flash双源CTflashspril模式CTC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高,图像质量好,运动伪影小,有效射线剂量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对冠状动脉先天畸形的临床诊断及指导治疗方案制定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69例双源CT心脏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69例双源CT心脏检查结果中.共检出冠状动脉畸形23例(1.68%,排除心肌桥病例)。其中冠状动脉开口及走形异常14例,冠状动脉瘘4例,左回旋支缺如5例。结论:双源CT能检出复杂冠状动脉先天畸形,有助于介入性冠状动脉造影及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