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出血是针灸临床上的常见现象。针灸科大夫既要认识到针刺出血的不可避免性和一定程度的临床治疗作用,也要认识到这毕竟是异常情况。因此在临床操作中要仔细认真,动作轻柔,尽量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火针是针灸中常用的一种祛除疾病的针刺手法,是将针烧至通红,然后快速刺入人体的穴位或某一部位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手法自古用之,随着社会和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众多医家也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使火针得以发展,其用途也在不断的变广,如在治疗痹证、内、外科以及后来治疗头面部疾病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这也印证了古人提出的以热引热的理论,但是药三分毒,火针也有自身的禁忌证和注意事项,这是历代医家为后人继续研究和创新而留下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3.
笔者从事针灸临床工作17年治疗病种50余种,针灸的治疗作用和穴位的存在是肯定的,这在大量实验中已得到证实,在临床治疗中通过一些表现也得到验证;同时也体会到针灸治疗应与现代人体解剖知识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医针刺穴位治疗面瘫临床疗效,探讨针刺治疗优势。方法:采用大样本临床观察方法。结果:纯西医治疗3例效果不明显,最后经过针刺治疗痊愈。针刺治疗35例,34例痊愈,1例效果不明显,但有影响因素。结论:通过大样本临床观察,面瘫要正确认识,不能乱投医,同样也要中西结合,不能学了西医而忘了传统祖国医学,祖国医学也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传统针灸疗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治疗方法也不断丰富和改进,尤其是近几十年,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更使针灸方法不断更新,同时衍生出许多新兴治疗方法,本人就传统针灸方法和近年来一些新兴的针灸方法进行对照分析,以期对临床治疗提高疗效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血淤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活血化淤是中医重要的防治法则之一,历代医家运用本法治疗各种血淤证候疗效甚佳,近年来针灸治疗内、外、妇、儿、骨伤及传染性热病等出现的血淤也取得了显著疗效,特别是对缺血性脑中风、心肌梗塞等这类在世界各国均为死亡率最高病种的预防和治疗上,已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因此,开展针刺活血化淤作用之研究,无疑对丰富针灸理论、对针灸临床和针灸预防医学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针刺活血化淤作用的提出它将把针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高希言 《中国针灸》2002,22(9):10-18
为了探讨针刺补泻手法对人体的作用,通过古代文献记载,以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为依据,结合在针灸教学、临床上的体会,对针刺补泻的作用进行探讨,认为补泻作用产生的关键不是针刺补泻手法的本身,而是患者在针刺时机体的机能状况。补泻手法作用于人体,通过调气表现出补泻的效应,说明补泻效果的产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有补泻效果,即对虚证病人可以产生补的作用,对实证病人可以产生泻的作用,补法和泻法对虚实病证均有治疗作用,但对虚证要首用补法,对实证要首选泻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回顾经期针刺的不同认识,对女性经期是否适宜针刺治疗做一理论梳理,提出经期针刺并不存在严格的禁忌症,女性经期可以施行针刺治疗,关键是要掌握好选穴和针刺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9.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效速”,影响针刺临床治疗效果的因素众多,病情病程、患者体质、治疗方法及临床操作是其关键,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刺得气与否及快慢强弱又是影响治疗效果最直接的原因。本人在突尼斯从事针灸援外工作多年,临床实际工作中体会到该国患者对针刺的反应普遍比我国人敏感,针刺时极易得气,且得气迅速,针感强烈持久,针感放射现象时有出现,故针灸治疗效果也明显优于我国患者,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与他们的体质、饮食习惯、气候环境以及他们对针灸医学和中国医生的信任等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0.
针刺作为一种中医外治的干预手段,对多种疾病有效,特别在治疗痛证方面有着独到优势,其效果也被越来越多的试验所证实;但国际上也出现了一些大样本安慰针刺对照试验,显示针刺效应与安慰针刺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对照试验中安慰针刺的设置合理性是影响针刺研究水平的关键,也是临床试验的难点。此文分析安慰针刺效应的相关机制及使用现状,提出在进行安慰针刺设置时应综合考虑特定治疗作用最小化、受试者期望值一致化的因素,使针刺的特异治疗效应被国际认可。  相似文献   

11.
麻木是指肌肤知觉减弱或消失,在《内经》及《金匮要略》中称"不仁",《诸病源候论》言"不仁"之状为"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在临床中可以见到许多身体某一部位麻木的患者,病程长短不一,甚者可以年来计算,部位广泛,如:颜面、手足、四肢;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如:颈椎病、腰椎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也有单纯以麻木为主诉的患者;药物和物理治疗不能满意,因而求助于针灸治疗。本病使用针刺治疗时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年来交通和工业的快速发展,脊髓损伤患者也不断增加,现已成为严重的社会负担,但却一直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案。继发性损伤是脊髓损伤后分子和细胞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级联反应。它是SCI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继发性损伤的机制,针对不同的机制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是主要的治疗策略。而星形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在脊髓损伤后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证明针刺可通过调节星形胶质细胞而发挥治疗作用,故本文综述了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的作用,以及针刺对其的干预影响,并提出日后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针灸医学是一种安全和有效治疗疾病成熟的临床学科,被很多大型权威临床观察所证实。但国外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大样本假针刺对照试验,但大多数试验仍显示针刺效应与假针刺效应没有显著性差异。针灸临床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的学科,方法论的特点,我们应该在针刺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实际情况采用临床上已有明确疗效的药物作为针刺的对照,或者选择不同假针刺或不使用假针刺作为对照,加上合理、严谨的设计使安慰针的治疗效果最小化,才能使针灸的治疗效应被国际认可。  相似文献   

14.
针刺要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要有“辨证辨病—选穴配穴—手法补泻—调和阴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辨证辨病和选穴配穴有一定规范性,但其中补泻手法从古代开始就分流分派,甚至基于对古书的误解也发展成为一种补泻手法,所以现在的补泻手法五花八门,而众多医家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实  相似文献   

15.
笔者结合临床实践,用成功案例,阐说针刺治疗"守穴"的一些基本原则,即:局部新发病,取局部穴位有效则全部守之;首次选穴针刺有效,则不宜变更;既要守"近穴",也要守"远穴";既要"守",也要"活".  相似文献   

16.
继发性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针刺治疗对于继发性脊髓损伤所造成截瘫的恢复有肯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改善神经源性膀胱与减轻截瘫性疼痛等合并症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针刺对脊髓的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进一步从神经和生化方面揭示了针刺治疗继发性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对近10年来针刺对继发性脊髓损伤的治疗现状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Wang XH  Zhou L 《中国针灸》2011,31(3):252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是针刺治疗的千古铭训,并以此理论为核心,发展出一系列针刺手法.但是随着近代各种针刺治疗方法的应用,发现不"得气"也有效. 1"得气"与"针感"的异同 所谓得气,主要是指针刺过程中毫针与经气相得,古称"气至",近称"针感',[1].<内经>中"得气"等同于"气至",是指针刺后候得经气的感应,是针灸补泻的前提,包括医者针刺过程中体会到的针下沉紧感和患者所产生的酸麻胀痛、触电、冷凉、烧灼等自我感觉[2]."针感"是现代名称,主要是指患者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酸、麻、胀、痛等感觉.  相似文献   

18.
以穴位选择和针刺方法对近年来针刺治疗眼运动神经麻痹症的研究概况进行回顾和综合分析。表明针刺疗法是眼运动神经麻痹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刺治疗该病的机制探讨多数依照中医传统理论的思维进行,至今我们尚不明确针刺治疗该病的机制,建议今后要提升研究水平,开拓思路,创新方法,明确针刺治疗眼运动神经麻痹症的机制及寻找有价值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变应性炎症(airwayallergicinflammation,AAI),AAI是引起支气管哮喘患者可逆性气道通气障碍、气道高反应性(bronchialhyperresponsiveness,BHR)的王要因素,且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迟发相反应与AAI关系密切,比速发相反应更为有意义。在治疗上提出缓解期抗AAI是支气管哮喘治疗的基本原则,鉴此,许多抗AAI的药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诸如吸入的皮质激素。色甘酸钠和白三烯受体桔抗剂等,上述药物极大的提高了疗效。此外,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是我国的特色,包括针灸在内的治…  相似文献   

20.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收集和整理古代针灸资料的重要文献.本书的内容主要取材于<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这三部书是晋代以前在医学基础理论和针灸治疗等方面带有总结性的主要医学著作,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