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仲景辨治,颇重脾胃,调胃保津以祛邪,理脾益气以补虚,均属之.仲景认为脾胃在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中起着主导作用.所谓"阳明居中","万物所归","四季脾旺不受邪",为其立论的主旨.论治则以"补"、"泻"二字演绎化裁.例如:1."调胃"祛邪.强调"无犯胃气",于诸治法中配以人参、甘草、枣、姜及米、蜜等品,与驱邪之药,融于一炉,以调胃  相似文献   

2.
<脾胃论>曰:"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脉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临床上重视脾胃、调理脾胃是非常重要的,李东垣认为调理脾胃应从脾胃本身的升降、纳化、利湿等方面入手,凡是使脾胃升降协调、纳化健运、燥湿相济的方法属调理脾胃范畴,并非仅指"补益"而言."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调理之法不是直补,而是消除病因.保护脾胃助其运化,可以达到不治脾即可治脾,不补脾即可以补脾的目的,具体遣方用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3.
张鹏宏 《光明中医》2001,16(2):50-50
一、病机 :胃下垂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病。属祖国医学“胃缓”范畴。系指由于长期饮食失节、或七情内伤 ,或劳倦过度导致中气不足、胃中虚寒 ,从而出现以脾胃虚弱为特点的病症。单纯以补中益气法治疗 ,疗效并不遂人意。脾胃为人身升降的枢纽 ,脾主升、胃主降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脏腑功能失调即表现在脾胃这一矛盾的功能紊乱 ,而致升降失调 ,或为脾气下陷、或为脾不运化 ,或为胃不受纳 ,既有清气不升之本虚证 ,又有浊气不降之标实证 ;故气虚可见 ,气滞亦有 ,虚滞并存更为多见 ,因此应本标兼故 ,重在补虚行滞 ,寓补寓沮 ,寓升寓降。笔者…  相似文献   

4.
浅谈健脾法在儿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体质特点是“脾常不足”,而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一病,五乱病作”。长期患脾胃病将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简要介绍应用健脾法的体会。 1 调治脾胃,健运为先 小儿脾胃病的病因多为喂养不当所致。由于小儿脏腑柔弱,脏气清灵,治法偏补则易壅遏气机,峻消则易损脾伤正。健运即运行、运转之义,属八法中的和法,其补中有消,消中有补。脾健贵在运而不在补,在运脾药中,笔者常用谷麦二芽。因麦芽入脾主升,谷芽入胃主降,两者合用,开发胃气,宣发五味,使脾胃相合,升降有序,运化自如;配合茯苓、山药甘淡平补;大枣、甘…  相似文献   

5.
脾与胃位于中焦,互为表里。脾胃为仓廪之官,在体为肉,开窍于口。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升清降浊,为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营养,具有益气、统血、主肌肉等生理功能,故古人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宋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对脾胃更为重视,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理论,创制了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补脾  相似文献   

6.
脾升胃降是祖国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早在<内经>即对脏腑的论述皆分而论之,唯独脾(升)胃(降)合论,可见其重要性.赵濂在<医门补要>中言:"胃主容纳,脾主消化,居人身中,属土色黄,蒸腐水谷,分别清浊而行升降,以生气血."由此可见,气血生化的根本是脾胃的升降作用.笔者仅就脾胃这些特点略抒拙见.  相似文献   

7.
有关脾胃的理论,李东垣言之最详。但历代医家,亦常多脾胃合论。直到清代叶桂(天士)始有不同于前人的独特看法。按脾胃皆属土,而脾为太阴湿土,胃为阳明燥土,故其辨治亦有区别,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以脏腑而论,脾为脏、胃为腑。叶氏强调了五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补。这是在总结前人实践经验,即:“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的道理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确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很多问题,大大充实和提高了李东垣有关脾胃的理论。兹举例于下以资说明。×××,男,40岁,职工。初诊一九六二年十二月。  相似文献   

8.
治胃小识     
潘钦松 《河南中医》2003,23(8):60-60
愚从医二十载 ,学岐黄之术 ,遵师教而临床施治胃病中 ,虽常能在取得疗效中得到欣慰 ,但当遇效微或无效的病例时 ,常翻阅古籍、圣贤、经验丰富者的论著 ,以便丰富知识而解惑。值此之时 ,有缘跟随著名脾胃病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马贵同教授临证 ,从而熏陶了马老对脾胃病理论和临床思路的独到见解 ,并在运用到临床中取得确切的疗效。在此欲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试笔与同道脾胃为后天之本 ,同居中焦 ,以膜相连。胃主受纳 ,脾主运化 ,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 ,从而滋养全身 ,故为“后天之本”。脾属脏宜补 ,胃属腑宜通。补与通有机…  相似文献   

9.
孟河医家深求脾胃实学,注重临床实效,立论和缓平正,治法清润平稳,通过"抑木扶土、调营畅中、醒脾运湿、温补脾肾"等调脾胃理念处处顾护脾胃中气,务求调气复平。颜德馨教授深谙孟河脾胃学术思想,在补脾运脾健脾基础之上,提出动静结合、通补相兼,将其灵活运用于膏方伍用,可强固本清源之功,增祛疾扶正之效,并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脾胃同居中州,脾属太阴湿土,胃属阳明燥土,燥与湿固不相睦,且燥属阳,湿属阴,阴为虚,阳为实,二土之虚实,更不同也。为何现在临床医生,往往以脾胃并称,其虚虚实实之祸,何可胜言,或曰《内经》“胃者,仓禀之官”,非脾胃并称乎,然此所以并称者,称其脾胃相合之功用,非言脾胃相同也。譬之煮物,必釜底有火,釜中有水,水火互用,然后能熟物。然水火相反,其熟物之功,亦可水火并称。脾胃消化食物,也同此理。故虽并称,而实不同也。是以仲师治病,同一腹痛,满而时痛者属脾,满而大实痛者属胃。在胃则用大小承气汤、栀子厚朴枳实…  相似文献   

11.
脾胃同居中州,五行属土,己戊各异,而有阴阳之分。盖脾属已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胃属戊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安,此阴阳之离合也。土为万物之母,居于转枢之地,上承心肺,下启肝肾,升降之机具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此升降之序也。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乾运不行,食不消化;纳机不旺,胃厌食入,此脾胃纳运有分工也。脾为脏,脏宜藏,以静守为顺;胃为腑,  相似文献   

12.
贺倩倩  白光 《河南中医》2020,40(2):203-205
肾阳为人身阳气的根本,是胃消熟水谷的前提。肾为胃之关,肾阳充足则胃中火力强盛,胃的消熟和脾的化生功能强健,纳运相宜;肾阳不足则炉火不旺,不足以助中焦脾胃腐熟水谷。老年人肾阳虚弱,不能温暖中焦脾胃,致水谷长时间停滞于胃脘,积郁而生酸。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之关键,脾胃阳气虚弱,导致气机升降失宜,胃腑失于和降,不能降浊,故形成反流,并伴有嗳腐、腹满、便秘等胃肠动力不足的症状。对于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应以温肾健脾和胃为主,对于肾阳虚的老年患者,轻证可用八味丸调补肾中阳气,以助胃降逆,若虚寒之相较重,可用右归丸加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等温肾阳、补精髓。温补肾阳的同时也要注意培补脾胃阳气,培补脾胃当首推李东垣之法,用辛甘升浮之品升脾养胃,再佐以疏肝、降逆、消食之品,通过扶正以祛邪。  相似文献   

13.
脾胃关系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与胃关系密切,存在着不同于一般脏腑关系的气化结构。脾之与胃,一脏一腑,胃归六腑而属阳。脾归五脏而属阴,且脾胃皆属五行之土,故分而言之。则脾为阴土,胃为阳土,一阴一阳,属性不同而又有着不同的生理特性,脾体阴而用阳,性湿而善升,喜燥而恶湿;胃体阳而用阴,性燥而善降,喜润而恶  相似文献   

14.
脾胃体用理论为中医脾胃学说不断发展与完善的体现。“体”指脏腑的组织结构、形体,“用”指脏腑的生理作用、机能;脾以纯阴之体而蕴阳气,胃以纯阳之质而纳阴津;脾主升清,脾用属阳;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用属阴。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阴阳相交、纳运相得,共同维持着人体形态及生理功能的平衡。 临证运用时,可选慎柔养真汤荣营脾体,附子理中丸温助脾用,麦门冬汤滋润胃体,吴茱萸汤暖健胃用。临床论治脾胃病可基于脾胃体用理论,注重脏腑整体观。  相似文献   

15.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基于《内经》,别户于东垣,发扬于诸家。《内经》提出脾胃主纳化饮食五味,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李东垣本《内经》“土者生万物”之旨,强调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治重升发脾阳,立“甘温除热”大法,著《脾胃论》,被后世称为“补土派”。叶天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叶氏擅长柔润养阴之法,使脾胃学说更臻完善。历代医家治脾胃多从补虚立论,而张子和善用  相似文献   

16.
胃脘痛是内科常见病,有急、慢性之分,病位在脾胃。脾胃五行属土,互为表里。脾为脏,属太阴而多湿;胃为腑,属阳明而主燥。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受邪,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即可形成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种种胃脘痛。现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体会,结合文献资料,对湿邪相关性胃脘痛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方法进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7.
治脾胃补虚泻实处方药着眼升降江苏省靖江市肝病医院(214500)朱玉【关键词】脾胃病,补虚泻实,气机升降,理论研究脾胃为病,不越正虚与邪实两端。然升降逆乱是其病机之关键。自主治脾胃者,或以补虚,或以泻实,或以补虚泻实兼顾,其意均在恢复脾升胃降之生理功...  相似文献   

18.
王维  骆常义 《四川中医》2004,22(11):1-2
骆常义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颇丰富。主张以脾胃为本,强调以通立论,通补结合。临证以扶脾助运、益气健中、揆度润燥、和胃降浊、统筹攻补等法灵活变通,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之能,收效颇丰。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人身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没有它就不能生存,在整个人体脏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五行学说中,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从脏象经络学说来说,脾是脏,胃是腑,脏属阴,腑属阳,脾属足太  相似文献   

20.
8 补火生土按五行学说的相生规律,火能生土,土赖火旺。由于火有坎离之分,土有戊己之别,坎火生己土,离火生戊土。肾属坎,脾属己,心属离,胃属戊;坎(肾)离(心)为阳气之根,亦是戊(胃)己(脾)阳气之源。前贤譬喻脾胃为釜,命火为薪,薪燃釜热,水谷始得以腐熟,精微方有以化生。反之,先天火衰,则诚如《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所说的那样:“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叠出”。而坎(肾)离(心)与戊(胃)己(脾)之间的相生关系尤为突出。对此,李士材更具体地指出:肾“虽属水脏而真阳寓焉,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运行三焦、腐熟水谷乎?”脾胃属土,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