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7,(10):2021-2025
目的:调查中医院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运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频数统计构建心肌梗死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终点指标。方法:采用病案调查及随访研究。纳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淄博市中医院、日照市中医院、青岛市中医院、济南市中医院、济宁市中医院6家中医院,2008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入院,出院诊断为心肌梗死患者。制作中医医院心肌梗死患者调查表。收集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一般资料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将数据输入Excel2003及SPSS17.0软件包。运用主成分分析分别计算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各终点指标的权重,统计各指标发生频数,利用乘数合成归一法计算各指标的综合权重,结合临床意义,建立心肌梗死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终点指标。结果:(1)住院期间:综合权重大小依次为梗死后心绞痛(0.2175)、血运重建(0.1624)、心源性死亡(0.1360)等。(2)随访期间:随访6个月内综合权重大小依次为再住院次数(0.3887)、梗死后心绞痛(0.149)、心源性死亡(0.1434)等。随访1年内综合权重大小依次为再住院次数(0.5229)、心源性死亡(0.1271)、梗死后心绞痛(0.1212)等。随访1年以上综合权重大小依次为再住院次数(0.4374)、再梗死(0.1702)、心源性死亡(0.17)等。结论:(1)住院期间:主要评价指标为心源性死亡、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次要评价指标为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血运重建。(2)随访期间:随访6个月内主要评价指标为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次要评价指标为再梗死、脑卒中、血运重建等。随访1年内主要评价指标为心源性死亡、再梗死、心力衰竭,次要评价指标为脑卒中、血运重建、梗死后心绞痛等。随访1年以上主要评价指标为再梗死、心源性死亡、严重心律失常,次要评价指标为脑卒中、梗死后心绞痛、血运重建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中医药干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真实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调查患者住院期间的一般资料、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和终点事件发生情况,随访出院后口服中成药、中药汤剂的使用情况和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暴露定义为使用中药注射剂≥7 d,或使用口服中成药或中药汤剂≥28 d。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住院和随访期间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159例,其中院内死亡51例,完成随访92例。住院期间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比较,心源性死亡(28.16%对比39.29%,P<0.05)发生率明显降低。随访期间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比较,心源性死亡(18.75%对比28.57%,P<0.05)、急性心力衰竭(14.06%对比21.43%,P<0.05)和心血管再住院(28.13%对比42.86%,P<0.05)发生率均明显降低。结论:真实世界条件下中医药治疗能够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心源性死亡和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急性心力衰竭和心血管再入院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1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63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者为对照组,64例采用PTCA治疗者为观察组,随访1a,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2周及1 a疗效,并给予生活质量的心肌梗死多维度量表评价。结果治疗后2周,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再发心绞痛、再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力衰竭、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心源性死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在治疗后1 a,观察组再发心绞痛、再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时间的推移,2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心肌梗死多维度量表评分均呈现出明显下降态势,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PTCA与静脉溶栓均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PTCA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均好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探讨心肌梗死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首次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病例,制定中医医院心肌梗死患者队列研究调查表,分别记录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患者一般资料、中医药使用情况、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包括事件种类、发生时间、次数及依据,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中医药治疗、年龄、性别、合并症、药物治疗情况等指标与心肌梗死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238例心肌梗死患者,完成随访152例。住院期间心肌梗死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最高的前3位依次是急性心力衰竭(18.49%)、心源性死亡(16.81%)、心源性休克(14.45%);随访期间终点事件发生率最高的前3位依次是心血管再入院(30.19%)、心源性死亡(25.16%)、急性心力衰竭(13.84%)。住院期间中医药治疗(OR=7.753)、年龄(OR=1.230)是心源性死亡的相关因素,年龄(OR=1.055)是急性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年龄(OR=1.072)是心源性休克的相关因素;随访期间抗栓治疗药物(OR=2.831)、降脂药物(OR=2.696)、血糖异常(OR=2.734)、中医药治疗(OR=1.528)、年龄(OR=1.053)是心源性死亡的相关因素,血糖异常(OR=2.793)、中医药治疗(OR=1.587)、年龄(OR=1.054)是发作性心力衰竭相关因素,年龄(OR=1.074)是严重心律失常相关因素。结论 中医药干预、年龄、合并症等是心肌梗死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其中中医药干预可有效预防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和出院随访期间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药干预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真实世界疗效。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案。暴露定义为住院期间使用中药注射剂≥7天,随访期间使用中成药或中药汤剂≥28天。通过病案调查患者住院期间的一般资料(住院号、年龄、合并症和并发症等)、中药使用和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电话结合门诊随访出院后中药使用和终点事件发生情况。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96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完成随访752例。住院期间中医药治疗、年龄、抗栓治疗、抗心肌缺血治疗和ACEI/ARB是心源性死亡的相关因素,中医药治疗、年龄、血脂异常和抗心肌缺血治疗是心源性休克的相关因素。随访期间中医药治疗、年龄、糖尿病、抗栓治疗和降脂治疗是心源性死亡的相关因素,中医药治疗、性别、糖尿病和抗栓治疗是再梗死和脑卒中复合终点事件的相关因素,中医药治疗、年龄、性别、抗栓治疗和降脂治疗是急性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中医药治疗是严重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中医药治疗、抗栓治疗和降脂治疗是心血管再入院的相关因素。结论中医药能够减少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住院期间心源性死亡、心源性休克和随访期间心源性死亡、急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再梗死和脑卒中复合终点事件、心血管再入院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本研究1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均为湛江市第一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治,以随机分组的形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小剂量阿托伐他汀(10 mg·次-1)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次-1)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1)观察组患者复发性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脑卒中、心源性死亡、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对照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4.00%与观察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大剂量(40 mg·次-1)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效果较为理想,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同时也改善患者临床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溶栓治疗适应证、无溶栓治疗禁忌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另选取20例不能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对照组,采用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随访患者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好于常规治疗组,心脏事件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的冠状动脉再通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心脏事件发生率、病死率明显降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少而且轻微。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尽快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改善心肌供血,限制梗死范围,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脏突发事件发生和病死率,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联合应用倍他乐克(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和二丁酰环磷腺苷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8例急性心肌梗死且符合溶栓治疗指征患者,随机分为倍他乐克和二丁酰环磷腺苷溶栓前治疗组(96例1和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心肌坏死面积减少,出现心力衰竭时间作为急性心梗死(AMI)治疗效果指标。结果治疗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6.1%,对照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1.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胸痛、心悸症状发生率减少,心肌酶谱恢复较对照组快,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联合应用倍他乐克和二丁酰环磷腺苷40mg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有明显抑制作用,减少心肌梗死后临床症状(心绞痛、心悸等)及减轻心肌损伤,从而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采用盐酸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阿司匹林及肝素治疗,观察组4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再梗、心源性死亡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能够有效减少终点事件发生率,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等的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法,对4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与同期住院治疗的50例急性心梗无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结果:两组患者住院病死率及病死原因对比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组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O.05),心力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占到17.41%。合并糖尿病组的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及合并两个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早期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对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病率、病死率十分必要。临床医师应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认识.以百好的改善患者预后.促讲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加辛伐他汀20mg)30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20例,观察两组的疗效及血脂水平的变化,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ET-1和NO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的心血管事件,人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心绞痛再入院的总发生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总发生率60.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能降低TC、TG、LDL,延缓疾病的进展,而且能降低梗死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愈梗通瘀汤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按入院顺序编号,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各39例,对照组单纯接受西医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愈梗通瘀汤治疗,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比较2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1)观察组脑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住院发生率分别为0、2.56%、5.1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及末次随访时,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降低至(33.65±6.67)分、(29.47±2.66)分,梗死面积缩小至(32.55±1.77)%、(16.68±6.44)%,改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中采用中医愈梗通瘀方,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缩小梗死面积,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CI术的心肌梗死病人86例,随机分为美托洛尔治疗组(对照组,46例)和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组(治疗组,40例)。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支架再狭窄、心力衰竭、再次血运重建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0%比5.0%、32.6%比12.5%、21.7%比15.0%、6.5%比2.5%,P〈0.05);而术后再次血运重建和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和心力衰竭发生率,从而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再通后预防早期再梗死与延展的有效方法.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再通后的治疗组AMI 患者给予强化治疗,两组患者防治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发生率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有1 例患者由于心源性休克死亡.两组患者均未有颅内、消化道及泌尿道大出血现象,有出现牙龈、皮肤轻度出血、及低血压现象.低血压经过处理后,血压恢复正常,均未影响继续治疗.结论:强化溶栓预防治疗临床疗效优于再梗死或梗死延展后的再溶栓治疗,其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探索中药处方中应用活血解毒中药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1年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全国10家三级甲等医院共1 220例基线资料齐全、有完整中药处方信息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临床诊疗与随访数据,将处方中含有兼具活血、解毒功效中药的患者归为活血解毒中药组,处方中含有活血中药和解毒中药配伍的患者归为活血解毒处方组,其余患者归为对照组。采用Cox回归方法比较三组患者在1年随访期时再发心血管事件情况。结果 经校正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活血解毒中药组的患者发生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和硬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卒中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分别降低了69%(P<0.01)和58%(P<0.05);活血解毒处方组的患者发生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降低了42%(P<0.01),而硬终点事件的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中药处方中应用活血解毒中药,或将活血中药与解毒中药配伍使用,可显著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短期心血管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经皮延迟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患者在发病5~10d行经皮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6个月期间心血管事件(MACE)和心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治疗组3例发生梗死后心绞痛,2例发生再梗死,总事件发生率为13.16%(5/38);对照组7例发生梗死后心绞痛,4例发生再梗死,1例死亡,总事件发生率为31.58%(12/3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皮延迟冠脉介入治疗可以减少AMI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kmipⅠ~Ⅱ级以溶栓为主要治疗方法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于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09年03月-2010年03月收治的应用国产尿激酶为主要治疗措施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kiuipⅠ~Ⅱ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治愈28例(66.67%),好转10例(23.81%),恶化2例(4.76%),死亡2例(4.76%),总有效率为90.48%。死亡主要原因为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宜及早快速诊断,药物保守治疗应规范化,静脉溶栓治疗越早越好,使冠状动脉再通,尽快、充分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是治疗的关键,药物治疗同样能挽救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再通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98例AMI患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46例)与对照组(52例),两组均以尿激酶常规溶栓治疗。麝香保心丸组在溶栓治疗同时口服麝香保心丸。1个月后比较2组再通标准各项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再通指标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麝香保心丸组为51.43%明显低于对照组80.49%,有显差异(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8.7%低于对照组30.77%(P<0.05),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4.35%低于对照组19.23%(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配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可提高疗效,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005年-2009年于发病24h内入院的AIM193例患者根据Killip心功能分级,分为伴心力衰竭组与无心力衰竭组,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AIMI伴心力衰竭者24例(占25.8%),与无心力衰竭组相比年龄较大,肌酸激酶峰值、右心室梗死发生率、胸前导联V4-6ST段压低为主者比例较高,住院病死率高。结论:根据心电图的演变过程,心肌血清酶学的变化,相应的临床表现以及其他辅助检查可以对AIMI合并心力衰竭做出及早正确的诊断,同时根据检查结果估测梗死范围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案,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早期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住院期间是否接受辨证论治中药汤剂治疗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两个队列,并对所有病例的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并发症、既往相关病史等方面逐项统计,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及所有事件(死亡及其他重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以死亡为终点事件,治疗组的生存曲线在观察期间均高于对照组(P=0.1166);以所有事件为终点,治疗组的生存曲线在观察期间任何时点也都高于对照组(P=0.048)。结论:治疗组免于发生包括死亡在内的重大事件的概率在任何观察时点都比对照组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