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不痛的证候。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痞满一证,在《内经》中称为“否”、“满”、“否塞”、“否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说:“脏寒生满痞”;《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至真要大论篇》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这些均是指胸膈满闷,心下痞塞的症状而言的。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说明引起痞的原因非只一端,概其病机,却…  相似文献   

2.
<正>痞满是指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痞满之病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等。《至真要大论篇》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隔不利,心痛否满"。《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明确痞的基本概念:"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医药治疗痞满的历史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痞满的病名主要见百、满、否塞、否隔、痞症、痞满等,与结胸、胀满相类似,需从诊断、病机、治疗上予以鉴别。1病名诊断中医对痞满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追溯其源,首先见于《内经入其主要称为否、满、否塞、否隔,否与痞二者相互通应。《索问·五常政大论》云:“备化之细……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索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大阴所至,为积饮百隔。”《素;可·至真要大论》云:“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隔不利,心痛否满.”这些皆指痞塞痞满之…  相似文献   

4.
<正> 痞满系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不思饮食的证侯。有关本病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伤寒论》对本病的论述更为详细,其治拟有五泻心汤。其后历代医家对本病均有不少论述。笔者20余年来,治疗本证甚众,分型证治如下。 1 肝郁气滞型王某,男,72岁。1989年  相似文献   

5.
丁静茹 《黑龙江中医药》2011,40(5):F0003-F0003
痞一词源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之“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而最早提出痞证的则是东汉的张仲景,其形容之为“但满而不痛者,则为痞”,且《伤寒论》论述痞证条文很多,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不同性质的的痞证,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现将学习《伤寒论》中痞证的辨证施治体会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痞满在脾胃病中较为常见,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张仲景创诸泻心汤治疗。此后历代医家也多有论述。痞满包含了现代医学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疾病。笔者有幸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许彭龄,他尤善于治疗脾胃病。认为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从症状上看,痞满就是胃脘的部位痞塞不通,其诊断要点是:主症为胃脘痞塞,满闷不适,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发病缓慢,时  相似文献   

7.
<正>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的病证[1]。它的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如:"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2]。因此,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是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按部位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指胃脘部的痞塞、胀满不适感。结合临床可知痞满病发生的病位多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刘桂荣老师认为痞满病的本质是脾胃  相似文献   

8.
刘永 《世界中医药》2011,6(3):248-250
痞满是以自觉心下痞塞不通,胸膈满闷,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可分为心下痞及胸痞等。《素问·阴阳别论篇》即有"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的论述;《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又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伤寒论》则明确提出"痞"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类别,为后世治疗该病证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9.
金荣耀  茹娅娟 《新中医》2019,51(9):338-339
简版:正文: 痞满,是指以心下胃脘处有胀满不适感,按之濡软不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该病名首见于《伤寒论》,文中提出“满而不痛者”曰痞,又具体描述为心下痞、心下痞硬、心下痞而满,故可认为痞满的病位在心下胃脘。 坍溪心法,痞》谓之“与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乏形者,是痞也”。……  相似文献   

10.
<正>糖尿病胃轻瘫(DGP)属中医学"痞满"范畴,指心下(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满闷不舒,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表现为腹胀、厌食、嗳气、恶心等症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阐明了痞满的病名及病因病机,其病因多为情志失调或饮食起居失宜,导致脾胃虚弱;其病机为脾胃之气受伤,影响脾胃升降  相似文献   

11.
四、痞即痞塞不适之征,可谓《伤寒论》痞证特异性的腹证,故以此特征而命名,从某种意义上说,若无“痞”之腹证便不成其痞证了。痞塞部位正在心下,“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乳腺与季肋弓交叉两点之线为一等边三角形”就是心下痞范围。对于腹证“痞”有广、狭二义,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及此将“心下痞”与“心下痞满”互混。应该提出,狭义之痞与痞满在腹诊上有所区别,不应混淆,至少有两点可鉴:一是痞“但满而不痛”,而痞满可伴疼痛;二是痞按之自濡,可无抵抗,  相似文献   

12.
中医虽然没有功能性消化的病名,但其可归属于“痞满”等范畴,痞满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在该书中称为否、满、否膈等,在《伤寒论》中确定了其概念:“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景岳全书》中以“痞满”名立专篇进行论述,此后该病名渐趋一致《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适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入五脏则填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日“脏寒生满病”。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912-914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全方辛开苦降、甘调并用,攻补兼施,配伍精当,是针对寒热之邪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和之心下痞而设,其主证为但满而不痛、呕而肠鸣。心下痞塞不仅限于因误下少阳后脾胃之气受伤,脾胃升降功能失调,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也可出现心下痞满。因此,半夏泻心汤也可应用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诸多病证。  相似文献   

14.
痞满辨治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痞满辨治举隅吴永林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214400)主题词痞满/中医药疗法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不痛,外无胀形而言。仲景《伤寒论》明确指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就临床所见,痞满证以慢性胃炎为多,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  相似文献   

15.
胃痞是以胃脘部自觉痞满、外无胀急之形为其主症的病证,临床多见上腹部不适、胀气、饱胀、恶心、呕吐等。《伤寒论》述“但满不痛,此为痞”,《内经》称“痞、满、痞满、痞塞”等。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笔者在跟师临诊及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宗前人的经验,辨证施治,每获良效,现将治验3则,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论痞,历代各家注解虽不尽相同,但大都释其形成为无形之邪,内陷于里,结于心下,以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常,气机阻塞而成;临床以心下痞塞,但满不痛,按之自濡为特点。笔者细玩其味,觉得这种解释似欠允当,认为仲景在半夏泻心汤条文中所说的“但满不痛者,此为痞”之“痛”字,系“通”的假借字,痞证当有疼痛症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胃痞病又可称为"痞满",其病名最早见之于《内经》,称之为"痞","痞塞"等。《伤寒论》中张仲景认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其临床表现可归入西医学上——慢性胃炎(包括萎缩性和非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的范畴。临床常见可辨证为:脾胃气滞,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脾胃湿热,寒热错杂等证。脾胃湿热证胃痞可表现为脘腹胀满,心下痞塞,泛酸嗳气,触之无形,压之柔软,纳  相似文献   

18.
<正> 半夏泻心汤原医圣张仲景为心下痞所设。《伤寒论》曰:“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可见,本方主治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之证。此证乃脾胃不和,升降失序,寒热错杂,气机痞塞  相似文献   

19.
胃痞是以胃脘部自觉痞满、外无胀急之形为其主症的病证,临床多见上腹部不适、胀气、饱胀、恶心、呕吐等.<伤寒论>述"但满不痛,此为痞",<内经>称"痞、满、痞满、痞塞"等.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笔者在跟师临诊及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宗前人的经验,辨证施治,每获良效,现将治验3则,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痞”范畴。胃痞又称痞满,《黄帝内经》称否满、否膈、否塞,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痞满,堵闷,食后加重或兼见胀痛等症状。汉代张仲景则称为“心下痞”。张介宾《景岳全书。痞满》中说:“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意即人能正常饮食,得益于胃的通降功能正常,胃气无损,若某种因素致其通降失调损伤胃气,则形成痞满即慢性胃炎。近年来笔者遵贤者意,运用中成药辨治数例获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