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正>重症淤胆型肝炎是指血清总胆红素值≥171μmol/L的急、慢性病毒性、胆汁淤积型肝炎,特别是慢性重症淤胆型肝炎因持续高胆红素血症,可发展成为慢性重型肝炎而死亡。虽然目前治疗淤胆型的药物比较多,但是疗效尚不满意。笔者依据汪承柏老师凉血活血为主的理论和方法,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重症淤胆型肝炎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  相似文献   

2.
马秀红 《光明中医》2010,25(9):1629-1630
乙肝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HBV在体内持续复制,是引起肝病持续活动和发展的病因,甚至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重型肝炎、肝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所以广大医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与防治。笔者认为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病因是疫毒侵入人体,湿热留恋不去,出现气滞血瘀和气血不足等症状。治疗上注重活血化瘀的同时,还应根据辨证论治予以清热解毒祛湿兼以补肝肾益气血之法,从而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陈珺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081-1082
肝炎是指由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慢性炎症坏死性疾病。我国是肝炎高发国家,尤其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据统计,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有1.2亿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00万人,其中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1%~5%可演变为肝癌。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疗淤胆型肝炎的综合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聪  陈明 《河北中医》2004,26(8):633-635
淤胆型肝炎亦称胆汁淤积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临床类型,可发生于各型病毒性肝炎中,类似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初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中度升高,随着病情发展,黄疸进行性加深,总胆红素持续高水平,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形成“胆酶分离”,类似于重症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未出现凝血障碍及蛋白合成功能降低,故一般未出现腹水及下肢水肿  相似文献   

5.
各型急性肝炎轻度、中度黄疸者[总胆红素(TBIL)〈171μmol/L],用清热解毒利湿中药或某些西药治疗,可获良效,但对于重型肝炎,尤其是慢性重型肝炎,疗效并不理想,其它如西药、血浆交换、肝移植等疗法,也未取得满意疗效。重型肝炎黄疸持续不退,或进行性加深,可发生液化性或凝固性肝细胞坏死。有报道,重型肝炎病死率与TBIL值成正比。所以加速重型肝炎黄疸的消退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对32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儿分别用小儿肝炎口服液和小儿肝炎冲剂,并加以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纳差持续天数比对照组缩短,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t=2.048P<0.05),治疗组肝脏回缩、黄疸消褪,ALT和AST恢复正常天数比对照组稍缩短,但统计学无显著差异。笔者认为使用小儿肝炎口服液治疗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清总胆红素(TBil)值≥171μmol/L的肝炎称为重度黄疸型肝炎,可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度以上慢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瘀胆型肝炎等。属中医黄疸、疫毒范畴。若血清总胆红素持续升高且经久不退,可发生肝细胞液化性和凝固性坏死以至导致病人死亡。有资料表明。TBil>171、>342、>513、>684gmol/L的病死率分别为23.396、33.496、5296及9096。故迅速消退黄疸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近几年来。国内学者运用中医药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取得可喜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大黄醇提片治疗肝炎后黄疸持续不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疸持续不退是各型肝炎病人治疗中的难题,我们于1988年11月~1989年6月试用大黄醇提片治疗各型肝炎小黄疸20例,并用苯巴比妥钠治疗20例作对照观察,结果显  相似文献   

9.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早期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 11月~ 1999年 8月笔者亲自护理了 16 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一般肝炎 12 6例 ,3例以后发展为重症 ;重型病毒性肝炎 (重型肝炎 ) 4 1例 ,死亡 18例 ,病死率为 4 0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密切观察病情 ,及早发现重症趋势1.1 症状与体征的观察1.1.1 “三高症候群”: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多有发热、食欲不振、乏力症状 ,但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黄疸出现后 ,自觉症状可随之减轻。如果患者出现明显的黄疸后 ,上述症状持续存在且逐渐加重 ,出现高黄疸、高度食欲不振、高度乏力 ,即为“三高症候群”,此时应警…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外来损伤的一种反应,是肝硬化病理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各种慢性肝损伤(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蠕虫持续感染、代谢性疾病等)共有的肝组织学变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是个肝炎大国,目前在我国引起肝硬化的病因主要为慢性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11.
慢性重型肝炎黄疸辨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疸是慢性重型肝炎突出临床表现之一,血清胆红素(黄疸)持续不降可发生肝细胞液化性和凝固性坏死,从而导致肝功能衰竭.湿、毒、瘀互结是慢性重型肝炎黄疸的重要病机,病性有寒热之别,证候有虚实之异.根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治黄疸理论,结合临床辨证,以阳黄、阴黄、瘀黄论治,运用泄热解毒、温化寒湿、活血化瘀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黄疸,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瘀胆型肝炎占黄疸型肝炎的2%~8%,包括病毒性瘀胆型肝炎、药物性瘀胆型肝炎和自身免疫性瘀胆型肝炎,以肝炎病毒引起的居多。本病的临床特征为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皮肤、巩膜明显黄染,持续3周以上,皮肤瘙痒,大便灰白,肝脏明显肿大,自觉症状轻。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Y-谷氨酰转肽酶及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复肝春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选择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42例,分别于服用复肝春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时观察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平均血流速度、每分血流量。结果用药1个月,Dpv升高、Dsv、Qsv下降,Vpv升高;用药2个月,Dpv、Dsv、Dsv持续下降,Vpv持续升高,Qpv无明显变化。结论复肝春可以有效改善门脉系统的血液循环,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抗肝炎中药研究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肝炎特别是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发病率高,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之一。目前国内外用于肝炎治疗药物众多。从品种数量上看,中草药及其制剂一直占我国肝炎治疗药物的相对优势地位;但从临床疗效、品种销量和附加值看,中草药及其制剂又处于相对的劣势地位。这种不相称的局面,一方面显示了我国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肝炎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一方面提示中医药在抗肝炎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或误区。随着人类“回归自然”的潮流持续  相似文献   

15.
重度黄疸型肝炎指肝炎进展中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多由病情持续进展或反复活动、肝细胞大量破坏所致。高胆红素血症是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与肝坏死程度、死亡率呈正相关,故保肝退黄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2002年1月-2007年8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3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26例患者进行对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肝炎产妇剖宫产术后应用持续自控镇痛泵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肝炎产妇剖宫产术后安置持续自控镇痛泵的观察及护理 ,了解此类患者镇痛效果及对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 83例剖宫产术的肝炎产妇从术前的心理护理到术后各项护理的具体实施。结果  83例剖宫产患者中 3例因留置管滑脱而镇痛失败 ,其余镇痛效果良好 ,不良反应轻微 ,仅有 7例发生尿潴留 ,3例轻度头痛头晕。结论 肝炎产妇术后持续自控镇痛泵镇痛效果良好 ,不良反应少 ,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肝脏发生炎症及肝细胞坏死持续6个月以上可称为慢性肝炎。慢陛肝炎可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因此不是单一的疾病。严重时可引发肝实质的病理改变,如塌陷、肝小叶结构破坏、纤维化及结节再生等导致肝硬化,甚至转化成肝癌。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是我国肝衰竭患者的主要病因之一,慢性乙型重症肝炎是HBV持续感染后再激活后,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所致的肝衰竭综合征,同时是肝脏疾病中预后最差的,病死率50%左右。对于该病临床上单纯以西医或中医药治疗的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状况。笔者将近年来临床上中西医治疗慢性乙型重症肝炎的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行气化瘀通络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早期)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梅艳  聂山文  郑丽 《新中医》2006,38(3):74-75
肝炎后肝硬化是慢性肝炎病变过程中,由于反复持续广泛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纤维组织增生所致的肝实质损伤性疾病。临床上及早诊治早期肝硬化是阻断向肝硬化失代偿期恶化的关键。近2年来,笔者采用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中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早期)患者,疗效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肝炎是指肝脏有慢性炎症反应,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者,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包括各种病因所致的多种慢性肝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属于高发地区。根据临床表现、化验结果、组织病理学特征,将慢性肝炎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两种。前者病变轻,较稳定,预后良好,一般无需特异治疗;后者病变活动不稳定,呈进行性,大多发展为肝硬化,预后较差而需积极治疗。最近提出第三类慢肝,称为慢性小叶性肝炎,其特点是肝小叶内持续有急性肝炎的改变,病程要达半年或数年,但最终痊愈,本文不作进一步讨论。慢性肝炎属中医学“胁痛”的范畴。其中医食疗多采用辨证施膳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