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舌尖与脏腑的相关性,促进中医诊断规范化的发展。方法:对7 680例当代名医医案、1 018例临床病例中舌尖出现异常并涉及到脏腑病位的病例进行频数、频率统计并对各脏腑病位各自出现舌尖异常的比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心、肺病例出现舌尖异常的比率最高,并且与大多数其它脏腑出现舌尖异常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舌尖与心、肺的关系较为密切,舌尖主心肺的理论有一定的实际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学游氏撰文提出:七情学说是中医心理学的核心部分,但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完善而逐渐被人们赋予新的内容。唐氏认为,七情是以大脑为主体的脏腑产生,其病变同样是以此病位发生。脑为心之使,心为脑之主,心主神明,失司则神乱之说无疑倒置了心与脑之间的关系,虽然不能否认情态病变对脏腑功能的障碍,但最终则是以导致脑神的  相似文献   

3.
孙永生 《国医论坛》2001,16(5):52-52
1 四时变化对脏腑的影响《内经》根据天人相应思想并结合五行学说 ,把四时季节与脏腑密切联系在一起 ,提出脏腑必应天时 ,即脏腑的功能活动与四时季节变化密切相关。一方面把脏腑与季节联系起来 ,脏腑各有主时 ,如“肝主春时”、“心主夏时”、“脾主长夏时”、“肺主秋时”、“肾主冬时”;一方面指出人体在各个季节要适应相应气候的变化 ,以免伤害相应脏腑 ,产生疾病 ,如《四气调神大论》曰 :“逆春气 ,则少阳不生 ,肝气内变。逆夏气 ,则太阳不长 ,心气内洞。逆秋气 ,则太阴不收 ,肺气焦满。逆冬气 ,则少阴不藏 ,肾气独沉。”2 四时变化…  相似文献   

4.
心包经某些经穴—心脏的相关联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正> 经穴—脏腑相关理论是经络学说的核心,每条经脉在体表既有特定的循行路线,又以其所属的脏腑而命名,正如《灵枢·海论篇》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表明经络与脏腑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于心包络……,是主脉  相似文献   

5.
闫璞  张宁 《环球中医药》2020,13(7):1239-1242
糖尿病肾脏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以水肿、蛋白尿及肾功能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病位不仅与肾相关,而且涉及心、肝、脾、肺。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肺脾肾三脏均与糖尿病肾脏病患者水液代谢失常相关。心主生血、主行血,与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血脉瘀滞及气血亏虚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气行则血行。因此,在糖尿病肾脏病辨治中以脏腑辨证为纲,根据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各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痰饮水湿的停留部位、外感及内伤的病因及诱因进行病位、病性的多方面辨证分析,针对性更强,可起到事半功倍之功。  相似文献   

6.
从经典的心主神明、主血脉的概念探讨心的本义。回顾中医脏腑生成说,阐发心是随脾生成后而衍生出来,心是充实与完善了脾的功能;并从神明为五脏所主探讨其源本。认为中医脏腑的核心是在脾,并非在心,脾与心是呈主从关系。展现心脾气血互济,神意相承的密切相关及其临床的运用意义。进一步认识心的本义及心脾相关学说,有利于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医舌诊     
舌是口腔中主要器官之一。祖国医学认为,舌与心、脾、肝、肾四条经络直接相联,因而有“舌为心之苗”和“舌为脾之外候”等说法。心与脾都是人体的重要脏器,心有主神志和主血脉的功能,统管各脏腑进行协调活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全身各脏腑均赖气血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由此可见,舌与整个人体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舌由横纹肌、血管、神经、腺体和粘膜等组成,从组织学来看,舌比体表可见的任何器官更具有与内脏相似的结构。舌置于口腔内,温度、湿度很少受外界影响。舌的  相似文献   

8.
根据乳房的生理病理,探讨从心论治乳病。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功能正常才能对五脏六腑有所主,保证气血、经络、脏腑的正常运行,维持乳房正常的生理功能?若心失所主,则十二官危,脏腑失调,从而致生乳病。强调治疗中一方面可据证从心论治,另一方面可从古今心理疗法医治。  相似文献   

9.
心、肾、命门关系与心-肾轴心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勉之  张大宁 《中医杂志》2004,45(10):795-796
1 心、肾、命门的关系 心:中医学认为,心在人体中处于主导地位,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为思维意识的中心.《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所有脏腑的活动.所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比较现代医学的神经中枢(包括下丘脑)和中医学的"心",可以看出,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包括在"心"的概念之中.至于"心主血"则是"心"的另一种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认为五脏的生理活动化生七情。七情是人体正常情感,但亦可以成为致病因素。《灵枢·邪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情志过激变化、气机逆乱,影响各脏腑功能。本文以情志致病为出发点,分析脏腑情志的变化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影响,从情志致病来探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相似文献   

11.
脾为后天之本,位于中焦,居膈下。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统摄血液。在生理功能上,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和相互为用的关系,使各脏腑组织形成一个协调和统一的整体。在病理上,脾胃有病,不仅表现在本脏功能失调,而且也往往导致心  相似文献   

12.
“心主神明”理论与易筋经“调心”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主神明"理论作为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在养生保健、防治疾病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实际效果。易筋经与藏象学说是一脉相承的,易筋经通过"调心"来改善人体生理及精神状态,即改善"心主神明"的功能,发挥其"君主之官"的作用,协调诸脏腑,使脏腑安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二、脑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一)脑与脏腑的关系由于中医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并把五脏功能归属于五行,故未把脑府列入专脏讨论。只是把脑的作用归属于五脏,如脑主神明之功能归属于心,以心代脑;主记忆之功能归属于肾,主肢体运动的功能归属于脾,等等。这些理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脑病学的发展及人们对各种脑病的进一步认识,逐步发现了其中一些问题难以用脏腑学说解释,故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1.脑与五脏的关系:①脑与心的关系心主血,而血对人体四肢百  相似文献   

14.
从心藏象本质出发,心为阳脏,主温、主通,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与生命进程密切联系,与衰老密切相关。心阳温通,血行流利,脉络通畅,且生新络脉、生新血,使生命活力常在,延缓各脏腑组织不可逆性生理衰退过程,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抗衰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对"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探讨“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联系与区别。从整体观看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脏腑系统属心 ,是“心主神明”的体现 ;具体而言 ,意识、思维属脑 ,是“脑主神明”的反映。从辨证论分析 ,心主“生命之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脑主意识、思维等高级生命活动 ,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两者结合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协同作用 ,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脑梗塞及单纯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情况,同时将肝、胆、肾、脾、心五个脏腑主时时段血压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进一步为中医药择时给药,择脏腑治疗提供临床线索。方法:对曙光医院西院2010—2013年间曾行ABPM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筛选,共入组病人128例,其中合并冠心病组30例,合并糖尿病组31例,合并脑梗塞组30例,无合并症组37例。结果:不同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ABPM基本数值无明显差异;肝、脾、心、肾、胆五个脏腑主时时段均能影响血压水平,且不同脏腑主时时段血压水平随时间变化存在一定趋势,在心主时时段,冠心病组与糖尿病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患者舒张压低于无合并症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胆主时时段,两者舒张压水平亦存在差异(P0.05)。血压在脾、肾二脏主时处于较高趋势。4组患者群体余弦中值、振幅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证实,肝、脾、心、肾、胆五个脏腑所对应时辰均影响血压水平,且五个脏腑主时时段血压变化趋势与"杓型"血压模式基本吻合,不同合并症高血压患者整体存在昼夜节律,无合并症组患者血压水平偏高,但本研究所涉及的肝、脾、心、肾、胆五个脏腑主时时段与高血压各组无交互作用,各时辰中血压及其变化趋势与高血压不同合并症是否相关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7.
肖东 《家庭中医药》2006,13(3):42-43
《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从现代医学来看,这里的“心”相当于脑。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主血脉,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在心的统领之下,各脏腑协调,共同维持人体正常功能。但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正常的情绪变化,一般是不会损害人体健康的。但是如果发生突然的或剧烈的或长期的精神刺激,使情绪反应过于强烈或持久,就会引起心神的过度活动,这就叫“心劳”。《延命金丹》曰:“凡欲身之无病,必先正其心,使其心不妄求,心不狂思,不…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学总结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和探索人体及人体与自然界关系所得出的认识与诊治疾病的思想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整体观念与生理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每个脏腑各自不同的功能,又是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这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成十二官  相似文献   

19.
心悸虽不离于心,亦不止于心,其与五脏六腑均密切相关。心悸多由七情所伤、饮食失节、体虚 劳倦等因素导致心之阴阳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或邪阻心脉、心神被扰所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他脏腑 失调如肝气郁滞、脾虚生痰、肾阳亏虚、肺失通调、胆气虚怯等均致心神导致心悸,故五脏六腑令人心悸。重 视其他脏腑对心悸的影响,不拘泥于心之为病,宜因脏腑不同,证型不同,各立方药,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20.
心主神明是在《黄帝内经》以前形成的。形成之初对于内脏的认识只有心。心实际上代表全体内脏。心主神明实际的意义是内脏主神明。五脏被逐渐认识后,就形成五脏藏神。五脏不受精神意识指挥,心不能是所有脏腑的大主。五脏藏神是在医疗实践中产生的,在中医临床上运用广泛,实用意义大,应当用五脏藏神取代心主神明作为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