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常见危重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并影响其生存质量。(据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提出的ALI/ARDS诊断标准[1],ALI发病率为每年18/10万,ARDS为每年13/10万,2005年的研究显示,ALI/ARDS发病率为79/10万和59/10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护理经验和方法。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抢救的16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综合急救护理。结果:158例患者经过急救处理后转入院手术或进一步治疗,抢救成功率达94.1%。结论:及时、迅速、准确、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对提高严重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特点,从而探讨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流程与临床护理注意事项。方法对我院急诊收治的246例严重多发伤的患者进行院前急救与护理,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损伤部位以颅脑损伤最多,占39.8%。在死亡率方面,颅脑损伤的死亡率高达77.6%,其次为胸腹联合伤74.1%。结论严重多发伤以颅脑和胸腹损伤为主,具有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点,成功救治的关键是及时的院前现场急救,在急诊接诊的同时启动多专科相互协作,把握急救的“黄金时间”,缩短中间环节时间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总结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救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85例的急救与护理经验;结果抢救成功率92.94%(79/85),死亡率7.06%(6/85)。死亡患者中急诊抢救室死亡4例.送手术室途中死亡1例,院前死亡1例;结论规范的急救与护理程序是抢救成功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在救治严重多发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16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补充血容量、及时处理活动性出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心理护理等急救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64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者131例(占79.88%)、非手术治疗33例(占20.12%),经治疗治愈136例(占82.93%),死亡28例(占17.03%).结论:给予严重多发伤患者相应的急救护理可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可有效的提高多发伤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在救治严重多发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164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补充血容量、及时处理活动性出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心理护理等急救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64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者131例(占79.88%)、非手术治疗33例(占20.12%),经治疗治愈136例(占82.93%),死亡28例(占17.03%).结论:给予严重多发伤患者相应的急救护理可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可有效的提高多发伤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我院急诊科自 1995年 1月~ 1998年 12月抢救严重多发伤患者 130例 ,现作回顾性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 97例 ,女 33例 ;年龄 7~ 6 6岁 ,2 0岁以下 19例 ,2 0~ 50岁 10 4例 ,50岁以上 7例。车祸伤 86例 ,坠落伤 17例 ,砸压伤 2 7例。 2个部位伤32例 ,3个部位 6 4例 ,4个部位 2 2例 ,5个以上部位 12例。 130例中以颅脑创伤为主 10例 ,胸部创伤为主 17例 ,腹部创伤为主 6 6例 ,四肢、脊柱、骨盆创伤为主 37例。从受伤到接诊时间最短 4 5分钟 ,最长 4 .5小时 ,平均 2小时。损伤严重度评分 [1,2 ] (ISS)值≥ 16 ,其中 1…  相似文献   

8.
多发伤是指同一机械外力作用下,人体相继或同时遭受两处以上解剖部位的严重损伤,具有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我院急诊科2004年1月-2006年1月对14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实施程序化急救护理,为抢救赢得了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道路交通事故伤因其致伤因子具有惊人的高能性 ,致使患者呈伤情复杂、不停演变和进行性发展的复合临床表现 ,常伴有严重的休克 ,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患者受伤后急救的时机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自 1996年 1月~ 2 0 0 0年 6月 ,共收治此类病人 112例 ,在院内急救护理期间 ,医疗与护理密切配合 ,不断总结急救护理经验 ,实施程序化、规范化的护理措施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本组 112例 ,男 79例 ,女 33例。年龄 8~ 70岁 ,其中 17~41岁 84例 ,占 94%。 75例伤后直接来诊 ,37例由当地乡 (镇 )卫生院处理后转来。伤后至入…  相似文献   

10.
韩东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4):148-149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伤因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受到严重创伤,其中至少有一处损伤危及生命。其特点是:应激反应严重、伤情变化快、死亡率高;伤情重、休克发生率高;严重低氧血症;容易漏诊和误诊;伤后并发症和感染发生率高。因此,对严重多发伤病人的强救迅速、准确、有效。手术是多发伤治疗中的决定性措施,病人在手术室得到高效率、高质量的抢救是病人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进步,城市建设和交通的高速发展以及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多发性创伤随之增多。本文介绍了严重多发伤的定义、伤情变化快,各部损伤互相影响,病死率高、伤势重,休克发生率高、严重低氧血症发生率高、诊断困难,容易漏诊、多发伤处理上的矛盾等临床特点和急救原则,重点阐述了严重多发伤的初步观察、早期检查、伤情评估、急救复苏与护理。  相似文献   

12.
严重多发伤的特点是伤情重、复杂、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在急诊科进行的抢救工作是挽救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命的关键,而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抢救工作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因此,要求护理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急迫感,熟练掌握急救技术操作,密切配合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2006年6—12月我院急诊科抢救严重多发伤患者53例,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通过121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认识到多发伤发生率高,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痛死率高等特点。因此,用规范的护理程序进行极其有效的急救护理,加强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是提高严重多发伤救活率,降低并发症和自残率的关犍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严重多发伤院前急救的基本原则是抢救先于诊断和治疗。文章结合临床资料,探讨严重多发伤院前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严重多发伤的急救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多发伤的特点是伤情重、复杂、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在急诊科进行的抢救工作是挽救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命的关键,而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抢救工作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因此,要求护理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急迫感,熟练掌握急救技术操作,密切配合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基本建设、现代工业、交通业的飞速发展,意外事故导致创伤的发生逐渐增多,在我国每年死于创伤人数约十余万人,伤数达数百万之多,创伤已成为继心脏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四死亡原因,其中对伤员生命威胁最大的是多发伤,正确早期处理这些创伤患者,常成为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基本建设、现代工业、交通业的飞速发展,意外事故导致创伤的发生逐渐增多,在我国每年死于创伤人数约十余万人,伤数达数百万之多,创伤已成为继心脏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四死亡原因,其中对伤员生命威胁最大的是多发伤,正确早期处理这些创伤患者,常成为抢救成功的关键[1].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10年2月收治的262例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过程,以期总结和归纳出急救护理的成功经验,为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唐伟  岳红霞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8):1029-1030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素作用下,机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或解剖部位同时或相继遭受损伤,其中至少一处可能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院前抢救护理对其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01例的临床资料及护理观察。结果:86例多发伤患者经院前抢救后生命体征好转,转入相应的专科进行进一步治疗,抢救成功率86%。结论:急诊科护士娴熟的急救操作技术和护理是成功抢救患者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0月—2006年9月,本院急诊抢救严重多发伤患者14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02例,女40例;年龄10~70岁,平均32.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8例,坠落伤26例,其他伤18例;损伤部位:颅脑101例,胸部44例,腹部28例,四肢、骨盆75例,脊柱及其他部位30例;其中2个以上脏器损伤98例(69%),3个以上脏器损伤71例(50%);损伤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为(32±9)分,格拉斯哥评分(GCS)为(8±5)分。1.2救治方法①初步判断病情:首先注意患者心跳、呼吸等生命体征,其次观察意识、面色、血压、脉搏、瞳孔、出血、体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