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祖国医学对脾胃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谷气通于脾”;“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华佗中藏经》:“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此均说明脾胃正气之强弱与疾病之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调理脾胃的治则不但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较广,而且在其它系统疾病中也很重要,《内经》:“治痿独取阳明”;  相似文献   

2.
正传统中医无论是治病还是调养身体都非常注重"胃气"。"胃气"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日逆,逆者死。"又如《素问·五脏别论》日:"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曾说:"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养老奉亲书》认为,"脾胃者,五脏之宗也",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  相似文献   

3.
陆宁  施航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6):452-452
所谓"胃气",是脾胃之气的统称,泛指以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脾胃之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历代医家都有详细的记载。《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六腑之本也。"张景岳说:"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  相似文献   

4.
所谓胃气,不仅是指胃的生理功能,因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同司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的过程,以养五脏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共为后天之本,故胃气可认为是"脾胃之气".<内经>最早提出了"胃气"学说,<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气壮,五脏之腑皆壮",<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禀于胃,以养五脏气",<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论点,是从生理上说明了"胃气"是维持人的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等论点,则是从病理上强调了"胃气"在疾病发生与转归过程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依赖胃气。"顾护胃气"思想起源于《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相似文献   

6.
孔伯华先生对胃功能的认识既中肯又精深,对胃病的治法既贴切又允正。他在《脾胃病论》一文中首先总结了《内经》、《难经》对胃的重要性的认识之后,指出:“胃气乃人生之根本。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身体各部亦无不皆壮,反之则五脏六腑及身体皆弱。  相似文献   

7.
胃腑与五脏相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所以五脏六腑中皆有脾胃之气。凡脏腑、声色、舌脉、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正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所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的病变多影响五脏,而五脏病变又多与胃腑相关.正如李东垣所云:“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临床中因胃气虚弱,营血亏乏而发生心病者屡见不鲜;土壅木郁而致肝病者亦比比皆是;胃弱,土不生金,肺失所养,常可致肺病;胃虚,土不制水,则水泛又多致肾病。等等。故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着重提出了“胃虚…  相似文献   

8.
历代以来 ,对脾胃功能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已多有阐发 ,其中尤以李东垣之《脾胃论》为精详。至清代叶天士始有脾胃分治之说 ,可见同为后天之本 ,脾胃在脏腑阴阳属性、体用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我们认为 ,阳明经腑 (胃 )在病机传变上的意义较脾更为重要 ,试阐述之。1 胃腑的生理功能是其病机传变的基础《灵枢·五味》指出 :“胃者 ,五脏六腑之海也 ,水谷皆入于胃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指出了胃的受纳和消化吸收功能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提示胃参与了营卫气血的化生 ,故有“阳明…  相似文献   

9.
咳嗽其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宣明五气》言:"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咳嗽一症并非仅仅肺脏自身的病变,与五脏六腑均有关系,尤与胃密切相  相似文献   

10.
张涛清老师早年根据张机“六经传变”、李杲“脾胃为生化之源”、叶天士“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的理论,积五十余年的针灸临床实践经验,提出临症应重视调理脾胃,“调经络,保中气”,并创立了“五穴方”。脾胃皆属中土,为仓禀之官。《内经》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又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中藏经》曰:“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李东垣亦曰:“脾全靠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肢皆旺,十二神守职,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窍通利,外邪不能侮也。”都指出了脾胃消化功能对机体生命与健康的重…  相似文献   

11.
凡人体患病有新久之分,受邪有轻重之殊,发病有缓急之别,在辨证施治中,对于急性病可以针对病情使用“八法”,一鼓作气,克邪制胜;而对于杂症久病和年老患者,则当以顾护“后天之本”为要务。如果忽视了脾胃这对关键脏腑,处方用药欲求满意的疗效,则恐比之“缘木求鱼”,难以达到目的。现就杂症久病必须重视脾胃,处方用药务宜平和的问题,陈述于下。l杂症久病在脾胃《内经》有关脾胃的生理活动,论述精辟。例如《灵枢·五味篇》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  相似文献   

12.
<正>胃为"水谷之海""仓禀之官",主受纳腐熟水谷,五脏之精气皆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故《素问·玉机真藏论》有载:"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提示人以水谷为本,强调胃的重要性。补土学派李东垣所著《脾胃论》对脾胃阐述颇详:"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阳气在于地下,乃能生化万物。""五藏禀受气于六腑,六腑受气  相似文献   

13.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又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景岳全书·杂证论脾胃>说"凡欲察病者,必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护胃,胃气无损诸可无虑,"如胃气受戕则内伤难复,故经有上损及胃,下损及中皆在难治之例.  相似文献   

14.
<正> 刘弼臣教授治学严谨,对于脾胃理论有深入的研究,擅长诊治小儿脾胃疾患.临床经验丰富,理通业精,思路广,治法活,疗效显著.刘老认为后天之本在脾胃,脾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脾虚胃衰,则五脏六腑皆摇.而小儿又具有"脾常不足"的特点,他主张治疗小儿脾胃疾患,应以健脾养胃为主,不可轻用攻伐.特别强调以药物的偏性纠正脾胃的纳和化、升和降的异常,是恢复脾胃功能的关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6,(2):269-270
胃食管反流病与"肝脾胃"相关,临床多从肝脾论治,部分患者效果不甚理想,且复发率较高,采用肃降肺气的方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一定疗效。脏腑理论方面:"肺者,气之本",肺居上焦,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肺胃之气皆以下降为和,并相互影响。胃气不降可致肺气上逆,肺气上逆也可促使胃气上逆。经络循行方面:肺经起于"中焦",又"还循胃口",故与"胃"关系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必然互相影响。经脉主病方面:《脉书·十一脉》记载:"其病:心痛,心烦而噫。诸病此物者,皆灸臂泰阴脉"。故从"肺"论治胃食管反流病有脏腑和经络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小儿肺系疾病中尤以咳嗽为多见。咳嗽虽属肺系疾病,然并非致病原因皆归于肺。《素问.咳论》中就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论述,并有"聚于胃,关于肺"之说。五脏六腑失常,皆可涉及于肺而致咳,脾胃运化失常,显然也可以影响肺之宣肃,引起咳嗽。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常不足。脾为后天之本,其不足尤为突出。故脾胃与小儿咳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对脾胃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谷气通于脾”;“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  相似文献   

18.
<正> 从现存的医学文献来看,《内经》是记载脾胃生理、病因、病机等资料最早的一部书。从“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一过程看来,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内而脏腑经络的温养,外而四肢百骸的濡润,无不仰给于胃的纳谷和脾的散精,也就是《内经》所说的“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四肢皆禀气于胃”,“脏真濡于脾”,“脾主身之肌肉”。正由于“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所以脾胃一旦发生病变,不仅中州损伤,而  相似文献   

19.
我们根据李东垣脾胃論“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后天之本”观点,用于治疗肺病八例,心病五例,肝病十例,腎病二十八例,都收到良效。脾胃和人体元气有密切的关系。元气卽真气,是人体生活动力,又是支持人体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五脏內伤的形成,就是人体內部元气不足的原因,而元气所以不足,又是脾胃虛弱的結果。《灵枢五味篇》說:“脾胃者,五脏六腑之海,水谷入胃,五脏六腑皆稟气于胃也。”这是說脾胃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动的枢紐,升則上輸精气血液于心肺,降則下输精微营  相似文献   

20.
脾胃学说的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永国 《河南中医》2007,27(10):33-33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送,逆者死。”张仲景曰:“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其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