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卵巢少见原发性肿瘤的MR表现及特征,并与病理学对照,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卵巢少见原发性肿瘤的MR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卵巢淋巴瘤1例,表现双侧附件区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软组织肿块影,信号均匀,边缘光滑。无性细胞瘤2例,表现为盆腔巨大实性软组织肿块影,呈T1WI等、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中心可见少量囊变坏死区。卵巢wolffian管瘤1例,表现为不规则浅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晰,呈T1WI等略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影。卵巢Brener瘤1例,盆腔内软组织肿块影,呈T1WI等信号T2WI略低信号,病灶中心可见斑片状T1WI低信号T2WI低信号提示钙化灶。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实性肿块,边界清晰,瘤体内见不规则斑片状钙化。硬化性间质瘤1例,表现为盆腔内巨大软组织肿块影,呈T1WI高低混杂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影。结论 MRI对卵巢少见原发肿瘤的定位以及定性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是目前最为可靠的术前检查手段,能充分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最后确诊仍须结合临床及完整的病理资料分析。  相似文献   

2.
张静  郑君惠  黄飚 《放射学实践》2019,34(3):270-276
【摘要】目的:探讨松果体区实性肿瘤的CT及MRI影像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搜集本院43例松果体区实性肿瘤的CT及MRI资料,生殖细胞瘤经手术病理及临床放疗后随访证实,其余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生殖细胞瘤25例(手术病理证实18例,临床放疗后随访证实7例);松果体实质细胞肿瘤10例;神经上皮源性肿瘤4例;脑膜瘤4例。生殖细胞瘤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密度/信号均匀,CT呈等或稍高密度,钙化的松果体被肿瘤包裹或位于肿瘤周边;MRI呈T1WI等低信号,T2WI等/稍低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松果体细胞瘤表现为松果体区圆形或类圆形、浅分叶、边界清楚的肿块,CT呈稍高密度,MRI呈T1WI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一般均匀强化,部分不均匀强化。松果体母细胞瘤肿瘤呈深分叶状,形态不规则,肿瘤内部可见出血、囊变、坏死,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中间分化的松果体实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介于松果体细胞瘤及松果体母细胞瘤之间。脑膜瘤呈圆形或类圆形,形态规则,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CT呈稍高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稍低信号,信号/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结论:松果体区域组织成分较复杂,肿瘤种类较多,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需结合影像学表现(肿瘤形态、边界、其与周围组织关系、强化特点)及临床资料(患者年龄、性别、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考虑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3.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MRI表现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 探讨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的MRI表现。方法 23例PVNS中膝关节9例,髋关节9例,踝关节3例,肘关节1例,腕关节1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23例PVNS均行X线和MR检查,其中4例行CT检查。分析PVNS的影像学表现,着重总结PVNS的MR影像学特点。结果 X线表现:23例均可见关节及软组织肿胀,7例关节内外可出现较致密结节状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19例可见邻近关节骨质侵蚀性小缺损。CT表现:4例中3例可见关节内外结节状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可见结节样强化,1例CT仅显示关节囊增厚,关节内积液。MRI表现:23例病变部位增生肥厚的滑膜在T1WI上呈中等或中等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中等稍高信号,其内可见多发散在结节,呈T1WI、T2WI低信号灶;增生肥厚的滑膜在快速梯度回波(FFE)T2WI序列上呈明显结节样低信号。23例病变关节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关节积液。19例有骨质破坏,表现为凹陷性类圆形骨质缺损,骨缺损区T1、T2WI呈中等信号灶,周围有硬化边,呈T1WI、T2WI低信号。相邻骨髓腔内可见弥漫性反应性水肿灶,呈片状高T2信号。结论 MRI能准确显示PVNS的病变范围和程度,对PVNS有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SFT)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罕见颅内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例SFT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结果左顶部及小脑分叶状肿块各1例,CT平扫与脑灰质等密度,左顶部肿块周边见大片水肿。MRI平扫,T1WI与灰质等信号为主;左顶部肿块T2WI呈稍高信号,其内见多发蚯蚓状稍长T1、长T2信号,边缘见不完整的长T1、长T2信号环;左小脑肿块T2WI呈等、低信号,其内可见留空血管,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左顶部肿块内可见蚯蚓状强化更明显条状影,其边缘环形异常信号未见强化,近大脑镰处可见脑膜尾征。显微镜下瘤细胞呈梭形,束状或波纹状分布,瘤细胞间夹杂丰富的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波形纤维蛋白(Vim)(+),CD34(-)或(+)。结论颅内SFT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确诊需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1个月~68岁,平均19.4岁.7例行CT检查纳入研究,其中6例有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行MRI检查;24例行超声检查.结果:CT上病灶均为囊性病变,密度均匀,边界较清楚,壁薄.2例病灶呈单房,5例病灶内可见分隔并形成多房,增强扫描囊壁及部分分隔强化,囊内未见强化.MRI上病变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病变信号不均匀,边界欠清楚,其内见分隔.超声声像图上病灶均为囊实性低回声或无回声肿块影,其中10例病变回声不均质,14例探及条形分隔反射,其中3例分隔为蜂窝状、网状,3例边界不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探及囊内及分隔内血流7例.手术病理显示病变全部为囊性,可看到扩张的淋巴管,有些病灶内可见血管,并见一些纤维组织及脂肪组织成分.结论:淋巴管瘤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囊性,薄壁肿块,密度较均匀,边界较清楚;病理与影像一致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BIDP)的MR表现特征,探讨MR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MR影像学表现,包括病变形态学、信号强度、肿块内部强化特征及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MR表现相对照.结果 18例BIDP中肿块性病变15例,其中13例为单发肿块,2例为多发肿块.平扫去脂T2WI呈均匀稍高信号8例,高信号2例,混杂稍高信号5例;病灶圆形边缘光滑7例,卵圆形边缘光滑1例,分叶状边缘不规则1例,分叶状边缘毛刺4例,沿导管走行方向分布多发结节及肿块2例.增强内部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5例,边缘强化5例;强化曲线为Ⅱ型8例,Ⅲ型7例.18例BIDP中2例为段样非肿块样病灶,去脂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内部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合并乳头内陷,强化曲线均为Ⅲ型.18例BIDP中1例呈全乳腺非肿块样病灶,去脂T2WI呈稍高信号内见手指样低信号延伸至乳头,增强内部特征呈网状树枝状强化,强化曲线为Ⅱ型.结论 MRI对发现与定位BIDP病灶及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分叶状肿瘤(PTB)影像表现特征。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PTB 35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特征。结果35例 PTB(36个病灶)中19个良性,8个交界性,9个恶性。X 线表现为卵圆形(16/36)或分叶状肿块(20/36),大部分呈高密度(30/36),边界清晰(28/36),所有病灶均未见钙化、毛刺、皮肤增厚、乳头内陷及腋窝淋巴结肿大。1例 MRI 表现为分叶状肿块,T1 WI 呈等/稍低信号,T2 WI 呈不均匀高信号,DWI 呈稍高信号,动态增强时间-信号曲线为Ⅱ型。结论PTB 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术前可提示诊断,最终诊断依靠手术病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鼻咽部的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患者男,58岁,鼻咽右侧壁实性分叶状肿块,向内突入鼻咽腔,向外突入咽旁间隙,边界清楚,CT呈均匀等密度,T 1WI为等信号,T 2WI呈较高信号,内见条状低信号,增强后中等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速升缓降”型。病理诊断为滤泡树突细胞肉瘤。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部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CT、MRI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DSRC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例中单发2例,多发5例;病灶直径>10 cm者5例.7例均行CT检查,2例在1周内行MRI.结果 腹、盆腔内可见分叶状或结节状低密度肿块,其内有小片状坏死,5例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2例轻度强化,5例中度强化;病灶与浆膜面关系密切,对周围组织及血管呈推移、包绕、侵犯倾向,但无明显起源关系,5例病灶内可见分隔状强化血管影.2例伴腔积液;2例肝转移、骨转移;3例淋巴结转移.MR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内可见更高信号的囊变坏死区.结论 CT和MRI表现为腹、盆腔内巨大结节状或分叶状肿块,特别是位于膀胱后方或子宫直肠区域,与周围器官无明显起源关系,广泛腹膜、网膜种植,肿瘤呈不均匀低密度,内见斑点状钙化及小片状坏死,腹腔积液少见,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可考虑DSRCT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外粘液样软骨肉瘤(EMC)病理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EMC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结果 2例病灶均为单发,1例位于右大腿中下段软组织内,另1例位于右大腿上段及右侧腹股沟区软组织内。1例病灶X线摄影表现为包绕股骨中下段生长的肿块,内可见点状钙化。CT增强扫描显示病灶不均匀轻度强化,可见其内分隔强化,邻近骨质"筛孔状"破坏。2例病变MRI表现为T_1WI等或稍低信号,T_2WI肿瘤呈分叶状高信号,内见低信号间隔。结论 EMC通常发生在老年男性的四肢、躯干和皮下组织,多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可伴钙化,部分病例CT表现为轻度或无强化。EMC在T_2WI上呈分叶状高信号,具有特征性间隔强化。  相似文献   

11.
脂肪栓塞综合征的CT与MRI(附11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脂肪栓塞综合征 (FES)的CT与MRI表现。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证实的 11例FES影像学资料 ,11例均行头部 /肺部CT扫描 ,其中 5例作胸部X线摄片 ,5例MRI检查头部。结果 :头部CT扫描 8例 ,4例显示脑内低密度病灶 ,4例无异常 ;MRI检查 5例 ,病变在T1WI呈等信号 4例和低信号 1例 ,T2WI均为高信号。胸部X线摄片 5例 ,2例显示两侧肺纹理增粗或散在斑片状影 ,1例双肺野弥漫病灶 ,2例无异常发现 ;肺部CT检查 5例 ,均见到多灶性实变、磨玻璃影、结节及坠积现象。结论 :影像学检查可为FES的诊断提供直接的证据 ,MRI扫描的T2WI ,应作为头部FES首选的检查方法 ,而肺部FES应首选胸部CT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骨化性纤维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鼻腔及鼻窦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MRI资料。结果8例中病变中心位于筛窦3例,蝶窦3例,额窦2例;5例原发病例中4例病变呈膨胀性生长,1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3例术后复发病变的形态均不规则并呈分叶状;所有病变边界均清晰,伴周围结构不同程度受压。骨化性纤维瘤T1WI呈等信号7例(与脑灰质相比),呈低信号1例;T2WI呈低信号7例,其中4例夹杂片状高信号,呈高信号1例;继发囊变者4例,T2WI均呈高信号,T1WI呈等、低信号各2例;增强后病变呈中度强化,囊变部分不强化,而囊壁及间隔明显强化。结论鼻腔及鼻窦骨化性纤维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对观察病变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及手术方案制定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脑结核瘤的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分析颅内结核的磁共振表现。材料与方法 对12例脑结核瘤MRI表现及Gd-DTPA强化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T1WI和T2WI信号强度与正常脑灰质进行比较。结果 3例粟粒样脑结核瘤呈脑内散在的多发等或略长T1、长T2信号,结节样均匀强化或伴有少量小环状强化。9例31个成熟结核瘤由环壁和坏死的核心两部分组成,环壁呈等T1、短T2信号(5个病灶)和等或略长T1、等或略长T2信号(26个病灶),单环或花簇状环状强化;14个未成熟结核瘤呈结节样等或略长T1、长T2信号,均匀强化。成熟结核瘤的核心部分因组织病理学的差异可有多种信号。颅内结核瘤以1个主灶伴多个小灶为其主要表现形式(77.8%,7/9)。结论 T1WI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轻度不均匀等或略低信号,不均匀单环或花簇环状强化是结核的主要MRI表现。而病灶的多发性符合脑结核系血行播散所致的发病机理,对确立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诊断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目的 了解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以及与病理改变的联系。材料与方法 搜集我院8年间资料完整的13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胸部8例,腹部5例。局限性10例,弥漫性3例。病理诊断为透明血管型10例,浆细胞型3例。13例中10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6例行MRI检查,其中3例同时作CT及MRI检查。MRI采用的序列为T1WI、T2WI以及梯度回波快速增强扫描。结果 局限性肿块均大于3cm,最大为6cm。弥漫性肿块大小不等,最大为3.5cm。肿块呈圆形、类圆形,部分伴有分叶,轮廓光滑。除3例伴有钙化外,CT平扫均为等密度。增强后透明血管型均有明显强化,且持续时间较长;浆细胞型则呈轻-中度强化。MR SE序列T1WI肿块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并伴有扭曲扩张的流空小血管。Gd-DTPA增强扫描表现与CT大致相仿。结论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对透明血管型病例的术前明确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脑膜型囊虫病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脑膜型囊虫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21例脑膜型囊虫病的MRI表现特点。2l例均行MR平扫,7例同时行MR增强扫描。结果21例脑膜型囊虫病中,单纯性脑膜型囊虫8例(38.1%),混合型13例(61.9%)。其中19例脑膜型囊虫多发,呈葡萄串状生长,2例单发,呈分叶状。囊虫发生于外侧裂9例,鞍上池6例,小脑桥脑角池4例,前纵裂池1例,同时发生于鞍上池与小脑桥脑角池1例。囊虫囊泡在T1WI上等于或稍高于脑脊液(CSF)信号,T2WI上等于CSF信号。囊泡壁在轴面T1WI上显示较为清楚,一般呈边缘光滑的细线样稍高信号影,增强后轻度强化;所有脑膜型囊虫内均未见头节显示。结论MRI是诊断脑膜型囊虫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19例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 CT表现为结节影7例,肿块影8例,大多边界模糊,强化明显,病变内常可见支气管充气征;斑片影9例,常为双肺多发,呈散在分布;实变影7例,多为大叶性实变,强化明显,病变内常可见支气管充气征;间质性改变1例,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网格影;混合影10例,为多种影像表现并存;胸腔积液4例,较为少见.结论 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l4例。12例行CT平扫,10例行CT增强扫描;10例行MM检查,6例行Gd—DTPA增强扫描;9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 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以单发病灶多见。12例CT平扫发现16个病灶,全部病灶均呈高密度或稍高密度,7个病灶可见钙化;10例CT增强扫描发现病灶14个,9个病灶无强化,5个病灶呈轻度强化。10例MRI检查发现13个病灶,3个在T1WI上是等信号,10个为高信号;在T2WI上全部病灶为高低混杂信号,其中9个病灶周围伴有环形低信号,大多数病灶周围无水肿带,无占位效应。结论 CA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对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MRI优于CT。正确诊断有赖于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结果 24例腮腺腺淋巴瘤共发现37个肿瘤(单侧单发13例,单侧多发6例.双侧多发5例),其中30个(81.1%)位于腮腺浅叶和后下象限。肿瘤一般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囊变区呈类圆形液性密度灶;T1WI呈低信号,T2WI及压脂T2WI呈低、高混杂信号,囊变区呈明显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结论腮腺腺淋巴瘤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根据其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脑室内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室内脑膜瘤影像学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脑室内脑膜瘤的CT、MRI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及其病理基础。结果本组11例患者,其中8例位于侧脑室,3例位于三脑室。除1例与瘤周脑组织分界不清、浸润性生长、水肿较明显外,余肿瘤呈不规则形分叶状(7例)或类圆形(3例)、边界较清,相应脑室不同程度扩大,邻近脑实质轻度水肿。MRI表现为T1WI等(2例)或稍低信号(9例),T2WI表现为等、稍高或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显著不均匀强化。CT平扫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略高密度影。结论脑室内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MRI结合CT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病理解剖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VAs)并出血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随访证实为DVAs并出血病例的CT及MRI表现。结果:发生在左、右额叶白质内各1例,右侧基底节2例,右侧小脑中脚1例,左、右侧小脑半球各1例。CT平扫2例呈结节状高密度灶,1例呈卵圆形低密度灶。MRI平扫时DVAs呈长T1,长、短T2信号,3例呈"水母头征",出血灶呈片絮状短、长T1,长、短T2信号,条状短、长T1,短T2信号。MRI增强扫描1例未见强化,其他均明显强化,呈"水母头征",显示清晰。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示5例呈低信号,呈典型"水母头征",显示清晰,出血灶呈结节状低信号,边界清晰。结论:MRI对DVAs并出血的诊断有明显优势,以SWI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