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房颤(AF)患者血清中心房利钠肽(ANP)和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98例有AF的心脏疾病患者(AF组)、40例无AF的心脏疾病患者(无AF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清ANP和BNP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F组血清ANP和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AF组和对照组(P均〈0.01);无AF组血清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血清ANP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AF组血清ANP水平与BN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且AF组患者血清ANP和BNP水平随心功能分级的提高而显著递增(P〈0.01)。结论:AF患者血清ANP和BNP水平显著增高,并随心功能分级依次递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尿酸(UA)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对照组40例正常者的酶促免疫发光法(MEIA)检测脑钠肽,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hs—CRP及氧化酶法测定尿酸。结果心力衰竭患者BNP、hs—CRP与UA指标较对照组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功能Ⅱ级与心功能Ⅲ级和心功能Ⅱ级与心功能Ⅳ级之间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与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酸和hs—CRP水平比较,心力衰竭组与正常对照组和心功能Ⅱ级与心功能Ⅳ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钠肽、尿酸和hs—CRP水平随着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升高。相关分析表明,50例不同心功能NYHA分级的CHF患者的脑钠肽与hs—CRP呈正相关(r=0.828,P〈0.01);尿酸与hs—CRP、BNP之间无明显相关(r=0.058,r=0.097,P〉0.05)。结论CHF患者BNP、hs—CRP与尿酸升高,可能在CHF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BNP可作为心力衰竭诊断的标志物,尿酸和hs—CRP浓度升高可作为CHF患者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指标和炎症反应激活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脑利钠肽(BNP)的变化,探讨炎症机制及脑利钠肽在心房颤动发生、发展与维持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测定94例心房颤动患者(房颤组)和非房颤患者(对照组)血清hs—CRP和BNP,同时测定左心房大小。观察hs—CRP和BNP与房颤的关系。结果房颤组血清hs—CRP和BN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P〈0.01)。且持续性房颤组hs—CRP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1),而BNP在阵发性房颤组与持续性房颤组间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反应及BNP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与维持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血浆脑利钠肽水平与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心脏收缩功能正常情况下,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与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146例心脏收缩功能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以发生房颤情况分为窦律、阵发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三组,进行血浆BNP水平、左房室大小的横断面调查。结果 三组间年龄、血压水平、心脏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大小等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房颤组的左房内径大于实窦律组(P〈0.05),血浆BNP水平高于窦律组(P〈0.01),而阵发性房颤组血浆BNP虽高于窦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收缩功能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合并永久性房颤后,BN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左房增大有关。BNP水平是否可为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进行危险分层,及与房颤的相互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血浆脑钠肽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为Ⅱ级14例,Ⅲ级11例,Ⅳ级15例)、30名健康体检者,检测各组患者血尿酸、血浆脑钠肽水平。结果CHF组BNP、UA水平分别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CHF组心功能Ⅲ级及心功能Ⅳ级的BNP、UA水平明显高于CHF组心功能Ⅱ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组心功能Ⅳ级组的BNP、UA水平明显高于CHF组心功能Ⅲ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血浆脑钠肽水平可以用于判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程度,从而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脑钠肽、和肽素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其病变类型和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冠心病类型不同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以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选取同期接受体检的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研究四组血清脑钠肽、和肽素及CRP的水平。结果:冠心病3个类型分组的脑钠肽、和肽素、CRP水平以及Gensini积分均高于对照组,SAP组及UAP组的脑钠肽、和肽素、CRP水平以及Gensini积分均低于AMI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低于U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3支病变冠心病患者的脑钠肽、和肽素、CRP水平以及Gensini积分均低于左主干病变患者,1、2支病变患者的脑钠肽、和肽素、CRP水平以及Gensini积分均低于3支病变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支病变和2支病变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脑钠肽、和肽素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可以准确的反应其病变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诊疗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关系。方法观察36例有PAF的老年高血压患者(A组)的血浆BNP水平、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36例无PAF病史的高血压患者(B组)进行比较;在有PAF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观察了19例患者在窦性心律时和房颤发作期的血浆BNP水平作对照,并以5例患者在房颤发作前、中、后的血浆BNP水平对照。结果有PAF病史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无PAF病史者[(69.99±55.18)μg/L比(32.21±22.80)μg/L,P〈0.01]、LVEF显著低于无PAF病史者[(61±8)%比(67±5)%,P〈0.05],两组左房内径无差异。19例PAF者房颤发作时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窦性心律时[(132.45±46.68)μg/L比(62.72±38.40)μg/L,P〈0.01],5例PAF者房颤发作时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房颤发作前及房颤中止后的BNP水平[(143.56±57.68)μg/L比(79.68±27.08)μg/L及(143.56±57.68)μg/L比(95.88±38.39)μg/L,P〈0.05]。结论PAF发作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BNP释放。窦性心律时血浆BNP水平可能用于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P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钠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153例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根据有无右心衰体征分为2组:左心衰组102例,全心衰组51例。受检者取仰卧位,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取肘静脉血测量患者BNP的水平。结果左心衰组LVEF无明显异常,全心衰组LVEF显著降低,左心衰组与全心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衰组与全心衰组血浆BNP浓度明显增高,左心衰组与全心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钠肽的变化对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分级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肌红蛋白、尿酸、脑钠肽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0年8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2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的128名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后将两组人员的血清肌红蛋白、尿酸、脑钠肽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经过研究比较发现,观察组的血清肌红蛋白、尿酸、脑钠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患者随NYHA分级增高,心功能越来越差,这些血清因子水平也越来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血清肌红蛋白、尿酸、脑钠肽与慢性心力衰竭有极大的相关性.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低钠血症与脑利钠肽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低钠血症与脑利钠肽(BNP)的相关性。方法 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设为A组(分低血钠组、血钠正常组两个亚组),设健康对照组20例为B组,分别于入院的第3天、第1周、2周、3周测定血浆BNP浓度同期比较,同时进行两个亚组预后比较。结果 SAH组血浆BNP质量浓度高于健康组(P〈0.01);其中低血钠组与正常血钠组比较BNP浓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低血钠组BNP浓度在2周时明显高于3天(P〈0.01);两个亚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低钠血症与脑利钠肽有显著相关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低钠血症组较血钠正常组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烧伤吸入性损伤患者伤后早期血浆中心房肽(ANP)、脑钠肽(BNP)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55例烧伤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成吸入性损伤组和非吸入性损伤组,吸入性损伤组中再根据损伤轻重程度分非气管切开与气管切开2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SA)检测患者血浆中ANP、BNP浓度,同时查动脉血氧分压(PO2)。比较吸入性损伤与非吸入性损伤患者ANP、BNP、PO2差异,比较气管切开组与非气管切开组血浆ANP、BNP、PO2差异,比较气管切开组术前、术后ANP、BNP、PO2差异。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结果55例烧伤患者血浆中ANP、BNP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01);吸入性损伤组ANP、BNP浓度高于非吸入性损伤组(P〈0.001),PO2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气管切开组ANP、BNP高于非气管切开组(P〈0.01),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组术前、术后ANP浓度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BNP浓度下降、PO2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烧伤后血浆中ANP、BNP浓度明显上升;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患者早期ANP、BNP浓度明显高于非吸入性损伤,ANP、BNP浓度的变化比PO2早且敏感,能较好的反映吸入性损伤程度,指导临床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2.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影响。方法经超声心动图检测50例AMI患者以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测定两组脑钠肽(BNP)的水平。将AM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rag治疗组(25例)和40rag治疗组(25例),行PCI治疗后及1个月时再测定上述指标。结果AMI患者行PCI术治疗后即行超声心动图检测LVEDd、LVEF及LVF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在应用阿托伐他汀20rdg治疗1个月和40mg治疗1个月时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治疗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O.05)。AMI患者行PCI治疗后血浆BNP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在应用阿托伐他汀20rag和40mg治疗1个月时,血浆BN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治疗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高剂量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浆BNP水平,减少心衰发生,从而改善患者长期愈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状况与脑钠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心功能不全者54例为观察组,心功能正常者25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浆BNP水平,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相关数据。结果:对照组血浆BNP浓度明显低于观察组各组皿浆BNP浓度(P〈0.05);观察组各组问血浆BNP浓度与NYHA心功能级别正相关,数据显示随着心功能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浆BNP浓度升高。各组BNP浓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与LVEF呈负相关(P〈0.05),BNP与LVDD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浆脑钠肽与老年人心功能不全有很高的相关性,可用于老年心功能不全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CHF患者87例,分卡维地洛治疗组(B组)44例和常规治疗组(A组)43例。随访6个月,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患者心功能指标和血浆BNP浓度。结果:治疗后1个月两组血浆BN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3个月时下降更明显。3个月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SD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时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同期测定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呈正相关(r=0.51,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43,P〈0.01)。结论:卡维地洛能有效地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CHF患者BNP水平的变化早于心脏超声指标的变化:血浆BNP水平可以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的一个可靠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5.
周家兴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134-135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浓度高低在小儿脓毒症临床分级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58例脓毒症患儿分为轻症组19例及重症组39例,根据治疗结果分为存活组49例及死亡组9例,在入院后的第1天、第3天、第5~7天应用双向侧流免疫法测定其血浆BNP浓度。结果重症脓毒症患儿各时间点血浆BNP浓度均高于轻症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各时间点血浆BNP浓度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组血浆BNP浓度第5~7天低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死亡组血浆BNP浓度第5~7天高于第1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NP浓度的高低,尤其是其动态变化对脓毒症患儿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在评估心功能及其预后的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1例为观察组,对照组25例为冠脉造影正常的除外冠心病诊断的患者。采用荧光免疫法定量测定患者血清BNP水平、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BNP水平与不同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的关系。结果:BNP水平随心衰加重而逐渐增高,与心功能呈正相关(r=0.72,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48,P〈0.05);溶栓治疗、介入治疗两组BNP无显著性差异(q=2.32,P〉0.05),保守治疗组与溶栓治疗、介入治疗组BNP浓度具有统计学意义(q-=4.25,P〈0.05)。结论:BNP是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及其预后的重要指标,溶栓治疗与介入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心宁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7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行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冠心宁注射液静滴,2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评价临床疗效,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显效率为61.54%,总有效率为87.18%;对照组显效率为30.77%,总有效率为69.23%,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LVEF、CO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LVEF、CO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宁注射液可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疗效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18.
脑钠肽及和肽素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病变程度与脑钠肽(BNP)、和肽素(Copeptin)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4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和25例健康对照者血浆BNP和Copeptin水平,比较4组受检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主干病变程度冠脉Gensini评分与BNP和Copeptin水平的相关性。结果4组受检者BNP和Copeptin水平及Gensini积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MI组、UAP组BNP和Copeptin水平与SAP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MI组BNP和Copeptin水平与UA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Copeptin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左主干病变程度、冠脉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BNP和Copeptin的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结合Gensini积分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82例,人院后测定血BNP浓度,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计算Gensini积分,术后第2天测BNP,随访患者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AMI患者急诊PCI术后第2EtBNP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水平〉500ng/L组的患者6个月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高于〈500ng/L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65,P〈0.05)。随访6个月,82例患者中13例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者BNP水平和Gensini积分均高于未发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前BNP水平显著高于术后,且与Gensini积分及近期预后有关。BNP可作为AMI患者急诊PCI术后近期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中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EH患者24小时血压昼夜变化及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对EH患者93例,对照组20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BNP含量;同时测定其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1)EH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与杓型组相比.非杓型组BNP水平升高更为明显(P〈0.05);(3)两组EH中伴左室肥厚的患者血浆BN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4)杓型EH患者血浆BNP水平与24小时平均脉压(24hPP)成正相关(r=0.56,P〈0.01),非杓型EH患者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与EH患者血压昼夜变化异常和左室肥厚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