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行射频消融术的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螺内酯组(40例),对照组给予房颤术后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螺内酯。两组均于术前和术后3、6、9、12个月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超声心动图(记录左房内径)并记录房颤复发情况。结果经过平均12个月的随访,螺内酯组房颤复发13例,对照组房颤复发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有所减小,但螺内酯组减小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应用螺内酯可以通过缩小左房容积达到延缓左房重构及纤维化的作用,长期应用有减少房颤复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唐红  冯媛媛  舒茂琴 《重庆医学》2011,40(21):2135-2136
目的评价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心房颤动(AF,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的影响。方法 43例房颤患者接受治疗,其中阵发性房颤32例,持续性房颤11例。8例行肺静脉电隔离术,35例行Carto指导下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消融终点均为双侧肺静脉完全电隔离。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其消融术前1~3 d和术后1、3个月静息时窦性心律下左心房内径,分析消融术前、后左心房结构的变化。结果 43例房颤患者均成功施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随访时间(6±2)月,最短3个月,最长14个月,治愈率93.02%。左房内径消融术后1个月较术前无明显改变[(35.74±5.77)mm vs(35.69±6.25)mm,P>0.05],随访3个月时左房内径较术前显著减小[(31.99±3.66)mm vs(35.69±6.25)mm,P<0.01]。结论房颤患者于术后3个月时左房结构可逆重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经三维标测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在服用缬沙坦后的临床各项指标,探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服用缬沙坦降低左房内径减少房颤复发的趋势。方法将40例成功经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只服用原有治疗基础病药物,观察组应继续口服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同时加用缬沙坦80mg,每日1次。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心脏超声左房内径的变化、12导联心电图、HOLTER及房颤的复发情况。结果房颤射频消融术后,2组患者的左房内径较术前有一定程度减少,但是两组间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术后9个月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对照组和观察组相比,房颤的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但是有趋向于显著性的趋势。结论应用缬沙坦可以减少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左房内径、有减少房颤复发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手术对于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及复发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北京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收住持续性房颤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60例,根据术后3个月以上随访结果分为房颤复发组(复发组,19例)和窦律维持组(窦律组,41例)。分别比较2组射频消融手术前后的左心功能指标改变,以及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患者较窦律组患者房颤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肺静脉隔离(CPVI)+其他消融比例高于窦律组(t=11.257,χ^(2)=2.121,P<0.01);消融后,窦律组血浆NT-proBNP下降高于复发组(t/P=2.988/0.004);和复发组相比,窦律组左心房内径缩小,左心室内径减小,LVEF增加,6 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加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43,9.214,8.652,65.325,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房颤持续时间(OR=1.23,95%CI 1.056~1.558,P=0.012)和术前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内径大小(OR=2.01,95%CI 0.928~4.347,P=0.023)是消融术后房颤是否复发的预测因素。结论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后能够减少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内径,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6 min步行试验距离,改善左心功能。术前左心房内径大、房颤持续时间长是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心腔内超声(ICE)导引下对局灶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例阵发性房颤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在ICE指导下根据电生理检查的定位结果分别在左房的左上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及右房终末嵴上部进行射频消融,消融能量为30W,消融温度为60℃,放电时间87-120s。结果:右房内超声均可在单幅影像下动态显示卵圆窝、主动脉、左房,穿刺房间隔时可避免误穿主动脉或穿刺针过深穿破左房。左房内超声可显示肺静脉及其分支的内部结果以及导管与内壁的贴靠紧密与稳定程度。1例术中房颤终止,术后1天复发;2例消融后房早消失,随访1周房颤复发;1例术中消融后可诱发房颤但随访半年无房颤发作。结论:在ICE导引下对局灶性房颤进行射频消融,能增加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一种较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最大P波宽度(Pmax)及P波离散度(Pd)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隔离术后复发的预测作用(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ablation,CPVA)。方法 69名因阵发性房颤接受环肺静脉隔离术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窦性心律时分别测定记录Pmax和Pd,并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复发情况。结果随访8~36个月,共有16名患者房颤复发,复发组和无复发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射血分数(EF)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及术后Pmanx、P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前和术后Pmax及Pd在复发组均有高于无复发组的趋势。复发组术后Pmax小于术前(P<0.05),而无复发组术后Pmax、Pd及复发组Pd均有小于术前的趋势。结论 Pmax及Pd对预测阵发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作用尚不能确定,但左房内消融可能影响了折返激动的形成。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体表心电图对预测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价值,从而筛选复发高风险患者,予以干预措施,减少CPVA术后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对患者左心房大小的影响。方法10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别采用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其中消融组56例,药物治疗组45例,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左房大小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14.6±2.3)个月,消融组维持窦性心律47例,成功率为83.9%;药物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22例,成功率为48.8%,消融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左心房大小相似,药物治疗成功组患者左房内径虽较治疗前有所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成功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左房内径较术前及药物治疗成功组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方法,与药物治疗相比,有较高的窦律维持率,能更有效逆转左房结构重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的射频消融术式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左房功能的远期效应。方法65例PAF患者分别接受节段性肺静脉隔离术(SPVI组,27例)和左房线性消融术(CPVA组,38例),术后随访6-27个月,平均为(14.9±5.5)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消融成功者手术前、后左房功能的变化,采用M型和二维超声测量左房内径,多普勒测量二尖辦血流频谱,以及组织多普勒测量二尖辦环舒张晚期运动速度(Va)。结果SPVI组,随访6-28个月,平均为(20.8±4.3)个月,18例(66.7%)治疗成功,其中4例仍需口服乙胺碘肤酮,另有8例复发,1例失访。CPVA组随访,6-19个月,平均为(13.3±2.6)个月,28例(73.7%)治疗成功,其中3例仍需口服乙胺碘肤酮,另有9例复发,1例失访,1例患者于术中出现少量心包积液,后自行吸收。所有患者中无血栓栓塞、肺静脉狭窄和左房食管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消融治疗成功的两组患者术前左房大小相似,平均值超过正常水平(LAAPD>40 mm),术后LAAPD、LAMD和LASID都减小,至随访终点时CPVA组LAAPD和LAMD比术前明显减小(P值均<0.01),两组患者术后左房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消融成功者左房收缩功能好转,消融治疗成功的两组患者术前二尖瓣血流频谱VA、A-VTI、AFF和AEF无明显差异,长期随访见左房收缩功能好转。两组患者VA和A-VTI都较术前增加(P值均<0.05), SPVI组AFF消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PV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EF消融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二尖瓣血流参数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W-TDI测得术后两组患者二尖瓣环运动曲线上V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VI组为(99.39±1.93) cm/s,CPVA组为(98.33±1.05) cm/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治疗PAF的有效方法,长期随访显示,消融成功者左房结构和收缩功能好转,但左房线性消融术可能对左房局部收缩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患者的房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60例高血压病Ⅱ期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同时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其左房舒张内径,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5%,其房性心律紊乱与左房内径的大小有明显关系,左房内径>40mm者易于诱发频发房性早搏,短阵房速和房扑房颤。  相似文献   

10.
《上海医学》2007,30(Z1)
目的动态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及消融后不同时段左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探讨射频消融术对左房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左房线性消融 肺静脉电隔离术,其中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61.3±8.8)岁(46- 75岁),术前房颤持续时间(4.5±3.3)年(0.5- 13年),14例无基础心脏病,12例有高血压,2例有冠心病。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内、1、6及12个月以上时应用心脏超声观察左房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观察左房前后径、左右径和上下径的变化,测量左房最大容积、最小容积和心房收缩前容积,计算左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脉冲多普勒测量二尖辦E波、A波峰速度(VE、VA)和速度时间积分(E-VTI、A-VTI),计算左房充盈分数(AFF)和左房射血力(AEF)。结果①28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0.5±4.7)个月(3-19个月),随访终点时20例无复发,8例复发:术后3个月时,10例患者因始终无AF发作而停抗心律失常药;6个月时,10例患者仍需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AF发作较术前减少70%,其中6例为普罗帕酮,4例服用胺碘酮;另有8例患者服药过程中房颤发作仍频繁,其中5例合用胺碘酮和美托洛尔,1例合用普罗帕酮和美托洛尔,2例单纯用美托洛尔控制心室率。②术后消融成功者左房内径和容积逐渐缩小,而复发者无明显变化;1周内消融组患者左房大小均未见明显变化,之后因临床转归的不同,各自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消融成功组左房逐渐变小,6和12个月时左房前后径和左右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上下径的P值为0.05,12个月时左房最大容积和最小容积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而复发组左房内径和容积均无明显变化。③左房收缩功能因消融而部分丧失,VA和A-VTI在术后1周内进一步减小,术后逐渐恢复,消融成功者1个月时逐渐好转,至术后12个月较术前有明显增加(P<0.05);LAAEF、AFF和AEF同样在术后1周内降低,以后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恢复;但复发者至随访末期仍低于术前水平。结论左房线性消融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方法,消融成功者可一定程度逆转左房结构重构,复发者无明显变化;成功组左房收缩功能在术后1周内降低,但长期转归佳,而复发者左房收缩功能仍低于术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不同左房内径对外科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因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行瓣膜手术同时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根据左房内径大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66例左房内径<60 mm,B组34例左房内径≥60 mm。通过收集18导联心电图分别对比术后即刻、出院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 a的窦性心律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出院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 a窦性心律恢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及术后1 a A组的窦性心律恢复率分别为90.74%、90.32%,B组的窦性心律恢复率分别为63.64%、59.37%。结论左房内径大小≥60 mm是影响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恢复窦性心律的负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环肺静脉消融治疗老年患者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其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多中心临床注册研究的方式分析全国2006年1-12月460例行环肺静脉消融治疗老年房颤患者(年龄≥60岁)的有效病例资料,观察手术的成功率、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复发危险因素。结果:在平均(9.0±3.7)月的随访期间,环肺静脉消融治疗老年患者心房颤动的成功率为75.9%,复发率为24.1%。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成功率分别为77.1%、69.4%和55.6%。消融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其中心包压塞7例(1.5%),皮下血肿5例(1.1%),感染1例(0.2%),脑卒中1例(0.2%)。术前左房内径增大是消融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环肺静脉消融治疗老年患者心房颤动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术前左房内径增大是消融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慢性房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背景:进行一项关于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慢性房颤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共纳入146例年龄为57±9岁的慢性房颤患者,将其随机分人头3个月仅接受胺碘酮及两次心脏复率治疗组(对照组)或联合环肺静脉消融治疗组。每天通过电话联系以评估心脏节律,共持续1年。在12个月时评估左房直径和症状严重程度。结果:77例接受环肺静脉消融术的患者中,26%因房颤复发再次行消融治疗,6%因非典型房扑而再次行消融治疗。意向治疗分析显示,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1年内消融组74%的患者和对照组58%的患者未出现房颤复发或房扑(P=0.05)。在对照组的69例患者中,1年内有53例(77%)因房颤复发转而行环肺静脉消融治疗,仅有3例(4%)在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且未行消融术的情况下维持窦性节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心房颤动的消融治疗方法,以提高成功率,降低复发率。方法30例慢性心房颤动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62±7)岁。其中辦膜病3例(1例为二尖瓣置换术后),冠心病5例,扩张性心肌病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1例,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5例。左房内径平均为(46±9) mm。经胸、食道心脏超声及增强多层螺旋CT/uRI除外左心房及肺静脉内血栓,并测量左心房内径、肺静脉分支及开口。房间隔穿刺后,心房颤动时利用电解剖系统(CARTO)进行左房重建。然后将Lasso多极导管置于右(左)上、下肺静脉之内。在距肺静脉口约1cm处行环双肺静脉及其周围组织隔离。肺静脉隔离后如心房颤动仍持续,则行左房顶部两个隔离环间的线性消融及左下肺静脉到二尖辦环的线性消融。如心房颤动仍持续,则行体外电转复。结果仅2例患者在双侧肺静脉隔离时心房颤动终止;余28例患者双侧肺静脉隔离后心房颤动仍持续,且在左房顶部和左下肺静脉到二尖瓣环的消融线完成后仍无心房颤动转复病例,但其后的体外电转复均获成功。消融术时程为(231±58) min,放射线暴露时间为(31±12) min。1例患者发生心包填塞。术后平均随访(11±7)个月,5例患者复发。结论慢性心房颤动的维持机制大多数在心房而非肺静脉。环双肺静脉隔离 左房顶部和左下肺静脉到二尖辦环的线性消融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方法。最佳消融线的实施方法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阵发性心房颤动行环肺静脉消融术患者68例,测定消融术前患者体质量指数(BMI)、P波离散度及左房容积指数(LAVI),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成功组56例,复发组12例,分析2组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复发组BMI、P波离散度及LAVI高于成功组,环肺静脉消融后,成功组P波离散度及LAVI较消融前明显减小,且明显低于复发组(P<0.05),而复发组2指标差异无明显变化,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波离散度及LAVI是阵发性心房颤动行环肺静脉消融术复发的危险因素(分别为OR=1.263,95%CI 1.0181.676;OR=6.372,95%CI 3.2681.676;OR=6.372,95%CI 3.26818.348,P均<0.05)。结论 P波离散度及LAVI是阵发性心房颤动行环肺静脉消融术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聂晶  蔡衡  万征  张文娟  姚薇  程晔  张亮  朱可佳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6):1821-1824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对阵发性、持续性和长程持久性心房颤动(房颤)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持续性及长程持久性房颤患者55例为组1,选取同期住院的阵发性房颤患者55例为组2。在CARTO或ENSITE 3000系统标测下行射频消融治疗,术中采用CARTO-Merge或Ensite Fusion图像融合技术,持续性和长程持久性房颤采用步进式消融策略,在进行环肺静脉电隔离的基础上,进一步行复杂心房碎裂电位(CFAE)或高频电位消融、对规律的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房扑)进行标测和消融,主要是线性消融,包括左房顶部线、二尖瓣环峡部线、左房间隔线和(或)三尖瓣环峡部线等其中之一或不同组合,消融至实现窦性心律,对于呈持续性房扑者经静脉推注伊布利特或直流电转复窦性心律;阵发性房颤仅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所有患者术后继续服用华法林抗凝,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采用门诊随访,于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评价心律失常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价左房直径。结果 (1)组1中17例(30.9%)消融过程中直接转复窦性心律;29例(52.7%)消融过程中房颤转变为房扑,经三维激动标测及拖带标测证实其中22例(22/29)为左房大折返房扑,余7例(7/29)为右房三尖瓣峡部依赖的典型房扑,左房房扑经静脉推注心律平或胺碘酮或伊布利特转复5例,直流电转复窦性心律15例,快速起搏拖带转复2例,7例右房房扑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均转复窦性心律;9例(16.4%)至消融结束仍为房颤律经直流电复律。组2中18例术中发生房颤,其中13例完成环肺静脉消融后恢复窦性心律,2例采用高频刺激转复窦性心律,3例静脉推注心律平转复。(2)组1术后3个月内随访发生房性心动过速29例,不典型房扑9例,房颤13例;术后6个月房颤复发19例,一次消融成功率为65.5%。3个月内组2发生房性心动过速16例,不典型房扑8例,房颤8例;术后6个月时房颤复发7例,一次消融成功率为87.3%。两组一次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持续性和长程持久性房颤行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导管消融治疗较为安全,但与阵发性房颤比较,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较长,消融步骤较复杂,一次消融成功率较阵发性房颤低;消融术后发生大折返房速或不典型房扑较为常见,部分可在术后3个月减少或消失,往往需再次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射频消融治疗转复窦性心律后,左房容积减小,提示有利于心房重构的减轻或逆转。  相似文献   

17.
石红梅 《中外医疗》2013,(30):42+44-42,44
目的探讨左房增大对阵发性房颤的影响及P波离散度变化的意义。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108例患者分成左房增大及心房内径正常组。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所有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生情况,同时记录窦性心律时12导心电图P波离散度(PD),并探讨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左房扩大的患者,其PD和Pmax均较心房内径正常者显著增大,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左房增大是引起心房电生理紊乱、产生房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Carto三维标测系统联合单根Lasso电极指导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射频消融的效果。方法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其中1例伴阵发性房扑,3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52±10)岁,房颤发作期限(3.3±1.8)年。术前心脏CT成像,术中运用Carto系统重建左房三维结构,并指导导管标测和消融;以冷肝素盐水灌注导管,行环肺静脉消融和左房顶部的线性消融术,消融完毕后,如患者仍显示为房颤,遂给予心律平70mg静脉注射,未见房颤复律,再给予100J行同步电复律。术后随访观察。结果4例均消融成功,平均消融导管射频消融(43±6)min,曝光时间为(48±7)min,未发生心脏穿孔和肺静脉狭窄等严重并发症,随访4~12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联合应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和单根Lasso电极指导进行房颤导管射频消融安全有效,使用单根Lasso电极较使用双根Lasso电极可以显著降低消融成本。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Ensite 3000引导下经导管环肺静脉口消融治疗房颤的初步体会。方法:利用Ensite 3000三维标测系统和环状标测电极分别在左房内右上、右下、左土、左下肺静脉开口及内部和左心耳内部完成几何学构建,围绕左、右上下肺静脉进行完整闭合的环状线性消融,与左房顶线性消融。持续性房颤患者在完成上述消融线基础上分别于上、下肺静脉间、左房峡部以及上腔静脉与右房连接处和右心房峡部连接消融。结果:4例患者手术结束时恢复窭性心律,肺静脉电位消失,心房起搏时心房肺静脉传导阻滞。术后除1例外3例再未发生出房颤,达到肺静脉隔离的经典消融终点。结论:采用Ensite 3000引导下的环肺静脉消融术治疗房颤是一种比较安全和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经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简称CPVA)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 26例接受CPVA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测量这些患者多道电生理记录仪上电隔离术前术后体表心电图的P波时限,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前后径、左室舒张内径,在胸部CT上测量肺静脉口最大径.结果 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6例在1~8周房颤复发,其余20例均维持窦律.无房颤复发组的最大P波时限由术前的(120±16)ms降至术后的(103±17)ms(P<0.000 1);而房颤复发组的最大P波时限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术前(124±17)ms与术后(121±19)ms,P=0.12];术前P波离散度在房颤复发组和无复发组间无明显变化[(33±12)ms与(31±16)ms,P=0.788];术后的P波离散度在两组间亦无明显变化[(34±11)ms与(22±16)ms,P=0.059].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内径和肺静脉最大径在房颤复发组和无复发组间也无差别.结论 P波时限的明显缩短可以作为阵发房颤环肺静脉隔离术后的复发预测指标,但仍需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