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随访观察根治幽门螺杆菌(Hp)后对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影响。方法分析157例经胃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患者给予抗Hp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程度改变。结果 102例根治Hp患者随访1年,根治前后比较胃黏膜腺体萎缩程度评分显著减少(P〈0.01),肠上皮化生评分无明显改变(P〉0.05)。86例随访2年,胃黏膜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评分均有显著减少(均P〈0.01)。结论根治Hp后可使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慢性胃炎并肠上皮化生伴Hp感染的患者资料.按照随访Hp根除结果 不同分为根除组(54例)与未根除组(36例).观察两组胃黏膜炎肠上皮化生的变化.结果 4年后成功根除Hp的患者肠上皮化生程度明显减轻,与持续Hp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发现根除组肠上皮化生积分(1.25±0.48)分,低于未根除组的(2.23±0.35)分,Hp根除组肠上皮化生积分明显改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除Hp可以减轻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防止肠上皮化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清除幽门螺杆菌后对胃黏膜病变转归的影响。方法人选患者均经胃镜和临床病理诊断为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并确定有Hp感染的状态。患者分两组:幽门螺杆菌根治组慢性胃炎42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45例,未行Hp治疗组慢性胃炎41例、萎缩伴肠上皮化生38例;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1年行胃镜随访,在同一部位取活检,根据病理结果的不同分为好转和无好转。结果治疗Hp1年后慢性胃炎根治组逆转率54.52%(23/42),未根治组19.51%(8/41),组间比较有非常明显差异(χ^2=11.06,P〈0.01);Hp根治组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病变逆转率15.56%(7,45),未根治组10.53%(4/38),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根除Hp1年后慢性胃炎病变有明显好转,对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病变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黏膜肠化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根除HP对胃黏膜肠化生的影响。方法对200例有胃黏膜肠化生患者与360例无胃黏膜肠化生患者比较HP感染情况,对100例HP阳性胃黏膜肠化生患者予HP根除治疗后胃镜1~3年,有无HP根除,将其分成HP组与HP未根除组,观察肠化生的变化情况。结果肠化生组与非肠化生组HP感染率分别为64.0%、51.4%,两组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胃黏膜肠化生与HP感染密切相关,根除Hp对胃黏膜肠生化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相关性。方法230例患者均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黏膜组织Giemsa染色法进行Hp检测。根据Hp感染情况分组,比较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在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Hp阳性组12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黏膜腺体轻度萎缩84例(65.1%),中重度45例(34.9%);轻度肠上皮化生48例(37.2%),中重度23例(17.8%);轻度异型增生31例(24.0%),重度6例(4.6%)。与Hp阴性组比较,Hp阳性组胃黏膜中重度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重度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腺体中重度萎缩、肠上皮化生及重度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前后胃粘膜病变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下胃粘膜病变特点及根除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有消化道症状 ,经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胃炎”患者 2 5 2例 ,按类型分为 4组 ,在根除治疗前后分别于胃底、胃体、胃窦多部位活检 ,行病理学及HP检查 ,确诊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 ,采用丽珠胃三联片治疗 1周。结果 :慢性活动性胃炎HP检出率最高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HP检出率均高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 ,但 4组HP检出率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粘膜活动性炎症 ,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P <0 .0 1)。丽珠胃三联根除治疗后HP( -)组中活动性胃炎检出率明显下降 (P >0 .0 5 ) ,但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密切相关 ,它可导致胃粘膜炎症加重 ,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根除治疗后可使胃粘膜炎症活动减轻 ,但对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短期内无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志英  汤净  莫青  陈军  王铿  陈月美  周元平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35-2036,2034
目的调查海南汉区在消化内科就诊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患病情况,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病理的关系。方法选择海南汉区10个县市2395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就诊患者,经胃镜检查并取胃窦黏膜做H.pylori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患者做^14C呼气试验,两者阳性确定为幽门螺杆菌感染。1004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取胃窦及病变部位胃黏膜做病理组织检查。选取113例排除消化道疾病的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结果就诊患者中和对照组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48.73%,10.46%;患有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H.pylori感染显著高于正常体检者(P〈0.01)。但与10年前全国H.pylori平均感染率58.07%相比,本地区H.pylori感染现状已下降17.18%(SMR=0.839)。1004例患者胃窦黏膜和病变部位活检结果显示不同胃黏膜病理改变H.pylori感染率不同(P〈0.01),异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者H.pylori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结论施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10年海南地区H.pylori感染已经有好转,但是仍然为高感染区。根除H.pylori治疗仍然是今后治疗H.pylori相关性疚病的主要策略。怠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消化性溃疡、胃息肉的患者H.pylori阳性率相似。H.pylori感染与胃黏膜的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等癌前期病变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8.
汤金海 《吉林医学》2010,(25):4259-426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黏膜炎性反应、萎缩和肠上皮化生(IM)的影响。方法:近一年来我院胃镜检查同时行Hp及胃黏膜组织学检查者3 410例,入选Hp感染的患者2 146例,Hp总感染率为62.9%,分析Hp阳性组和阴性组在胃黏膜炎性反应、萎缩及IM的变化。结果:HP阳性组中胃黏膜的炎性反应、腺体的萎缩和肠化的总人数明显高于Hp阴性组的总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是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性反应、萎缩和肠上皮化生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逆转胃癌癌前病变(胃萎缩或肠化生)病理改变的作用。方法采用定标活检术对胃萎缩或肠化生伴Hp感染患者进行根除Hp治疗,根据患者意愿及最终有无根除Hp分为Hp根除组56例和Hp未根除组44例。随访1年、3年后对两组行胃镜定标活检,Hp根除组和Hp未根除组胃萎缩或肠化生逆转情况。结果随访1年时,Hp根除组与Hp非根除组胃黏膜萎缩逆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7.89%和2.56%,随访3年时,两组冒黏膜萎缩逆转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为47.37%和7.69%;随访1年与3年时,Hp根除组与Hp非根除组肠化生逆转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年时分别为2.5%和2.27%;3年时分别为15.00%和4.55%。结论根除Hp不能逆转胃窦黏膜肠化生,但对胃窦黏膜萎缩有逆转作用,且这种作用在根除治疗3年后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Hp)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以及半定量的分析方法检测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以及Hp根除前后胃窦黏膜EGFR表达量的变化。结果:EGFR阳性物质表达于黏膜上皮细胞,胞浆胞膜着色,呈棕黄色颗粒。与Hp阴性组比较,Hp阳性组的EGFR染色评分显著减少(P〈0.05);根除Hp后的胃黏膜较根除前EGFR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Hp感染导致胃黏膜EGFR表达减少,提示EGFR在Hp相关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赵亮 《吉林医学》2010,31(11):1495-1496
目的:通过对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清除治疗前后胃窦部黏膜病理改变的分析,确定Hp对其炎症程度、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影响。方法:采用Hp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接受Hp清除治疗,对其治疗前后胃窦部黏膜的病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治疗成功组中,治疗后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及活动性较治疗前明显减轻,但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未减轻。在治疗失败组中,治疗前后胃黏膜的炎症程度、活动性、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均没有变化,且随着Hp感染时间的延长,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还可加重。结论:Hp的清除治疗可使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及活动度减轻,对此类患者应行Hp清除治疗。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胃复春片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 1β、sIL 2R和MTL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2月到我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按照入院前后治疗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9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兰索拉唑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胃复春片联合兰索拉唑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不同症状情况、血清学指标、病理分级及胃底黏膜幽门腺黏膜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脘疼痛、胃中嘈杂、嗳气泛酸与口苦口干评分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同病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同病症改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L 1β、SIL 2R、GAS、MTL水平显著下降,G 17水平升高;观察组血清学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内镜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腺体萎缩评分与肠上皮化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腺体萎缩减少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肠上皮化生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复春片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可优化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清IL 1β、SIL 2R、GAS、MTL水平与G 17水平,胃黏膜萎缩与肠上皮化生明显转归,具有临床价值,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ATP4B在胃黏膜病变演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ell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根据组织形态学检查将221例胃镜活检标本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4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TP4B的表达情况;根据胃镜检查时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确定Hp感染状态。结果ATP4B表达水平随胃黏膜病变演化而降低,在4组的表达率分别为51.4%、15.4%、15.9%及5.0%.CSG组ATP4B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SG组中Hp阳性标本ATP4B的表达率为33-3%,显著低于其在Hp阴性标本中的表达率(59.7%,P〈0.05);在另外3组中,Hp阳性标本与阴性标本ATP4B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黏膜病变演化过程中,ATP4B的表达随胃黏膜病变的进展而降低;Hp在胃黏膜病变演化的早期阶段抑制了ATP4B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hJL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病理及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患儿进行胃镜检查,按年龄分组,比较各年龄段患儿Hp感染情况,比较Hp阳性或阴性与患儿胃黏膜病理、活动性的关系。结果各年龄组患儿Hp感染人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与阴性组不同程度胃黏膜病理人数、活动性人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儿童时期易导致Hp感染,且Hp感染与胃黏膜活动性及胃黏膜慢性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对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HP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对105例胃黏膜活检组织,包括正常胃黏膜、HP,阴性肠上皮化生胃黏膜、HP阳性肠上皮化生胃黏膜、HP根除治疗前后及胃癌,进行p53蛋白表达的分析。结果:正常胃黏膜未见p53蛋白表达。HP阳性肠上皮化生胃黏膜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和HP阴性组:HP阳性肠上皮化生胃黏膜HP根除治疗后,其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降低。结论:HP根除治疗后,肠上皮化生胃黏膜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降低;HP感染可促进突变型p53基因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6.
微生态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效果及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合乳酸菌胶囊对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作用。方法胃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59例分为治疗组22例,给予奥美拉唑口服1周,复合乳酸菌胶囊和硫糖铝口服4周。对照组37例口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1周,硫糖铝4周。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胃镜和14↑C-呼气试验,观察溃疡愈合率和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溃疡愈合率为86.36%,对照组91.89%;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治疗组为72.73%,对照组81.08%;2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2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复合乳酸菌胶囊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方厩的作用与抗生素相似,应进一步扩大总结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气化生汤治疗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治疗组予益气化生汤,对照组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和铝碳酸镁片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主要II盘床症状及肠上皮化生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胃痞、胃胀、胃痛、嗳气和纳差明显改善(P〈0.05,P〈0.01),治疗组患者的胃痞、胃胀、胃痛、泛酸、嗳气、嘈杂、乏力和纳差症状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胃痞、胃胀、胃痛、嗳气、乏力和纳差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②治疗后,两组患者肠上皮化生的情况均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P〈0.01)。③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肠上皮化生改善的有效率分别为75.6%和32.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气化生汤能有效逆转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结果相关性。方法对胃镜确诊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的106例病人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C-呼气试验,同时进行病理检查,与同期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相比。结果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HP阳性率76.4%,明显高于单纯的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HP阳性率43.2%(P〈0.05)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不典型增生6例,占5.6%,肠上皮化生16例,占15.1%;单纯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不典型增生占1.6%,肠上皮化生占4.9%(P〈0.05)。结论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与HP感染病理诊断有一定的相关性,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慢性感染对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IM)的意义。方法随访150例2~6年前H.pylori感染的患者,其中83例行根除H.pylori治疗(治疗组),67例未完成治疗或仅接受对症治疗(对照组),分析对比其前后H.pylori感染情况、胃黏膜炎症及IM的变化情况。结果2~6年后,对照组中52例H.pylori呈阳性(78.8%);治疗组中20例H.pylori呈阳性(23.5%),胃炎活动性检出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持续H.pylori感染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程度也显著减轻(P<0.05)。结论H.pylori感染与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关系非常密切,根除H.pylori可以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和IM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理结果相关性。方法对胃镜确诊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的106例病人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C-呼气试验,同时进行病理检查,与同期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相比。结果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HP阳性率76.4%,明显高于单纯的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HP阳性率43.2%(P〈0.05)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不典型增生6例,占5.6%,肠上皮化生16例,占15.1%;单纯慢性充血渗出型胃炎不典型增生占1.6%,肠上皮化生占4.9%(P〈0.05)。结论慢性胃炎伴隆起糜烂与HP感染病理诊断有一定的相关性,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