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 1999年我院将盐酸纳洛酮用于酒精中毒合并颅脑外伤患者的催醒及症状鉴别 ,作用肯定、安全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84例中 ,男 15 6例 ,女 2 8例。年龄 16~ 5 2岁 ,多在 2 0~ 35岁。饮酒量 12 5~ 6 0 0ml。受伤类型 :车祸 10 5例 ,跌伤40例 ,斗殴伤 35例 ,其它 4例。瞳孔明显不等大或昏迷患者除外。患者不同程度出现下列症状 ;①兴奋、躁动不安、乱语伴频繁呕吐 ,②嗜睡或昏睡 ,③双侧瞳孔增大或缩小 ,光反应欠佳。全面体检后 ,予纳洛酮 0 .8~ 1.2mg加入 10 %葡萄糖液 2 0ml中静注 ,效果不显著者 2 0~ 30min后再静注 0…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重度颅脑外伤(TBI)患者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ASAⅡ~Ⅲ级TB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60例。阿托品0.5rag。鲁米那钠0.1g,术前30min肌注。入室后接(德国)马奎特多项参数监护仪监测ECG、SBP、MAP、HR、SpO2、PetCO2,个别病例监测CVP,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结果诱导后两组病人MAP显著降低(P〈0.01)。插管后1~3min,B组病人均回升到诱导前水平,A组MAP升高幅度显著大于B组(P〈0.01),A组HR高于B组(P〈0.05),插管后术中探查时A组明显升高,B组变化不明显;拔管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A组较B组却显著延迟。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麻醉方法和镇痛效果比普鲁卡因+芬太尼强,起效快,循环稳定。效价比高,应激反应抑制庭好。是理想的颅脑外科手术首选麻醉用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全麻在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1月间丙泊酚复合全麻下手术治疗的2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7例患者诱导期平稳,无严重低血压、呛咳、躁动等发生,术中血压稍有下降,未发生血压剧烈波动等严重并发症,无麻醉死亡病例。3例术后死于脑部并发症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存活24例随访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GOS)评估:恢复良好11例,轻残6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结论:丙泊酚复合全麻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急诊手术安全、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6.
付小武  孙研炜 《吉林医学》2013,34(10):1867-1868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颅脑手术麻醉中应用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00例ASA I~Ⅲ级全身麻醉下颅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观察组)和芬太尼组(对照组),每组50例。麻醉诱导均采用静脉注射咪达唑伦注射液0.05~0.075 mg/kg+芬太尼4μg/kg+维库溴胺1 mg/kg+丙泊酚1~2 mg/kg。麻醉维持观察组采用持续泵注瑞芬太尼+丙泊酚;对照组采用间断注射芬太尼+持续泵注丙泊酚,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入室T1、麻醉诱导即刻T2、插管时T3、插管后T4、开颅探查时T5、拔管时T6、出室时T7的收缩压(SBP)、DBP(舒张压)、HR(心率)、脉搏氧饱合度(SpO2)、拔管时间、意识状态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相同时点的SpO2差异无統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麻醉维持期间各观察时点(T4~T7)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拔管即刻及拔管30 min,意识状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及P<0.05)。结论: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麻醉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镇痛、镇静充分,停药后苏醒迅速、无躁动,符合颅脑手术麻醉要求。  相似文献   

7.
盐酸纳洛酮治疗148例急性重型颅脑外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酸纳洛酮是人工合成的非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早期用于急性酒精中毒的促醒治疗,近年来因其能对抗急性颅脑损伤后的内源性阿片肽含量异常升高所造成的继发性脑损害。故被应用于颅脑损伤临床治疗。我院2001年6月~2005年10月收治重型颅脑外伤患者148例,应用盐酸纳洛酮治疗。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肖敏  黄跃军  林春霞  杨琴  卿绍玉  张友珍 《西部医学》2009,21(11):1875-1876
目的探讨氯胺酮-丙泊酚联合应用于颅脑手术对颅内压(ICP)的影响临床意义。方法将24例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组(L组)和雷米芬太尼组(R组)各12例,使用丙泊酚TCI(3μg/ml)进行麻醉诱导,当脑电双频指数(BIS)低于75时给予维库溴铵1 mg/kg,BIS低于55时,L组给予氯胺酮2 mg/kg;R组给予雷米芬太尼5μg/kg,BIS低于40,且给予维库溴铵时间超过3 min后行气管插管。患者入室后,持续监测ECG、HR、NIBP、SpO2和BIS。局部麻醉(0.5%利多卡因)下行挠动脉穿刺置管以持续监测MAP,以及手术同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至上腔静脉监测CVP。行L3-4或L4-5椎间隙穿刺至蛛网膜下腔并置入硬膜外导管,连续压力换能器,以持续监测腰段脑脊液压力(LCSFP),从而反映ICP。气管插管后持续监测鼻咽温和PETCO2。记录诱导前(T0)、插管后5 min(T1),手术切皮后5 min(T2)、1 h(T3)和2 h(T4),手术结束即刻(T5),结束后15 min(T6)和30 min(T7)的MAP、BIS、LCSFP,并根据公式计算脑灌注压(CPP=MAP-LCSFP)。结果L组和R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MAP、BIS、LCSFP、CPP在T0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时,L组MAP、LCSFP和CPP均明显高于R组(P〈0.05)。T2时,L组MAP和CPP明显高于R组(P〈0.05),两组LCSFP均明显低于T0时(P〈0.05)。T3~T5时,L组LCSFP明显高于R组(P〈0.05),且两组LCSFP均明显低于T0时(P〈0.05)。T6、T7时,L组LCSFP均明显高于R组(P〈0.05),但与T0时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组LCSFP明显低于T0时(P〈0.05)。T6、T7时,L组BIS值明显低于R组(P〈0.05)。结论氯胺酮-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可维持MAP和CPP在术前水平,但清醒时间较雷米芬太尼组延长;而雷米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明显降低ICP,同时也降低MAP和CPP。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颅脑手术麻醉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120例ASA I~Ⅲ级在全麻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麻醉诱导静注咪唑安定+维库溴铵+依托咪酯+瑞芬太尼(或芬太尼),麻醉维持采用持续泵注瑞芬太尼(或芬太尼)+丙泊酚。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入手术室时、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min、插管后10min和拔管各个时段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恢复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期间使用镇痛药和躁动情况。结果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基础值比较,两组均在诱导后下降,插管后lmin芬太尼组升高,瑞芬太尼组在拔管时升高。麻醉恢复情况:瑞芬太尼组早于芬太尼组;镇痛药使用瑞芬太尼组多于芬太尼组;瑞芬太尼组患者躁动少于芬太尼组。结论瑞芬太尼相对于芬太尼用于颅脑手术中全身麻醉更具优势,其麻醉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完全,有利于早期拔管。由于药物代谢快,疼痛出现早,需及时给予必要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纳洛舅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志性重症颅脑外伤的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重症颅脑外伤志者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纳洛酮和醒脑静注射液.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28/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12/30),组间比较,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纽(P<0.05).结论 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重症颅脑外伤疗效显著,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伤的疗效.方法120例患者分为纳洛酮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纳洛酮组加用纳洛酮.观察两组治疗后GCS评分、血浆中β-内啡呔(β-EP)及意识觉醒时间等变化.结果治疗组在GCS评分恢复程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浆β-EP水平下降程度及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生命体征(主要是呼吸循环指标)稳定性优于对照组,意识觉醒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基础上加用盐酸纳洛酮,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作用广泛,对神经系统和非神经系统都具有调节作用,是参与损伤神经再生和功能修复的重要因子。近年来,已成为神经细胞损伤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神经生长因子的研究及其在颅脑外伤治疗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 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它来势凶猛,变化快,是危及病人生命的损伤之一,当有开放性颅脑凹陷性骨折、颅内血肿或脑挫伤导致颅内压增高时,必须及时采取手术治疗,特别是对于急性颅内血肿手术是否及时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在短时间内迅速准确备齐手术器械,敷料、器材、抢救药品等,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我院自1988年至1998年6月共作此类开颅术113例,死亡率17.6%,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与巡回护士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现将配合过程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用纳洛酮鉴别急性酒精中毒合并颅脑外伤的临床报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青跃 《中级医刊》1996,31(7):13-1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对颅脑外伤患者治疗的指导意义以及对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110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研究,ICP监测组51例,对照组59例。结果: 术后6个月GOS评分结果显示ICP监测组预后好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中甘露醇使用量、ICU住院时间,ICP监测组均好于对照组,对于术后迟发型血肿和颅内感染两组并无差异(P>0.05)。 结论: ICP监测对于颅脑外伤术后治疗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助于患者预后恢复以及合理药物使用,且并没有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重症颅脑外伤的治疗措施及其效果。方法:选取重症颅脑外伤患者88例,利用随机数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脉滴注射液和纳洛酮注射液,并记录两组患者意识、呼吸、颅内压、心电图等治疗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加用醒脑静脉滴注射液和纳洛酮注射液的观察组中,意识障碍、呼吸异常、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人数少于对照组,颅内压明显下降31例,对照组仅19例,观察组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恢复良好35例,死亡1例,对照组恢复良好26例,死亡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醒脑静脉滴注射液及纳洛酮注射液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重症颅脑外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黄涛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47-48
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联合醒脑汤在治疗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96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给予醒脑汤和纳洛酮,对照组给予纳洛酮,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治疗14d后经GCS预后评分,观察组治愈25例(52.08%),显效10例(20.83%),有效9例(18.7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4天开始两组GCS评分、体温、心率、血压和呼吸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汤联合纳洛酮治疗明显缩短了急性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意识恢复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1)目的:探讨纳洛酮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的治疗作用。(2)方法:总结我院110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治疗经验,比较常规治疗与纳洛酮等综合治疗的效果。(3)结果:常规治疗患昏迷时间平均为29.5d,死亡29例,恢复良好22例,中残12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3例,而纳洛酮等综合治疗患昏迷时间平均为12.5d,死亡6例,恢复良好26例,重残1例,植物状态1例。(4)结论:纳洛酮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的治疗中可降低病死率,缩短昏迷时间,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在颅脑外伤患者并发症预防和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5月在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的104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康复方案,观察组术后予以综合康复方案,采用χ2检验比较分析2组患者住院期间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并用t检验统计分析2组患者半年后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Index,BI)评分,从而对综合康复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予以评估。 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7.45%,对照组为54.72%,功能康复半年后,观察组的FMA和BI评分分别为83.18±2.24和72.71±2.99,对照组分别为76.15±2.33和63.60±3.31,χ2检验显示观察组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9),而t检验显示观察组FMA和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2、0.044)。 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降低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促进其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