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CGMS)在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T2DM)血糖异常波动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老年T2DM血糖异常波动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指法测血糖,而实验组采用CGMS,然后根据相应监测结果分别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异常波动的控制效果,并监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餐后2 h血糖(2 h PG)、平均血糖水平(MBG)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FBG、Hb A1c、2 h PBG、MBG、血糖曲线下面积(AUC)、标准差(SD)、日间平均血糖异常波动幅度(MAGE)等指标水平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在FBG、Hb A1c、2 h PG、MBG、AUC、SD、MAGE等指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患者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GMS较常规血糖监测在改善老年T2DM血糖异常波动治疗中效果更加显著,且安全性高,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2DM合并血管并发症患者的血糖波动与纤维蛋白原(FIB)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0月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1175例。根据有无合并血管并发症,分为T2DM组(n=424)和T2DM合并血管并发症组(n=751)。根据FIB四分位数分为4组,FIB≤2.53为Q1_(Fg)组,2.53FIB≤3.06为Q2_(Fg)组,3.06FIB≤3.79为Q3_(Fg)组,FIB3.79为Q4_(Fg)组。比较各组间血糖波动相关指标,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1)T2DM合并血管并发症组年龄、病程、SBP、FIB、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均高于T2DM组(P0.05或P0.01);(2)Q1_(Fg)~Q4_(Fg)组年龄、病程、SBP、HbA_1c水平、胰岛细胞β功能指数(HOMA-β)、血糖平均值(MBG)、LAGE和SDB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逐渐升高(62.32%vs 68.00%vs 72.08%vs 78.23%,P0.05);(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OMA-β、SDBG是糖尿病患者纤维蛋白升高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FIB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幅度大,FIB升高,可能增加糖尿病合并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将41例口服降糖药控制差的T2DM患者(HbA1c7.5%)随机分为诺和锐30组(治疗组)21例和诺和灵30R(对照组)20例,治疗至空腹血糖(FPG)、睡前血糖在目标范围后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分析两组血糖变异性。两组患者的平均血糖、FPG、睡前血糖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最高血糖、最低血糖、血糖的标准差、低血糖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诺和锐30较诺和灵30R治疗T2DM,血糖控制更理想,血糖变异性更小。  相似文献   

4.
60例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HbA1c〉8.5%)随机分为2组,停用所有口服降糖药物,其中一组给予诺和锐特充联合来得时MD1降糖治疗,另一组给予诺和锐特充CSII治疗。以空腹血糖〈6.0mmol/L并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为治疗目标,用动态血糖仪检测患者血糖水平,计算SDBG、MAGE以及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作为反映血糖波动的指数。结果CSII组的SDBG(1.01±0.32 vs 1.38±0.21)、MAGE(2.32±0.97 vs 3.54±1.05)、CV-FPG(9.86±4.45 vs 15.62±5.23)均低于MDI组(P〈0.05),低血糖发生人次数也低于MDI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MD1更加有利于血糖的平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与血糖波动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有大血管并发症分为大血管并发症组(66例)和无大血管并发症组(76例)。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动态血糖监测(CGM)资料。结果 ①大血管并发症组的年龄、DM病程、高血糖时间百分比、高血糖AUC、MBG、低血糖发生率、2hPPG、SDBG、MAGE、LAGE均显著大于或高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P<0.05或P<0.01)。而两组间性别比例、吸烟史、高血压史、降糖药物使用情况、血脂、肝功、FPG及HbA1c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②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血管并发症与年龄、MAGE呈独立正相关。③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大血管并发症与年龄、DM病程、高血糖时间百分比、高血糖AUC、低血糖发生率、MBG、2hPPG、SDBG、MAGE、LAGE均呈正相关。结论 血糖波动指标MAGE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2DM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血糖波动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将108例T2DM患者分为新诊断T2DM组40例,T2DM+心功能Ⅰ~Ⅱ级组36例及T2DM+心功能Ⅲ~Ⅳ级组32例;另选取健康人群(NC)39名。比较各组生化指标、心功能指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血糖3d;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结果 T2DM合并心功能不全各组糖尿病病程、TG、TC、BNP及hsC-RP高于单纯T2DM组,舒张早起流速峰值/舒张晚期流速峰值(E/A)、舒张早期波/舒张晚期波(e/a)、S/D、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单纯T2DM组(P0.05);日内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日间血糖波动绝对差(MODD)及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NC组和单纯T2DM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hsC-RP与糖尿病病程、TG、BNP、MAGE、LAGE、SDBG、MODD、AUC呈正相关,与E/A、e/a、S/D、LVEF呈负相关(P0.05);MAGE与糖尿病病程、BNP、E/A、e/a、S/D、LVEF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E/A、LVEF、MAGE、SDBG及AUC是hsC-RP的影响因素;hsC-RP、BNP、E/A、LVEF、e/a、S/D是MAGE影响因素。结论血糖波动引起T2D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及诱导加重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功能紊乱以及血流阻力增加,进一步引起心肌供血供氧减少,引起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观察血糖及血压波动对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N)的影响,并探讨DN患者血糖及血压波动的相关性。方法:收集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160例。根据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将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84例(UACR<30mg/g)和微量蛋白尿组76例(近半年2次以上30mg/g≤UACR≤300mg/g)。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h血压,分析血压波动情况;采用多点血糖监测评估血糖波动 [血糖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并分析DN与血糖及血压波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微量蛋白尿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SDBG、LAGE及全天血压、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和舒张压标准差(dDBP-SD)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均<0.05)。微量蛋白尿组SDBG与24hDBP-SD呈正相关,微量蛋白尿组尿白蛋白/UACR与FBG、HbA1c、SDBG、LAGE、24hSBP、24hSBP-SD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血糖及血压波动可能增加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将38例口服降糖药控制差的T2DM患者(HbA1c〉7.5%)随机分为胰岛素泵组(治疗组)20例和胰岛素皮下注射组(对照组)18例,治疗至空腹血糖(FPG)、睡前血糖在目标范围后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分析两组血糖波动性。两组患者的平均血糖、FPG、睡前血糖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最高血糖、最低血糖、血糖的标准差、低血糖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较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T2DM,血糖控制更理想,血糖波动性更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HbA1c达标(7%)的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CKD)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合并CKD的T2DM患者(CKD组)及单纯T2DM患者(T2DM组),各48例,及健康体检者(NC)40名。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血糖3d,计算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曲线下面积(AUC)、日间血糖绝对差(MODD),另采用ELISA测定血清PDGF-BB水平。结果 CKD组血清PDGF-BB和2hPG水平均高于T2DM组和NC组;CKD组SDBG、MAGE、LAGE、AUC、MODD均高于T2DM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PDGF-BB水平与2hPG、SDBG、MAGE、LAGE、AUC、MODD均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AGE、SDBG和2hPG是T2DM患者PDGF-BB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HbA1c7%且合并CKD的T2DM患者较单纯T2DM者血糖波动更大、血清PDGF-BB水平更高;血糖波动与CKD及PDGF-BB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0.
360例T2DM患者,按ABI0.9和≥0.9分为PAD组和非PAD组,观察ABI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AD组在年龄、糖尿病病程、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h尿微量白蛋白(UAER)、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Cr)、C反应蛋白(CRP)水平方面均高于非PAD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ABI作为评估下肢血液循环不良或损伤的指标,具有无创、简便、价廉等优点。年龄大、病程长,血糖、血脂紊乱是加剧下肢动脉硬化过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T2DM伴颈动脉硬化(CAC)患者动态血糖波动的特点.方法 88例受试者分T2DM伴颈动脉硬化(CAC)组38例,T2DM无颈动脉硬化(NCAC)组35例和正常对照(NC)组15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三组72h血糖变化,计算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血糖波动系数(BGFC).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AC组BGFC、MAGE及HOMA-IR明显高于NCAC组(P均<0.05);CAC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BGFC 、MAGE及HOMA-IR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2、0.360、0.336,P均 <0.05);CAC组BGFC、MAGE与HOMA-IR呈正相关(r分别为0.341、0.362,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与血糖波动相关,血糖波动可能促进了颈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凝血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初诊T2DM患者60例,检测假性血友病因子(v WF)、凝血酶调节蛋白(TM)、凝血酶原片段(F1+2)等指标并行动态血糖监测72 h,据结果分为血糖波动大组:平均血糖(MBG)≤3×血糖标准差(SDBG),血糖波动小组:MBG3×SDBG。分析血糖波动与v WF、TM、F1+2之间的关系。结果血糖波动大组患者TG、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v WF、TM、F1+2较血糖波动小组明显升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MAGE分别与v WF、TM、F1+2呈正相关(P0.05或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MAGE为v WF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TG、MAGE、LDL-C为TM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FPG、MMAGE为F1+2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结论 T2DM患者血糖波动与血管内凝血活性密切相关,血糖波动幅度越大,血管内凝血活性越强,血液越高凝。减轻血糖波动,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应作为T2DM防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测定60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0mm的T2DM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泺Hcy水平,同时测定血糖、血脂、IMT等,Hcy15μmol/L、T2DM组:Hcy≤15μmol/L,两组给予抗务小板聚集、强化血糖、血压、血脂治疗,随访6个月后再次测定IMT。结果(1)T2DM组血浆Hcy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DMI组与T2DM组相比较,治疗前后血糖、血脂等(P0.05),治疗前IMT差异(P0.05),6月后IMT差异(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T2DM患者早期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血糖的波动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24 h血糖的波动特点。 方法 以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监测新诊断T2DM患者48 h血糖变化,10 名健康者作对照。 结果 新诊断T2DM患者凌晨3时血糖(6.4±2.8)mmol/L, 24 h血糖最低值(5.1±1.8)mmol/L,分布在凌晨0~3时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7.1±2.5)mmol/L,晚上 10 时血糖(7 8±4 0)mmol/L,24 h血糖最高值(13.9±4.3)mmol/L(分布在早餐后 1~2 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三餐后血糖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血糖峰值延迟(P<0.05~0.01)。 结论 新诊断T2DM患者凌晨血糖基本正常;空腹血糖(FBG)明显增高,考虑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进餐后血糖峰值延迟,表明患者负荷后胰岛素分泌模式已失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无颈动脉硬化组2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3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72 h血糖,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及标准差(SD)、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变异系数(CV),并记录年龄、性别、病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一般生化指标.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两组与无颈动脉硬化组比较,病程、收缩压、脉压差、TC、LDL-C、HbA1c有显著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比较,病程有显著差异(P<0.05),MBG、SD、MAGE、CV随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逐渐增高(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需重视动态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16.
对120例T2DM患者分别检测FPG、2hPG、TC、TG、HDL、LDL,HbA1c及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结果 T2DM下肢血管病变组年龄、病程、血脂、血压HbA1c高于普通T2DM患者。结论年龄、长病程、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2DM患者不同部位血管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644例T2DM患者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检测结果分为单纯T2DM组(T2DM组)463例、单纯颈部血管病变组226例、单纯下肢血管病变组372例及颈部+下肢血管病变组583例,比较各组临床指标和糖尿病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1)单纯颈部血管病变组年龄、LDL-C、TC、病程≥5年的比例、肥胖、高血压病、冠心病(CHD)、脑梗死(CI)的患病率均高于T2DM组,而男性比例、FPG、HbA1c低于T2DM组(P0.05);(2)单纯下肢血管病变组年龄、HLD-C、病程≥5年的比例、高血压病、CHD、CI、DR、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患病率均高于T2DM组(P0.05),而FPG、HbA1c低于T2DM组(P0.05);(3)颈部+下肢血管病变组年龄、病程≥5年的比例、LDL-C、高血压病、CHD、CI、DPN、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CKD)及高尿酸血症(HUA)的患病率均高于T2DM组(P0.05),FPG、HbA1c低于T2DM组(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LDL-C与糖尿病合并颈部血管病变相关(P0.05);年龄、DR与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相关(P0.05);年龄、病程、LDL-C、CKD、DPN与糖尿病合并颈部+下肢血管病变相关(P0.05)。结论 T2DM患者不同部位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糖波动对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55例T2DM患者,根据头颅MRI结果,分为不合并ACI组25例(对照组),合并ACI组30例(观察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患者进行连续72 h的血糖监测,并检测血管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聚集率(PAg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等血清学指标,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两组的观察指标,并进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1两组的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日间血糖波动幅度(MODD)、平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以及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vWF、PAgT、DDimer的差异显著(P0.05);2相关性分析:MAGE、SDBG、vWF、PAg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与NIHSS评分有相关性(P0.05);3以NIHSS评分为因变量,各检测指标为自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MAGE、vWF、PAgT进入最终方程。结论 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会加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血栓的形成,从而增加脑梗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的关系,以及在低糖饮食干预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66例,分为对照组21例,低糖饮食组20例和胰岛素组25例,利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血糖及其血管内皮相关指标进行监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糖饮食组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TG、内皮素、空腹血糖、血糖水平标准差(SIB)、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昼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等指标明显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在低糖饮食组与胰岛素组中,8-iso-PGF2α和内皮素分别与血糖相关指标HbA1c、MAGE、SIB、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呈正相关(P<0.0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内皮素与HbA1c、LAGE、MAGE呈正相关,8-iso-PGF2α与MODD呈正相关(P<0.05)。结论低糖饮食对血糖波动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因子8-iso-PGF2α、内皮素与血糖波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持续血糖水平及日内血糖、餐后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对171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水平。监测一日三餐前30min、餐后2h及晚睡前共7次指尖微量血糖,计算1d7次微量血糖的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及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并根据PPGE水平分为2组:PPGE2.2mmol/L组和PPGE≤2.2mmol/L组。结果与PPGE≤2.2mmol/L组相比,PPGE2.2mmol/L组的患者SDBG、LAGE、HbA1c和CEC水平明显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HbA1c与PPGE、SDBG及LAGE呈正相关(P0.01)。CEC与PPGE、SDBG、LAGE及HbA1c呈正相关(P0.01),其中与PPGE的相关性最强。线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其他血糖控制参数后,PPGE和LAGE仍与CEC呈正相关,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13(P0.001)和0.077(P=0.013)。结论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日内血糖及PPGE显著增加;血糖波动特别是餐后血糖波动和日内最大血糖波动是造成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因素,其作用独立于持续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