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结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省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行结肠息肉(≥0.5cm)内镜下切除的17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和分析者的息肉特征、术中是否出血及切除方式、患者是否合并相关因素等,及出血发生时间、止血方法;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1752例患者共切除4277枚息肉,20例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出血率为1.14%。单因素分析发现,出血组较未出血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服用阿司匹林、使用低分子肝素、息肉直径≥1.0cm、位于乙状结肠、结肠肝曲、带蒂息肉、术中预防应用金属铗、术中有出血以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出血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95%CI:3.830~35.944)、糖尿病(95%CI:3.455~46.903)、动脉粥样硬化(95%CI:3.963~33.611)、服用阿司匹林(95%CI:1.542~15.340)、使用低分子肝素(95%CI:0.748~15.485)、息肉直径≥1.0cm(95%CI:0.748~15.485)、位于乙状结肠(95%CI:2.813~64.197)、结肠肝曲(95%CI :0.260~258.664)、带蒂息肉(95%CI :4.495~34.657)、术中预防应用金属铗(95%CI :1.571~11.472)、术中有出血(95%CI :1.571~11.472)及EMR(95%CI:1.976~39.089)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95%CI:3.749~202.500)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0例出血患者术后24~48h内出血率65%;单纯金属铗止血的成功率达81.8%(9/11),金属铗联合电凝止血均成功100.0%(4/4)。结论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应用抗凝药物,息肉位于肝曲或乙状结肠、直径≥1.0cm、有蒂息肉、EMR或ESD切除、术中出血是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迟发性出血多发生于术后24~48h;金属铗创面闭合联合电凝治疗是息肉切除术后出血行内镜下止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风险因素,评估内镜下止血夹的止血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01例结直肠息肉行内镜下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对止血夹止血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201例患者中,发生迟发性出血12例,占5.97%,均予以内镜下止血夹成功止血。出血与未出血患者性别、年龄、息肉数量、使用钛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与未出血患者合并高血压、切除方式、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结肠息肉直径≥10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压、切除方式、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结肠息肉直径≥10 mm均为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结肠息肉直径≥10 mm、切除方式是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而术后迟发性出血予以止血夹止血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预防性止血夹预防胃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月于安徽省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行胃息肉切除术的患者100例,根据是否行预防性止血夹治疗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予常规药物及止血夹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止血情况、术后迟发性出血率、大便潜血转阴...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导致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ESD治疗EGC,并描述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文章,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检索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于最终纳入的文献中提取相关指标的病例数据。通过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研究对象6 150例,发生ESD术后迟发性出血4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直径≥3 cm(OR=2.22, 95%CI=1.78~2.76)、病变深度位于黏膜下层(OR=7.60, 95%CI=2.89~19.99)、病灶位于胃中下1/3(OR=4.55, 95%CI=2.65~7.81)、术中明显出血(OR=6.38, 95%CI=2.84~14.30)、年龄≥60岁(OR=3.14, 95%CI=1.30~7.59)、术前活检次数≥2次(OR=6.81, 95%CI=3.05~15.22)、抗血栓类药物服用史(OR=4.65, 95%...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后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244例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首次肠镜复查结果分为再发组(n=168)和未再发组(n=76),比较两组的基本资料、生化指标、息肉特征、手术方式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结肠息肉切除后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244例患者再发168例(68.9%),再发组年龄(60.17±10.54岁)、息肉数目[3(2,5)个]大于未再发组[56.30±11.08岁、2(1,4)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年龄>58岁、息肉数目≥3个、息肉分布于全结肠、多部位息肉及癌前息肉比例(71.4%、58.3%、60.1%、54.8%、63.7%、75.6%)均高于未再发组(48.7%、42.1%、34.2%、30.3%、42.1%、6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组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水平[1.08(0.90,1.31)mmol/L]低于未再发组[1.21(0.96,1.40)mmol/L](U=-2.321,P=0.020),息肉分布于右半结肠比例(19.0%)低于未再发组(31.6%)(χ2=4.647,P=0.031)。男性(OR=2.375,95% CI:1.222~4.616,P=0.011)、年龄(OR=1.036,95% CI:1.007~1.065,P=0.013)、息肉分布于全结肠(OR=2.009,95% CI:1.039~3.886,P=0.038)是结肠息肉内镜下切除后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男性、年龄较大、息肉分布于全结肠的患者更易在内镜下息肉切除后再发。  相似文献   

6.
蒋宝玲  刘娟  申妮 《海南医学》2023,(8):1110-1113
目的 探讨直径<10 mm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圈套切除效果,分析迟发性出血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延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50例直径<10 mm结直肠息肉患者分为冷切除组(内镜下冷圈套切除术)与热切除组(内镜下热圈套切除术),每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息肉切除时间、完整息肉切除率、息肉回收率)、并发症及迟发性出血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冷切除组与热切除组患者的息肉切除时间、完整息肉切除率、息肉回收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切除组患者的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5.33%,明显低于热切除组的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患者与未出血患者的息肉位置、息肉形态、术中出血情况、切除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息肉位于直肠、息肉有蒂、热切除是直径<10 mm结直肠息肉内镜下圈套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内镜下冷圈套切除术能...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分析消化道早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3年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5例消化道早癌患者,其中胃癌257例,食管癌368例。所有患者行ESD,记录消化道早期患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情况。胃癌患者根据ESD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胃癌未发生组与胃癌发生组,食管癌患者根据ESD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食管癌未发生组与食管癌发生组。比较胃癌发生组与胃癌未发生组患者临床资料,食管癌发生组与食管癌未发生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257例胃癌患者中,ESD术后迟发性出血27例,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0.51%;368例食管癌患者中,ESD术后迟发性出血23例,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6.25%。胃癌发生组病灶部位为胃体、病灶直径≥ 20 mm、黏膜下有粗大血管、黏膜下有纤维化、手术时间≥ 60 min、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占比高于胃癌未发生组(P <0.05),胃癌发生组病灶深度为黏膜层占比低于胃癌未发生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黏膜下有粗大血管[O^R=3.838(95% CI:1.687,8.731)]、黏膜下有纤维化[O^R=3.511(95% CI:1.544,7.988)]、手术时间≥60 min [O^R=2.821(95% CI:1.240,6.417)]、长期使用抗凝药物[O^R=4.415(95% CI:1.941,10.043)]为胃癌患者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P <0.05)。食管癌发生组黏膜深度为黏膜下层、切片直径≥ 40 mm、切除管径大小为环周、黏膜下有粗大血管、黏膜下有纤维化、手术时间≥ 60 min、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占比高于食管癌未发生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黏膜下有粗大血管[O^R=3.056(95% CI:1.343,6.951)]、手术时间≥ 60 min [O^R=3.607(95% CI:1.586,8.206)]、长期使用抗凝药物[O^R=4.104(95% CI:1.804,9.336)]为食管癌患者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黏膜下有粗大血管、手术时间≥ 60 min、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消化道早癌患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目前已广泛运用于临床中以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该技术术后复发率低,病变位置及范围对其限制小,术后患者恢复快,目前属于消化内镜常规微创手术之一。但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术中及术后出血、穿孔、电凝综合征及管腔狭窄等并发症。尤其是术后迟发性出血,因发病隐匿可能诱发心血管等产生严重后果的相关疾病,因此认识并掌握消化道早癌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对ESD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就最新防治进展做相关总结和述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后发生低血糖反应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2011年1-10月行内镜下结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的患者纳入研究,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出现饥饿感、心慌、头晕、全身出冷汗、手抖、乏力等低血糖早期反应的症状,对出现低血糖反应者即刻测指尖血糖。结果共有142例患者入选,其中12例发生低血糖反应,患者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术前准备期间禁食过早、等待时间过长、术前补液不足、患者情绪紧张、术后静脉补液不当等是引致低血糖反应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病情评估、心理护理,重视术前准备时的健康宣教,合理安排检查治疗时间,密切注意病情观察,术后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做好安全护理,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侯强  宋正己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2):167-170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但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比例较低;临床上接近80%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现时已达中晚期;近半数患者生存期不超过5年;若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基本实现治愈。结肠息肉作为常见的结肠病变,与普通人群相比,任何息肉患者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均较高,而无蒂锯齿状息肉、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患者的结直肠癌死亡率较高。结肠镜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有助于将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降至最低,提升结肠镜治疗质量。然而,术后穿孔作为结肠镜治疗中不可忽视的并发症,其治疗方法千差万别,但原则始终遵循花费最少、操作最简单、创伤最小、疗效最佳。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1例患者因横结肠息肉行结肠镜下黏膜切除(EMR)术,术后并发穿孔,通过饮食过渡的保守治疗,穿孔部位完全愈合。本研究以此探讨穿孔原因、补救方法、术后随访,以便为内镜医师处理该类并发症提供部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消化道出血是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结直肠息肉EMR术后出血的患者和176例未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共有5个变量对结直肠息肉EMR术后出血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男性(P=0.008)、息肉数目(≥3枚)(P=0.001)、息肉直径(≥10 mm)(P < 0.001)、息肉分布部位(右半结肠)(P=0.036)、抗栓药的使用(P=0.015)。对上述5个变量及高血压(P < 0.1)、病理类型(腺瘤)(P < 0.1)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男性、息肉直径(≥10 mm)、息肉数目(≥3枚)为结直肠息肉EMR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男性、息肉直径(≥10 mm)、息肉数目(≥3枚)为EMR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多加注意,以预防术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鲁健  王楠彦  于乐 《当代医学》2022,28(2):141-143
目的 分析成人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摘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于本院进行内镜摘除术治疗的100例成人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n=24)与无并发症组(n=76),观察所有患者术后14 d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成人结肠息肉患者内镜摘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吴建红  朱君 《当代医学》2021,27(27):15-1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氩离子凝固术(APC)对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如皋广慈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74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7例.EMR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APC组接受氩离子凝固术,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效果、术后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MR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APC组(P<0.05).结论 EMR,APC治疗结肠息肉效果相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颜学明 《大家健康》2017,(12):145-146
目的:探讨鼻内镜配合支撑喉镜切除暴露困难声带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该院行切除暴露困难声带息肉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前者在支撑喉镜下切除,后者在鼻内镜配合支撑喉镜下切除.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内镜配合支撑喉镜下切除暴露困难声带息肉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影响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8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收治早期胃癌且行ESD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病理特征、术后情况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结直肠肿瘤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ESD治疗的124例结直肠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肿瘤大小、位置、浸润深度等相关危险因素与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关系。结果有7例(5.6%)患者发生了ESD术后迟发性出血,时间在术后1~4 d,均在内镜下运用止血夹成功止血,无一例需要紧急手术与输血。发生迟发性出血的患者中位血红蛋白浓度下降了21.3 g/L。 ESD术后迟发性出血与肿瘤位置位于盲肠、黏膜下层浸润腺癌深度≥1000μm(术前经超声内镜诊断明确)、ESD术中出血等因素有关( P<0.05)。结论肿瘤位置位于盲肠、侵袭深度≥1000μm黏膜下浸润癌、ESD术中出血的患者易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需密切观察病情,早期发现并进行内镜下止血。  相似文献   

19.
严士玲 《四川医学》2013,34(1):176-177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和疾病健康指导对老年胃肠息肉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和疾病愈合的影响.方法 78例老年胃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为实验组患者提供完整的书面围手术期护理计划、疾病健康指导,护理人员一对一督导执行.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指导.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门诊随访率、疾病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老年胃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的治疗效果,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