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髋臼假体的方位对假体骨水泥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国瑜  匡光志 《海南医学》2003,14(11):86-88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假体—骨水泥界面的应力分布情况以及髋臼假体的方位对该应力分布的影响。材料和方法 根据人工髋关节的工业设计制造图.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5.6的三维几何建模功能,建立了人工髋关节的三维模型.再根据Lenfsfeld试验得出的髋臼假体在不同的外展角下髋关节接触力的大小和方向.经过换算,然后加载负荷于股骨头上,计算出髋臼假体在不同的外展角下股骨假体与骨水泥内外侧界面的应力值。结果 假体与骨水泥界面应力分布不均.在股骨假体柄的始端处最大,是应力传导至骨水泥或股骨的主要部位,称为峰值应力(Peak Value Stress)或主应力,然后快速减小,大约越过股骨近端狭部,以后趋于平稳.在外侧接近于假体末端处又轻微增加。髋臼假体外展角在45度时.峰值应力最小.随着外展角的增大或减小,峰值应力都会逐渐增大。在假体远端。随着髋臼假体外展角的减少。在假体远端内外侧面的应力均逐渐增大,而且外侧面的变化更为明显。结论 股骨假体与骨水泥界面应力分布不均匀,在假体柄的近端是传导应力的主要部位,在该部位.股骨假体柄及骨水泥容易出现疲劳断裂。髋臼假体外展角增大或减小,股骨假体柄近端峰值应力都会增加.从而影响假体的使用寿命;在股骨假体的远端.髋臼假体外展角越小.界面应力越大,骨水泥越容易产生蠕变,对假体的稳定也越不利。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建立全髋关节三维光弹模型来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偏心距重建与术后髋关节应力、稳定性、以及聚乙烯内衬磨损的关系。方法建立包括第3腰椎、骨盆、股骨、人工全髋关节假体以及外展肌在内的三维光弹模型。通过改变假体颈长(25,30,35,40mm)达到重建偏心距的目的。通过应力冻结和对聚乙烯内衬切片的光弹分析来测定聚乙烯内衬假体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颈长和偏心距与最大应力区的分布有较强的正相关性(r=0.926,P<0.01),与最大应力值的大小呈较强的负相关性(r=-0.950,P<0.01),与髋臼聚乙烯内衬应力分布的均匀程度呈较强的正相关(r=0.922;P<0.01)。颈长和偏心距变化时聚乙烯内衬的应力总体水平有差别(F=3.210>F0.0(53,60),P<0.05),并呈下降趋势(r=-0.978,P<0.05)。结论偏心距与人工全髋关节内的应力分布有密切关系,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应细致测量,适当地增加假体颈的长度,尽量使偏心距恢复到术前解剖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正常骨盆及术后重建骨盆健侧与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假体在不同体位下应力分布情况,从静态生物力学角度为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假体置换术的合理性及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T薄层扫描采集原始数据,分别建立正常骨盆和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假体置换术后骨盆及假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别在双脚站立、患侧单脚站立及坐位3种静力状态下进行生物力学加载,分析正常骨盆及术后骨盆和假体在不同体位下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在正常骨盆和重建后骨盆两种模型中,不同体位相同载荷下健侧骨盆应力值相差不大,在骶骨正中面上部、骶髂关节、坐骨大切迹上缘骨皮质及坐骨结节处达到最大值,其应力最大值远小于健侧骨盆的疲劳强度;患侧组配式半骨盆假体不同体位时应力最大值均出现在髋臼杯上方CS内固定器与髋臼杯连接部内侧,所受最大应力均远低于其疲劳强度;组配式半骨盆假体重建后骨盆不同体位时应力的分布规律与正常骨盆基本一致。结论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假体置换术对健侧骨盆影响较小;静态不同体位下健侧半骨盆及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假体的最大应力值均明显小于各自的的疲劳强度,健侧骨盆和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假体安全性好;采用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假体重建后的骨盆符合人体正常生物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4.
汪莉 《吉林医学》2011,(2):395-396
随着人工关节手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髋关节功能重建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采用人工假体(髋臼与股骨头),高分子聚乙烯制成的髋臼,低强度模量金属制成的人工股骨头,利用手术方法将替代被疾病(如股骨头坏死、类风湿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痛、  相似文献   

5.
髋臼发育不良是髋部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由于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不良.使髋臼及股骨头的压应力增加.早期易发生继发性骨性关节炎.使髋关节功能严重障碍.不得不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本文采用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21例,经术后1~8年的随访.从疼痛、步态、活动范围及X线片的测量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的疗效现察.病人满意率迭85.7%.只有2例在术后5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我们认为此方法不破坏髋关节的完整性.明显增加了股骨头的覆盖率.减小了剪式应力,比较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滚动式人工髋关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开发滚动式人工髋关节,提高髋炎节置换远期疗效。方法 (1)改变人工髋关节主要摩擦副的运动方式,采用组织相客性良好的标准型号的不锈钢轴承,将运动幅度最大的在负亟情况下行使的伸屈运动由滑动运动副改变为滚动运动副。(2)人工髋关节相互滑动界面不采用高分子聚乙烯材料,避免聚乙烯磨损颗粒的产生。结果 明显减少假体磨损和松动,预期寿命经实验测定超过15年。结论 假体主要运动发生在股骨头内,从而减小股骨头对髋臼的磨损作用,以半髋置换的方式可以获得全髋置换的效果。简化手术过程,减轻患者负担。不采用聚乙烯材料,杜绝了它的生物毒性作用,明显减少骨质吸收。从而减少关节柄松动,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置换用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翻修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关节疼痛的原因及其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的必要性。方法对2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关节疼痛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翻修并进行随访。结果26例患者随访时间1~7年,功能恢复、疼痛缓解率达92.3%。结论假体松动、髋臼磨损、人工股骨头脱位、关节周围骨化等并发症,是造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全髋关节置换术翻修能明显改善这些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致髋关节僵直患者骨盆前倾角与股骨颈前倾角之间的相关性,及对于术中假体定位的指导作用.方法 2011年6月~ 2012年10月入西京医院骨关节外科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1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僵直患者分别行骨盆CT平扫加三维重建、股骨远端CT平扫,分别测量骨盆倾斜角度及股骨颈前倾角.结果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僵直患者其骨盆倾斜角度与股骨颈前倾角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僵直患者骨盆前倾角与股骨颈前倾角之间存在相关性.根据两者线性关系,对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前倾角的定位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减少假体脱位发生概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失败的原因,观察翻修术职效。方法 应用进口及国产人工全髋关节症状性人工髋关节12例施行翻修术,术中发现骨水泥应用不当者4例,髋臼假体前倾角消失变成后倾1例,珍珠面人工股骨头颈干角过大1例,其余6例人工股砂假体松动易拔出,假体柄周围有肉芽附着。结果 平均随访2.2年,依据Harris评价标准结果平均得分为95.6分。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失败的原因是骨水泥技术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利用患者骨盆髂前上棘两点所建立的线及平面进行直视下手术操作,安放人工髋臼,评价其安放效果。方法 12例因单侧或双侧股骨头坏死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均利用髂前上棘两点及过两点的人体冠状面和横截面作为术中安放人工髋臼操作方向定位参照物,成功地进行了对髋臼打磨,上髋臼的方向定位。术后摄X线片以了解假体的位置,术前、术后随访患者髋关节功能的Hamis评分。结果 12例均获随防3个月~2年5个月,平均8个月。12例15髋臼杯的外翻角均在40°~50°,前群角在15°~20°,均达到了良好的安放效果。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56±2)分提高到末次随防时的(92±3)分。结论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患者骨盆中的两个髂前上棘相对固定,以其所建立的线及平面进行直视下手术操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仿真的方法,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时3种不同髋臼假体位置与髋臼假体初始稳定的相关性,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专门的生物力学有限元网格划分器,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CT扫描数据中,建立高度仿真的个性化髋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在真臼位置安放髋臼假体的解剖位重建、将髋臼内壁打磨穿透内移的中心化重建、和在真性髋臼上方假臼高位重建3种常见的临床手术方案,模拟不同臼杯假体位置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稳定的影响。结果髋臼假体在真臼位置安放的解剖重建,出现应力集中和大剪切应力的可能性最小,穿透内移安放的模拟应力分布略高于真臼重建,而在假体上移高位安放的模拟则出现预测应力大幅增加。结论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尽可能在真臼位置重建和安放臼杯假体,以达到最优的应力分布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医学三维重建软件和逆向工程技术为异常髋臼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髋臼选择提供精确的方法。方法筛选2008年2月~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40例存在异常髋臼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法完成术中髋臼假体定位的手术方案。对观察组患者的骨盆及髋臼进行连续64层CT扫描,将数据导入Mimics 10.0软件重建患侧髋臼,明确髋臼假体的大小及位置;采用逆向工程技术重建髋臼假体模板;术中将髋臼假体模板与髋臼表面相匹配进行置入方向定位,术后对髋臼前倾角、外展角进行测量,并与对照组结果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医学三维重建软件及逆向工程技术构建的髋臼假体模板可为存在异常髋臼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大小及定位提供有利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拍摄体位对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骨盆矢状面倾斜及髋关节发育X线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DDH患者64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实施仰卧位及站立位下骨盆前后位X线平片检查,计算并比较两组受试者骶尾关节至耻骨联合距离(PSSC),评估骨盆矢状面倾斜情况。计算并比较两组外侧中央边缘角、臼顶倾斜角、髋臼角等X线参数。结果:经X线检查,64例DDH患者中有18例髋臼发育不良,25例髋关节完全脱位,21例髋关节半脱位。两组仰卧位PSSC明显高于站立位(均P<0.05)。站立位时,研究组PSS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单侧组(30例)与双侧组(34例)患者不同体位下PSS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自仰卧位换至站立位后,其外侧中央边缘角降低,臼顶倾斜角及髋臼角升高;对照组自仰卧位换至站立位后,其外侧中央边缘角降低,臼顶倾斜角及髋臼角升高,但变化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DH患者拍摄体位由仰卧位转换为站立位时骨盆矢状面会出现后倾,外侧中央边缘角降低,臼顶倾斜角和髋臼角升高。相较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金属对金属人工髋关节不同行走姿态下的接触力学行为,特别是大幅度运动可能导致的边缘接触效应.方法 建立球面共型接触的髋关节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髋臼相对股骨头的倾斜状态和对股骨头施加恒定竖直方向载荷相结合,等效模拟分析人工髋关节不同行走姿态下的接触状态.结果 髋臼相对股骨头倾角在小于约60°范围内增加时,其对应的最大接触压力呈下降趋势,接触面积有所增大;当倾角超过80°范围时,关节接触区域因靠近髋臼边缘,最大接触压力位置由初始接触点向髋臼倾斜方向移动了约6°~9°的位置,用以满足压力分布合力与外载荷的平衡,接触压力和分布范围有所增加.结论 髋臼相对股骨头较大倾斜状态极易引起不同的边缘接触现象,置换人体髋关节产生的边缘接触问题需要引起临床外科和关节制造上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正>0引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A,total hip arthroplasty)是治疗中晚期股骨头坏死的经典方案,既往文献报道有手术效果确切,安全性可靠,患者恢复满意度高等优点,业已成为治疗的不二选择[1]。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髋臼假体是高铰链聚乙烯或者金属髋臼假体,配以固定的高分子聚乙烯或者陶瓷内衬。股骨假体多采用生物型或骨水泥型柄,配以金属或者陶瓷股骨头假体。配合有经验的医生精湛的手术技术,这类假体在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随着临床病例的随访,手术失败及假体失效的并发症报道越来越  相似文献   

16.
报道8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出现并发症20例,发生率24.4%。其中髋臼磨损6例,假体下沉4例,感染、腓总神经麻痹、假体柄断裂、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各2例,人工股骨头脱位、大粗隆劈裂各1例。对并发症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骨水泥聚乙烯内衬技术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在新郑市人民医院行髋关节翻修术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68例患者分为单纯聚乙烯内衬更换组(30例)和骨水泥聚乙烯内衬置换组(38例),两组患者均随访15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骨盆前后正位X射线检查情况以及翻修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单纯聚乙烯内衬更换组和骨水泥聚乙烯内衬置换组的疼痛、功能、畸形、关节活动及Harris总分均高于手术前(P<0.05),且两组末次随访时的疼痛、功能、畸形、关节活动及Harri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单纯聚乙烯内衬更换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00%,骨水泥聚乙烯内衬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连续性复查X射线片对比结果显示均未出现假体周围骨溶解、髋臼杯前倾角及外展角改变、假体松动等情况;围手术期内,单纯聚乙烯内衬更换组出现1例假体脱位,发生率为3.33%,骨水泥聚乙烯内衬置换组无假体脱位发生,且两组均未出现切口及假体周围感染、术区血肿。结论骨水泥聚乙烯内衬技术对于需要进行髋关节翻修术且保留稳定性良好的髋臼杯患者的修复效果显著,并且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季一焕  朱其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8):899-900,903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疗效。方法 30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并采用提高旋转中心、患侧股骨头造盖及特殊髋臼钢板重建髋臼等方法重建髋关节活动中心。结果 3例失访,2例在术后半年内因内科疾病死亡。25例随访时间1年至6年,平均3.5年。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81.5分,术后下肢短缩-2~2.5 cm,平均1.0 cm;术后X线检查显示髋臼容关系良好,植骨块融合。3例骨盆倾斜习惯术后未能纠正,行走时感患肢过长。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治疗髋臼发育不良伴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手术方式需根据髋臼的具体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人工髋关节的稳定性取决于髋臼假体的精确安置。适当的髋臼角度,能够避免发生髋关节脱位以及撞击征和关节过度磨损,进而维持人工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方法应用术中C臂X光机移位测量髋臼的前倾角、外展角来确定术中髋臼假体的置入角度,并与手术前后测定的髋臼位相参数和传统髋臼假体定位器置入假体的患者全髋术后的髋臼位相参数对比,探讨这种测定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髋臼杯的精确安置可以使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得以优化,减少髋关节的脱位率和避免撞击。结论术中准确的纠正骨盆的前后倾斜、内外旋转和外展内收,以及髋臼杯的精确安放,可以提高假体置换术手术质量,减少术后脱位、假体撞击、关节活动受限以及聚乙烯磨损等并发症,促使人工关节的保存率得以延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方法:回顾28例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患者平卧位,经阔筋膜张肌与臀中、小肌间隙显露股骨头、颈及髋臼,实施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结果:采用此手术入路,平均手术时间90分钟,平均出血量约400ml,术中便于观察髋臼及股骨颈前倾角,不需切断任何肌肉,术后无1例出现与切口有关的并发症。结论:该入路对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小,术中便于操作,术后并发症少,适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