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MR扩散张量成像在脑脓肿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经病理及临床复查证实的脑脓肿9例.行常规MR扫描、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构建平均扩散系数(ADC)图和各向异性分数(FA)图,并测量脓肿及周围水肿区的ADC、FA值.结果在扩散张量加权像上,脓肿腔表现为高信号,水肿区呈低信号;在ADC图上,脓肿呈低信号,平均ADC值为(0.66±0.07)×10-3mm2/s,水肿区呈高信号;在FA图上,脓肿与水肿均表现为低信号.结论在DTI扩散张量加权像上,脓肿表现为较特异的高信号,ADC值较低,有助于和囊变、坏死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隐匿性颈髓损伤(CSCI)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在九江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及神经外科就诊,72 h内有明确外伤史,临床诊断为CSCI而常规磁共振(MR)序列显示脊髓无异常信号(隐匿性脊髓损伤)患者30例(损伤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接受常规MR序列、DTI序列检查。对两组的DTI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获得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分别测量损伤组和对照组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 结果损伤组的FA值(0.53±0.22)明显低于对照组FA值(0.65±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0,P<0.01)。损伤组的ADC值[(1.15±0.28)×10-3mm2/s]明显高于对照组ADC值[(1.04±0.57)×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20,P<0.01)。损伤组颈髓DTT图示受损区域的白质纤维束稀疏、扭曲及断裂。 结论DTI的FA值和ADC值可定量分析CSCI患者脊髓白质损伤的严重程度,DTT图可准确描绘脊髓白质损伤的位置及范围,是目前无创性诊断隐匿性颈髓损伤和评估预后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诊断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的价值。方法 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12例,良性脑膜瘤10例),测量肿瘤实质区与健侧正常脑组织的平均ADC值和FA值,比较测值,并观察两种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结果 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FA值均较健侧正常脑组织降低(P均<0.05);星形细胞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较健侧正常脑组织高(P<0.05),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与健侧正常脑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患者比较,肿瘤实质区ADC值、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DTT图中,星形细胞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受压、偏移或变形、移位;脑膜瘤纤维束呈现为稀疏、移位。结论 测量肿瘤实质区ADC值和FA值可鉴别脑内和脑外肿瘤如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DTT可清晰显示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浸润、破坏和推移,有利于术前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在宫颈癌诊断中实施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医院收治的22例宫颈癌患者及2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其实施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检测诊断,并按患者住院号尾数的奇偶数,分为观察组(22例,宫颈癌患者)和对照组(22名,健康体检者).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DTI)在糖尿病视神经病变检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5例(30眼)Ⅱ型糖尿病合并视神经病变的患者和15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分别行3.0 T MR-DTI检查,研究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组和对照组视神经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系数(MD)、平行扩散系数(λ∥)、垂直扩散系数(λ⊥)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组视神经FA、MD、λ∥、λ⊥值分别为0.321±0.090、(1808±431)×10-6 mm2/s、(2393±273)×10-6 mm2/s、(1488±467)×10-6 mm2/s;对照组视神经分别为0.585±0.020、(93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的磁共振波谱和扩散张量成像在多发性硬化(MS)诊断中的应用,并分析较优参数。方法:对32例MS患者和32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进行头部磁共振波谱和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分别选取患者的脱髓鞘斑块、表现正常的脑白质(NAWM)区域和对照组相应区域测量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比值、胆碱(Cho)/Cr比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绘制ROC曲线,分别计算其ROC曲线下的面积。结果:在脱髓鞘斑块的ROC曲线图中,NAA/Cr、Cho/Cr、ADC和FA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938、0.843、0.975和0.952,提示ADC值是诊断脱髓鞘斑块的最优参数;在NAWM的ROC曲线图中,上述4条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22、0.692、0.691和0.657,提示NAA/Cr比值是诊断NAWM存在异常的最优参数。结论:同时应用磁共振波谱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并定量测量其参数值,可以全面评价MS的脱髓鞘斑块和NAWM异常,将会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探讨接受系统性化疗的患者,常规MRI表现正常的脑白质是否存在纤维束扩散情况的改变。方法头颅MRI检查未见异常的恶性肿瘤患者36例,根据最后一次化疗距MR检查的时间间隔分为两组:病例A组(26例),时间间隔小于1年;病例B组(10例),时间间隔大于1年。对照组35例为常规头颅MRI检查正常的健康志愿者或首诊未行治疗的患者。所有病例经1.5T磁共振DTI检查(15个扩散方向),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双侧ADC值和FA值测量和计算,取特定部位6个:额叶、颞叶、枕叶、半卵圆中心、内囊前肢和后肢。各组间进行参数统计学分析。结果除颞叶和内囊前肢,其余4个部位的ADC值病例A组均低于B组,有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FA值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系统性化疗能够导致脑白质的扩散情况改变,DTI可以用于发现此种变化,且ADC值的改变比FA更为敏感,此改变可以随化疗停止时间的延长而变化。其变化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双侧丘脑和双侧基底节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变化,评价DTI技术用于早期PD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PD患者26例为PD组,按Hoehn-Yahr分级量表将患者分为PD组1和PD组2;健康志愿者26例为对照组;常规行MR头部平扫和DTI检查,比较双侧丘脑、基底节区的部分各向异常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PD组尾状核和丘脑的部分各向异常分数F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D组兴趣区的ADC值在各组之间、病变双侧之间和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着病情级别的增加,ADC值呈增高趋势。结论:磁共振DTI的尾状核、丘脑的FA值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单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超急性期(n=14)、急性期(n=34)、亚急性期(n=20)、慢性早期(n=18)、慢性晚期(n=34)等5组,均进行颅脑常规DTI、DWI及MR等检查,比较各组健侧镜像区和脑梗死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值,分析各组发病时间与FA指数(rFA)和MD指数(rMD)的相关性。结果:DWI所显示的病灶程度和范围均明显较常规MRI清晰、准确,且扩散加权成像对急性期组和超急性期组脑梗死灶的检出率均为100%,显著高于常规MRI序列。随着发病时间的升高,患者的MD值也随之升高;急性期患者和超急性期患者的脑梗死区MD值均显著低于健侧镜像区MD值(t=-15.023,t=-26.837,均P0.05),而慢性早期以及慢性晚期的脑梗死区MD值均显著高于健侧镜像区MD值(t=13.253,t=55.434,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发病时间与脑梗死区rMD值呈显著正相关(rs=0.987,P0.001)。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患者的FA值也随之降低,其中超急性期rFA值最高,随后各期患者均依次降低;超急性期患者脑梗死区FA值与其健侧镜像区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1,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发病时间与其脑梗死区rFA值呈负相关(rs=-0.993,P0.001)。结论:DTI能对患者的脑梗死损伤程度及临床分期作出精确判断,而DWI则能较为敏感地检测出超早期脑梗死灶,两者联合使用能够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造成的后果及预后也不同,急性脊髓损伤病情发展迅速且较为严重。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的信号变化对于临床评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通过测量水分子的扩散运动,从微观上反映脊髓的损伤情况,不仅能早期及时地判断出急性脊髓损伤,而且能定量分析白质纤维束损伤的严重程度,为临床对这类患者的干预提供一定的价值信息。本文简要介绍了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急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情况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脑胶质瘤术前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分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和部分各向异性(FA)参数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术后组织病理学证实为脑胶质瘤患者的DTI、ADC和FA参数图,测量瘤实体感兴趣区的ADC和FA值,并与WHO分级进行比较.结果 104例幕上脑胶质瘤患者中:WHO Ⅱ级58例,Ⅲ级25例,Ⅳ级21例.Ⅳ级的ADC值(0.81±0.20)×10~(-3)mm~2/s显著低于Ⅲ级(1.05±0.30)×10~(-3)mm~2/s或Ⅱ级(1.26±0.32)×10~(-3)mm~2/s(P=0.008,P<0.001),WHO Ⅲ级ADC值显著低于Ⅱ级(P=0.003).WHO Ⅳ级FA值0.18±0.06显著高于Ⅱ级(0.15±0.06)(P=0.046),Ⅳ级与Ⅲ级(0.15±0.10)、Ⅱ级与Ⅲ级间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TI获得的脑胶质瘤实体区ADC和FA的值能在术前区分不同级别的脑胶质瘤,将有助于术前优化脑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方案和对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 TBI)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5例轻度m TBI患者(病例组)和15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MR、DTI检查。选择双侧额叶白质、双侧内囊区、胼胝体膝部及压部中线位置各一个点(共6个)为感兴趣区,分别测定FA值、ADC值。将病例组与对照组各部位的FA值、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各部位ADC值均无显著性差异。双侧额叶白质区、双侧内囊区及胼胝体压部FA值病例组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FA值能定量测定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水分子代谢的情况,DTI可以作为一项客观指标,定量评估轻度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并为对病情发展和预后的观察带来可能。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的扩散张量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脑梗死的扩散张量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的影像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包括40例脑梗死患者.影像检查时间从卒中发病后11h至9个月.计算病灶侧与对侧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各向异性指数(AI),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急性期和亚急性早期、亚急性晚期病灶在扩散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慢性期病灶表现为低信号和/或高信号.急性期、亚急性早期病灶ADC平均值(3.2272±1.0126)低于对侧(7.8861±0.5407),P<0.001.慢性期病灶ADC平均值(11.6629±1.4251)高于对侧(7.7248±0.7164),P<0.001.亚急性晚期病灶ADC平均值与对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814.各期病灶的FA、AI平均值低于对侧,P<0.001.结论扩散加权成像可快速检出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责任病灶,但ADC图不能准确评价各期脑梗死灶水分子的扩散状态.FA和AI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病灶各向异性扩散的降低.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探讨ADC值、FA值与脑膜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27例术前行MR平扫、弥散张量成像及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瘤周白质区和健侧对应部位的ADC值和FA值,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瘤周水肿区、肿瘤实质区、瘤周白质区三者之间ADC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瘤周水肿区为最高.瘤周白质FA值高于肿瘤实质区和瘤周水肿区,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但后两者之间FA值无显著性差异.良、恶性脑膜瘤肿瘤实质区ADC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良、恶性脑膜瘤瘤周白质之间FA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结合常规MR图像、ADC值、FA值有助于术前对脑膜瘤良、恶性进行鉴别.ADC值有助于区别脑膜瘤实质、瘤周水肿及瘤周白质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于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婴幼儿大脑图像自动分割方法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提出一种基于DTI图像的婴幼儿大脑的分割方法。该方法主要分为2个阶段:①利用水的分布,提取脑脊液(CSF);②利用水在神经元中的各向异性扩散,提取白质(WM),继以区分灰质(GM)成分。结果 通过本研究设计的特征选取方法可筛选出有效的DTI特征组合。第1步以平均扩散率(MD)和第3个特征值(L3)为组合特征提取CSF,第2步以各向异性分数(FA)和L3为组合特征提取WM和GM,可获得最高的平均相似性。经2步分割可成功进行婴幼儿大脑图像分割并获得满意的分割效果。结论 基于DTI的婴幼儿大脑图像自动分割方法合理、可行,具有较高的分割精确度。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索高场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评价价值.方法脑外伤病人12例及正常对照组13例,分别应用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FA图上分别测量创伤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镜像部位FA值,将两组相应感兴趣区FA值均值进行比较,观察有无明显差异.并将创伤组FA值均值与临床GC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创伤组与对照组FA值有明显差异,创伤组双侧内囊后肢FA值与GCS评分有较好相关性.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白质损伤敏感,并能反映其损伤程度,是目前活体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DTI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CSM且髓内无明显T2高信号患者,行颈髓MRI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并分析影像表现和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DTI均可得到颈髓的ADC图及FA图。其中约90%(36/40)患者脊髓受压部位ADC值较正常部位升高(P=0.015),约70%(28/40)患者脊髓受压部位FA值较正常部位降低(P=0.037)。结论DTI对CSM患者早期脊髓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实现功能磁共振成像与扩散张量成像的图像融合。方法 运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得10名健康志愿者手指运动过程中大脑皮层功能图像,运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获得初级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的下行纤维束的图像,采用AFNI、FSL和AMIDE三种国际上通用的免费磁共振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融合。结果 采用该方法可获得脑激活、纤维束和脑解剖的融合图像,初级运动区、辅助运动区的激活模式及其下行的纤维束可同时在个体和成组脑结构上清晰显示。结论 应用通用免费磁共振分析软件可以实现功能磁共振成像与扩散张量图像的融合,可望为临床诊断和脑功能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DTI)和动脉自旋标记(ASL)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的评价。材料与方法 25例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超急性期5例、急性期16例和亚急性期4例,所有患者均行DTI及ASL检查,观察各期的DTI图像及ASL图像并通过特殊软件进行后处理,重建白质纤维束(DTT),测量梗死区与镜像区的FA值、ADC值及r CBF值,比较差异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梗死灶FA值、ADC值及r CBF值均较镜像区脑组织明显降低(P0.0 5),梗死区FA值、A D C值与r C BF值之间无明显相关(P0.0 5);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别分析3个时期脑梗死区的FA值、ADC值和r CBF值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DTI和ASL能够早期反映梗死灶血流灌注情况及该区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根据量化的数据,可以间接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的时间,进而提高适合溶栓的患者人数,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