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随着医学的进步,脊髓损伤患者的预后未得到明显的改善,大部分患者常遗留严重的并发症。如今,许多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成果已经提示细胞治疗具有巨大潜能,特别是脐血干细胞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目的:观察脐血源神经干细胞治疗陈旧性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新生儿脐血,在体外条件下分化成神经干细胞,制成细胞浓度为109 L-1的细胞悬液,经腰椎穿刺(L3-L4或L4-L5)注入蛛网膜下腔3 mL。移植前和移植后3个月对脊髓损伤患者行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SIA)评分和膀胱残余尿量测定。结果与结论:脐血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移植后3个月 ASIA 各项评分较前提高、膀胱残余尿量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脐血源神经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陈旧性脊髓损伤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脊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取3月龄Wistar大鼠64只,随机选4只大鼠取股骨骨髓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经过培养、鉴定及传代。其余60只大鼠分成3组制作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24只,磷酸盐缓冲液组24只,空白对照12只。脊髓损伤后第7天,在无菌条件下,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06/mL)的培养液5μL,磷酸盐缓冲液组注射注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5μL,对照组未制作脊髓损伤。分别于术后7d、14d、28d麻醉下行心脏灌流固定取T10节段脊髓,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8只/时点),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4只/时点)。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术后感染5只,均予补足。①原代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细胞接种24h后贴壁生长,72h细胞增殖,有细胞团形成,在传代过程中,4代以前的细胞倍增时间为4~6d,至10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减弱,胞体变得扁平,若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则可维持其增殖能力和形态。②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移植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8天,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高水平表达,与磷酸缓冲液组相比较差别明显。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能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区神经元轴突的再生。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表明,脐血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的恢复起促进作用,而电针也能够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来减少损伤部瘢痕形成,故推测两者结合可能在急性脊髓损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观察人脐血干细胞局部移植联合督脉电针治疗后大鼠脊髓损伤组织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的表达。方法:选取雌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移植组、联合组。对照组单纯性背部切口后缝合,损伤组脊髓横断处(T 10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移植组与损伤组相比,联合组与移植组相比,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在7,14,28 d表达量均增加(P<0.05)。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与免疫组化结果相一致。结果显示人脐血干细胞移植与电针联合治疗脊髓损伤具有协同作用,显著上调损伤脊髓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的表达水平,有利于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水平)放置约1 mm×2 mm×2 mm大小、浸润生理盐水的明胶海绵;移植组及联合组在脊髓横断处放置浸润人脐血干细胞悬液的明胶海绵,联合组于造模后1 h开始给予督脉电针治疗。在相应处理7,14,28 d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脊髓组织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表达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脐血源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变化:51例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神经干细胞移植使脊髓损伤患者重新站起来成为可能,但对脊髓损伤临床应用尚无深入系统的报道。目的:评估脐血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对51例脊髓损伤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前后对照观察,于2005-09/2007-07在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南山医院完成。对象:选择同期在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南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全部外伤性脊髓损伤恢复期患者64例,男47例,女17例,年龄14~66岁,病程5个月~31年,全部患者既往均接受过针灸、推拿或运动疗法等康复训练,但残留感觉、运动功能缺失及自主经功能紊乱等功能障碍。实验所用脐血源神经干细胞由深圳市北科细胞工程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患者蛛网膜下腔推注脐血源神经干细胞悬液1.0~2.0mL,细胞数量(1.5~3.0)×1010L-1。细胞移植后配合针灸、推拿、运动疗法等综合康复训练,2次/d,30min/次,1个疗程为8周。治疗后ASIA分级不变,ASIA感觉或运动评分增高为有效。主要观察指标:临床疗效,移植前后AISA评分及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波幅的变化,不良反应。结果:51例进入ASIA感觉及运动功能结果分析,19例进入体感诱发电位结果分析。细胞移植后2个月,有效率15%(8/51),AISA评分无明显变化(Z=-2.836~-2.719,P>0.05),少数患者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波幅有微弱缩短的趋势(Z=-3.651~-3.204,P<0.05)。1个疗程以内头痛3例,头晕、呕吐、胸闷、皮疹各1例,出现血象增高等情况,予抗炎及降温处理后,症状均得到缓解,血象恢复正常。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短时期内无法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但可能会改善其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表明神经干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的神经细胞联合移植能够在移植后存活并有效促进脊髓横断后脊髓的功能恢复,但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能否在脊髓受损部位发挥功能并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功能恢复?目的: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脊髓损伤大鼠的功能恢复情况及损伤局部的基因表达.方法:将30只SD大鼠存T9水平进行脊髓半切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受损脊髓内植入细胞培养液、神经干细胞及神经营养因了3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另取10只仅行椎扳切除设置为空白对照.移植后通过行为学测试评价脊髓功能的恢复,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脊髓损伤部位神经营养因子3和髓鞘碱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移植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组行为学测试结果最好,移植细胞培养液组行为学测试最差.与移植细胞培养液组相比,移植神经干细胞及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组大鼠脊髓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和髓鞘碱性蛋白基因的mRNA水平明显上调,在蛋白水平也有类似的结果,且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组效果更明显.提示移植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能促进脊髓受损部位出现史多向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细胞,并能更强的表达神经营养因子3. 相似文献
6.
人脐血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功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在脊髓损伤模型的研究中,BBB评分系统和斜板试验均与脊髓损伤程度高度相关。目的:建立改进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对比观察BBB评分和斜板试验在人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功能评价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比实验,于2007-04/2008-07在广东省组织构建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脐血来自健康足月产妇。实验动物为SPF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10)、磷酸盐注射组(n=20)、脐血干细胞移植组(n=20)。方法:分离和体外培养人脐血干细胞。在显微镜下纵行剖开SD大鼠硬脊膜囊后,于硬脊膜内、蛛网膜外将超薄刀片刀尖直抵椎体骨质,将蛛网膜、脊髓、两侧壁和腹侧的硬脊膜作为一个整体完全划断,制作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假手术对照组仅打开椎板,脐血干细胞移植组大鼠于脊髓两断端分别显微注射人脐血干细胞悬液6×109~7×109L-1,磷酸盐注射组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周内每2周分别应用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进行1次后肢运动功能评价。结果:假手术对照组后肢运动功能于手术前后无显著变化。从术后第2周开始,磷酸盐注射组和脐血干细胞移植组逐渐恢复部分后肢运动功能,两组的BBB评分和斜板试验检测结果均表现出一致的增长趋势,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从术后4周开始,BBB评分<13分的磷酸盐注射组和BBB评分≥13分的脐血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在斜板试验中差异非常显著(P<0.01)。到术后第12周时,磷酸盐注射组和脐血干细胞移植组斜板试验角度和恢复程度分别为34.25°和52.94%、53.85°和83.23%,并且脐血干细胞移植组高于磷酸盐注射组(P<0.01),而同期磷酸盐注射组和脐血干细胞移植组对应的BBB评分和恢复程度仅分别为8.15和38.81%、13.90和66.19%,可见两组斜板试验角度恢复程度亦明显高于其自身对应的BBB评分结果。结论:与BBB评分系统相比,斜板试验能更敏感地反映大鼠爪的功能恢复,但不能特异性地反映爪的精细运动。而作为主观评分体系的BBB评分系统,虽然特异性很高,但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敏感性较低。因此,联合应用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能更好地反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大鼠脊髓损伤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脊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取3月龄Wistar大鼠64只,随机选4只大鼠取股骨骨髓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经过培养、鉴定及传代。其余60只大鼠分成3组制作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24只,磷酸盐缓冲液组24只,空白对照12只。脊髓损伤后第7天,在无菌条件下,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06/mL)的培养液5μL,磷酸盐缓冲液组注射注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5μL,对照组未制作脊髓损伤。分别于术后7d、14d、28d麻醉下行心脏灌流固定取T10节段脊髓,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8只/时点),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4只/时点)。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
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术后感染5只,均予补足。①原代问充质干细胞培养:细胞接种24h后贴壁生长,72h细胞增殖,有细胞团形成,在传代过程中,4代以前的细胞倍增时间为4-6d,至10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减弱,胞体变得扁平,若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则可维持其增殖能力和形态。②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移植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8天,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高水平表达,与磷酸缓冲液组相比较差别明显。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能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区神经元轴突的再生。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来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目前相关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04/07在中国医科大学神经解剖学实验室完成.材料:选取鼠龄3个月的SD大鼠64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0~300 g,随机抽取4只大鼠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其余60只用于制备脊髓横断损伤模型.方法:60只大鼠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细胞移植组(n=24):脊髓损伤后第7天,无菌条件下以微量注射缓慢注入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9L-1)的培养液5μL至脊髓损伤区;PBS组(n=24):注入等量(5μL)磷酸盐缓冲液体;空白对照组(n=12):注入生理盐水5μL.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造模后7,14,28 d取材,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结果:60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10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减弱,胞体变得扁平,若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则可维持其增殖能力和形态.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细胞移植后第7,14,28天,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均高于PBS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空白对照组与PBS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方法:实验于2004—02/2005—06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干细胞研究中心完成。人类骨髓细胞来源于解放军三О七医院骨髓移植治疗的6名健康成年骨髓供者,男3名,女3名,年龄25-45岁。常规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CD34、CD44、CD45,采用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特性,细胞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表达,细胞培养液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以及PCR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DNA。结果:①人工分离培养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大小一致,呈长梭型或长多边形,从P0至P20基本保持一致,P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基质细胞表面标志CD44,不表达造血系细胞表面标志CD34、CD45。②反转录病毒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感染效率约为10%,修饰后形成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形态上始终保持一致,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几乎完全一样,生长速率与未经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本相同,培养10代后细胞停止分裂,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率超过98%,培养72h后培养基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较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高约20000倍。③PCR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得到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条带。结论:利用反转录病毒载体进行基因修饰得到了稳定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限细胞系,为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以多潜能成体干细胞为载体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一些研究已显示,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潜能,且能提高脑缺血模型鼠的神经缺失功能。目的:拟进一步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观察,于2006-01/2007-06在中山大学一附院神经病学实验摩完成。材料:清洁级8周龄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模型组、基因修饰细胞组、未修饰细胞组,12只/组。另取出生3d的清沽级SD大鼠10只,用于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取传至第6代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双酶切后亚克隆至pcDNA3质粒,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采用电穿孔法得到重组腺病毒Ad—BDNF,转染293细胞进行病毒包装。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大鼠均建立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造模后12d,基因修饰细胞组取重组腺病毒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不含血清骨髓间质干细胞悬液,于伤侧侧脑室坐标前囟后1.6mm、外侧1.5mm、腹侧4.0mm注入8μL;未修饰细胞组移植等量的单纯骨髓间质干细胞悬液。主要观察指标:Western blotting法鉴定重组病毒在骨髓间质干细胞中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基因感染效率。细胞移植后2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Ad—BDNF感染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存在M14000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条带,2d后约34%骨髓间质干细胞被感染。基因修饰细胞组、未修饰细胞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均明显低于损伤模型组(P〈0.01),且前者基本达到正常水平。与损伤模型组寻找平台的运动策略比较,基因修饰细胞组与未修饰细胞组趋向式、直线式显著增多(P〈0.01),边缘式、随机式明显减少(P〈0.01),且前者基本达到正常水平。结论:移植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后,可明显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鼠的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影响,寻找一种更适合治疗脊髓损伤的细胞源。方法:采集新鲜人脐带血和脐带,分离培养单个核细胞和MSCs。将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单个核细胞移植组、MSCs移植组和低糖必需培养基(L-DMEM)培养组。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细胞移植后1—4周细胞在脊髓内的存活情况和迁移情况,使用BBB行为学评分评估大鼠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L-DMEM培养液组在术后各时间点观察评分无明显差异,而细胞移植组脊髓功能处于逐渐恢复过程,与L-DMEM培养液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单个核细胞移植组对损伤脊髓功能的修复作用较MSCs移植组显著,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与MSCs相比较,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更适合作为治疗脊髓损伤的细胞源。 相似文献
12.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因其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对脊髓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尚无深入系统的报道。目的:观察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1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静脉滴注结合腰椎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治疗。应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患者移植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含量。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患者CD3+、IgA及IgG有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CD4+、CD8+、CD4+/CD8+、IgM、C3及C4均有升高或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细胞及体液免疫不会激活急性免疫应答,移植是安全的,存在负向免疫调节作用的可能,但尚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指标,扩大样本,明确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3.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因其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对脊髓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尚无深入系统的报道。目的:观察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1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静脉滴注结合腰椎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治疗。应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患者移植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含量。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患者CD3+、IgA及IgG有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CD4+、CD8+、CD4+/CD8+、IgM、C3及C4均有升高或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细胞及体液免疫不会激活急性免疫应答,移植是安全的,存在负向免疫调节作用的可能,但尚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指标,扩大样本,明确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Brdu免疫组化标记技术观察经静脉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进入损伤脊髓组织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促进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3在苏州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干细胞实验室完成。①选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干细胞移植组,20只/组。脐血标本来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自脐带抽取新鲜脐带血50~60mL,分离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5×109L-1待用。在细胞移植前48h,体外进行Brdu标记。③模型对照组、干细胞移植组大鼠采用重物压迫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麻醉后取俯卧位,于T11节段处行背后方正中切口,剥离椎旁肌,咬除T11棘突及椎板,显露4mm×5mm硬脊膜,将55g重砝码放置于硬脊膜表面1min,然后逐层缝合伤口。假手术组仅显露硬脊膜,然后缝合伤口。④造模后5d,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自后肢大隐静脉缓缓注入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0.2mL~0.3mL(1×106个)。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⑤分别于细胞移植后1d、1,2,3周,采用BassoBeatlieBresnahan(BBB)评分法和斜板试验法测定各组神经功能情况。于细胞移植后1,3周制作冰冻切片,检测各组脊髓组织内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①神经功能检测结果:脊髓损伤细胞移植后3周内,模型对照组、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所恢复,但干细胞移植组恢复较快,于术后1周BBB评分和斜板试验结果即明显优于模型对照组[(10.71±6.24),(5.13±3.36)分,t=2.39,P<0.05;(51.67±5.22),(46.63±3.72)度,t=3.39,P<0.01],并维持至术后3周[(17.29±4.03),(11.25±5.01)分,t=3.89,P<0.01;(65.77±8.06),(57.05±4.61)度,t=4.07,P<0.01]。②脊髓组织中人脐血干细胞的鉴定: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脊髓组织中未见Brdu阳性表达区。干细胞移植组于移植后1周脊髓损伤区可见大量棕褐色Brdu阳性表达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存在,并持续至移植后3周,而非损伤区则始终无阳性表达。结论:Brdu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标记作用,经静脉移植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进入脊髓损伤区,并可以促进损伤脊髓神经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背景:嗅鞘细胞是介于星形胶质细胞和许旺细胞之间的一类特殊的胶质细胞,具有切实有效的促进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但其相关机制还没确定。目的:观察嗅球成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慢性压迫损伤后脊髓功能形态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以及嗅鞘细胞移植后脊髓慢性压迫损伤动物脊髓功能的修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动物实验,细胞学观察,于2005—11/2007—03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完成。材料:新生SD雄性大鼠采用酶消化法培养原代大鼠嗅鞘细胞,并将其制成细胞悬液。雄性3月龄SD大鼠以螺钉持续性压迫大鼠C4脊髓建立脊髓慢性压迫动物模型。方法:造模后大鼠分为模型组、嗅鞘细胞组、DMEM/Ham’s F-12培养液组、正常组,每组12只。嗅鞘细胞组在距离脊髓压迫区域上下0.5mm处选4点注射,按1μL/点脊髓内注射10^9L^-1嗅鞘细胞,注入速度为1μL/min。主要观察指标:应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脊髓形态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T—PCR的方法检测脊髓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以改良的Gale联合行为评分法对脊髓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嗅鞘细胞移植能部分改善大鼠脊髓灰质神经细胞的凋亡程度,延缓白质神经纤维的减少,促进髓鞘的修复与再生。与模型组、DMEM/Ham’s F-12培养液组比较,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后脊髓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DMEM/Ham’s F-12培养液组比较,嗅鞘细胞移植能较大程度的改善大鼠脊髓功能(P〈0.05)。结论:嗅鞘移植能够部分改善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的病理形态,促进脊髓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减轻脊髓慢性压迫后的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方法:实验于2004-02/2005-06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干细胞研究中心完成。人类骨髓细胞来源于解放军三○七医院骨髓移植治疗的6名健康成年骨髓供者,男3名,女3名,年龄25~45岁。常规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CD34、CD44、CD45,采用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特性,细胞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表达,细胞培养液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以及PCR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DNA。结果:①人工分离培养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大小一致,呈长梭型或长多边形,从P0至P20基本保持一致,P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基质细胞表面标志CD44,不表达造血系细胞表面标志CD34、CD45。②反转录病毒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感染效率约为10%,修饰后形成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形态上始终保持一致,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几乎完全一样,生长速率与未经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本相同,培养10代后细胞停止分裂,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率超过98%,培养72h后培养基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较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高约20000倍。③PCR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得到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条带。结论:利用反转录病毒载体进行基因修饰得到了稳定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限细胞系,为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以多潜能成体干细胞为载体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7.
背景:干细胞移植作为治疗脊髓损伤最具前景的方法,已经在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目的:综述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6-01/2010-12中国知网、Medline数据库相关文章,中文检索词"干细胞,脊髓损伤,细胞移植",英文检索词"stem cells,spinal cord injury,cells transplantation",共检索到文献494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4篇.结果与结论:研究发现,移植的干细胞可以在脊髓内迁移、分化为神经元并分泌神经营养物质,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改善神经功能.胚胎干细胞最早用于治疗脊髓损伤,但潜在的致瘤性等成为其临床应用的障碍;神经干细胞理论上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首选干细胞,由于分离纯化技术要求严格,费用昂贵等使其在研究中进展缓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丰富、取材方便,可行自体移植,避开了伦理学和移植后排斥等问题,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来源.随着细胞联合移植、基因修饰及组织工程支架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许旺细胞、嗅鞘细胞的应用范围和治疗效果也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