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疟疾的发作是由于进入红细胞内发育成熟的疟原虫裂殖子周期性破坏红细胞所引起的。由于疟原虫的种类不同,疟原虫裂殖子在红细胞里生长成熟的时间不同,故发作的时间也就长短不一样。间日疟裂殖子发育成熟的时间为48小时,每48小时挤破红细胞释放裂殖子1次,故呈间日定时寒热发作。三日疟为72小时,故隔2天发作1次;卵形疟  相似文献   

2.
哺乳类疟原虫生活史中最为隐蔽并难于研究的是红细胞外期,如人类的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虽早1890年即已发现,但其红外期则在1949年才查明。至于与间日疟的复发及长潜伏期有密切关系的休眠体阶段更是80年代初期才被观察到。我国的疟疾种类以间日疟为主,并证明各地均兼有长、短潜伏期的病人,但越往北方,长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体外培养子孢子提供对比依据,有必要从事疟原虫蚊体期发育过程的系统观察。由于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又称猴间日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P.vivax)在形态和生活史方面十分近似,用食蟹猴疟原虫感染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qhemsi),详细观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各个时期,可作为对间日  相似文献   

4.
<正> 本文报道了伯氏疟原虫子孢子在四种成分不同的培养基中冰冻前后对培养的人体肝癌细胞(Hep G2-A16)感染力的实验结果,证实经冻存后部分子孢子仍可侵入肝癌细胞,且完成其红外期发育。作者用伯氏疟原虫(NK65株)感染小鼠,喂饲斯氏按蚊,21天后取其唾液腺放入四种不同的培养基中:1.单一的Eagle's  相似文献   

5.
<正> 在人体内疟原虫的发育期中,人们对肝内的裂殖体增殖了解的最少。因此,用体外培养的方法进行肝期的繁殖是很有吸引力的。培养物操作方便,并且是免疫学研究和各种作用于肝期的抗寄生虫药研究的基础。本文作者应用这种方法在间日疟原虫的研究中获得成功后,又完成了恶性疟原虫的肝期发育。首先,由活检取到的人体肝细胞以每35mm培养器接种5×10~5作单层培养,在按种子孢子之前需在改良的最小基础培养基(MEM)中保持24~48小时。用体外培养  相似文献   

6.
自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成功以后,近年来对间日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陆续有报道。Larrouy等(1981),Renapurkar等(1982)采用Trager和Jensen培养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蜡烛缸法培养间日疟原虫,结果未能获得长期传代培养,Brockelmen等(1985)使用RPMI1640、Waymouth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lasmodiumlactatedehydrogenase,pLDH)活性与原虫密度、培养时间的关系,以及在监测药物疗效等方面的作用。方法利用酶比色法对不同原虫密度、不同培养时间以及药物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样进行pLDH活性检测。结果pLDH的活性随恶性疟原虫感染率的提高、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地升高,最大活性是在虫体培养36~48h之间,虫体主要处在裂殖体期和滋养体期;混合感染(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血液中pLDH活性明显降低,治疗5d后已检测不到pLDH的活性。结论pLDH活性检测对于疟原虫克隆株鉴定、药物的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者用一种较新的细胞分离剂——Percoll,首次从宿主(猴、人)血液中浓集与分离间日型红内期原虫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食蟹猴疟原虫成熟滋养体、裂殖体及配子体的回收率分别为25.12、53.97及20.33%,纯度为95.31%。人间日疟原虫相应各期的回收率分别为37.80、52.35及37.41%,纯度为94.39%。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lasmodium lactate dehydrogenase,pLDH)活性与原虫密度,培养时间的关系。以及在监测药物疗效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利用酶比色法对不同原虫密度不同培养时间以及药物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样进行pLDH活性检测。结果 pLDH的活性随恶性疟原虫感染率的提高,培养时间的增加而明显地升高,最大活性是在虫体培养36-48h之间,虫体主要处在裂殖体期和滋养体期;混合感染(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血液中pLDH活性明显降低,治疗5d后已检测不到pLDH的活性。结论 pLDH活性检测对于疟原虫克隆株鉴定,药物的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约氏疟原虫红外期相关蛋白识别及质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杨  张锡林  段建华  宋蓓 《热带医学杂志》2006,6(11):1141-1145,1149
目的对混和于宿主蛋白的约氏疟原虫红外期蛋白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制备针对疟原虫唾液腺子孢子的免疫血清,通过免疫印迹识别肝细胞内疟原虫裂殖体的相关蛋白,并对识别的蛋白进行肽指纹图谱分析。结果通过免疫印迹成功地识别了疟原虫相关的蛋白,经MALDI-TOF-MS获得肽指纹图谱,以Mascot软件分析并在疟原虫蛋白数据库中检索到了相匹配的多肽。结论应用免疫印迹与肽指纹图谱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对存在于复杂混和物中的红外期疟原虫蛋白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疟疾疫苗     
疟原虫生活史相当复杂,根据疟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一般将疟疾疫苗分成4种类型:子孢子疫苗(抗感染疫苗)、肝期疫苗(红外期疫苗)、无性血液期疫苗(红内期疫苗及裂殖子疫苗)和有性期疫苗(配子疫苗、传播阻断疫苗)。在感染人体的4种疟原虫中,以恶性疟危害最为严重,研究进展也最快。  相似文献   

12.
IFA检测体外培养的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外期寄生虫学教研室舒衡平,罗树宏,刘多,付冉定关键词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外期;显微镜检查,荧光;细胞,培养的间日疟的复发机制迄今未能阐明。随着疟原虫红细胞外期研究的深入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免疫荧光试验(Indir...  相似文献   

13.
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完成整个生活史必颓涉及无脊椎动物及脊椎动物2个宿主,而在脊椎动物体内又有红内期与红外期之分。自Shortt和Cloinham(1948)在恒河猴的肝脏中发现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的红外期裂殖体以来,人们相继先后发现啮齿类,猴及人疟原虫的子孢子进入宿主的血循环后,主要滞留于宿主的肝脏中,  相似文献   

14.
<正> 为了防治疟疾,国内外已开展了疟原虫红内期、红外期和蚊期发育的体外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有关疟原虫(鸡疟原虫、鼠疟原虫、猴疟原虫及人间日、恶性疟原虫)蚊期早期发育——配子生殖的生物学特性已有不少的报道,现简要综述如下。 1 配子生殖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学 1.1 雄配子(microgamete) 游离的雄配子体呈细丝状,弯曲柔和。核为数块大小不等的染色质粒所组成,多呈念珠状,排列于中央,核所在处体膨大。在雄配子顶端常有一个红色点状的染色质粒。光镜下观察鼠疟原虫、间日疟原虫等,多数雄配子一端稍尖,一端稍纯。Sinden用扫描电镜观察鼠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nigeriensis))指出60%  相似文献   

15.
人红细胞膜血型糖蛋白A(GPA)与恶性疟原虫入侵红细胞关系密切。本实验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了GPA及其抗体,α1-酸性糖蛋白、鸡卵类粘蛋白及麦胚凝集素等对恶性疟原虫入侵红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GPA与恶性疟原虫裂殖子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有饱和趋势,结合后产生特定的生物效应。首次从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特点,证实了GPA是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识别和结合的受体。  相似文献   

16.
赵辉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4):501-503
间日疟原虫的研究由于体外培养技术的缺乏而进展迟缓。而体外连续性培养体系的建立由于间日疟原虫的本身特性及对侵入红细胞的特异性选择而受阻。近几年,研究用源自血色病患者血液和脐带血中的网织红细胞短期体外培养,可使间日疟原虫在体外生存达到一个月左右。目前,使用实验室源自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分化的红系细胞能够不断的提供网织红细胞以及源于正常人肝组织的肝细胞株HC-04的新建立,完成了间日疟原虫体外连续性培养的目的。这里,我们着重介绍间日疟原虫的体外连续性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一种新的可能是廉价的抗疟疾疫苗首次在人体试验成功。它是在人体试验的抗疟原虫血液期的第一个疫苗,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实验室中被分离并合成出来。疟原虫的生命周期多数时间是在细胞内度过的,对免疫系统的最佳希望是在细胞外捕捉它。当蚊子注入人体子孢子即子孢子期时,第一次机会即来临。但在侵入肝细胞前,子孢子只在血液中循环几分钟。在裂殖子期疟原虫逸出肝  相似文献   

18.
林敏  张仁利  高世同 《热带医学杂志》2004,4(3):253-254,267
目的 体外扩增间日疟原虫深圳株红内期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编码基因(SSUrDNA)片段,研究其结构与功能。方法 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间日疟原虫患者血样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SSUrDNA片段,以PUC19质粒T载体构建重组子导入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双酶切鉴定后,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序列。结果 间日疟原虫SSUrDNA扩增片段大小为341bp;阳性克隆双酶切及PCR扩增均得到预期大小的片段;序列测定插入片段为341bp,与Sal I株顺序相比,仅在第151位处缺失一个碱基C。结论 成功克隆了间日疟原虫SSUrDNA片段.该序列在间日疟原虫虫株间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19.
三株抗恶性疟原虫抑制性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26-32,是可与不同种人疟及不同种地区恶性疟原虫分离株的红内期发生广泛交叉反应的McAb,(NH_4)_2SO_4提纯的M26-32 100μg/ml可阻断裂殖子入侵红细胞42.8%,50μg/ml可抑制P.f.生长71.2%;可沉淀145、135、102及76kd的恶性疟原虫蛋白;F_6-D_3是抗裂殖子表面抗原的McAb,50μg/ml可阻断76.7%裂殖子入侵红细胞,同一浓度可抑制P.f.生长的44.6%,其抗原分子为185kd蛋白;F_6-C_2是针对裂殖子一端某一结构的MeAb,200μg/ml时,可阻断52.9%裂殖子入侵红细胞,可免疫沉淀82及41kd的蛋白。  相似文献   

20.
自从1912年Bass等首次报道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P.f)以来,不少学者先后作了种种努力,都只能取得生活周期二、三代的增殖,经60多年不断的实验,至1976年Trager等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P.f体外连续培养获得成功,被认为是疟原虫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成功为研究疟原虫提供了重要来源,推动了对P.f的生理、生化研究、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过程及疟原虫亚显微结构的观察、微量法体外筛选抗疟药及抗药性体外微量测定技术的应用,并掀起了制备疟原虫疫苗的研究高潮。我们参照Trager的蜡烛缸法进行P.f体外培养感染率达12.74%,并以常温以下温度进行培养,取得P.f在体外存活的最低温度和最长时限的数据。现将实验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