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成药》2019,(4)
目的考察8种炮制方法对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脂溶性成分组成和含有量的影响。方法 8种方法分别炮制山萸肉,以乙醚为提取溶剂,采用索氏回流提取法得到山萸肉生品及其炮制品脂溶性成分,将脂溶性成分衍生化,GC-MS法进行定性鉴定和定量测定。结果 8种炮制方法均能提高山萸肉脂溶性成分提取率。与生品比较,各炮制品脂溶性成分数量除清炒、醋蒸和酒蒸外均降低,检出成分含有量均为100%,主要组成为游离脂肪酸;除麸炒品、醋蒸品和核外,各炮制品中不饱和脂肪酸含有量均低于生品,而饱和脂肪酸含有量高于生品。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山萸肉脂溶性成分组成和含有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江西产枳壳生品、清炒品、麸炒品、蜜麸炒品、蜜糠炒品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枳壳中提取挥发油建立GC-MS分析方法,鉴定不同炮制品挥发油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百分含有量。结果从江枳壳炮制品中共鉴定出181个化合物。与生品相比,麸炒枳壳产生新化合物38种、蜜糠枳壳有48种、蜜麸炒枳壳有77种。结论炮制辅料对枳壳部分挥发油成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和降低,还产生了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郎士跃  耿雪  化敏  李念虹  高奇  王变利  周倩 《中药材》2023,(7):1655-1663
目的:基于艾叶、清炒艾叶、醋炙艾叶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探究艾叶炮制减毒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S-GC-MS)法鉴定艾叶及炮制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生品与炮制品的差异成分,解析其可能的减毒物质基础。借助网络药理学技术挖掘差异成分与肝毒性相关的靶点和通路,探究艾叶炮制减毒的分子机制。结果:实验共鉴定出41个化学成分,清炒后含量降低的差异成分有17个,醋炙后含量降低的差异成分有16个。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艾叶经清炒、醋炙后分别有10、12个成分通过作用于133、50个交集基因,并调控多条信号通路达到降低肝毒性的目的。结论:该研究初步阐释了艾叶不同炮制方法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及减轻肝毒性的潜在分子机制,可为阐明艾叶炮制减毒的科学内涵提供实验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广西莪术主要成分的影响。方法利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比较生品及各个醋炙品中挥发油含量;运用HPLC法测定不同炮制品中吉马酮的含量,色谱柱为C18柱(4.60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67∶33),检测波长210nm,流速为1.0 m L/min;柱温为35℃。结果挥发油的提取结果:麸炒=煨制生品醋煮醋磨醋炙醋炒酒炒醋浸;吉马酮含量比较:生品麦麸炒醋炒醋磨醋煮酒炒煨炙醋浸醋炙。结论不同的炮制品,挥发油和吉马酮含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江西产枳实生品、麸炒品、蜜麸炒品、蜜糠炒品中挥发油成分进行 定性和定量分析。 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枳实中挥发油,建立GC-MS分析方法鉴定不同枳实炮制品中挥发油成分,质谱条件为电子轰击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30 ℃,加速电压34.6 V,倍增器电压1 388 V,四极杆温度150 ℃,扫描数4.45次/s, 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相对质量分数。 结果: 从枳实4种炮制品中共鉴定出163个化合物,加辅料炮制后均有新化合物产生且成分种类增多,麸炒枳实中含有的挥发油种类最多。麸炒品、蜜糠炒品、蜜麸炒品和生品中分别鉴定出99,87,81,79种,四者共有挥发油成分42种。与枳实生品相比,麸炒后新增52种化合物,蜜麸炒后新增26种化合物,蜜糠炒后新增28种化合物。 结论: GC-MS适用于枳实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分析,为枳实炮制品的质量评价和炮制机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吴茱萸生品、清水炙品及不同辅料炮制品(甘草炙、姜炙、醋炙、盐炙、黄酒炙、黄连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探讨炙法及辅料对吴茱萸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并鉴定生品及各炮制品中的挥发油成分。结果吴茱萸生品、清水炙品及各炮制品挥发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生品(0.71%)姜炙品(0.69%)黄连炙品(0.65%)黄酒炙品(0.63%)=清水炙品(0.63%)醋炙品(0.59%)=盐炙品(0.59%)甘草炙品(0.51%)。生品较清水炙品减少了13个成分,增加了12个成分;盐炙品较清水炙品减少了8个成分,增加了3个成分,醋炙品较清水炙品减少了6个成分,增加了6个成分;黄酒炙品较清水炙品减少了9个成分,增加了10个成分;姜炙品较清水炙品减少了10个成分,增加了11个成分;黄连炙品较清水炙品减少了11个成分,增加了13个成分;甘草炙品较清水炙品减少了19个成分,增加了16个成分。结论炙法及辅料均会对吴茱萸挥发油类成分组成及含量产生影响,不同辅料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2,(9)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木香挥发油成分组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清炒、麸炒、麸煨、纸煨等方法炮制木香,比较各炮制品与生品的挥发油含量及成分组成;挥发油提取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挥发油组分研究应用GC-MS法。结果:除清炒外,麸炒、麸煨、纸煨等炮制法均使木香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根据挥发油GC的各色谱峰的MS图谱,鉴定了各种木香挥发油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生品29种,清炒品33种,麸炒品32种,麸煨品34种,纸煨品33种,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3.14%、94.96%、93.78%、89.42%、92.79%。炮制使木香挥发油组分发生了很大改变,某些成分消失,如α-水芹烯;新生成多种挥发性组分,如α-紫罗兰酮、α-石竹烯、β-倍半水芹烯及α-长叶松烯等,麸煨品中还生成了名贵香料成分橙花叔醇,很多成分如榄香烯、二氢-α-紫罗兰酮、β-石竹烯等的含量增加;麸炒、麸煨、纸煨均使木香中的去氢木香内酯、木香烃内酯等倍半萜内酯的含量降低。结论:作为香料原料,木香麸煨品更佳;而木香清炒品更宜用于健胃消食、治疗胃脘胀痛。  相似文献   

8.
艾叶及其炮制品挥发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炮制对艾叶挥发油的影响。方法:测定艾叶、艾叶不同炮制品挥发油的含量、物理常数(比重、折光率、旋光度),对成分进行薄层分析。结果:炮制后挥发油含量皆减少;物理常数不一;生艾叶与醋艾叶成分相似,艾叶炭与醋艾叶炭成分相似。结论:炮制可减弱艾叶的辛散之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不同炮制方法对莪术挥发油的影响。方法 :对三种不同来源的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挥发油含量高低依次为 :生品 >炒制品 >醋制品 >酒制品。结论 :为筛选莪术合理的炮制工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铁苋菜不同炮制品中没食子酸、总黄酮的含量,探讨炮制方法对铁苋菜活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测定没食子酸含量,流动相乙腈-0.05%磷酸(4∶96),检测波长270 nm;以芦丁为指标成分,运用UV测定总黄酮含量,检测波长515 nm。比较铁苋菜炒黄品、炒焦品、炒炭品、酒炙品、醋炙品、生品中没食子酸和总黄酮的含量差异。结果:铁苋菜炮制前后没食子酸和总黄酮的含量发生了变化。各炮制品中没食子酸含量排序为炒黄品酒炙品醋炙品炒焦品生品炒炭品;总黄酮含量排序为醋炙品酒炙品炒焦品炒黄品生品炒炭品。结论:炮制方法对黔产铁苋菜中没食子酸和总黄酮含量具有一定影响,炒炭品中这2种成分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1.
陈京  吴巧风 《中药材》2005,28(9):823-825
目的:考察苏州荠芋挥发油的不同提取方法,以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水蒸气蒸馏和有机溶剂萃取三种方法提取苏州荠芋挥发油,以所得得油率和所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指标,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经GC—MS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的得油率为3.46%,要高于其它提取方法。采取超临界CO2萃取和水蒸气蒸馏的苏州荠芋挥发油品质较优。三种方法提取的苏州荠芋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基本相似。主要为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占42%左右;其次是单萜类化合物龙脑稀(bomene)、侧伯酮(thujone)、二氢香芹酮(dihydrocarvon)、香荆芥酚(carvacrol)等,占27%左右;再次是倍半萜类化合物橙花烯(nerolidene)和γ-杜松烯等约占19%左右。结论:超临界CO2萃取法为提取苏州荠芋挥发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容县八角叶中挥发油成分气质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采用GC-MS分析容县八角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超声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快速提取容县八角叶挥发油,并通过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中成分进行分析鉴定。 结果: 八角叶挥发油得率为1.65%,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共鉴定出35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8.06%。 结论: 容县八角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反式茴香脑(71.69%),草蒿脑(5.00%),α-蒎烯(3.52%),顺式茴香脑(2.86%),丁香烯(1.56%),柠檬烯(1.37%),芳樟醇(1.29%)。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核桃楸皮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分别采用汽汽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核桃楸皮中挥发油,并通过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汽汽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34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97.76%;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1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69.06%.结论: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核桃楸皮挥发油组分与含量差别较大,为全面了解核桃楸皮中挥发性成分及其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桂郁金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法对桂郁金进行挥发油的萃取,并利用气相-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组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共鉴定出2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6.83%。结论:桂郁金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是反式-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55.29%)、3,4-二甲氧基肉桂酸(8.57%)、茴香脑(6.29%)、肉桂酸乙酯(5.23%)。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假益智果实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进行抗菌活性测试,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假益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使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假益智的果实中提取出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使用微量稀释法测试挥发油的抗菌活性。结果:假益智果实挥发油提取率为0.17%,检测到42个化合物,鉴定出31个,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4.18%。挥发油对四联球菌具有很好的抑菌作用,最小抑制浓度为12.5 g·L-1,对白色葡萄球菌、蜡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细菌具有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结论:本文对假益智果实进行挥发油提取鉴定,其主要成分为萜类、长链烃类化合物。抗菌实验结果表明假益智果实挥发油对四联球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阴香茎及叶两个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经毛细管色谱从阴香茎及叶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了41和42种化合物,已鉴定挥发油成分占总挥发油含量分别为95.12%及97.15%。两个部位中挥发油化学组成各有异同。结论报道了阴香茎和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金钗石斛、环草石斛挥发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建华  高玉琼  霍昕  杨迺嘉  赵德刚 《中成药》2006,28(9):1339-1342
目的:研究金钗石斛、环草石斛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汽蒸馏提取石斛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金钗石斛分离出109个成分,鉴定出63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6.26:环草石斛分离山63个成分,鉴出52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7.48。2种石斛挥发油成分中,含有10种相同成分。结论:首次报道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石斛挥发性成分,并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半边旗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半边旗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登用技术(GC-MS)分析鉴定。结果:从半边旗挥发油中分离了35种化学成分,鉴定了其中的30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35%。结论:半边旗的主要化学成分是:3-甲氧基-1,2-丙二醇,3-己烯-1-醇,1-正己醇.4-羟基-2-丁酮,3-甲基-1-戊醇,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半边旗的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广西产白千层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广西产白千层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广西产白千层枝叶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确认了白千层挥发油其中的47种成分,占挥发油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90%以上。结论:白千层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蒎烯、1,8-桉叶素和松油醇。  相似文献   

20.
国产番泻叶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国产番泻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番泻叶中挥发油,通过GC-MS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采用面积归一化法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共鉴定出21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66.996%。主要成分为法尼基丙酮(16.322%),植物醇(13.022%),角鲨烯(6.864%),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6.672%),丹皮酚(5.995%)。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国产番泻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