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儿童脑性瘫痪(CP)的疗效。方法180例儿童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97例和对照组83例患儿均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肌内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3个疗程。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84%)明显高于对照组79.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粗大运动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NGF治疗脑性瘫痪在治疗效果、粗大运动发育方面,明显优于单纯采用神经生理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结合康复技术对脑瘫患儿康复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脑瘫患儿286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配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治疗前与治疗3个疗程后均经神经内科专业康复医师进行整体评估。结果康复治疗前2组患儿粗大运动、认知及语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康复治疗3个疗程后2组患儿粗大运动、认知及语言方面较训练前显著改善( P <0.01),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1);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康复对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康复对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及中医针刺按摩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8例小儿脑性瘫痪早期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功能训练及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同时再予以进行针刺及手法按摩,分别在治疗前1d、治疗后1、3、6个月进行GMFM评估,对比两组疗效,比较视性立直、躯干立直、降落伞反射的出现时间。结果治疗组三项姿势反射的出现时间先于对照组(P〈0.01),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正常化率74.1%高于对照组42.9%(P〈0.05),治疗组有效率(96.3%)与对照组(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效优于单纯功能训练及电刺激治疗,中医针刺按摩可以提高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促进脑瘫患儿正常化发育,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是小儿脑性瘫痪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引导式教育疗法对脑性瘫痪(CP)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分为观察组(引导式教育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4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结果:结果:引导式教育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结论:引导式教育能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学龄脑性瘫痪(脑瘫)儿童康教结合对其粗大运动发育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8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由康复医师、学校康复老师、学科教师组成小组进行训练;对照组由特殊学校康复老师、学科教师进行训练。在康复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对D区、E区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ADL评分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GMFM-88评分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脑瘫儿童康教结合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 A型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自 2011年 5月~2013年 5月收治的 86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给予参考组常规康复治疗,在次基础上给予观察组 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Ashworth 量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及肌肉痉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 ( 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型肉毒素治疗用于痉挛型脑性瘫痪能够有效解除痉挛,提高患儿运动功能,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鼠神经生长因子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中的疗效。方法 99例脑性瘫痪住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的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随访3年。采用Gesell发育量评价治疗前后小儿脑性瘫痪患者的发育商(DQ)。结果观察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有效率为89.8%,较对照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有效率的64.0%效果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对于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与普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脑损伤患儿体格、智能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95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常规护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水疗指针综合疗法,连续6个月。由专人进行体格发育与神经系统检查及智力测定。结果 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体格、智能及运动发育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水疗指针综合疗法对脑损伤患儿体格、智能及运动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减少伤残,降低脑性瘫痪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对脑性瘫痪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做单纯的康复训练,冶疗组60例在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分别用PeaboOy运动发育量表(第二版)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两组精细运动各项评分及发育商较治疗前改善显著(P〈0.01);纽间对照,治疗后精细运动各项评分及发育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结合康复训练疗法和单纯康复训练疗法均可改善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而穴位注射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更大程度的改善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个体化康复训练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实施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共60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的脑瘫患儿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规范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个体化康复训练。评定两组训练前后粗大运动及综合能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训练后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和对照组训练后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后的脑瘫儿童综合能力测试评分和对照组训练后的脑瘫儿童综合能力测试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康复训练在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精细动作、认知、社会适应等方面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的康复训练,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DQ评分均较之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DQ评分较之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为96.3%,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总有效率(7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综合康复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与脑多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60例HIE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及对照组(n=30)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HIE症状消失时间及对实验结果。结果治疗组在意识障碍消失时间上少于对照组(P〈0.05),在控制惊厥、恢复原始反射时间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呼吸衰竭、肌张力减弱消失时问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6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与脑多肽治疗HIE能明显缩短病程,疗效明显,有利于患儿及早康复。  相似文献   

13.
刘宏洋  于雪峰 《江西医药》2011,46(8):729-730
目的探讨电针头穴运动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疗法,治疗组在现代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电针头穴运动区方法,治疗前后运用GMFM-88项量表评定粗大运动功能的动态改变。结果经过1个疗程(3个月)治疗后,GMFM-88项量表评定分值具有显著上升,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头穴运动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脑性瘫痪儿童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及其对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性瘫痪儿童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运动训练疗法,观察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疗法进行治疗。每日1次,3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项)对2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的功能进行评估,并对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A区和B区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3月后,2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的A区和B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比传统的运动训练方法能更有效提高、改善脑瘫患儿的坐位能力。  相似文献   

15.
陈才  杨少华  洪芳芳  周远京  廖晓宇 《重庆医药》2009,38(16):2022-2024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将68例脑瘫患儿按性别、年龄、分型、病情进行随机配对设计。对照组(34例):采用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34例):采用生物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项,以盲法测评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66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教育康复联合医疗康复对脑瘫患儿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慧军 《河北医药》2009,31(15):1932-1933
目的探讨教育康复联合医疗康复对脑瘫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综合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综合康复组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为患儿制订教育康复和医疗康复计划,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和12周进行测评。采用《婴幼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量表》来评定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用Kenny指数来评定婴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2组的检测结果。结果经6周和12周治疗后,2组小儿脑瘫运动功能评分和Kenny指数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高,综合康复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瘫患儿接受综合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阻功率车在改善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步行能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12月收治的48例单瘫型脑瘫患儿,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下肢采用抗阻功率车治疗,每天2次,每次30min,观察治疗8周后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步行功能分级评分、粗大运动评分、步行速度和步长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阻功率车在改善脑瘫患儿步行能力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作为脑瘫患儿治疗康复的常规项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穴位注射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在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肌内注射,治疗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每组治疗3个疗程,20 d为1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10 d。3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和血乳酸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监测值均较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患儿在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能够更有效降低血乳酸水平,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脑性瘫痪儿童综合能力以及智力产生的影响。方法脑性瘫痪患儿100例在准备实施康复治疗前以及完成康复治疗后的12个月,分别对患儿进行综合能力以及智力的随访调查,并且采用模糊数字评分法进行评价。最终根据评价的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D1组(能力提高较好组60例)与D2组(能力提高较差组40例)。针对两组患儿,对所有患儿的家庭环境进行调查与评估。分析D1组与D2组患儿家庭环境表现出的差异性。结果对比D1组与D2组患儿的正性家庭环境, D1组患儿优于D2组患儿非常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D1组与D2组患儿的负性家庭环境,组间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环境对脑性瘫痪患儿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智力的提高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机构与家庭相结合康复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选取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在机构中应用头针、理疗、按摩及运动疗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在家庭中采用运动疗法继续进行功能训练,比较6个月后及1年后治疗前后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6个月后,Ⅰ、Ⅱ、Ⅲ功能区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Ⅳ、Ⅴ功能区评分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年后GMFM量表的5个功能区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机构与家庭相结合的医疗模式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