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视网膜镜下25G+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患者17例作为实验对象,所选患者均采用全视网膜镜下25G+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探讨其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 17例患者均未将人工晶状体摘除,没有对患者实施填充硅油。真菌与细菌培养结果:2例G-杆菌;7例G+菌;8例阴性,病原菌的检出率为47.08%;15眼视力上升,占88.23%,2眼视力未出现明显变化,占11.77%。结论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患者采用25G+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一定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前列腺液中类白喉棒状杆菌的检测及药敏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类白喉棒状杆菌引起前列腺感染的临床意义并进行药敏分析。方法 :对 6 0例为纯培养的类白喉棒状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出 7种棒状杆菌 ,其中以假结核棒状杆菌、干燥棒状杆菌和假白喉棒状杆菌较多见。药敏试验结果 :这些棒状杆菌的耐药率都较高 ,其中对克林霉素 (CM)、红霉素 (E)、氧氟沙星 (OFL)耐药率都大于 75 %。结论 :某些前列腺炎可能与类白喉棒状杆菌感染有关 ,临床应加强对其检测 ,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研究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后眼内炎的发病率、病原菌和视力结果。回顾性、非对照连续性病例研究。回顾1984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间,在BascomPalmer眼病研究所行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后6周内发生急性眼内炎的病例。在为期20年的研究中,玻璃体切割术后眼内炎总的发病率为0.039%(6/15,326)。细菌培养结果显示,葡萄球菌3例、奇异变形菌1例、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1例、细菌培养阴性1例。经过治疗后的眼内炎患者的视力范围为2/200至无光感,6只眼中4只眼(67%)最终视力仅为光感或无光感。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后眼内炎的发病率很低,但治疗后的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的临床及预后。方法对我院眼科2008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6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6例均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给予局部+全身抗感染治疗,4例行玻璃体切割+球内注药。术后1周视力:1例0.5,1例0.2,2例0.1,2例数指/20 cm。结论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患者的视力预后不良,对此类患者必须注重围术期的预防。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眼内炎是眼外伤后细菌经外伤穿孔通道进入眼内,在眼内迅速繁殖,并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玻璃体及睫状体造成损伤,致使视功能下降,甚至眼球萎缩.对于轻度眼内炎,可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向玻璃体腔内注射抗生素;但对于严重眼内炎,特别是前房和玻璃体腔内大量积脓者,我院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硅油对兔眼内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硅油对兔眼内炎的影响.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均于左眼玻璃体腔内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0.1 mL建立眼内炎模型.成模后,选取1只兔眼内炎摘除右眼(正常眼球)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角膜、前房及视网膜组织情况.另29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14只,行玻璃体切割术.实验组15只,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2组兔眼内炎术后第1、5、7、14、21天行裂隙灯、直接眼底镜检查,观察球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混浊程度、前房炎症反应、虹膜充血及视网膜的改变等情况.术后第21天抽取各动物术眼房水0.1 mL进行细菌培养,后再摘除眼球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角膜、前房及视网膜组织的病理改变等情况.结果 ①第21天,实验组大白兔0级、1级角膜混浊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验组大白兔0级、2级前房炎症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实验组新西兰大白兔角膜组织、前房组织、视网膜组织的组织病理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的房水细菌培养阳性率均为零.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对眼内炎的控制情况优于玻璃体切割术.而硅油在眼内环境中可能具有抑制微生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2月~2003年8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外伤性眼内炎病人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人炎症得到控制,17例术后视力不变或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例眼球萎缩,无1例眼球摘除。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手术越早,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述术后眼内炎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对与术后眼内炎有关的文献加以分析,整理。结果万古霉素、头孢他定、二性酶素B分别是治疗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玻璃体切割是治疗重症术后眼内炎的重要措施。结论正确诊断与治疗术后眼内炎可取得满意效果,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次性注射针头所致儿童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对7例病例先行玻璃体腔内注射抗生素及地塞米松,1-2天后行玻璃体切割术。2例病例直接行玻璃体切割及玻璃体腔内药物注射。结果全部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矫正视力≥0.1者6例,O.05者1例,指数者2例,治疗有效率77.8%,显效率66.7%。术后无视网膜脱离、眼球萎缩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内药物注射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一次性注射针头所致的儿童感染性眼内炎疗效确切,尽早行玻璃体腔内注药,可控制炎症,增加屈光介质的透明度,为玻璃体切割术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可确定病原体及敏感抗生素,是早期治疗的有效方法。玻璃体切割术可清除病原体及毒素,有利于抗菌素在眼内的扩散,并可直接注入药物,去除病变的玻璃体及增殖带,预防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恢复屈光介质的透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的效果。方法对30例30眼感染性眼内炎行玻璃体切割术,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和皮质内固醇治疗。结果30例患眼术后炎症控制,眼球保留,除4例术前无光感外,其余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行玻璃体切割术及合理用药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 ,5 0岁 ,因“1型糖尿病 ,肺部感染”入院。入院当日右眼轻微疼痛 ,未在意。 3d后 ,眼部症状加重 ,右眼无光感 ,眼睑肿胀 ,眼球轻度突出 ,活动受限 ,球结膜及角膜水肿明显 ,瞳孔区见团状渗出物 ,其后无法窥见。B超示玻璃体内大量点片状混浊。拟诊眼内炎 ,眶蜂窝组织炎。建议行玻璃体切割术 ,家属拒绝。保守治疗 5d后肺部感染确诊为克雷伯杆菌肺炎 ,但眼部体征无好转 ,再次建议手术 ,仍拒绝。遂行玻璃体腔穿刺给药 ,发现玻璃体脓肿形成 ,细菌培养为克雷伯杆菌感染 ,最终行眼内容剜除术。讨论 克雷伯杆菌肺炎多见于老年、营养不良、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急性化脓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自1999年1月至2003年6月9630例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住院患者资料,分析术中去甲万古霉素的使用对急性化脓性眼内炎的预防作用,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结果】术后发生眼内炎者共2例,发生率为0.021%;该2例患者通过前房冲洗、经睫状体平坦部后段玻璃体切除术及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眼内炎得到控制,术后均保存了眼球及视力。【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急性化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很低;对于发生眼内炎的患者,及时的前房冲洗、后段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药可挽救眼球,并保存一定视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6月间某院眼外科收治的患者22例,共22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博士伦公司的玻璃体切割仪进行手术,术后向患者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观察术后患者疗效。结果: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变化明显,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感染率为4.5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4%,总治愈率为90.90%。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对感染性眼内炎疾病有很好的治愈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丙羟基泼尼松龙(TA)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外伤性眼内炎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22例(22眼),其中行玻璃体切除并TA和万古霉素玻璃体腔内注药11例(Ⅰ组),玻璃体切除并万古霉素玻璃体腔内注药11例(Ⅱ组)。术前视力无光感至眼前指数。对比两组术后1周视力、炎症消退时间等。结果:术后1周患眼视力无光感至0.3,20眼(90.9%)术后1周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Ⅰ组11眼中10眼有效(90%),Ⅱ组11眼中5眼有效(4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炎症反应消退时间Ⅰ组为(4.38±1.95)d,Ⅱ组为(6.83±1.97)d,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22眼中,术后有5眼高眼压,2眼假性前房积脓,无严重其它并发症。结论:TA玻璃体腔注射在外伤性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对该病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急性化脓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自1999年1月至2003年6月9630例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住院患资料,分析术中去甲万古霉素的使用对急性化脓性眼内炎的预防作用,眼内炎患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结果】术后发生眼内炎共2例,发生率为0.021%;该2例患通过前房冲洗、经睫状体平坦部后段玻璃体切除术及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眼内炎得到控制,术后均保存了眼球及视力。[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作术后急性化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很低;对于发生眼内炎的患,及时的前房冲洗,后段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药可挽救眼球,并保存一定视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是内源性眼内炎的一种罕见病因,目前关于这种细菌感染的临床进展及预后存在争议。但是,在以往的文献报道中只有少数关于其临床特征的报道。病例报道:患者女性,24岁,3周内发生内源性眼内炎。接受了经睫状体平部玻璃体切割术,检测玻璃体腔内有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开始使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局部滴眼、结膜下注射、玻璃体腔注射及全身应用)。到临床治疗结束时,视力由手动提高到0.5,3个月后提高到1.0。无全身性李斯特菌病及肉芽肿形成的迹象。结论:虽然内源性眼内炎往往预后较差,但是本例由李斯特菌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玻璃体切割术对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7例(17眼)眼内炎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大多数患者同时晶体切除),术中结合庆大霉素玻璃体腔灌注。结果 2例因视网膜坏死术中即行眼内容物剜出术,植入义眼胎。其余15例随访1周至6月,视力在0.04-0.06 8例,0.1-0.2 5例,0.5-1.0 2例。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能迅速有效地治疗眼内炎,促进病情恢复,避免视网膜脓疡、玻璃体机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甚至严重的全眼球炎的发生。玻璃体切割治疗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是最佳治疗方案,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是治疗的关键,与患者病情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眼内炎通常是指细菌或真菌引起玻璃体的感染性炎症,常见于眼外伤或内眼手术引起的外源性细菌性眼内炎,眼内炎可严重损害眼球组织及视功能。并发症多。由于眼对感染的抵抗力差,其结构易受炎性反应的损害,而常规药物进入眼内浓度低,效果差,玻璃体切割术的开展,为严重眼内炎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自1999年6月至2007年6月,我院采用早期玻璃体切割治疗眼内炎2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注射治疗眼内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8例眼内炎行玻璃体切割术(下称玻切术)联合玻璃体注射,结果:随访6~15mo,28例眼内感染控制,24例眼不过高力不同程度提高,无一例眼球除,结论:玻切术联合眼内注射是汉有内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化脓性眼内炎细菌培养的临床特征以及对药物的敏感度,为临床治疗化脓性眼内炎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132例化脓性眼内炎患者,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或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并于术前取玻璃体液作为样本进行细菌与真菌培养,分析培养的阳性菌株以及对药物敏感度的结果。结果 132例样本中,有70例样本培养出阳性菌株,阳性菌检出率为53.03%。70例阳性菌株中,有37例为革兰阳性菌,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1例、铜绿假单胞菌9例、肠杆菌6例、变形杆菌5例、产碱杆菌3例、肺炎克雷伯菌3例,所占革兰阳性菌百分比分别为29.73%、24.32%、16.22%、13.51%、8.11%、8.11%。行药敏试验发现,环丙沙星、头孢哌酮、头孢唑啉以及妥布霉素对革兰阳性菌具有较高的敏感度(χ~2值分别为5.632、5.342、5.216、5.106,P0.05),庆大霉素、新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的敏感度较低(P0.05)。结论对化脓性眼内炎患者的玻璃体液进行细菌培养,能观察到患者的致病菌种类,且通过药敏试验能得出药物对患者致病菌的敏感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