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洛阳市涧西区人医院和汝阳县人民医院288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8例中120例阴道试产(阴道试产组),96例试产成功,成功率80.0%;选择再次直接剖宫产168例(剖宫产组),手术产率58.3%。两组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产后输血率、子宫内膜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阴道试产组先兆子宫破裂显著高于剖宫产组(P〈0.05),而剖宫产组的产后发热率明显高于阴道试产组(P〈0.05);阴道试产失败组的先兆子宫破裂、产后发热及新生儿5min Apgar评分≤7分发生率、住院日明显高于阴道试产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炎和输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并非是剖宫产绝对指征,阴道试产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成功的阴道试产可减少术后感染率、住院天数,但阴道试产失败可能会增加子宫破裂、胎儿窘迫及产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也明显增加,应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严格掌握阴道试产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低置胎盘孕妇不同分娩方式的围产结局,研究低置胎盘孕妇严重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头位低置胎盘孕妇233例。按分娩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阴道试产成功组(阴道分娩组)、阴道试产失败急诊剖宫产组(急诊剖宫产组)、计划性剖宫产组(计划剖宫产组)。分析三组不同分娩方式的母儿围产结局。结果(1)233例低置胎盘孕妇中,阴道分娩组68例,急诊剖宫产组23例,计划剖宫产组142例。三组产后出血量分别为385(293, 588) m L、400(300, 1 000) m L和300(300, 500) 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4.4%(3/68)、26.1%(6/23)和7.0%(10/142),其中阴道分娩组与急诊剖宫产组、计划剖宫产组与急诊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7);新生儿呼吸异常率分别为1.5%(1/68)、13.0%(3/23)和12.0%(17/142),其中阴道分娩组与计划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巨大儿的分娩方式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将本院2011年5月到2012年3月,住院分娩2294例病人分为巨大儿组(128例)和非巨大儿组(2166例),比较两组分娩方式及不良妊娠结局。结果巨大儿组剖宫产率74.2%(95/128);非巨大儿组剖宫产率36.5%(790/2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巨大儿组阴道助产率27.3%(9/33),与非巨大儿组阴道助产率2.5%(35/137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巨大儿组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及肩难产发生率分别为12.5%、7%、4.7%,明显高于非巨大儿组1.8%、2.1%、0.5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期合理膳食,适时分娩,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是预防巨大儿发生及减少母儿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首针及时接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HepB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两样本之间的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常住户口的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明显高于暂住户口新生儿的首针及时接种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13,P〈0.05);住院分娩的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明显高于未住院分娩的新生儿,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88,P〈0.05);外地出生后转入是导致新生儿HepB1未及时接种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妇住院分娩率提高HepB首针及时接种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巨大儿产前诊断、分娩方式以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08年3月分娩的238例巨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正常体重儿进行比较。结果巨大儿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头盆不称、难产等均高于正常体重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重≥4500g组阴道分娩组新生儿窒息率及产伤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加强产前检查,更准确对巨大儿产前预测,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以降低对母婴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产科188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65例,剖宫产组123例。比较分析产妇的产时出血量、产褥病率、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以及住院天数。结果 65例阴道分娩成功,试产成功率85.5%(65/76),与再次剖宫产组相比,阴道分娩组出血量(223.21±24.44)ml明显少于再次剖宫产组(392.21±47.65)ml,产褥病率(6.2%,4/65)及住院天数(3.51±0.61)天均明显少于再次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与非瘢痕子宫组相比,阴道分娩组出血量(223.21±24.44)ml,产褥病率(6.2%,4/65)、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及住院天数(3.51±0.61)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产妇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应严格掌握试产条件,综合再次剖宫产的原因选择是否有经阴道试产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 section,VBAC)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于我院阴道分娩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单胎足月孕妇资料,其中接受椎管内分娩镇痛25例(镇痛组),43例未接受(非镇痛组)。2组产妇年龄、体重指数、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率、产后尿潴留率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镇痛组镇痛后半小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2.2±1.0)分,显著低于镇痛前的(8.6±1.0)分(配对t检验,t=22.09,P=0.00)。2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产钳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椎管内麻醉应用于VBAC安全有效,在有条件的医院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难产、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在本院分娩发生胎膜早破的产妇42例为观察组,同期分娩未发生胎膜早破的产妇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分娩方式及母婴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褥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破膜距妊娠结束时间≥24h者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24h者(P〈0.05)。结论胎膜对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有重要影响,临床对于胎膜早破者要及时发现处理以改善分娩结局,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足月妊娠阴道分娩阴道裂伤的原因及改良埋线法修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7月在笔者医院分娩的2 200例产妇的诊疗情况。统计2 200例产妇按照年龄、产次、是否手术助产、新生儿体重等的分组标准下的阴道裂伤的发生情况。2 200例产妇中有240例发生阴道裂伤,按照术后缝合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每组1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缝合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改良埋线法进行缝合。比较两组阴道裂伤患者缝合后的疼痛程度、阴道裂伤愈合情况和美容效果满意度。结果:高年龄组阴道裂伤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年龄组,初产妇组阴道裂伤发生率明显高于经产妇组,巨大儿组的阴道裂伤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巨大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组与助产组的阴道裂伤发生率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缝合后的0级和Ⅰ级疼痛程度的患者所占比例、甲级愈合率及美容效果的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月妊娠阴道分娩阴道裂伤的原因包括产妇年龄较高、初次分娩、新生儿体重较大等,改良埋线法应用于缝合手术,伤口愈合率高,美容效果好,可减少产妇疼痛,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智能化产房分娩安全核查流程,探讨其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类实验研究设计,2020年1~6月纳入1 445例阴道分娩产妇为对照组,入院后接受产科常规护理;2021年1~6月纳入1 459例产妇为干预组,通过在HIS、移动护理PDA端建立智能化产房分娩安全核查模块,实现产房分娩安全核查执行情况全流程闭环管理。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结果 干预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智能化产房分娩安全核查流程的应用,能有效降低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并对预防新生儿窒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中隔矫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septum,TCRS)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2006年3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子宫中隔宫腔镜矫治术143例,其中73例活产分娩(1例2次分娩),与同期2078例子宫结构正常并分娩的妇女进行比较,分析其剖宫产率、剖宫产原因、分娩期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结果(1)TCRS术后组剖宫产、早产、臀位或横位、前置胎盘发生率分别为81.1%(60/74)、14.9%(11/74)、20.3%(15/74)、14.9%(11/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3%(879/2078)、5.1%(107/2078)、5.5%(115/2078)、1.5%(32/2078)(χ2=43.694,11.208,24.803,58.163,P值均〈0.01)。胎儿窘迫发生率TCRS术后组2.7%(2/74),对照组5.9%(122/2078),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TCRS术后组无指征剖宫产率为38.3%(23/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4%(153/879)(χ2=16.151,P=0.000)。(3)TCRS术后组产后出血率21.6%(16/74),其中43.8%(7/16)需要输血,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产后出血率13.4%(279/2078)(χ2=4.057,P=0.044)及输血治疗率6.8%(19/279)(χ2=21.302,P=0.000)。结论TCRS术后分娩期新生儿存活率达到正常妇女水平,但是剖宫产率明显增高。为减少剖宫产率,不仅需要加强孕期及分娩期监护,预防分娩期并发症发生,更要加强患者充分试产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控制剖宫产率前后的手术指征所占比例的变化,总结有效的措施降低剖宫产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我院住院经剖宫产分娩的病例,2012年11月1日~2013年4月30日剖宫产分娩病例作为对照组,2013年5月1日~2013年10月31日剖宫产分娩病例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剖宫产率、两组剖宫产指征所占的比例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剖宫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社会因素、羊水过少、胎儿窘迫、瘢痕子宫、胎位异常、产程异常及其他因素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儿、胎盘异常、妊娠合并症剖宫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强宣教和高危产妇的监管,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严格控制剖宫产率,可以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宫腔镜探讨剖宫产与有症状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的关系。方法将2007年1月~2010年12月因产后2年内出现异常子宫出血而在珠海市香洲区人民医院妇产科进行宫腔镜诊治术的35岁以下的患者分为有剖宫产史(实验组)和无剖宫产史(对照组)两组,对比两组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和产后阴道流血时间;同时对比同期住院的剖宫产产妇与顺产产妇的子宫复旧情况。结果去除其他造成异常子宫出血的因素后,实验组的157例妇女中有15例(9.55%)发生子宫内膜息肉,而对照组143例妇女中有1例单发息肉(0.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后阴道流血时间平均为(35.3±14.5)d,对照组平均为(14.6±9.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住院的剖宫产产妇术后4d和14d宫底分别平均为脐下(2.7±1.0)cm和耻骨联合上(2.3±1.8)cm,顺产产妇产后4d和14d的宫底分别为脐下(6.7±1.3)cm和0(已位于盆腔内无法经腹部触及);剖宫产组产后阴道流血时间为(32.1±12.1)d,也明显长于顺产组的(14.2±7.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使子宫内膜息肉尤其是有症状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升高,也是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子宫内膜息肉是剖宫产术后异常子宫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生与术后子宫复旧不良、阴道流血时间过长有一定的关系。为减少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率,应尽量减少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式剖宫产娩头困难时应用臀位内倒转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新式剖宫产娩头困难120例,其中因胎头高浮者73例,胎头深定者47例。胎头高浮者中应用臀位内倒转术28例(A1组),胎头吸引术45例(A2组);胎头深定者中,采用臀位倒转术7例(B1组),由助手上推胎头40例(B2组)。结果胎头高浮者中,A1组较A2组新生儿娩出时间短(P0.05),新生儿窒息率低(P0.05),产伤发生少(P0.01)。胎头深定者中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臀位内倒转术可作为新式剖宫产娩头困难的补救方法之一,在胎头高浮者中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5.
曾丽 《中国科学美容》2011,(8):75-75,78
目的探讨阴道试产失败病例与分娩镇痛的实施是否有相关性。方法选择阴道试产病例中分娩镇痛的403例,中转剖宫产的49例,与同期未实施分娩镇痛患者366例,其中中转患者47例,究其原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病例中转剖宫产的原因前三位均为活跃期停滞、胎儿宫内窘迫、第二产程胎先露下降停滞,中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镇痛不是引起阴道试产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方法评估经阴道分娩和选择性剖宫产对产后女性前腔室结构的影响.方法 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的133例产后妇女为研究对象,于产后6~8周应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对经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受检者的静息状态下和最大Valsalva动作后的各项指标进行观察与测量,包括静息状态下的膀胱逼尿肌厚度(DWT)、膀胱颈位置;最大Valsalva动作后的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旋转角、尿道内口漏斗有无形成,膀胱有无膨出.结果 两组最大Valsalva动作后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度增大;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膀胱膨出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静息状态的DWT和膀胱颈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分娩对女性前腔室的近期影响较选择性剖宫产大.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评估最大Valsalva动作后前腔室结构的参数变化可用于来评估妊娠及分娩方式对前腔室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减少出血的临床措施及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3月-2012年11月因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行子宫下段剖宫产并子宫肌瘤挖除术者276例,其中研究组135例,术前预先经直肠置入米索前列醇600μg,术中剖宫娩出胎儿后采用压挤法切除肌瘤;对照组141例,术中剖宫娩出胎儿后行传统肌瘤切除手术操作。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阴道出血量、恶露持续时间、产后病率、肛门通气时间。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h阴道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肛门通气时间、恶露持续时间及产后病率比较,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采用压挤法联合术前应用米索前列醇可明显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和分析剖宫产术与阴道助产术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中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2013年1~6月来我院进行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治疗的患者,将其按挂号的流水号随机抽查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25例患者。试验组的患者采用剖宫产术,对照组的患者使用阴道助产术。将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产妇的母婴结局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脐带因素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一旦出现临产胎儿窘迫,应按照孕妇具体情况选择剖宫产术或阴道助产术尽快结束分娩,同时做好新生儿抢救等后续工作,避免新生儿窒息,减少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150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分析经阴道分娩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既往有剖宫产史的150例孕妇的分娩方式。结果 150例孕妇中,126例选择再次择期剖宫产,24例选择经阴道试产,17例阴道试产成功,阴道试产成功率70.8%,7例试产失败转行剖宫产。再次剖宫产率88.7%(133/150)。结论对于符合条件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的孕妇可以在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与无肌瘤剖宫产对比,评价剖宫产术中挤压法子宫肌瘤剔除的安全性。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剖宫产术中挤压法剔除子宫肌瘤128例(肌瘤组),选择肌瘤组病例的后一例无子宫肌瘤剖宫产为对照组128例。比较2组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产后发热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2组产后出血量[(233.6±58.9) ml vs.(228.5±90.9)ml, t=0.530, P=0.597],出血率[0%(0/128) vs.0.8%(1/128), P=1.000],血红蛋白下降[(6.17±2.83) g/L vs.(6.89±3.09)g/L, t=-1.944, P=0.053],红细胞压积下降(2.22%±0.98% vs.2.27%±1.02%, t=-0.400, P=0.690),发热率[2.3%(3/128) vs.5.5%(7/128),χ2=1.665, P=0.197]及术后住院时间[(4.2±0.8)d vs.(4.1±1.2) d, t=0.706, P=0.481]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剖宫产术中挤压法剔除子宫肌瘤,不增加产后出血,也不增加产后感染,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