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髋部术后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50例髋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行常规基础治疗,疏血通组23例,给予疏血通注射液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钠组27例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疗程均为14d。结果:两组血浆内皮素水平均较术后第3d明显下降(P〈0.05),且疏血通组的含量明显低于低分子肝素钠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使髋部术后血浆内皮素含量降低,调节凝血和抗凝功能的动态平衡,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对比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全膝关节置换(TK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0年1月~2004年4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随机分两组,围手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治疗25例,未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20例。结果预防组DVT总发生率为20%,对照组DVT发生率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用药组阳性检出率20%,未用药组为50%。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6):1467-1471
[目的]评价术前人参四逆颗粒加用术后补中益气颗粒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在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6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前每日3次服用人参四逆颗粒连用3d、术后每日3次服用补中益气颗粒连用7 d;对照组术前3 d服用安慰剂加术后7 d服用安慰剂,术后两组均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血栓发生情况,以及应激、炎性和凝血指标。[结果]术后6 d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检查显示。治疗组30中,有1例(3.33%)发生DVT,而对照组30例中有8例(26.67%)发生DVT,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血糖、皮质醇、ACT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人参四逆颗粒加术后补中益气颗粒联合依诺肝素钠可有效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诱发因素,减少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0例,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钠组(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对照组)各35例.两组分别进行下肢血管彩超、头颅CT检查、D-二聚体水平、凝血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检测,对高度怀疑有肺栓塞的患者行肺部CTA检查,观察出血事件(颅内出血、皮下出血、眼底出血、消化道出血、鼻腔及口腔黏膜出血)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PT、APTT均长于对照组,FIB和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为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颅内出血及其他部位出血.治疗组未出现肺栓塞,对照组中有3例出现肺栓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合并下肢DVT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且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预防高危孕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112例高危孕妇剖宫产术后患者分为2组,预防组52例联合应用活血复元汤及低分子肝素,对照组60例单纯采用低分子肝素。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预防组为3.85%,对照组为8.33%(P0.05)。预防组用药后APTT和PT明显延长,与术后2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活血复元汤配合低分子肝素钠可有效预防高危孕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清营泻瘀法防治老年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髋部手术患者152例分为观察组(A组)78例和对照组(B组)74例,A组给予清营化瘀颗粒及低分子肝素钠治疗,B组单纯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结果:A组术后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值高于B组,纤维蛋白原定量值低于B组(P〈0.05或P〈0.01)。A组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B组12例。结论:清营泻瘀法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动静脉脉冲系统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8年3月,对76例(76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行TKA。男25例,女51例;年龄58~79岁,平均66.6岁。左侧41例,右侧35例。患者根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此外实验组术后1~4d不间断应用动静脉脉冲系统,术后5~7d每日应用2次,30min/次。术后7d患者均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小腿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13.16%,经给予尿激酶、丹参等药物治疗后完全消失;对照组发生小腿深静脉血栓11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发生率36.84%,经同样治疗后好转。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继发肺栓塞及死亡发生。结论动静脉脉冲系统可有效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速度,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应用较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预防肾病综合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并缓慢静脉滴注,疗程均为2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及纤维蛋白原的检验结果以及尿蛋白定量.结果 试验组患者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P<0.05),尿蛋白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预防肾病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凝血功能和降低纤维蛋白原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脉血康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在预防中枢性偏瘫患者患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单盲对照方法,将本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中枢性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及实验组45例.实验组给予口服或鼻饲脉血康胶囊3粒/次,3次/天,低分子肝索钠5000IU皮下注射1次/12小时;对照组单纯给予低分子给予低分子肝索钠5000IU皮下注射1次/12小时。均连续应用15天,入院第2天及用药后每周行患侧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有无血栓形成,或血栓分布情况及各种血栓声像图特征。同时予治疗前,用药后3、7天凝血功能监测。结果两组患者共发生DVT12例,均发生在患侧肢体。其中实验组共4例,其中髂静脉3例,股静脉1例,发生率8.9%;对照组共8例,其中髂静脉5例,股静脉2例,小腿静脉1例,发生率17.8%。两组均未发生肺栓塞,均未发生迟发性颅内出血或颅内再出血情况。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APTT及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患者用药后凝血时间均有延长,均能明显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两组间比较,患者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血小板计数的影响上,实验组未增加血小板过度下降的风险。结论在常规低分子肝素钠预防DVT的基础上,加用脉血康胶囊,能够改善患者高凝状态,明显降低中枢性偏瘫患者患侧DVT的发生率,并不增加颅内迟发型出血及再出血的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四通胶囊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下肢骨折手术患者240例.其中80例患者行四通胶囊口服治疗10 d,8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10 d,80例患者纳入空白对照组.定期采用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检查并记录患肢情况.[结果]接受四通胶囊治疗的患者中仅4例发现深静脉血栓,无1例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异常;接受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患者中8例发现深静脉血栓,但因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而停止治疗的患者有11例.空白对照组治疗的患者有28例发现深静脉血栓.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四通胶囊对下肢骨折术后DVT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钙和利伐沙班对老年创伤后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2012年9月至2016年12月老年下肢骨折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76例,电脑随机数字法将其分配成低分子肝素钙组和利伐沙班组,每组患者38例,根据患者体重,低分子肝素钙组予以溶栓剂量q12 h皮下注射进行溶栓治疗,利伐沙班组给予溶栓剂量q12 h口服进行溶栓治疗,连续治疗1 w,比较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变化情况及出血性事件发生率。 结果低分子肝素钙组溶栓有效率为92.105%(35/38),利伐沙班组溶栓有效率为71.053%(27/38),低分子肝素钙组中溶栓有效率高于利伐沙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4,P=0.037);低分子肝素钙和利伐沙班均可降低患者血浆D-dimer(F=10050.7,P<0.001)及FIB水平(F=413.24,P<0.001),低分子肝素钙组患者血浆D-dimer水平均显著低于利伐沙班组(F=53.21,P<0.001);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低分子肝素钙组出血发生率为15.789%(6/38),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为20.053%(8/38),两组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创伤后急性深静脉血栓的老年患者,低分子肝素钙和利伐沙班均可进行有效的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钙的溶栓疗效高于利伐沙班,在安全性方面,利伐沙班并无显著优势。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创伤后急性下肢静脉血栓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手术取栓加药物溶栓与单纯药物溶栓治疗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75例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取栓组与溶栓组;手术取栓组85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的46例,选择于术或介入治疗,术后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采取药物溶栓抗凝治疗90例,仪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肿胀程度及伴随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治疗后1个月,手术取栓组治愈率71.8%(61/85),双下肢周径差手术组由(4.6±1.6)cm下降为(0.8±0.5)cm;溶栓组治愈率38.9%(35/90);双下肢周径差由(4.0±1.9)cm下降为(1.8±1.3)cm.平均随访(28±11)个月,随访率64.6%,治疗后12个月,双下肢周径差手术组下降为(0.4±0.3)cm,溶栓组下降为(0.9±0.7)cm,手术组治愈率86.0%(49/57),溶栓组治愈率53.6%(30/56);手术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手术组的静脉瓣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 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取栓加溶栓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溶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Fogarty导管取栓与药物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03月-2008年01月间治疗的175例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本组应用Fogarty导管取栓85例,其中合并髂总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23例,术后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溶栓抗凝治疗。采取药物溶栓治疗90例,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肢病程及肿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月,双下肢的周径差,手术组由(4.3±1.6)cm下降为(0.8±0.5)cm,溶栓组由(4.0±1.9)cm下降为(1.8±1.3)cm。手术组治愈率71.8%,溶栓组治愈率38.9%,(χ2=5.362,P=0.021)。平均随访(28.5±11.3)个月.随访率70.9%。双下肢周径手术组下降为(0.5±0.2)cm,溶栓组下降为(1.2±0.5)cm。手术组治愈率75.8%,溶栓组治愈率45.9%,(χ2=11.556,P=0.001)。手术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手术组的静脉瓣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急性髂股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Fogaay导管取栓疗效优于药物溶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施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34例,对照组30例,联合治疗组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抗凝治疗,对照组不用。术后2~3周内复查下肢静脉彩超判定有无DVT,术后认真记录骶前引流管引流量及血、尿、痰和大便检查,观察有无出血。结果联合治疗组DVT发生率5.9%,对照组DVT发生率13.3%,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没有发现出血及出血倾向。结论低分子量肝素钙可以降低直肠癌根治术后DVT发生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预防股静脉置管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122例下肢深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59例)。治疗组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5000IU,对照组采取下肢主被动活动等常规预防方法。观察2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治疗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有无变化。结果治疗组有7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有15例出现,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APTT、PT、INR、PLT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股静脉置管术后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阑尾炎合并心血管病患者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围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72例合并心血管病并需服用抗血小板和(或)抗凝药物的阑尾炎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抽取72例单纯阑尾炎无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实验组患者的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于术前7 d调整为低分子肝素,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第3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观察实验组术前、术后血中心肌肌钙蛋白I、B型钠尿肽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第3天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前、术后血中心肌肌钙蛋白I、B型钠尿肽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抗血小板、抗凝药物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患者心肌损伤、心功能等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997年4月-1998年10月选择接受髋、膝周围手术的患者46例均为40岁以上,3个月内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法筛查,双下肢无DVT,随机分成两组。预防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预防DVT,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术后第4-7天行患侧静脉造影,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中8例发生DVT,占34.8%;预防组中1例发生DVT,占4.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科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60例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阿加曲班组和对照组,各组80例。阿加曲班组患者给予阿加曲班注射液和尿激酶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低分子肝素钙合尿激酶治疗,共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阿加曲班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凝血指标(PT、TT和APTT) 及PLT变化均处于正常范围。结论 阿加曲班合尿激酶治疗下肢DVT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安全性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疗效.方法 将9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44例,观察组46例),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自术后当天开始观察,发现腹腔和胃肠引流液中不含血性液时,观察组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100 IU/d,10 d.两组均于PLT>300×10~9/L时开始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7~14d;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s/d,直至PLT恢复正常.术后每周行腹部超声检查1次,连续3周以评价PVT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断流术后PVT发生率(7%)明显低于对照组(27%)(X~2=6.972,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明显低于对照组(32%)(X~2=9.393,P<0.01);观察组术后病死率(2%)明显低于对照组(18%)(X~2=4.748,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18±7)d明显少于对照组(31±12)d(t=6.311,P<0.01);两组外周血PLT计数自术后第1天开始至术后60 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周内凝血酶原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周内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使用抗凝药物引发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对照组0例,观察组2例(X~2=0.558,P>0.05).结论 早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断流术后PVT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