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CD40-CD40L在持续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ersistent ITP)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揭示其在儿童持续性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持续性ITP患儿治疗前后及20例对照组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0-CD40L的表达情况,用ELISA法检测血小板抗体(PAIgG)。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D40和CD40L治疗前后的表达均增高(P<0.01,P<0.05), CD40治疗前高于治疗后(P<0.05),CD40L在两组的表达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0、CD40L的表达与PAIgG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3、0.746,P<0.05)。结论 CD40-CD40L共刺激信号异常可能为儿童持续性ITP发病机制之一,阻断此共刺激途径可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荟  赵鹏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142-143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核细胞CD40/CD40L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45例初发过敏性紫癜患儿(观察组)积极采用综合治疗,同期选择正常健康儿童45例(对照组),采集外周抗凝血进行核细胞CD40/CD40L的表达检测。结果:45例患儿显效42例,无效3例,无死亡患儿,有效率为93.3%。两组CD40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治疗前后对比也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CD40LmRNA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核细胞CD40/CD40L的高表达可扩大B细胞活化的规模,从而导致大量抗体的生成而参与发病,与预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40及CD40配体(CD40L)分子在活跃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上的表达及在SLE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3例初发活跃期及13例复发活跃期SLE患者PBMC表面CD40及CD40L分子的表达.结果初发及复发活跃期SLE患者PBMC表达CD40分子(25.94±10.10)%及(27.34±12.94)%,均较正常对照组(13.99±5.26)%明显升高(P<0.001);初发活跃期SLE患者PBMC表达CD40L分子(1.74±1.66)%较正常对照组(0.91±0.39)%亦明显升高(P<0.05).初发与复发活跃期SLE患者之间比较PBMC表达CD40及CD40L分子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活跃期SLE患者外周血PBMC存在CD40及CD40L分子的异常表达,提示CD40及CD40L分子在SLF患者T、B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及SLE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DCs单抗对大鼠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时CD40/CD40L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大鼠树突状细胞(DCs)单抗单独或与甲泼尼龙(MP)联合应用对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影响,并结合检测大鼠移植肾CD40/CD40L表达水平,探讨其抗排斥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共分为5组,同系移植组,不用药实验对照组;MP治疗组:DCs单抗治疗组;DCs单抗+MP治疗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肾内CD40/CD40L表达,每一样本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定量测定。结果:大鼠DCs单抗单独或与MP联合治疗组受体鼠存活时间较不用药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其中DCs单抗+MP治疗组尤为明显,术后7d,不用药实验对照组移植肾脏组织CD40/CD40L,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DCs单抗+MP治疗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MP组及DCs单抗组(P<0.01),同系移植组表达水平最低。结论:单独应用DCs单抗或与MP联合应用均显著延长大鼠肾移植存活期,干扰CD40/CD40L共刺激通路信号传导可能是其抗排斥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巨噬细胞CD40L表达在腹膜炎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CD40配体(CD40L)表达与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腹膜炎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观察CAPD患者急性腹膜炎时腹透透出液中巨噬细胞CD40L,表达,并与CAPD非腹膜炎患者比较,结果:急性腹膜炎发生时,透出液中表达CD40L阳性巨噬细胞数显著增多。巨噬细胞表达CD40L水平显著增加,与非腹膜炎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急性腹膜炎缓解后,患者透出液中表达CD40L阳性巨噬细胞数及巨噬细胞表达CD40L水平均较发作期显著降低(P<0.05),结论:CAPD腹膜炎时巨噬细胞高表达的CD40L对于限制腹膜炎的发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CD40分子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癌组织中CD40分子的表达与癌发生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Envision法)对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肾细胞癌组织(32例)和癌旁组织(10例)中CD40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并分析CD40分子表达水平与肾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CD40在肾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87.5%,与肾癌癌旁组织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CD40的阳性过度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CD40分子在肾癌中的异常表达可为肾癌的诊断、治疗及指导预后提供实验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肾癌的生物学,尤其是为抑制Fas和TNFR介导的细胞凋亡与基因治疗肾细胞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CD40/CD40L和B7-1/CD28在小鼠叶酸性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D40/CD40L、B7—1/CD28在肾小管间质浸润的免疫活性细胞、损伤的肾组织固有细胞上的表达以及其可能的作用。方法一次性腹腔注射叶酸制作CD1小时鼠叶酸性肾病模型。在第1、2、3、7、14、21天分别处死动物,取其右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取左肾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迹分析;采血检测BUN、Scr。以抗B7—1功能性单克隆抗体(B7-1mAb)联合叶酸应用,观察21d后,采血行BUN、Scr检测,病理图像分析肾病变区域及保护率。结果小鼠在给予叶酸后第1天,CD40、B7-1在肾小管上皮表达上调,并持续至第21天。通过蛋白印迹半定量检测,CD40在各时间点实验组肾组织表达量均增加5倍以上(P均〈0.01),在间质区域浸润的免疫活性细胞上可见CD28和CD40L的表达。经B7-lmAb干预性治疗,小鼠死亡率从47.83%下降到11.01%。P〈0.01;BUN、Scr水平明显降低;肾组织保护率从7.45%上升至66.51%。结论在小鼠叶酸性肾病中.肾组织CD40/CD40L和B7-1/CD28的表达上调并参与了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免疫活性细胞浸润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过程。B7-1mAb干预治疗能减轻上述的肾损害,为肾间质纤维化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AAA)发病与患者血清CD40及其配体(CD40L)浓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30例诊断明确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病例组)与26例健康人群(正常组)进行对照研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CD40和CD40L水平,应用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CD40/CD40L与腹主动脉瘤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血清CD40浓度为(96.20±26.26) ng/L,高于正常组的(76.22±6.39) n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CD40L浓度为(746.20±215.46) ng/L,明显高于正常组的(503.07±75.32) n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AA患者血清CD40和CD40L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提示CD40/CD40L可能参与了AAA的发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阻断OX40/OX40L和CD40/CD154L协同共刺激通路对小鼠胰岛移植物存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以DBA/2小鼠为供者,C57BL/6小鼠为受者,制作胰岛移植模型.受鼠分为4组.(1)对照组,注射IgG; (2)抗OX40组,注射抗OX40L单克隆抗体;(3)抗CD154组,注射抗CD154单克隆抗体;(4)联合治疗组,注射抗OX40L单克隆抗体和抗CD1 54单克隆抗体.记录各组胰岛移植物平均存活时间(MST).将CD154敲除小鼠处死,取其脾脏T淋巴细胞,体外检测活化T淋巴细胞表面OX40的表达;在活化T淋巴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抗OX40L单克隆抗体,体外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对照组胰岛移植物MST为19 d,抗CD154组胰岛移植物MST为48 d(P<0.05);抗OX40组胰岛移植物MST为22 d,与前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胰岛移植物MST> 150 d,高于另外3组(P<0.05).66%的胞表达OX40,较初始T淋巴细胞的表达率高(2%,P<0.05);加入抗OX40L单克隆抗体后,T淋巴细胞增殖受抑制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阻断OX40/OX40L和CD40/CD154L双通路可诱导小鼠胰岛移植物长期存活, 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机制是抑制了T淋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0.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VX2骨肿瘤的免疫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 (HIFU )治疗骨肿瘤前后的免疫学变化。方法 将新西兰大白兔分为HIFU治疗组 (2 3只 )及正常对照组 (10只 ) ,对HIFU治疗组兔建立VX2移植性骨肿瘤模型 ,2周后接受HIFU治疗 ,于不同时间处死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SP70表达的变化 ,并在治疗前后抽血检测CD2 5变化。结果 治疗前肿瘤组织HSP70阳性表达细胞数量少 ,治疗后即刻直到 2 1d一直呈强阳性表达且阳性表达的细胞数明显增加。治疗前CD2 5为 7.83± 2 .0 3与正常兔 13 .18± 3 .4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后增高为 15 .5 5± 2 .69,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HIFU治疗后骨恶性肿瘤组织HSP70、CD2 5的数量增多 ,可递呈特异性抗原给T细胞 ,刺激T细胞增殖 ,提高机体抗肿瘤的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叶氏狼疮方在诱导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耐受中有无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LN患者及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设立4个培养亚组:空白(blank)、植物血凝素(PHA)、狼疮方血清(lupus formula serum,LFS)、PHA+LFS组。双色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及其条件培养后CD3+T细胞表面分子CD28,CD40L,LFA-1a和CTLA-4的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活动性LN组外周血T细胞表面CD28、CD40L、LFA-1a和CTLA-4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上调(P均〈0.01);PHA可诱导健康对照T细胞表面CD28和CD40L表达明显上调(P均〈0.01),但对其CTLA-4和LFA-1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P均〉0.05);而PHA对活动性LN组外周血T细胞表面上述指标表达均有明显上调作用(P均〈0.05);叶氏狼疮方对健康人外周血T细胞表面上述指标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可逆转活动性LN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的CD40L、LFA-1a过度表达(P均〈0.05),对其CD28和CTLA-4过度表达无明显影响(P均〉0.05);且叶氏狼疮方对PHA所诱导的活动性LN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CD28、CD40L和LFA-1a表达增加亦有明显抑制。结论:叶氏狼疮方可能主要通过下调T细胞CD40L和LFA-1a表达水平来诱导LN患者外周T细胞免疫耐受重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不同病程CD40L血清水平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CD40表达的动态变化,旨在探讨CD40L血清水平及单核细胞上CD40的表达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情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分别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ACLF-E)和晚期(ACLF-L)组(2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28例)、肝炎肝硬化(LC)组(13例)及健康对照(HC)组(20例)的PBMCs上CD40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血清中可溶CD40L(即sCD154)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结果与HC组比较,CHB组、LC组、ACLF-E组及ACLF-L组PBMCs的CD40表达水平呈逐渐增加趋势,ACLF-E组增加尤其明显;ACLF-E组中血清可溶性CD40L浓度也明显高于HC组、CHB组、LC组及ACLF-L组;ACLF死亡组病程早期与晚期CD40及CD40L表达的水平均高于存活组。结论血清CD40L浓度及CD40表达与ACLF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血清CD40L水平及PBMC上CD40表达水平可以作为ACLF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HIV和HCV(HIV/HCV)感染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A3G mRNA表达及外周血中内源性干扰素( IFN)-α水平的影响。方法以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HCV单一感染组,43例)、艾滋病患者( HIV单一感染组, CD4+T 淋巴细胞<200个/μL,45例)和HIV/HCV合并感染组( 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45例)为研究对象,并以23名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A3G mRN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血浆中内源性IFN-α的表达量。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HIV单一感染组、HIV/HCV合并感染组、HCV单一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PBMC中A3G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4.89(0.59),4.85(0.71),3.89(1.08)和3.69(0.81)lg拷贝/mL。其中,HIV单一感染组和HIV/HCV合并感染组PBMC中A3G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Z=-6.306和-6.280,P<0.01)和HCV单一感染组(Z=-7.358和-7.275,P<0.01)。 HIV单一感染组、HIV/HCV合并感染组、HCV单一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中 IFN-α表达量分别为2.79(1.25),2.05(1.29),2.32(1.84)和2.16(2.19) pg/mL,其中 HIV 单一感染组血浆中 IFN-α表达量稍高于HIV/HCV合并感染组(Z=-2.332,P<0.05),其他各组血浆中IFN-α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血浆中 IFN-α水平与 A3G mRNA 表达水平未见明显相关性(rs =0.04,P >0.05),A3G mRNA 及 IFN-α表达量与HIV 及 HCV RNA 载量亦无明显相关性(P 值均>0.05)。结论 HIV感染者PBMC高表达A3G,合并HCV感染对艾滋病患者的A3G表达无明显影响;A3G mRNA与IFN-α无明显相关性,且对HIV、HCV RNA载量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PTEN、AKT2和CD14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5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PTEN、AKT2和CD147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蛋白在胃癌中表达的阳性率(58.46%)明显低于相应正常组织(100%)(P〈0.01),其表达水平与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AKT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67.69%)明显高于相应正常组织(26.15%)(P〈0.01),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与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无关(P〉0.05)。CD147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86.15%)明显高于相应正常组织(16.92%)(P〈0.01),其表达水平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与分化程度无关(P〉0.05)。胃癌组织中PTEN和AKT2、PTEN和CD147蛋白表达之间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PTEN的低表达或失表达,可能与AKT2、CD147的异常激活有一定联系,从而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Foxp3表达在白癜风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细胞)与Foxp3基因表达与白癜风发病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以确诊为进展期白癜风且治疗显效的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确诊符合白癜风诊断及疗效标准。以1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对照、白癜风患者治疗前后各自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治疗前后的外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以逆转录聚合酶链扩增方法检测其中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进展期且治疗显效的24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以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总CD4+T细胞中所占比例明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显效的进展期白癜风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中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比治疗也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进展期白癜风患者体内存在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异常,CD4+CD25+Treg细胞的数量的减少和Foxp3表达的降低所造成的CD4+CD25+Treg细胞免疫抑制功能爱损可能是白癜风发病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与关节置换假体植入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及同期无假体植入的关节镜手术患者分为两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术前及术后3 d外周血Treg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关节置换组术前外周血中Treg的水平为(2.99±1.33),术后为(4.66±1.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假体植入组术前为(3.36±1.61),术后为(3.47±1.8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关节置换组与非假体植入组对比,两组间Treg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假体植入体内可使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关节置换假体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与单纯组织感染时的免疫反应不同,T细胞能否成为假体感染的病情进展及疗效评估的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间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156例胃腺癌组织标本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4家族成员CD44s、CD44v5和CD44v6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44s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为50.0%(78/156)和40.3%(63/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4v5和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9.3%(77/156)和63.4%(99/15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7.6%(12/156)和0(均P〈0.05)。3种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两两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在胃癌组织中,CD44s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CD44v5的表达仅与胃癌浸润深度相关;CD44v6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Lauren分型相关。CD44s、CD44v5及CD44v6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5.8%和52.5%(P〈0.05)、38.9%和49.3%(P〉0.05)及26.2%和75.4%(P(0.05),仅CD44v6表达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RR=I.931,95%CI:1.183—3.152)。结论CD44参与胃癌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过程,CD44可能成为胃癌预后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状态患者血压及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就诊的高血压伴焦虑状态患者6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氨氯地平+黛力新)和对照组(氨氯地平),并随访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焦虑量表评分、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焦虑量表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的血压进行两组间比较,实验组血压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黛力新能有效缓解高血压伴焦虑状态患者的焦虑情绪,可协同降压药物提高降压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