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4岁。2017年5月行B超检查发现左侧附件包块,大小约4. 0 cm×3. 0 cm×3. 0 cm,患者无不适,未行治疗。2019年5月7日至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复查B超提示左侧卵巢旁囊性肿块,考虑输卵管系膜囊肿可能,大小约5. 0 cm×4. 0 cm×3. 0 cm。  相似文献   

2.
刘伟  李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1):1836+1851-1836,1851
患者男性,60岁.因"体检发现左下肺占位6个月"入院,患者体检时发现左下肺占位,未行特殊处理,今复查并准备手术切除.胸部CT平扫示左肺下叶近膈顶处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大小约3.7cm×3.4cm×3.3cm,增强扫描呈中等程度强化,边缘可见条索影,诊断:良性病变可能性大,注意复查.3个月后复查无明显变化.术中发现左肺下叶见一大小约3cm×4cm×3cm肿物,质硬,与胸壁无明显粘连,并见瘤蒂与肺组织界限清楚.术后诊断:(左下肺)孤立性纤维瘤.  相似文献   

3.
病例 男,3岁.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小腿疼痛,未予重视;1个月前无意发现左胫骨中段隆起来我院求治.专科查体:左胫骨中段触及大小约2 cm×1.4 cm×1 cm骨性隆起,压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  相似文献   

4.
邱乾德 《放射学实践》2007,22(5):517-517
病例资料 患者,女,20岁.发现下腹部肿块1年,近4个月来下腹出现突发性疼痛3次,每次出现疼痛休息片刻后可缓解.B超发现下腹部一10.0 cm× 8.0 cm×6.0 cm肿块,质硬、固定、无压痛.其他项目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5.
赵碧华  吴朋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0):1691-1691,1706
患者 男性.发现胸壁肿物3年.3年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右侧胸壁针刺样疼痛,间歇性,无放射痛,且发现右胸壁一直径约2cm大小肿物,渐增大,无发热、盗汗.专科检查:气管居中,右胸壁第8、9肋水平可见一约6cm×8cm大小肿物,因患者曾贴膏药,皮肤呈紫红色,皮温不高,质硬,不活动.肺肝浊音界于右侧锁骨中线第五肋间,余无异常发现.  相似文献   

6.
患儿女,4个月.因发现精神不振、头围增大4 d于2011年3月5日就诊.体格检查:头颅增大,头围42 cm,前囟未闭,大小约3 cm×1cm,张力高.双跟呈落日征.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mig征、Brudzinski征均(+),余均阴性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  相似文献   

7.
谢瑜  丁莹莹 《放射学实践》2016,(10):1016-1017
病例资料 病例1,女,28岁,发现右乳肿块2个月.患者于哺乳期发现右乳外下象限肿块,大小约9 cm×7 cm×6 cm,质硬,边界不清,活动欠佳,无皮肤粘连,无红肿及破溃,皮温高于左侧,皮纹发紧,乳头稍内陷,右侧腋窝可触及一大小约3.0 cm×1.5 cm肿块.病例2,女,32岁,发现右乳肿块3个月.患者于哺乳期发现右乳巨大肿块,大小约12 cm×10 cm×8 cm,质硬,活动差,边界不清,与皮肤粘连,乳头凹陷,右侧腋窝可触及多个肿块,大者大小约3.5cm×3.5cm×3.5cm,质硬,活动差,边界不清,与皮肤粘连,部分有融合.  相似文献   

8.
患者 女,28岁.3个月前发现右侧胸壁第3肋间与腋前线交界处,触及一4.5 cm×5.5 cm×3.0 cm大小肿块,轻压痛,局部无红肿,无皮温增高,无皮肤破溃、溢液,无其他不适,未行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9.
患者 男,59岁.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双侧肩胛骨下角区各一肿物.无疼痛及麻木.近3个月肿物进行性增大,7 d前出现局部疼痛.体检:双侧肩胛骨下角区局部皮肤隆起,左侧约为8 cm × 8 cm×6 cm,右侧约为8 cm×7 cm×5 cm,质软,边界清楚,活动度良好,无红肿压痛;双上肢活动无障碍.肩关节前屈和内收时肿块更加明显(图1).  相似文献   

10.
患者 女,25岁,左面颊疼痛3年.患者3年前出现左面颊疼痛,CT检查发现左颞下窝翼内肌处有约3 cm×4 cm肿块,密度基本均匀,与周围肌肉组织分界欠清,颅底骨未见破坏,考虑为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56岁.3年前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及腹部肿块,无心悸、胸痛、浮肿,无腹痛、腹胀、便血、呕吐及排便习惯改变.有高血压病史多年.体检:腹部隆起,脐下可触及一大小约10 cm×9 cm肿块,质硬,无压痛,未与腹壁同定;右下腹可触及一大小约3 cm×4 cm肿块,质硬,表面光滑.双下肢无浮肿.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36岁,务工人员,因发现腹壁包块2个月,包块逐步增大伴疼痛1个月就诊.体检:脐上3 cm中线稍偏左侧皮下可及3 cm×3 cm大小包块,界欠清,质韧,活动度差,无波动感,表面皮肤颜色正常,局部皮肤温度无增高.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3.
患者 女,69岁.偶然发现颈部包块20余天.体检:左胸锁乳突肌中段前缘触及一大小约3 cm×3 cm肿物,呈类圆形,活动度可,质稍韧,边界欠清,与周围组织粘连,轻压痛,无周围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4.
患儿 女,2岁,6个月前患儿家长无意中发现外阴部包块,大小约3 cm×3 cm,当时患儿无腹痛等不适,未予特殊处理.6个月来肿块逐渐增大,遂来本院检查.查体:一般情况可;外阴部可触及一肿块,大小约6 cm×6 cm,活动度差.实验室检查: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 20.48 ng/mL.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和粪常规均正常.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79岁.2008年7月8日因发现右侧胸壁肿块1年余,近3个月增大显著而就诊.体检:右侧胸壁深肌层触及多个肿块,最大约3.6 cm×6.9 cm×5.4 cm,质稍软,边界不清,轻压痛,无红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三维梯度回波磁敏感成像(three-dimensional gradient recalled echo 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3D-GRE SW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ICA)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8例患者均进行常规MRI序列及SWI扫描,其中13例随后进行CT检查.对所获得的SWI原始图像进行12 mm层厚的最小密度投影重组.然后将SWI重组图像、常规MRI图像及CT图像就病灶大小、形态、信号特点、强化情况作比较分析.结果 常规MRI发现33个病灶,病灶直径约0.6~2.8 cm,平均约1.62 cm;SWI发现134个病灶,病灶直径约0.2~2.8 cm,平均约1.43 cm,且可见23个直径>1.2 cm病灶的引流静脉;CT发现12个病灶,漏诊1例,病灶直径约1.2~2.7 cm,平均约1.83 cm.结论 SWI对ICA十分敏感,能发现CT及常规MRI未能发现的病灶,对ICA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31岁.3年前发现右大腿下段一肿物隆起,未予以治疗,3年来肿物大小变化不大.体检:右大腿中下段内侧可触及一约2.0cm×1.0 cm大小的肿物,质略硬,境界不甚清楚,表面光滑,伴深压痛.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MR检查:右大腿内侧中下段皮下可见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大小约1.0cm×1.3 cm×2.2 cm,信号基本均匀,边界清楚,T2WI压脂序列显示更为清晰,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3),诊断为血管瘤.  相似文献   

18.
<正>患者男性,34岁。发现右侧颈部包块3月余,近期自觉包块长大。查体:甲状腺右叶可触及一约6cm×4cm包块,质中,界清,可随吞咽而活动,无压痛。超声检查:甲状腺右侧叶体积增大,形态失常,大小约6. 4cm×4. 0cm×4. 2cm,实质光点分布不均,内可见约4. 3cm×3. 7cm的低回声光团,边界清晰(图1)。CDFI:低回声光团周边及内部均见血流信号显示(图2)。手术中见右侧甲状腺几乎全部被肿瘤所占据,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1岁,于2004年2月CT检查发现腹膜后、肝脏多发病灶周入院.查体一般状况尚好.CT示:肝脏多发低密度影(肝左叶分别有4cm×6cm和3cm×2.5cm占位,肝右后叶一5cm×6cm占位)与肝脏分界清晰,CT值(39.6±5.9)Hu;腹膜后近左肾前方一巨大圆形高密度影,大小红9.2cm×7.0cm,CT值41-52Hu.  相似文献   

20.
腹腔术后遗留纱布团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32岁,2月前剖腹产手术,术后有阵发性下腹痛,无腹块,每日大便2~3次,无黑便.1月前发现下腹部包块,约6 cm×5cm,边光滑,固定,无压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