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估X线"C"型臂引导下盘外注射和CT引导下盘内外联合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疗效差异. 方法 将我院腰椎间盘突出症201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06例,B组95例,分别于X线"C"型臂引导下采用盘外注射法(A组)和CT引导下采用盘内外联合注射法(B组)注入胶原酶. 结果 两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一次穿刺成功率A组为79.3%,B组为9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年,A组获随访99例,B组获随访90例;A、B两组优良率分别为79.8%和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腰痛发生率(82.1%)B组明显高于A组(23.6%),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A组1例剧烈头痛行对症处理外,其余头痛、腰痛病例均未行特殊处理自行缓解. 结论 盘外注射和盘内外联合注射胶原酶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方法,但CT引导下盘内外联合注射法较X线"C"型臂引导下单纯盘外注射法有更大的优越性及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荟萃(Meta)分析定量评价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价值。方法检索Pubmed、OVID、EBSCO外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结合Cochrane协作网推荐内容制定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采用STATA 11.0、Meta-Disc 1.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异质性;计算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计算汇总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SROC)下面积。结果纳入文献10篇,共含病例811例(1 051个椎间盘)。汇总灵敏度、特异度及其各自95%可信区间分别为0.73(0.69~0.76)、0.84(0.81~0.87)。加权SROC曲线下面积为0.839 4。结论对于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CT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准确率,可作为椎间盘突出症重要的临床筛查和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胶原酶溶解术不同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X线"C"型臂引导下盘外注射和CT引导下盘内外联合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疗效差异. 方法 将我院腰椎间盘突出症201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06例,B组95例,分别于X线"C"型臂引导下采用盘外注射法(A组)和CT引导下采用盘内外联合注射法(B组)注入胶原酶. 结果 两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4.
马信龙 《天津医药》2015,43(11):1235-1238
腰椎间盘突出是描述形态学的术语, 具有不同的病理变化、 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笔者提出新的病理分型分为损伤疝出型、 退变突出型、 椎体后缘骨软骨病伴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囊肿 4 种类型。应根据病理变化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超微结构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永发  马信龙  冯世庆  李晖  王沛  白景文 《天津医药》2006,34(6):364-366,T0001,T0002
目的:从超微结构病理角度研究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机制和病理过程。方法:选取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手术标本,依术中所见分为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破碎组)和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组(退变组)。椎间盘标本行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对比研究两组形态学差异。结果:光镜检查见破碎组组织破坏,炎细胞浸润,血管化;退变组纤维环增厚,软骨基质增生。电镜检查破碎组见髓核基质溶解,胶原纤维断裂崩解,细胞破碎、坏死;退变组见相对完整纤维环、髓核结构,胶原纤维致密、增生,细胞合成活跃。结论: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以组织坏死、基质溶解为主的病理过程。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是以增生反应为主反应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白连祥 《河北医药》2011,33(13):1996-1997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最常见病因之一,过去诊断本病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普通X线、脊髓造影。随着CT的普及及对CT认识的提高,CT扫描已成为腰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检查方法。本文将我院CT室确诊的120例腰间盘突出症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2年2月至2004年10月,我院CT室检查确诊120例椎间盘突出症,男74例,女46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45岁。全部病例就诊主诉为腰腿痛,其中96例伴一侧下肢痛,24例伴双侧下肢疼痛或双下肢疼痛交替出现。1.2方法本组CT扫描条件为120 kV,80 mA,3.3 Sec,小野靶重建14~16 cm,矩阵512×512,扫描前常规行腰椎侧位数控定位,常规扫描L3~S1椎间隙,各椎间隙3~4层,扫描平面与椎间隙平行,层厚5 mm,间隔2~3 mm。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符合微创椎间盘切除术适应证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34例,行经Quadrant通道微创椎间盘切除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至开始行走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于术后第1、2、3、6个月随访1次,之后每半年随访1次。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估腰腿痛的程度。末次随访时使用Macnab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75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150 ml,住院时间平均13 d,住院费用平均7430元,手术至开始行走时间平均11 d。随访时间5-53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低于术前(t=4.353、7.865,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低于术后2周(t=6.597,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优20例,良8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2.35%。结论微创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照椎间盘镜手术(MED)与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61例患者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对54例患者采用MED,比较手术的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及手术效果。结果MED组优良率为90.7%,开窗术组优良率为88.5%,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而手术时间[(41±4)min、(74±8)min]、切口大小[(1.6±0.0)cm、(10.8±0.8)cm]、术中出血量[(38±6)ml、(207±40)ml]和卧床时间[(12±5)d、(25±9)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与开窗术相同,但该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不影响腰椎稳定性等优点,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CT与MRI用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LLDH)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FLLDH患者38例,观察经CT和MRI扫描的椎间盘突出阳性节段结果及其影像学特点,对其影像学诊断价值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CT扫描阳性结果为94.74%(36/38),NIRI扫描为100.00%(38/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9,P〉0.05);椎间盘突出节段主要集中在L3-4和L4-5节段,MRI扫描分别占34.21%(13/38)和39.47%(15/38),CT扫描分别占31.58%(12/38)和39.47%(15/38);突出呈丘状22例,半圆形8例,不规则形和三角型各3例;椎间孔内侧型4例,椎间孔外侧型18例,混合型14例;突出程度〈3mm者13例,4~7mm者20例,7mm以上者5例。结论CT与MRI检查均能够准确诊断FLLDH,对判断FLLDH及其位置、程度和指导临床及时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分析该院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手术治疗LDH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6例中有35例获随访,平均1.2年,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27例,良6例,可2例,差无,优良率为94.3%。结论术前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资料以提高定位诊断的准确性,手术治疗应根据具体病例的病理解剖学特点选择最为安全、有效的个体化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技术。方法:用硬膜外胶原酶介入溶核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与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直腿抬高试验与视觉模拟评分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硬膜外胶原酶溶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损伤范围小,病人痛苦小,手术成功率高,可降低病人手术费用,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术( Mini-TLIF)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月因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手术治疗的4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行Mini-TLIF术20例,B组行开放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Open-TLIF)27例。观察两组手术一般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腰痛和腿痛视觉分析量表( visual analog scale, VAS)、Oswestry功能残损量表(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结果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少、住院时间和恢复时间短、住院费用高( P<0.05)。两组末次随访腰、腿痛VAS和O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腰痛、腿痛VAS、ODI评分和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ni-TLIF术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且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态干扰电结合超短波综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干扰电结合超短波治疗)和对照组(牵引、超短波治疗),每组50例,记录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下腰痛的JOA评分及治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结果 两组患者经康复治疗后,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治疗组治愈率、总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干扰电结合超短波综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通络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通络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48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通络汤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各组均通过手术建立大鼠自体尾髓核移植所致机械性压迫髓核突出动物模型。热板法测定痛阈,玻片法测定凝血时间,血液流变仪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酶免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取神经根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 大鼠腰突症模型建立后痛阈降低,凝血时间缩短,血液黏度增大,血清NO、NOS、TNF-α、PGE2含量升高,神经根组织出现炎性浸润。通络汤可显著改善这些症状,表现为提高痛阈,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清中炎症因子NO、NOS、TNF-α、PGE2的产生,减少神经根组织炎性浸润的产生。结论 通络汤能够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症状,这可能与减轻神经根组织的充血、水肿、炎症反应,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延长凝血时间,改善血液循环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选择椎间盘破裂并游离进入椎管内的17例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马尾神经损伤症状,观察其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行手术治疗。结果17例患者均得到诊断,手术效果满意。随访1~9年,腰腿剧痛与马尾神经损伤症状基本消失。结论根据有慢性腰腿痛病史、再度外伤后症状加剧、强迫体位、直腿抬高<30°、屈颈试验阳性以及马尾神经损伤症状,再结合MRI或CT即可对该病作出确诊。并认为MRI是诊断该病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治疗提倡早期手术,根据游离物在椎管内的位置选用对腰椎稳定性破坏低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医用几丁糖预防椎间盘术后瘢痕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9月~2003年3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规手术患者72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几丁糖加游离脂肪片覆盖硬膜外。B对照组:硬膜囊外残余脂肪覆盖。术后进行功能评定及MRI检查。结果获12~36个月的随访,平均22个月,A组MRI显示硬膜外有明显间隙,优良率97.2%,B组MRI显示硬膜外无间隙,优良率83.3%。结论医用几丁糖对腰椎间盘术后硬膜外瘢痕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结合游离脂肪在后方的遮挡作用,从而更有效地预防腰椎间盘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减少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1995年至1999年,作者应用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0例,其中200例运用现代康复医学的观点与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的康复治疗。结果 痊愈37例,显效106例,好转4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达95.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比单一治疗方法佳,几者有协同作用。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髓核切吸术和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腰椎间盘髓核切吸术,实验组采用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评分。结果实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略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优于腰椎间盘髓核切吸术,两种方法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得到提高,臭氧注射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及疗效。方法 2007年9月至2012年4月,对本院44例腰椎滑脱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应用后路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分别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比较不同手术的时间、出血量术后及随访时疗效。摘除椎间隙44个,融合节段44个。滑脱主要部位为L4、5和(或)L5S1,滑脱度为Ⅰ~Ⅱ度。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复查X线片,无断钉、断棒及松动现象,优良4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0.9%。结论腰椎滑脱并腰椎间盘突出症,宜选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和(或)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