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移植时供肝耐受无心跳热缺血的安全时限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时供肝耐受无心跳热缺血损伤的安全时限。方法 建立广西巴马小型猪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并按移植前供肝经历心脏停搏时间0、30、45、60min分为4组,观测肝移植后各组一周存活率、肝功能、肝脏病理和肝脏能量代谢以及术中肝脏复流后微循环改变。结果上述各组术后一周存活率分别为:100%(5/5)、100%(5/5)、60%(3/5)、20%(1/5)。肝脏能量代谢等指标的改变在供肝无心跳热缺血时间30min前是可逆的,随心跳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远渐向不可逆演变。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巴马小型猪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时供肝耐受无心跳热缺血损伤的安全时限约为30min。  相似文献   

2.
无心跳供肝大鼠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操作技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一个稳定的无心跳供肝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在Kamada"二袖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根据供肝获取前经历无心跳热缺血时间不同分为10min(R10组)、20min(R20组)和30min(R30组)3组,比较各组术后1周大鼠存活率。结果供体手术时间约30min(不含热缺血时间)。供肝冷保存时间均为1h。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12~22min(平均15min),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套管分别约需2min和1min。无肝期时间14~24min(平均19min),受体总手术时间50~65min(平均60min)。大鼠术后24h内死亡视为手术失败,共计12例死亡。R10组、R20组和R30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5%(19/20)、80%(16/20)和65%(13/20),术后1周生存率分别为95%(18/19)、81%(13/16)和54%(7/13)。结论在Kamada"二袖套法"基础上进行改良的大鼠无心跳供肝肝移植模型能很好地模拟临床无心跳供肝肝移植。大鼠肝脏能耐受30min以内的热缺血时间,移植术后短期存活结果满意,长期存活率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降低无心跳尸体供体肝移植术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的方法,进而减少再移植率,提高长期生存质量.方法 针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在热、冷缺血状态下胆道微循环中可能存在的微血栓形成,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以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实施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病人112例为实验组;以1999年7月至2005年12月完成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22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在供肝切取冷灌注时及供肝修整完毕后两次应用尿激酶灌洗供肝动脉系统.比较两组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220例中13例受体术后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5.9%,发生时间为术后3~11个月;实验组112例中2例分别在术后3、6个月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1.8%.结论 (1)无心跳尸体供肝存在较高的肝内胆道缺血型病变发生率和再移植率.(2)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常规采用尿激酶两次灌洗方案能有效降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降低无心跳尸体供体肝移植术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的方法,进而减少再移植率,提高长期生存质量.方法 针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在热、冷缺血状态下胆道微循环中可能存在的微血栓形成,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以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实施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病人112例为实验组;以1999年7月至2005年12月完成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22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在供肝切取冷灌注时及供肝修整完毕后两次应用尿激酶灌洗供肝动脉系统.比较两组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220例中13例受体术后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5.9%,发生时间为术后3~11个月;实验组112例中2例分别在术后3、6个月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1.8%.结论 (1)无心跳尸体供肝存在较高的肝内胆道缺血型病变发生率和再移植率.(2)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常规采用尿激酶两次灌洗方案能有效降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降低无心跳尸体供体肝移植术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的方法,进而减少再移植率,提高长期生存质量.方法 针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在热、冷缺血状态下胆道微循环中可能存在的微血栓形成,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以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实施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病人112例为实验组;以1999年7月至2005年12月完成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22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在供肝切取冷灌注时及供肝修整完毕后两次应用尿激酶灌洗供肝动脉系统.比较两组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220例中13例受体术后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5.9%,发生时间为术后3~11个月;实验组112例中2例分别在术后3、6个月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1.8%.结论 (1)无心跳尸体供肝存在较高的肝内胆道缺血型病变发生率和再移植率.(2)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常规采用尿激酶两次灌洗方案能有效降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降低无心跳尸体供体肝移植术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的方法,进而减少再移植率,提高长期生存质量.方法 针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在热、冷缺血状态下胆道微循环中可能存在的微血栓形成,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以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实施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病人112例为实验组;以1999年7月至2005年12月完成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22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在供肝切取冷灌注时及供肝修整完毕后两次应用尿激酶灌洗供肝动脉系统.比较两组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220例中13例受体术后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5.9%,发生时间为术后3~11个月;实验组112例中2例分别在术后3、6个月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1.8%.结论 (1)无心跳尸体供肝存在较高的肝内胆道缺血型病变发生率和再移植率.(2)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常规采用尿激酶两次灌洗方案能有效降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降低无心跳尸体供体肝移植术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的方法,进而减少再移植率,提高长期生存质量.方法 针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在热、冷缺血状态下胆道微循环中可能存在的微血栓形成,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以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实施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病人112例为实验组;以1999年7月至2005年12月完成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22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在供肝切取冷灌注时及供肝修整完毕后两次应用尿激酶灌洗供肝动脉系统.比较两组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220例中13例受体术后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5.9%,发生时间为术后3~11个月;实验组112例中2例分别在术后3、6个月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1.8%.结论 (1)无心跳尸体供肝存在较高的肝内胆道缺血型病变发生率和再移植率.(2)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常规采用尿激酶两次灌洗方案能有效降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降低无心跳尸体供体肝移植术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的方法,进而减少再移植率,提高长期生存质量.方法 针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在热、冷缺血状态下胆道微循环中可能存在的微血栓形成,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以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实施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病人112例为实验组;以1999年7月至2005年12月完成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22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在供肝切取冷灌注时及供肝修整完毕后两次应用尿激酶灌洗供肝动脉系统.比较两组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220例中13例受体术后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5.9%,发生时间为术后3~11个月;实验组112例中2例分别在术后3、6个月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1.8%.结论 (1)无心跳尸体供肝存在较高的肝内胆道缺血型病变发生率和再移植率.(2)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常规采用尿激酶两次灌洗方案能有效降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降低无心跳尸体供体肝移植术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的方法,进而减少再移植率,提高长期生存质量.方法 针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在热、冷缺血状态下胆道微循环中可能存在的微血栓形成,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以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实施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病人112例为实验组;以1999年7月至2005年12月完成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22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在供肝切取冷灌注时及供肝修整完毕后两次应用尿激酶灌洗供肝动脉系统.比较两组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220例中13例受体术后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5.9%,发生时间为术后3~11个月;实验组112例中2例分别在术后3、6个月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1.8%.结论 (1)无心跳尸体供肝存在较高的肝内胆道缺血型病变发生率和再移植率.(2)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常规采用尿激酶两次灌洗方案能有效降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降低无心跳尸体供体肝移植术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的方法,进而减少再移植率,提高长期生存质量.方法 针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在热、冷缺血状态下胆道微循环中可能存在的微血栓形成,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以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实施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病人112例为实验组;以1999年7月至2005年12月完成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22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在供肝切取冷灌注时及供肝修整完毕后两次应用尿激酶灌洗供肝动脉系统.比较两组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220例中13例受体术后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5.9%,发生时间为术后3~11个月;实验组112例中2例分别在术后3、6个月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1.8%.结论 (1)无心跳尸体供肝存在较高的肝内胆道缺血型病变发生率和再移植率.(2)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常规采用尿激酶两次灌洗方案能有效降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降低无心跳尸体供体肝移植术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的方法,进而减少再移植率,提高长期生存质量.方法 针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在热、冷缺血状态下胆道微循环中可能存在的微血栓形成,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以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实施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病人112例为实验组;以1999年7月至2005年12月完成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22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在供肝切取冷灌注时及供肝修整完毕后两次应用尿激酶灌洗供肝动脉系统.比较两组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220例中13例受体术后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5.9%,发生时间为术后3~11个月;实验组112例中2例分别在术后3、6个月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1.8%.结论 (1)无心跳尸体供肝存在较高的肝内胆道缺血型病变发生率和再移植率.(2)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常规采用尿激酶两次灌洗方案能有效降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降低无心跳尸体供体肝移植术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的方法,进而减少再移植率,提高长期生存质量.方法 针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在热、冷缺血状态下胆道微循环中可能存在的微血栓形成,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以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实施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病人112例为实验组;以1999年7月至2005年12月完成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22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在供肝切取冷灌注时及供肝修整完毕后两次应用尿激酶灌洗供肝动脉系统.比较两组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220例中13例受体术后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5.9%,发生时间为术后3~11个月;实验组112例中2例分别在术后3、6个月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1.8%.结论 (1)无心跳尸体供肝存在较高的肝内胆道缺血型病变发生率和再移植率.(2)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常规采用尿激酶两次灌洗方案能有效降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降低无心跳尸体供体肝移植术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的方法,进而减少再移植率,提高长期生存质量.方法 针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在热、冷缺血状态下胆道微循环中可能存在的微血栓形成,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以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实施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病人112例为实验组;以1999年7月至2005年12月完成并存活超过1年的肝脏移植22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在供肝切取冷灌注时及供肝修整完毕后两次应用尿激酶灌洗供肝动脉系统.比较两组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220例中13例受体术后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5.9%,发生时间为术后3~11个月;实验组112例中2例分别在术后3、6个月发生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发生率1.8%.结论 (1)无心跳尸体供肝存在较高的肝内胆道缺血型病变发生率和再移植率.(2)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常规采用尿激酶两次灌洗方案能有效降低肝内缺血型胆道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内弥漫性胆管狭窄的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器官移植中心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21例肝移植术后肝内胆管弥漫性及肝内外多发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自2006年1月开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尿激酶灌注无心跳尸体供肝,预防肝内弥漫性胆管狭窄的发生.结果 21例患者中16例行再次肝脏移植,其余5例患者在等待供肝过程中因肝功能衰竭死亡.16例再次肝移植患者中14例治愈,患者健康状况良好,肝功能正常,2例死于围手术期真菌感染.尿激酶灌注组肝内弥漫性胆管狭窄的发生率1.4%,非尿激酶灌注组肝内弥漫性胆管狭窄的发生率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8,P<0.05).结论 再次肝移植是治疗难治性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对无心跳尸体供肝常规采用尿激酶两次灌洗方案能有效降低肝内胆管弥漫性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供肝短缺是制约其临床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劈离式肝移植是将完整的供肝分割成2个或2个以上的解剖功能单位,分别移植给不同的受者的手术,目前已成为解决供肝短缺问题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我国供肝多来源于无心跳的尸体,多采用体外劈离方式.2011年12月,我院采用改良的原位供肝劈离方式行肝移植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前 ,供肝的缺乏是限制临床肝移植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随着肝外科手术的不断完善 ,人们开展了活体部分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等方法来扩大供肝的来源。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解决供肝缺乏问题的肝移植术式——多米诺肝移植 (Domino liver transplantation,DLT) ,也称为连续性肝移植 (Sequential liver transplantation) ,现作一简介。1 概况多米诺肝移植是指第一位肝移植受者所要切除的肝脏同时再作为供肝移植给其他患者 ,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连续地进行移植。 1995年葡萄牙首先实施了首例尸体供肝的DLT,一例家族性淀粉样多神经病变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肝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DCD供肝肝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原发病不同将182例受者分为良性组(135例)及肝细胞癌(肝癌)组(47例)。比较两组受者围手术期情况及1年、3年存活率;总结受者的临床预后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移植物早期功能障碍(EAD)、血管并发症、急性肾损伤(AKI)、肺部感染、急性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及胆道并发症。结果两组受者的无肝期、手术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82例受者的1年人、移植物存活率均为93.1%,3年人、移植物存活率均为84.9%。良性组受者的1年和3年存活率分别为92.5%和88.1%,肝癌组受者的1年存活率及无病存活率分别为95%和91%,3年存活率为78%。两组受者的总体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9)。术后并发症包括胆道并发症26例,血管并发症14例,AKI 34例,肺部感染22例,急性排斥反应11例,EAD11例,CMV感染10例,其中放置T管者的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比未放置T管者明显降低(8%比19%,P0.05)。结论 DCD供肝肝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肝病及肝癌的良好手段,术后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1 供肝需求的增加促使活体肝移植技术更趋发展和成熟  据美国最近报道 ,等候肝移植的病人已超过 145 0 0例 ,而至 1999年 ,全美共完成肝移植术仅 45 0 0例 ,可见肝移植术在供求之间的差距很大 ;1998年就已有 140 0人在等待肝移植中死亡。欧洲国家每年肝移植例数从 1986年的5 48例 /年 ,增加至 1996年的 3173例 /年。比利时的一组同期 (1993~ 1997)活体肝与尸体肝的等候病人病死率的比较 ,前者为 2 0 % ,而后者为 14 5 %。香港地区每年等待肝移植者约 10 0例左右 ,而尸体供肝仅有 10例左右。因此 ,每年约 90 %的病人无望等到供肝 ,这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供肝脂肪变性的程度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2月进行肝移植患者90例,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A组(无脂肪变性供肝),不同程度脂肪变性供肝B组(脂肪变30%﹚、C组(脂肪变30%~60%)、D组(脂肪变60%),对四个小组的术后不同时间的肝功能情况、术后并发症、1年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 D组近期肝功能恢复明显慢于其他组,术后并发症D组明显高于其他组,1年存活率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供肝均可以运用于肝移植手术,中至重度的脂肪变性供肝肝功能恢复慢。  相似文献   

20.
大鼠心跳停搏供肝在原位肝移植术中损伤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预防和减轻大鼠心跳停搏供肝在原位肝移植术中的损伤,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心跳停搏热缺血30min(N-30)和45min(N-45)两组;,每组分别行原位肝移植术30只次。同时,根据是否对供体手术方法进行改进又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结果:(1)常规组和改良组的冷缺血时间分别为(70.04±1.48)和(70.36±1.42)min(P>0.05),无肝期均为(16.40±0.73)min,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均为(22.75±1.16)min,受体手术时间均为(90.58±3.76)min。(2)N-30和N-45常规组分别有5和9只受体术后死于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而改良组仅为1和2只(40%∶12%,P<0.05);(3)N-30和N-45组因术中分别出现供肝损伤致再灌注后供肝大量渗血、无肝期过长、切除受体肝脏时麻醉过深,而各有5和7,2和1,2和2只受体术后死亡。(4)N-30和N-45组术后1周存活率分别为50%和30%(P<0.05)。结论:预防心跳停搏供肝游离时损伤、供肝再灌注后渗血、无肝期过长和切除受体肝脏时麻醉过深是大鼠心跳停搏供肝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