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左心结构和功能,探讨直接PCI对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发病12-24h的未接受静脉溶栓的61例AMI患者,在发病24h之内行直接PCI术患者31例作为治疗组,未行直接PCI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于心肌梗死后第1个月豚第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整体室壁运动指数(GWMI)和局部室壁运动指数(RWMI)、左心室和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及射血分数(EF)。结果 以上各项指标在第1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在第6个月时治疗组GWMI及RWMI较急性期有明显的改善(P<0.01);对照组的室壁运动则无明显改善(P>0.05);第6个月治疗组室壁运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0。心肌梗死后第1个月与第6个月自身比较:治疗组LVEDVI及LVESVI无明显增加(P>0.05),但EF明显提高(P<0.01);而对照组LVEDVI及LVESVI均增加(P<0.05),EF值无明显改变(P>0.05)。第6个月后治疗组LVEDVI及LVESVI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而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AMI后对于未能溶栓的病例行直接PCI术治疗能抑制心室扩张,改善左心室重塑,而超声心动图评价AMI直接PCI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小剂量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 AMI患者84例,按梗死部位分为前壁心肌梗死组(43例)和下壁心肌梗死组(41例),两组患者再随机分为螺内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于发病后1周、3个月和6个月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观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结果 前壁心肌梗死组:6个月时螺内酯组LVEDD、LVESD、LVEDVI和LVESVI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而LVEF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下壁心肌梗死组:两组在治疗6个月时上述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小剂量螺内酯,可进一步防止前壁AMI患者左心室重塑的发生,对下壁AMI患者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 T‐proBN P )、基质金属蛋白酶‐9(M M P‐9)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早期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根据PCI术后4周时92例AMI患者左心室容积增加率的不同,将其分为左室重构组,非左室重构组,并设稳定性冠心病对照组。比较患者NT‐proBNP、MMP‐9水平及其与PCI术后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LVESV)和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 LVESVI)、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等的关系。【结果】AMI患者PCI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和MMP‐9水平较稳定型冠心病对照组明显升高;左室重构组血浆 NT‐proB‐NP、MMP‐9水平持续增高,与非左室重构组在PCI术后7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血浆NT‐proB‐NP、MMP‐9水平与LVEDV均呈明显正相关( P <0.01),与LVEF均呈明显负相关( P <0.05)。【结论】AMI患者血浆NT‐proBNP、MMP‐9水平与左室重构指标有相关性,可作为AMI早期左室重构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Q波型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重塑(LVRM)和左心室收缩功能(LVSF)。方法:将14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溶栓组和非溶栓组。采用Doppler超声心动图仪进行监测。结果:140例AMI患者LVRM总发生率为42.1%。溶栓组LVRM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P<0.05)。LVRM对LVSF产生明显影响。溶栓再通组LVRM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P<0.01),且LVSF明显得到改善(P<0.01)。结论:AMI患者的LVRM发生率高,对LVSF有明显的影响。早期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能减少LVRM发生,改善LVSF。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高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介入干预对心肌纤维化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因STEMI入院治疗、年龄≥70岁的86例患者根据是否行早期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分为PCI组和保守治疗组;随访6个月,观察就诊时及STEMI后第7天、3个月、6个月血液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透明质酸酶(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结束PCI组和保守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1.9%和18.8%(P〉0.05);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NT-ProBNP、PⅢNP、LN水平较心绞痛组明显增高(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增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P〈0.05)。PCI组NT-proBNP水平于STEMI后3个月和6个月较保守治疗组明显减低(P〈0.05):PⅢNP和LN水平在STEMI后6个月明显减低(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在STEMI后6个月较保守治疗组明显减小(P〈0.05),而LVEF明显增高(P〈0.05)。6个月时PCI组室壁运动指数明显小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 高龄STEMI忠者早期介入干预可减缓心室重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比直接和延迟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8例AMI患者,62例发病3~6h患者先给予溶栓治疗,然后在溶栓后3~24h内行冠脉造影检查。其中49例患者于7~10d行延迟PCI术(延迟组);另外59例患者于6~12h直接行PCI治疗(直接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对比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收缩末容量指数、舒张末容量指数以及室壁运动积分指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收缩末容量指数、舒张末容量指数以及室壁运动积分指数相比统计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MI患者就诊于没有PCI治疗的基层医院或者PCI治疗受限时,可以先给予溶栓治疗,后选择到有条件行PCI治疗的医院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7.
溶栓前肝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尿激酶(UK)溶栓前使用肝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早期肝素组在UK溶栓之前静注肝素,对照组在UK使用前不应用肝素。超声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和容量(ESV)、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容量(EDV),计算左室射血分数(EF)和室壁阶段运动积分(RWMI),比较2组的左室重构情况。结果:早期肝素组的ESV和ED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55或P<0.01),RWMI低于对照组(P<0.05),EF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肝素组的下壁梗死组ESV、EDV、RWMI和EF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前壁梗死组的ESV、EDV、RWMI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EF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肝素辅助溶栓治疗,可改善左室重构,提高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8.
MR测量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质量及其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肥厚性心肌(HCM)病患者左心室质量的相关因子.方法 对22例HCM和20名正常志愿者行心脏电影MR及延迟增强扫描,以Segment软件计算左心室功能参数及延迟强化参数,对左心室质量指数与其他参数行单元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HCM患者的左心室质量指数远大于正常人(P均<0.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M患者的最大室壁厚度与左心室质量指数相关(β=7.53,P=0.02);在收缩功能保持的HCM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β=3.68,P=0.004)及最大室壁厚度(β=5.16,P=0.008)相关.结论 最大室壁厚度是预测HCM患者各期别左心室质量的有效参数.对于收缩功能保持的HCM患者,估测其左心室质量的最佳参数为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和最大室壁厚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心电图某些指标与临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将住院的629例AMI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I组),无LVH组(Ⅱ组)和血压正常组(Ⅲ组)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分析3组心电图特征与临床高危特点。结果:I组心电图指标Ptfv1(心房张末电势)异常,∑ST段抬高振幅,ST段抬高导联数,对应性导联ST段压低振幅,QTc间期延长和室性心律失常及前壁或复合前壁AMI发生率明显增高,与Ⅱ、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临床并发泵衰竭AMI扩展和住院期间病死率与Ⅱ、Ⅲ组比较也明显增多(P<0.05,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LVH患者多项心电图指标异常则其临床近期预后险恶,应积极采取综合措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延迟PCI对左心室重构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3例静脉溶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延迟PCI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在发病2周、12周和24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和计算室壁运动指数。结果两组相比较,在发病2周时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室壁运动指数无显著差异,在12周和24周时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室壁运动指数均具有显著差异,延迟PCI组心功能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结论延迟PCI能够延缓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够及时准确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形态和运动的动态变化,成为临床医生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ST段下降程度与慢性期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将再灌注治疗后30分钟的ST段高度持续下降超过或等于再灌注治疗前最大ST段高度50%的病例作为ST段下降组(31例),未达到50%的病例作为ST段抬高组(30例),根据左室造影对两组间急性期和慢性期梗死局部室壁运动,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再灌注治疗前ST段高度,侧支循环形成及梗死前有无心绞痛未见明显差异。发病到开始再灌注治疗的时间ST段下降组明显短于ST段抬高组,梗死局部室壁运动指数(SD/chord)在急性期和慢性期有明显改善(P<0.01),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无扩大,左室射血分数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明显增加(P<0.01),ST段抬高组,SD/chord在急性期和慢性期未见明显改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呈现显著扩大(P<0.01),左室射血分数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无明显改善,CK最高值,ST段抬高组明显高于ST 段下降组(P<0.01),再灌注治疗过程中ST段再度抬高的出现率,ST段抬高组明显高于ST段下降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ST段下降程度可以作为判断晚期功能改善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超声心动图观察早期再灌注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室壁瘤形成的阻抑效应和心脏收缩功能改善作用。方法 发病 12h以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室壁瘤形成患者 98例,随机分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组(36例)、溶栓组(31)例和常规药物治疗组(31例),三组患者均在治疗后 2周、12周、24周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EDV),并以体表面积校正为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同时测左室射血分数 (LVEF)、局部室壁运动指数 (RWMI)、左室质量(LVM),后者与体表面积相除得到左室质量指数(LVMI),评价LVESVI、LVEDVI和心室收缩功能改善状况。结果 治疗后 2周,PCI组和溶栓组各参数优于药物治疗组,治疗后 12周,PCI组LVESVI、LVEDVI低于溶栓组(均P<0. 05),溶栓组各参数优于药物治疗组(均P<0. 05)。PCI组和溶栓组各参数自身前后比较明显改善(均P<0. 05),LVEF较 2周时显著增高(P<0. 05)。治疗后 24周,PCI组LVEDVI、LVESVI仍低于溶栓组(P<0. 05),PCI组和溶栓组各参数均优于药物治疗组 (均P<0. 05),PCI组LVESVI、LVEDVI、RWMI较 2周、12周均减小(均P<0. 05),LVEF较 2周、12周显著增高(均P<0. 05);溶栓组各时段比较与PCI组大致相同。结论 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浆IL-8浓度水平变化结合同时导管法左心室造影(LVG)心室容积、压力及形态的变化,探讨IL-8在AMI后急性室壁瘤(LVA)形成患者血浆中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其与LVA形成和心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 将首次前壁AMI患者62例根据入院即刻LVG结果分为LVA形成组(29例)和无LVA组(33例).均于发病后6、12、18、24、48、72 h采血检测IL-8.于PCI完成后即刻及6个月复查时行LVG,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记分(WMS)、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随访6个月内主要恶性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 ①wA形成组自AMI发作至再灌注时间较无LVA组明显延长(t=2.35,P<0.05),同时Killip Ⅲ级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无LVA组(χ2=12.63,P<0.05).②LVA形成组血浆IL-8峰值浓度明显高于无LVA组[(0.64±0.08)μg/L与(0.53 ±0.09)μg/L,t=2.17,P<0.05],同时峰值时间显著早于无LVA组[(8.12±2.01)h与(10.5±2.65)h,t=2.42,P<0.05].③PCI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时,无LVA组LVEF、LVESVI、LVEDVI、WMS和LVEDP各参数均优于有LVA形成组[t值分别为2.57,2.02,2.32,2.43,1.99;2.55,2.41,2.22,2.17,2.62,P均<0.05).④LVA形成组患者在6个月随访期间梗死后心绞痛、NYHAI≥3级心力衰竭发生率及随访期间病死率明显高于无LVA组患者[(18.51%与3.03%,χ2=14.92;40.74%与18.18%,χ2:23.27;17.24%与3.03%,χ2=16.01;P均<0.05).结论 血浆IL-8水平在AMI后LVA形成患者中明显高于无LVA者,且与左心室重构程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密切相关,提示心肌血管免疫炎症递质IL-8的过度激活参与了AMI后LVA的形成过程,并影响着AMI后左心室重构和LVA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养心通脉方干预对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心功能及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行PCI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养心通脉方加西医治疗,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4周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患者室壁节段运动计分指数(WMSI),并按纽约心脏协会(NYHA)进行心功能分级,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BNP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LVESV、LVEDV、LVDd、LVEF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WMSI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YHAⅠ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心通脉方的干预能明显改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功能,并降低血浆BNP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评价不同病因宽QRS波左心室节段应变与容积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8例正常健康人、8例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及11例安置起搏器患者分别采集心脏三维容积灰阶图像和组织多普勒二维图像,并应用QLAB分析软件,自动计算左心室17个节段容积和室壁心肌应变值。结果 正常组(除前壁心尖段和后壁基底段,11%节段P〉0.05)和右束支阻滞组(除室间隔基底段、前壁心尖段和后壁中段,22%节段P〉0.05)各节段心肌容积与应变呈负相关(P(0.05),其回归方程中截距依节段递减(基底段〉中段〉心尖段);左束支阻滞组各节段心肌容积与应变的相关性差(P〉0.05),室间隔最明显;起搏器组大部分节段应变与容积无良好相关性(前壁51%节段及后壁36%节段P〉0.05),前壁最明显。结论 右束支阻滞组左心室心肌收缩运动协调,左束支阻滞组、宽QRS波和窄QRS波起搏组心肌收缩运动不协调,导致节段容积呈不规则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PW-DTI)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右室壁运动和左右室运动协调性的改变。 方法 首次AMI患者43例(前壁组23例,下壁组20例),于发病1周时行PW-DTI检测。测定三尖瓣外环Vs、Ve、Va;主、肺动脉电机械时间Q-Ao,Q-pul及IMD;二、三尖瓣外环电机械时间mQ-SO,tQ-SO及△Q-so。对照组19例行同样检测。 结果 前壁、下壁组三尖瓣外环Vs较对照组降低(P分别〈0.05和0.01),下壁组三尖瓣外环Q-so较对照组与前壁组延长(P〈0.05),下壁组△Q-So较对照组和前壁组减小(P〈0.05和0.01)。 结论 前壁、下壁心肌梗死均可致右室壁运动幅度降低,且可致左右室运动协调性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再灌注治疗对前壁或非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再灌注治疗的方式,分为择期PCI治疗组(PCI组)101例及溶栓组(对照组)9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并对存活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住院期间对照组病死率明显高于PCI组,住院期间PCI组的心功能改善不明显,随访期PCI组远期左室功能改善明显。其中前壁AMI患者对照组死亡率和MACE数目均明显高于PCI组(P〈0.05)。结论:择期PCI治疗可以改善AMI患者的左心室功能,降低远期MACE的发生率,明显改善前壁AMI患者的远期预后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素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左室重构的关系,以探讨脑钠素预测心肌梗死预后的可能机制。方法:2003-01/07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心脏监护病房住院的首次AMI患者185例。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10例为AMI组,男78例,女32例。选择同期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5例作为对照组,男18例,女7例。所有患者于AMI急性期测定血浆脑钠素浓度,并于取血后24h内以及3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3个月内左心室容积指标变化将AMI患者分为左心室重构组和非重构组。对比各自的心动超声指标,观察心室重构组与非重构组患者的血浆脑钠素浓度差异。结果:AMI组患者血浆脑钠素浓度[(416.7&;#177;208.0)ng/L]明显高于对照组对[(61.8&;#177;34.1)ng/L](t=2.9,P&;lt;0.01)。重构组血浆脑钠素浓度[(466.3&;#177;211.2)ng/L]明显高于非重构组对[(301.5&;#177;198.7)ng/L](t=2.91,P&;lt;0.05);而且重构组急性期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明显高于非重构组(t=3.32,P&;lt;0.01);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重构组(t=3.01,P&;lt;0.05):血浆脑钠素浓度与恢复期左室容积指数呈正相关(r=0.35,P&;lt;0.01)。结论:AMI急性期血浆脑钠素浓度显著升高,且与AMI后心室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超声技术评价急性心肌缺血激光打孔与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缓释联合应用后心脏局部和整体功能的变化。方法:18条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三组:即急性心肌缺血组(AMI组),激光打孔组(TMLR组)和激光打孔联合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组(bFGF-FG组),所有实验犬均结扎左前降支中段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TMLR组和bFGF-FG组在冠状结扎后30分钟于缺血区心肌用KTP激光打孔(TMLR),bFGF-FG组并于打孔的心肌隧道内埋植碱性纤维生长因子缓释栓(bFGF-FG)。术后2个月用二维,M型及多普勒组织成像(DTI)等超声左室乳头肌水平前壁及前间壁厚度(TLVAW,TAIVS)增厚度(△T%)及前壁运动幅度(MA),左室短轴缩短率(FS),面积缩小分数(FAC),射血分数(EF),每搏量(SV)和心输出量(CO),在AMI,TMLR和bFGF-FG三组依次增大,其中TMLR组MA和EF与AMI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bFGF-FG组TVAW,△T%,MA,FAC,EF,SV和CO和AMI组之间以及TLVAW,MA,SV和EF与TMLR组之间的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余参数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室壁运动记分指数(WMSI)在AMI,TMLR和bFGF-FG三组依次降低,且三组裼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左室前壁心肌和二尖瓣瓣环DTI参数s及e/a在AMI,TMLR和bFGF-FG三组亦依次半大,其中TMLR组左室前壁e/a与AMI组之间,bFGF-FG组左室前壁s和e/a与AMI组之间以及左室前壁e/a与TMRL组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余参数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激光打孔心肌内埋植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缓释,能够阻止急性心肌缺血心脏局部及整体功能的进一步损害,是TMLR方法学上的一个拓展。  相似文献   

20.
葡甲胺环腺苷酸注射液佐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恒先  高明河  苏长江 《新医学》2002,33(11):671-672
目的:观察葡甲胺环腺苷酸注射液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62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对照组均有6例退出研究)。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葡甲胺环腺苷酸注射液90mg-15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为1疗程。结果:两组治疗后心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和56%,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而对照组仅LVESV、LVEF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葡甲胺环腺苷酸注射液对CHF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