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戒断1周后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及突触后致密质95(PSD-95)的表达变化,探讨吗啡依赖戒断对海马CA1区的影响。方法建立不同时程(1周、2周、4周)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并自然戒断1周后,应用RT-PCR方法观察海马CA1区BDNF及PSD-95的表达情况。结果吗啡依赖1周戒断组大鼠海马CA1区的BDNF及PSD-95表达较生理盐水对照组下降(P〈0.01),吗啡依赖2周戒断组大鼠海马CA1区的BDNF及PSD-95表达较吗啡依赖1周戒断组大鼠有所上升(P〈0.05),但仍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吗啡依赖4周戒断组大鼠海马CA1区的BDNF及PSD-95表达较吗啡依赖1周戒断组大鼠、吗啡依赖2周戒断组大鼠均下降(P〈0.01)。结论BDNF及PSD-95在吗啡依赖大鼠自然戒断1周后的海马CA1区的表达降低,吗啡依赖戒断对海马CA1区损伤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丰富环境对吗啡所致大鼠成瘾及其对多巴胺转运体的影响。方法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丰富环境成瘾组(n=30)与普通环境成瘾组(n=30)及对照组(n=30),1月后进行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行为实验,大鼠成瘾后撤掉成瘾性物质使其自然戒断,观察不同组戒断反应。利用免疫组化法对不同环境对照组及吗啡依赖大鼠戒断后第0、1、3、7天多巴胺转运体动态表达实验。结果①丰富环境组与普通环境组CPP基线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丰富环境组CPP测试值显著高于普通环境组(P〈0.05);②丰富环境大鼠戒断后摇体次数显著低于普通环境组;③吗啡依赖大鼠腹侧被盖区DAT蛋白灰度值在戒断第0、1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3天普通环境组仍高于对照组,丰富环境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第7天三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丰富环境对吗啡诱导的CPP可能有易化作用;吗啡依赖大鼠腹侧被盖区DAT出现下调,戒断后会逐渐恢复,而丰富环境可加速其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吗啡依赖和戒断小鼠海马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MT1、MT2 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剂量递增法皮下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小鼠模型,腹腔注射盐酸纳络酮诱发戒断症状。根据小鼠戒断反应中出现的跳跃次数、体重下降等指标评定戒断反应的强度。采用半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观察实验小鼠海马MT1、MT2 mRNA的变化情况。【结果】吗啡依赖组MT1、MT2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和吗啡戒断组(P〈0.05),吗啡戒断组MT1、MT2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吗啡依赖小鼠海马MT1、MT2 mRNA表达增加,纳络酮戒断能够抑制吗啡依赖引起的MT1、MT2表达增加,表明海马MT的表达变化参与了吗啡依赖和戒断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吗啡依赖猴快速脱毒过程中血和脑脊液中β-内啡肽量的变化。方法吗啡依赖猴模型按剂量递增法(吗啡:0.6、1.2、1.8、2.4mg.kg-1.d-1)制备,除吗啡2.4mg.kg-1.d-1维持3周外,其余吗啡剂量均维持1周。吗啡依赖猴模型制成后,在全麻下分别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和用纳洛酮作为处理组进行脱毒,观察戒断症状并计算戒断症状分数。在脱毒的不同阶段取血和脑脊液,用放射免疫法定量检测β-内啡肽。结果吗啡依赖猴模型制备完成后,血和脑脊液中的β-内啡肽的水平与模型制备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纳洛酮快速脱毒过程中,血和脑脊液中的β-内啡肽水平迅速升高(P>0.05),在给纳洛酮后2h达到峰值;对照组在观察的72h内出现戒断症状,处理组脱毒后连续观察3个月无戒断症状。结论增加体内β-内啡肽水平可能是全麻下纳洛酮对吗啡依赖猴快速脱毒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吗啡依赖对小鼠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的影响。方法:以剂量递增法皮下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小鼠模型,纳洛酮诱发戒断症状。根据小鼠戒断反应中出现的跳跃次数、体重下降等指标评定戒断反应强度。采用毛细管上升现象测定吗啡依赖和戒断小鼠离体肺灌洗液表面张力的变化。结果:吗啡依赖组和纳洛酮催促戒断组离体肺灌洗液表面相对张力和表面张力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而且吗啡戒断组离体肺灌洗液表面相对张力和表面张力又明显大于吗啡依赖组(P<0.01)。结论:吗啡依赖和纳洛酮催促戒断小鼠肺表面活性物质含量下降,尤其是戒断期。这些变化可能是吗啡依赖造成肺功能损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猴吗啡依赖实验模型,观察伏隔核、海马、扣带回、额叶皮质等脑区多巴胺D3受体成瘾后和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健康恒河猴4只,分为吗啡依赖伽玛刀治疗组(2只,A组)、吗啡依赖对照组(1只,B组)和正常对照组(1只,C组).模仿Seevers法剂量递增建立猴吗啡依赖模型,免疫组化法观察3组猴大脑标本伏隔核、海马、扣带回、额叶皮质中多巴胺D3受体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大脑伏隔核、海马、扣带回、额叶皮质多巴胺D3受体表达B组明显高于C组(P<0.01),表达密度上调254%~499%不等,A组明显低于B组(P<0.01),但仍高于C组,其中伏隔核、海马、扣带回下降幅度较大,伏隔核较接近正常.结论伽玛刀治疗吗啡依赖猴双侧伏隔核后多巴胺D3受体表达明显减少,推测多巴胺D3受体在吗啡成瘾中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定量脑电图各指标的变化,进一步评价高压氧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60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n=30)及对照组(n=30),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行定量脑电图检查、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高压氧治疗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降低,脑电图频段相对能量值增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改善。治疗后两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脑电图频段相对功率值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可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脑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疗效好、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吗啡对肠道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及戒断状态下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剂量递增腹腔注射盐酸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及戒断大鼠模型。试剂盒检测血浆尿酸含量、血浆及小肠组织黄嘌呤氧化酶(XO)的活性。提取小肠组织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肠组织XO mRNA的水平,以β-actin mRNA为内标。结果:血浆尿酸水平显示,7 d吗啡用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XO酶学结果显示,7 d吗啡用药组X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自然戒断组与纳洛酮对照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小肠组织XO酶学结果可见, 7 d吗啡用药组与纳洛酮戒断组X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小肠组织XO的mRNA水平可见,7 d吗啡用药组、自然戒断组和纳洛酮戒断组XO 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吗啡促进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吗啡促进大鼠小肠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关键酶XO的活性,纳洛酮不能阻断该作用。提示吗啡对小肠XO的作用是通过非μ受体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双金解毒胶囊对吗啡依赖性动物模型的脱毒药效.方法以剂量递增法造成动物对吗啡的依赖性,用纳洛酮催促戒断、自然戒断模型上,以盐酸苯氨咪唑啉作为阳性对照,评价双金解毒胶囊对吗啡依赖动物戒断症状的抑制作用.结果在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催促戒断模型,双金解毒胶囊1.6 g和3.2 g/kg,均可显著控制大鼠的戒断症状(P<0.01),对大鼠体质量的恢复,0.8 g、1.6 g和3.2 g/kg组均较盐水对照组为快(P<0.01).在吗啡依赖大鼠自然戒断模型,双金解毒胶囊1.6 g和3.2 g/kg组自然戒断症状显著较盐水对照组为轻(P<0.01),体质量恢复亦较快(P<0.01).双金解毒胶囊0.4 g、0.8 g和1.6 g/kg均可显著改善吗啡依赖猴的戒断症状(P<0.05与0.01).结论双金解毒胶囊对吗啡依赖大鼠和猴有脱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海林  张跃  郑国龙 《重庆医学》2011,40(23):2335-2337,2394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NOS抑制剂对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催促戒断反应、脊髓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吗啡依赖和戒断模型,SD大鼠72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吗啡依赖组、吗啡戒断组、L-NAME组,每组18只大鼠。采用行为学(n=8)、免疫组织化学(n=6)和Western blot(n=4)方法观察鞘内注射L-NAME对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催促戒断反应、脊髓p-CREB表达的影响。结果 (1)鞘内注射L-NAME、可明显减轻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戒断组戒断症状评分为28.60±4.89,L-NAME组22.10±4.52(P<0.05);戒断组TEA评分为13.50±2.55,L-NAME组9.80±3.11(P<0.05)。(2)鞘内注射L-NAME可明显减少戒断大鼠脊髓背角p-CREB阳性神经元的数目(380±71),L-NAME组(283±47)低于戒断组(P<0.05)。(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鞘内注射L-NAME明显抑制吗啡戒断期间脊髓p-CREB表达的增加。结论鞘内注射NOS抑制剂能明显抑制吗啡戒断大鼠脊髓神经元p-CREB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吗啡依赖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结构和功能损害的分子机制。方法以剂量递增法皮下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小鼠模型,采用吖啶橙荧光探针技术,显示吗啡依赖组、纳洛酮催促戒断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海马神经元DNA和RNA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吗啡依赖组和纳洛酮催促戒断组海马神经元DNA和RNA荧光反应强度均明显减弱,纳洛酮催促戒断组荧光反应强度更弱。结论吗啡依赖和纳洛酮催促戒断损伤海马神经元核酸代谢,后者的损伤程度更为严重,这些变化可能是吗啡依赖造成脑功能损坏尤其是学习记忆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损伤后昏迷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以探索其可能的促醒机制。方法:将30例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均给予常规促苏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同时行经颅多普勒脑血管超声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行GCS昏迷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93.50±9.67)与(37.15±5.36)cm/s,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治疗后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脑干听诱发提示Ⅰ~Ⅴ、Ⅲ~Ⅴ波间潜伏期差缩短,Ⅲ、Ⅴ波波幅增高。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38分,对照组平均提高2.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能提高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改善脑电活动,对昏迷患者有较好的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拟养肾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养肾汤。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相关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改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蛋白(Upro)、血红蛋白(Hb)和尿红细胞计数(URBC)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O.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养肾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白蛋白-干扰素融合蛋白Woferon皮下注射给药对恒河猴的毒性作用。方法恒河猴皮下注射Woferon5周毒性试验,观察给药后动物的临床行为、心电图、外周血象、血液生化、尿液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恒河猴皮下注射高剂量(800μg/kg)Woferon引起可逆性白细胞(WBC)下降(P〈0.05)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高剂量组(800μg/kg)、中剂量组(200μg/kg)恒河猴产生可逆的血小板(Plt)下降(P〈0.05)。结论Woferon给恒河猴皮下注射5周除有一过性外周血WBC、Plt下降外,未见其他明显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抗吗啡戒断大鼠胸腺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戒断组,电针组,共4组。连续20天递增量肌肉注射吗啡造成吗啡成瘾大鼠模型。电针组大鼠电针双侧足三里穴,每日1次,每次30min,治疗7天。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观察各组大鼠胸腺细胞胞内Ca^2+的含量; 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KA蛋白表达,观察各组大鼠胸腺细胞PKA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造模后对照组及戒断组胸腺细胞[Ca^2+]i含量及PKA蛋白表达呈上升趋势; 电针治疗后胸腺细胞[Ca^2+]i含量及PKA蛋白表达则呈下降趋势。结论:电针具有调节吗啡戒断大鼠胸腺细胞[Ca^2+]i含量及PKA蛋白表达的作用,这可能是电针抗吗啡戒断大鼠胸腺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儿童过敏性哮喘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探讨治疗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方法将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中心医院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对照组(B组),每组各40例。A组予舌下脱敏治疗,同时配合对症用药,B组根据病情程度按GINA方案给予对症用药。定期进行随访12月,记录治疗过程中发作次数、用药剂量及次数、不良反应等情况,对不同阶段自我症状评分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儿无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依从性良好。在治疗的初期阶段,两组哮喘患儿自我症状评分无差异,治疗后第24周,A组和B组自我症状评分分别为(23.4±2.2)分和(22.6±1.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4.46,P〈0.01)。A组、B组治疗后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最高呼气流速(PEF)占预计值百分比分别为(92.8±4.3)%,(95.1±3.7)%和(83.1±13.1)%,(83.6±14.3)%,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后,A组FEV1、PEF较B组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是有效的,可以提高临床症状评分,改善肺功能,且安全性、依从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AUC)患者外周血及肠黏膜Th1/Th2免疫系统平衡的特点及药物调节效果。方法:38例AUC患者分为观察组(n=20)与对照组(n=18),观察组给予美沙拉嗪口服联合锡类散灌肠,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联合甲硝唑灌肠。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并比较患者外周血及肠黏膜干扰素γ(IFN-γ,反映Th1细胞功能)、白介素4(IL-4,反映Th2细胞功能)的含量。结果:两组治疗后患者腹泻次数明显减少,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WBC、CRP及ESR明显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患者外周血及肠黏膜的IFN-γ升高,而IL-4降低;治疗后IFN-γ降低且IL-4升高,以上改变程度以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IFN-γ与IL-4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C=-0.89,P=0.002)。结论:Th1/Th2失衡是AUC的重要免疫学特点,表现为倾向于Th1细胞;中成药锡类散的临床及免疫调节疗效均优于甲硝唑,提示锡类散可能是通过调节Th1/Th2平衡从而发挥治疗A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娜  林育红 《疑难病杂志》2012,(11):846-848
目的探讨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件加重期合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中使用无创正压通气的疗设。方法将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采用常规治疗(药物治疗+吸氧)加用尤创正压通气;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和临床指标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功脉血气分析示PaO_2均明显上升(P<0.05),PaCO_2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2组Borg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插管率、病北率及住院天数均下降或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OPD急性加重期并2型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无创正压通气进行治疗,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以及病死率,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辅治慢性心力衰竭(CHF)伴肾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选择CHF伴有肾功能不全(血肌酐177~443μmol/L)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60)为芪苈强心胶囊加常规CHF治疗;对照组(n=60)为常规CHF治疗,疗程均1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比较2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输出量(CO)均提高,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缩小(P均<0.05),且治疗组心功能分级改善及LVEF、CO提高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地高辛中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辅治可明显改善CHF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心功能,减少地高辛中毒的发生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