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女性盆腔附件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女性盆腔附件病变进行常规MR平扫和DWI,表面扩散系数(b值)分别为0和1000s/mm2,测量病变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其中12例同时续行增强扫描。结果:34例附件区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0.98±0.11)×10-3mm2/s,34例附件区良性病变的平均ADC值为(2.25±0.12)×10-3mm2/s,两组病变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WI有助于对女性盆腔附件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面弥散系数(ADC)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乳腺病变(恶性肿瘤20例.良性病变16例)进行磁共振DWI检查,并计算病变的ADC值.结果:20例乳腺癌及16例良性乳腺病变完成弥散成像.恶性肿瘤组ADC值(0.784±0.178)×10-3mm2/s明显小于良性病变ADC值(1.734±0.345)×10-3mm2/s(P<0.05.b=800 s/mm2).结论:ADC值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DWI对子宫内膜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41例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b值=800s/mm2),通过DWI图拟合出ADC图,选取ROI并测量其ADC值。结果不同性质子宫内膜病变组的DWI信号虽有一定特点,但无特异性。恶性病变组和良性病变组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13±0.100)×10-3 mm2/s及(1.223±0.225)×10-3 mm2/s,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7.623,P<0.01),ADC值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最佳诊断阈值为(0.826±0.185)×10-3mm2/s。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5%和76.4%。子宫内膜癌的平均ADC值为(0.727±0.102)×10-3mm2/s,内膜肉瘤的平均ADC值为(0.654±0.065)×10-3 mm2/s,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9,P>0.05)。结论 ADC值有助于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DWI结合常规MRI序列可准确显示肌层侵犯情况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望成为一种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妇科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妇科良、恶性病变的影像资料,分析、测量各种病变成分的信号强度、DWI特征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大部分宫颈癌、内膜癌及卵巢癌等妇科恶性病变在DWI上均呈异常高信号,而子宫肌瘤、畸胎瘤等良性病变DWI信号表现各异;恶性病变平均ADC值为(0.85±0.15)×10^-3mm^2/s,良性病变为(1.40±0.68)×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和ADC值可显示妇科肿瘤良恶性的差异,为良恶性肿瘤的判断提供依据,可作为妇科肿瘤常规MRI的互补序列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诊断乳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过病理证实的50例乳腺病灶女性患者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MR-DWI),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中采用2个b值。并计算乳腺病变的相对ADC值和平均值ADC(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b=500s/mm2时,乳腺良性病变平均ADC值为(1.60±0.33)×10-3 mm2/s,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为(1.01±0.09)×10-3 mm2/s,正常腺体ADC值为(1.68±0.20)×10-3 mm2/s。b=1000s/mm2时,乳腺良性病变平均ADC值为(1.58±0.32)×10-3 mm2/s,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为(0.98±0.17)×10-3 mm2/s,正常腺体ADC值为(1.64±0.22)×10-3 mm210-3 mm2/s。b=500s/mm2或b=1000s/mm2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均比乳腺良性病变平均ADC值低,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b=500s/mm2时,用levene检验乳腺恶性病变、良性病变ADC值的方差齐性结果,良恶性乳腺病变ADC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齐有显著差异。(t=8.23,P0.05)。b=1000s/mm2时,用levene检验乳腺恶性病变、良性病变ADC值的方差齐性结果,良恶性乳腺病变ADC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齐有显著差异。(t=8.01,p0.05)。(3)用配对t检验不同b值下的乳腺病变ADC值研究组:低b值组与高b值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8,P0.05)。结论:乳腺良恶性病变经磁共振检查鉴别中,ADC值是一项可靠指标,为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提供了可靠参数,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DC值在鉴别软组织肿瘤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良、恶性肿瘤,行常规MRI平扫和DWI,扩散敏感因子(b值)分别为0、800s/mm2,测量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MRI联合DWI对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诊断率较高。12例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0.92±0.22)×10-3mm2/s,17例良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1.81±0.28)×10-3mm2/s,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DC值在鉴别软组织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对肺部实性良性病变与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77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肺内实性良性病变与恶性肿瘤行常规MRI和DWI检查,b值为0,500s/mm2,测量病变DWI信号强度(SignalintensitySI)值、同层胸壁肌肉DWI信号强度(SI)值及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同时计算病变SI与胸壁肌肉SI的比值(LMR)。结果 (1)肺部良性病变组和恶性病变组的ADC值分别为(1.663±0.443)×10-3mm2/s(,1.203±0.234)×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1,P=0.000);良恶性病变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7,诊断阈值为1.492×10-3mm2/s,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73.1%。(2)肺部良恶性病变的SI、LMR虽有一定差异,但无特征性,无临床意义。结论 ADC值有助于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它可能成为鉴别诊断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椎体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5例病人,行常规T1WI、T2WI、STIR、DWI和T1WI增强扫描检查,病变椎体共计90个,椎体良性病变10例、20个病灶,椎体恶性病变25例、70个病灶,分析病变椎体的MRI影像学特征、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改变情况,并定量测定病变椎体感兴趣区(RO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良、恶性病灶在DWI序列上的信号多数为高信号,少数等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良性病变ADC值为(2.035±0.805)×10-4mm2/s,椎体恶性病变病灶ADC值为(1.109±0.713)×10-4mm2/s,两者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DWI信号变化在椎体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概率较高,ADC值的测定对鉴别诊断帮助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椎体良恶性压缩性骨折的鉴别价值,提高单发椎体良恶性骨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50例单发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MRI资料,分为良性组(30例,因外伤或骨质疏松引起,其中有5例有恶性肿瘤病史),恶性组(20例,转移瘤引起,其中5例无明确原发肿瘤病史,2例有明确的外伤病史),所有的病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扩散加权成像(所有病例b=1000s/mm2),并测量ADC值及分析ADC图。结果良恶性压缩性骨折ADC平均值分别为(1.8±0.312)×10-3mm2/s、(1.3±0.241)×10-3mm2/s;ADC图良性病椎颜色变深呈红色,恶性病椎颜色变浅呈黄、绿色。结论当DWI应用于单发椎体良恶性压缩性骨折时,通过测量ADC值及分析ADC图,能较敏感地检出及判断骨折的病因,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性的鉴别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张辰星  秦伟  王欣  郑莎 《重庆医学》2011,40(6):552-554
目的分析眼眶肿瘤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特点,及其在眼眶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3例眼眶肿瘤患者分别行磁共弥振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利用数据测量软件进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测量。23例患者中,22例有病理诊断资料,1例临床诊断为静脉瘤的患者未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眼眶肿瘤的DWI图像信噪比良好,能满足成像要求。良性肿瘤11例(病理诊断10例),ADC值为(1.81±0.45)×10-3mm2/s,病灶的b0至b1 000的信号逐渐降低;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12例,ADC值为(0.79±0.23)×10-3mm2/s,病灶的b0至b1 000的信号无明显降低。结论 DWI可以增加眼眶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信息,有助于鉴别诊断眼眶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裂症脑白质不对称性及完整性MR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MR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纤维不对称性及结构完整性进行研究。方法:3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0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行MR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对22个不同解剖部位的白质区域进行FA值测量。通过弥散示踪技术对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名正常对照者的胼胝体、下纵束、扣带和钩束进行三维重建.重建纤维束数目被计算出来用于统计分析。结果:FA值统计学分析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颞部白质失去了存在于正常对照者中的左大于右不对称性。与正常对照者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双侧额叶、颞叶、枕叶白质、双侧扣带前部、扣带中间部及胼胝体体部的FA值明显减低。而在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双侧顶叶白质、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内囊后肢及扣带后部的FA值在两组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通过各纤维束的重建纤维束数目统计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失去正常左大于右的不对称性。同时各白质纤维束的重建纤维束数目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不对称性及结构完整性存在广泛的改变。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在体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改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前列腺中央腺体区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行常规磁共振检查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CZ-PCa15例和BPH 20例、健康志愿者10例,分别测量三组病例的表观扩散系数值和各向异性值,观察三组之间的差异。运用种子点法对病灶最大层面的纤维进行追踪,得到DTT图,由2名高年资磁共振诊断医生采用4级评分制对其进行评分,比较3组病例纤维的走行、密度及连续性的差异。结果 CZ-PCa组ADC值为(1026±176)×10~(-6)mm~2/s、FA值为(0.46±0.02)×10~(-1);BPH组ADC值为(1351±143)×10~(-6)mm~2/s、FA值为(0.23±0.04)×10~(-1);健康志愿者组ADC值为(1458±188)×10~(-6)mm~2/s、FA值为(0.22±0.05)×10~(-1),3组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名医师对3组DTT图评分一致性较好(k=0.723),CZ-PCa组评分分别为2.8±0.9、2.9±0.4;BPH组为1.6±0.8、1.7±0.42;健康志愿者组为1±0.2、1±0.3。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G-PCa和BPH的鉴别诊断中ADC值中具有重要价值,DTT图更能直观地展现了前列腺纤维束,对两者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全容积直方图对肺癌常见病理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肺癌35例,在磁共振工作站ADC图上绘制整个肿瘤病灶的感兴趣区,用软件得出整个肿瘤的全容积ADC直方图,获得整个肿瘤的平均ADC值(ADCmean),分别对常见肺癌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经ADC全容积直方图分析,肺小细胞癌的ADCmean明显小于非小细胞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鳞状细胞癌的ADCmean低于腺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C全容积直方图分析可以客观地提供肿瘤的整体信息,能区别肺癌常见病理类型之间的差异,对肺癌的诊断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对比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扩散峰度成像(DKI)、弥散加权成像(DWI)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我院2018年4月~2020年1月收治的122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良性组(n=63)和恶性组(n=59)比较良恶性乳腺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扩散峰度值(MK)、平均扩散率(MD)值。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ADC、MK、MD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 结果 良性组ADC、MD值显著高于恶性组,MK值明显低于恶性组(P<005);且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形状、边缘及强化方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 ADC、MK、MD中,以MK值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率最高,以ADC值最低;联合应用上述参数,可提高鉴别诊断效能,MK+MD+ADC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9016%。 结论 MRI检查DKI、DWI成像参数均可有效鉴别诊断乳腺癌,DKI成像参数的诊断效能高于DWI,联合二者可提高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预后判断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所有34例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间72h)行常规头颅MRI检查、DTI检查,根据白质纤维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与梗死灶的关系分为相邻(10例)、部分穿过(13例)及完全穿过(11例)共三组,将其功能结局分别预测为痊愈、部分恢复及瘫痪并作为预测理论值(100%);最后通过随访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MMT肌力测试,将结果作为预后评价的实际值与上述理论值作一对比并进行评价,判断二者符合率。结果相邻组患者的实际符合率90.0%(9/10),部分穿过组患者的实际符合率为84.6%(11/13),完全穿过组患者的实际符合率为90.9%(10/11)。三组的实际值均接近于理论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梗死灶与CST关系进行预后判断的符合率较高,能够较好的进行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手术前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例脑胶质瘤患者及20例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并进行MRI及DTI检查。分析低级别胶质瘤及高级别胶质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及临床症状的评价,比较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胶质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MD值、FA值。结果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共13例)推移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手术效果较好,切除充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共7例)浸润、破坏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较术前改善不明显。三个区域的MD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胶质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正常白质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病灶区MD值高于灶周水肿区,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FA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正常白质区、灶周水肿区、胶质瘤病灶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技术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切除范围的判断均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对手术风险的评估及患者疾病预后的预测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b值ADC图对宫颈癌放化疗早期疗效价值。方法 40例IIbIVa期宫颈癌患者,于治疗前、外照射2-3周、3次后装及放化疗后,行常规MRI及DWI扫描。按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组(24例)、部分有效组(16例),测肿瘤最大径、ADC值,根据ROC曲线评价不同b值ADC图价值。结果在外照射2-3周及3次后装后,两组肿瘤缩小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照射2-3周后,b=0、200,0、400,0、600,0、800,0,1000s/mm~2的ROC下面积为0.844、0.833、0.948、0.950、0.958;灵敏度为66.7%、75%、83.3%、84.5%、91.7%,特异度均为100%;3次后装后,b=0、200,0、400,0、600,0、800,0,1000s/mm~2的ROC下面积为0.885、0.802、0.948、0.949、0.974;灵敏度为75%、75%、85%、83.3%、91.8%,特异度均为100%;结论评价宫颈癌早期放化疗疗效时,高b值(b=0、600,0、800,1000s/mm~2)较低b值(b=0、200,0、400s/mm~2)价值高。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弥散成像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成像技术。通过神经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特性,定量反映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及各种病变,从而在微观水平对脊髓损伤进行更精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脊髓损伤(SCI)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在急慢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情况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正常成人颈段脊髓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中脊髓节段、轴索及年龄因素对其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的影响。方法 36例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成3组接受常规颈椎3.0T磁共振成像(MRI)及颈髓DTI检查;根据颈椎体解剖定位,颈髓分为上段(C1/2-C2/3)、中段(C3/4-C4/5)及下段(C5/6-C6/7),各节段应用感兴趣区法测量脊髓中央灰质和白质(前索、侧索、后索)的ADC和FA值。结果正常成人颈髓灰、白质不同节段之间ADC和FA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颈髓白质不同轴索之间ADC和FA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的ADC和FA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颈髓白质前索上段ADC与年龄不具有相关性,前索下段的ADC值与年龄正相关,其余颈髓白质及中央灰质的ADC和FA值均与年龄负性相关。结论正常颈髓的扩散能力和扩散各向异性受到年龄、节段和轴索因素的影响,对颈髓疾病的DTI研究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运动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分析49例不同时间窗的急性脑梗塞病人的MRI影像资料,所有病人均行常规MRI、DWI及DTT扫描,测量FA值、ADC值,DTT评估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结果梗死不同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FA值呈降低趋势,ADC值呈逐渐升高趋势。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边缘带的FA值及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弥散张量纤维束(DTT)成像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分为不累及、受压无中断、破坏中断减少,破坏组及受压组的FA值、ADC及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FA及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可评估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情况,DTT可以显示梗死灶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有利于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