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冠脉动脉CTA在冠脉粥样硬化中的诊疗价值。方法以自身对比的方法,分析2009年9月-2010年3月共24例临床疑似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双源CT冠状CTA、CAG及IVUS的检查资料;男19例,女5例,平均年龄57.25岁;以IVUS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①DSCT对冠脉狭窄的诊断价值;②DSCT对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结果 24例患者有24条冠脉,91个测量位置参与了统计分析:①冠脉病变狭窄程度上,三种方法它们两两之间结果无统计学意义,[U1]并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DSCT与IVUS:0.789、rDSCT与CAG:0.828、rCAG与IVUS:0.757);②DSCT与IVUS在辨别冠脉斑块成分上无明显差异(Z=-1.063、P=0.288),它们所显示的斑块成分呈密切正相关(r=0.719);③DSCT与IVUS在测量冠脉斑块偏心指数上无明显差异(Z=-0.816、P=0.414),它们所显示的斑块偏心指数呈中度正相关(r=0.583)。结论 DSCTA能准确评估冠脉狭窄程度,且能辨别管壁斑块性质,是一种无创、操作简单的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检查方法,可为高危人群筛查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4月本院接诊的89例疑似冠状动脉病变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CTA检查,并以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CTA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89例患者经CAG共检出钙化斑块469个,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DS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并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入选患者均先后进行DSCT和CAG检查,两项检查之间隔不超过2个月。以CAG为金标准,评价D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诊断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为标准,108例冠心病患者中,DSCT其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敏感性为79.2%,特异性为97.3%,阳性预测值为92.7%,阴性预测值为91.7%,准确性为91.9%。结论 DSCT对诊断冠脉明显狭窄有很高的准确性,可将其作为无创性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手段,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筛选和评估有重要意义。与CAG相比,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可以考虑将DS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冠心病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钙化的普通螺旋CT检查与冠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兰强  潘纪青 《上海医学》1998,21(12):683-685
目的:研究普通螺旋CT所显示冠状动脉钙化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评价其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40例患者,年龄38-81岁,平均62岁,男性36例,女性4例,所有患者均行普通螺肇CT及冠状动脉造影,两种方法检查时间隔不逾1个月。螺旋CT采用层厚为3mm,Pitch=1进行扫描。钙化定义为CT值≥90HU,且面积≥1mm^2。冠状支脉造影采用常规方法。结果:70 支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接诊的20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行冠状动脉DSCT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患者进行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比较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等级间冠状动脉钙化斑块(CACP)的参数,比较DSCT与CAG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结果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等级间CACP体积、CACP数目、CACP钙化积分和CACP当量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狭窄程度的增高,CACP体积逐渐增大,CACP钙化积分逐渐增多,CACP钙化积分和CACP当量块逐渐增加(P<0.05)。DSCT对于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灵敏度为88.6%(241/271),特异度为96.8%(717/741);阳性预测值为90.9%(241/265),阴性预测值为95.8%(717/741),准确率为94.6%(958/1013),两种检测方法具有显著的一致性(Kappa=0.735,P<0.05)。结论 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较好,可用于冠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且具有无创性,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SCA)为标准,评价64排螺旋CT(64-slice spiral CT,64-MS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应用64-MSCT对65例患者行CTA检查.对有胸心肌桥的诊断,64-MSCT冠脉CTA优于SCA;对有狭窄的患者64-MSCT冠脉CTA对轻度狭诊断应与临床症状结合,可暂不行SCA检查,行保守治疗,而对于中度狭窄没有冠脉造影敏感,应行SCA检查确定诊断.结果 64-MSCT冠状动脉CTA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可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结论 临床对于冠心病患者真阴性的排除和真阳性的诊断,64-MSCT冠脉CTA与SCA的作用无差别,是一种无创、有效的冠状动脉CTA方法,可作为一种诊断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的非创伤性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源CT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 可疑冠心病患者120例,同时接受双源CT和CAG检查,比较两者对心肌桥诊断的差异.结果 双源CT检出34例(28.3%)心肌桥51处(支),CAG检出16例(13.3%)心肌桥35处(支).结论 双源CT对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AG,是诊断心肌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ommodity trading advisor, CTA)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诊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浙北明州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先后进行双源冠状动脉CTA、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双源CTA诊断敏感度为90.63%,准确度为95.18%,特异性为98.48%,阳性预测值为97.75%,阴性预测值为93.53%,两种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源冠状动脉CTA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中有较高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DSA冠状动脉造影具有显著的一致性,且无创伤血管成像技术减少许多并发症的产生,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对冠心病的防治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源CT 与冠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01 ~ 2016-12 期间我院
行双源CT 和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 检查的96 例病人,分析双源CT 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
准确率。结果: ( 1) 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双源CT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8%、94.3%,阳性预
测值为84.0%,阴性预测值为96.5%,两者诊断基本一致; ( 2) 双源CT 检出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分别占19.9%、
42.1%、38.0%,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3) 双源CT 共计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216
处,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43、91、82 处,其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主要以软斑块为主,重度组斑块主要以硬斑块
为主,硬斑块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双源CT 在冠状动脉狭窄的
诊断及斑块性质的判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冠脉造影与冠脉CT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准确性。方法:入选63例拟诊冠心病患者,同时行冠脉CT和冠脉造影。结果:共检测378支冠状动脉分支。冠脉造影显示轻度狭窄24支,中度狭窄19支,重度狭窄83支。冠脉CT显示轻度狭窄85支,中度狭窄14支,重度狭窄54支。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做为标准,冠脉CT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88.3%,特异度为28.2%,准确性为53,1%;阳性预测值为46.49%,阴性预测值为7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CT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率相对偏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30例患者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结果:62例有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存在,其中49例发生在左前降支及其分支,11例发生在左回旋支及其分支,2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较好地显示壁冠状动脉与心肌桥的关系,有助于壁冠状动脉长度和心肌桥厚度的评价,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血管造影在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入院治疗的4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上述患者入院后给予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及DSA血管造影检测诊断,对比两种方法患者的冠脉腔狭窄检出率及螺旋CT对于冠脉狭窄方法检测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两种方法检测后冠脉中重度狭窄检出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测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冠脉腔径狭窄高于50%)发生误诊11支,漏诊4支,检测敏感性为88.17%,特异性为92.41%。结论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是无创性的检测方法,可大大提高疑似冠心病的临床检出率,该方法检测冠心病具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因其无创其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6月本院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154例,对所有影像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在154例研究对象中发现50例(57处)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占32.47%)。壁冠状动脉的平均长度(20.15±8.20)mm,其中浅表型37处(64.90%),深厚型20处(35.10%)。于心肌桥的近心端发现粥样斑块21例。结论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清晰,在显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定位、长度、狭窄程度、心肌桥的厚度、近端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临床诊断心肌桥相关的冠状动脉病变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临床怀疑发生头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而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我院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层螺旋CT减影去骨血管成像技术后处理,判断血管是否狭窄,并对狭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本研究最终共检测644段血管,发现狭窄146段(检出率为22.67%):轻度狭窄48段、中度狭窄47段、重度狭窄42段、闭塞9段,分别占32.88%、32.19%、28.78%、6.16%。颈部各类型血管之间的各狭窄程度的检出率据有统计学差异(X2=23.435,P=0.001);头部各类型血管之间的各狭窄程度的检出率据无统计学差异(X2=11.159,P=0.265)。结论CT血管减影成像可早期发现和诊断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并对血管的狭窄程度等作出客观评估与判断,为临床及时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与常规冠脉造影的准确度。方法择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48例,依据诊断方式不同划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74例,以作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冠脉造影诊断,研究组则采用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诊断,分析两组诊断冠脉管腔狭窄程度,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冠脉血管中斑块性质,漏诊率及误诊率,诊断时间及诊断费用。结果研究组冠脉管腔狭窄Ⅰ级、Ⅱ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冠脉管腔狭窄Ⅲ级、Ⅳ级、Ⅴ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纤维斑块、钙化斑块、软斑块及混合斑块诊断准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误诊率、漏诊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诊断时间及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诊断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诊断冠心病等疾病采用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的敏感性强、特异性及准确度高,可有效诊断冠脉管腔狭窄程度及其中斑块性质,避免误诊及漏诊情况发生,值得在临床诊断中应用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8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SCT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MSCT诊断冠心病的诊断效能,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钙化积分、心率及心率波动患者冠状动脉成像(CTA)的诊断敏感性。结果 MSCT评估冠脉狭窄的灵敏度为87.41%,特异度为95.60%,阳性预测值为93.08%,阴性预测值为89.79%,准确率为94.49%,CTA与CAG在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836);不同钙化积分组诊断敏感性差异显著(P<0.05),低钙化积分诊断敏感度显著高于重度钙化积分组(P<0.05);心率波动<15次/min患者诊断敏感度显著大于心率波动≧15次/min患者(P<0.05)。结论 MSCT评估冠心病的诊断有较高的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与CAG诊断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严重钙化及较大的心率波动可降低MSCT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TA)联合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OXLDL-Ab)及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冠心病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1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CTA、血清OXLDL-Ab和Hcy检查,并以CAG诊断结果为标准,评估不同检查方法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OXLDL-Ab、Hcy诊断冠心病截断点分别为45.43μg/mL、14.92μmol/L,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8、0.793,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7.53%、79.78%,特异度分别为72.73%、63.64%,准确度分别为77.00%、78.00%;CTA对冠心病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1.01%、81.82%、90.00%;OXLDL-Ab+Hcy+CTA对冠心病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8.88%、90.91%、98.00%,CTA对冠心病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OXLDL-Ab、Hcy单一检查(P<0.05);OXLDL-Ab+Hcy+CTA对冠心病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OXLDL-Ab、Hcy、CTA单一检查(P<0.05)。结论CTA联合OXLDL-Ab及Hcy检查可提高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8层CT血管造影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图像特征及与冠脉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于我院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126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所有患者MB-MCA检出率情况及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126例患者MB-MCA检出率为65.08%,其中LAD中段检出率最高,浅表型最为多见;CT检出位于MB-MCA近侧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63.41%,P<0.05),检出MB-MCA患者斑块检出率为(52.22%)与未检出MB-MCA患者斑块检出率(45.45%)比较无差异(P>0.05);且CT检出MB-MCA患者累及段数和斑块的狭窄程度与未检出MB-MCA患者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检出MB-MCA患者的斑块主要分布于动脉近段,而未检出MB-MCA患者的斑块主要位于中段和远段(P<0.05)。结论128层CT血管造影可较好地检出MB-MCA,且主要好发于LAD,以浅表型更为多见。但MB-MCA的形成与冠状动脉硬化无直接联系,当MB出现收缩和功能血流减少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的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4例临床怀疑颈动脉或椎动脉疾病者,行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将扫描获得的原始图像传到工作站,进行多种方法后处理,对颈部血管狭窄进行定量评价,对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准确评估。结果34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29例,管腔轻度狭窄者10例,中度狭窄者12例,重度狭窄者5例,节段闭塞者2例;钙化斑块15例,非钙化斑块1O例,混合斑块9例;CT值范围20-1140Hu,其中钙化斑块CT值220-1140Hu,非钙化斑块CT值20—73Hu;左侧颈总动脉起源异常者1例;颈动脉体瘤2例;椎动脉狭窄者4例。结论16层螺旋CT有艮好的时间和密度分辨率,联合三维成像各种后处理功能,可以直观显示颈部血管的形态,准确评价管腔的狭窄程度和评估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方案和诊断信息,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与冠脉造影的对比,探讨心电图编辑后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的可靠性。材料与方法收集18例在CT冠脉造影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且在一周内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将使用心电编辑功能进行后处理的CT冠脉图像与冠脉造影进行对比。结果心电编辑后的CT冠脉图像与冠脉造影两者在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方面,均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心电图编辑处理后的CT冠脉成像能很好反映冠状动脉的真实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