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葛冬梅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2):1487-148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妊娠的条件及终止妊娠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8年收治的妊娠合并肝硬化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8例妊娠合并肝硬化患者中肝硬化失代偿期10例,其中产后出血5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胎死宫内2例,孕产妇死亡1例,代偿期8例,产后出血1例,无上消化道出血,1例胎死宫内,无孕产妇死亡。结论:肝硬化患者应在肝功能代偿期妊娠,终止妊娠的时机应在孕33~35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腹部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MDCT)上测量第3腰椎体最大层面骨骼肌横断面积(L3-SMA),并分析骨骼肌减少症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及腹部MDCT图像,依据是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n=50)和未出血组(n=117)。为均衡年龄、性别及体质量指数(BMI)变量,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肝硬化出血组和未出血组的病例。在腹部平扫MDCT图像上测量成功匹配两组病例的L3-SMA和皮下脂肪面积(L3-SFA),基于L3-SMA计算骨骼肌指数,参考骨骼肌指数值(SMI)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骨骼肌减少症的比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实验室检测指标、肝功能Child-Pugh分级、L3-SMA、L3-SFA和骨骼肌减少症发生率的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16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50例(29.94%)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肝硬化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成功匹配39对病例。基于L3-SMA和骨骼肌指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常见诱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其诱因以感染居首位,其次为上消化道出血、放腹水、低钠血症、低蛋白血症等。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和控制各种诱因,可明显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正>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疗效与转归不仅取决于正确的治疗,而且与良好的护理密切相关,现对6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病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有关的因素,从中总结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的优质护理.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方式进行临床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进行优质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玉  刘志坚  周贤斌 《浙江医学》2011,33(2):177-179,182
目的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尝试建立预后判断指数(PI指数),以判断肝功能衰竭的预后。方法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19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估PI指数、CTP分级、MELD模型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预测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结果(1)筛选出6个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腹水程度、肝性脑病分期、上消化道出血、A/G比值、INR、肌酐。(2)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时,PI指数、CTP分级及MELD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分别为0.840、0.745、0.780。结论腹水程度、肝性脑病分期、上消化道出血、A/G比值、INR、肌酐是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6个独立危险因素;PI指数在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的精确性优于CTP分级、MELD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常规检查,进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血钠测定,同时观察血钾以及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和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45%(36/80),肝硬化患者并发低钠血症与肝功能分级有密切关系(χ2=13.481,P=0.001),血钠水平越低,肝功能越差。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低钠低钾血症占27.5%(22/80),血钠水平愈低,低血钾发生率愈高(P=0.001),发生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和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机会愈多(P〈0.05)。结论监测血钠,对防治肝硬化并发症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飞  李政  陈梅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1):59-59
肝性脑病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最严重并发症之一,而上消化道出血又为其发病诱发因素之一。2007~2009年我院共收治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病人248例,其中住院期间发生肝性脑病13例,总发生率为5.24%,观察其出血量与贫血程度发现其发病几率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饮食护理对预防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作用.方法 7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集中教育和个体化指导及跟踪督察和指导的饮食护理干预方式;对照组采用集中教育.结果 实验组患者执行健康饮食行为依从性及一年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个体化饮食护理干预,能减少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回顾2010年10月至2012年9月我科收治的1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资料,总结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经验和注意事项。结果 142例患者经积极的止血、保肝、营养、支持等治疗和实时有效的护理,痊愈出院112例;未愈自动出院15例;死亡15例。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成功救治,积极的治疗和实时有效的护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范亮  叶林 《医学争鸣》2004,25(11):1038-1038
1临床资料 观察组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2(男23,女9)例,年龄27~67岁;对照组22(男17,女5)例,年龄25~65岁. 两组患者均有乙型肝炎病史,从临床发现乙型肝炎到诊断肝硬化的时间为0.5~5 a,上消化道出血1~3次. 两组患者均为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消化道出血入院,其诱因为饮食不当、劳累等,出血量800~3200 mL,都有呕血及黑便,伴有失血性休克10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活动性出血停止后行抗病毒治疗对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影响,为临床医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活动出血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2),观察组患者采取抗病毒治疗,对照组患者未采取抗病毒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消化道出血次数及再出血率。结果经过18个月的治疗,观察组患者中3例出现早期再出血,4例患者出现迟发性再出血;对照组患者中5例患者出现早期再出血,11例患者出现迟发性再出血,观察组患者的早期再出血和迟发性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HBV-DNA定量、转阴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活动性出血停止患者采取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降低上消化道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一种疾病,其并发症多而且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衰竭、肝肾综合征、骨质疏松等[1],其中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往往因出血量大,常引起休克或诱发肝性脑病致患者死亡。本文对本院收治的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失代偿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感染等并发症,但发生大面积皮下血肿在临床上少见.1978-1999年本院共发现10例肝硬化并发大面积皮下血肿的病例,现将有关临床资料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0例均根据病史、体征、肝功能、B型超声或CT检查确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住院病人,男7例,女3例,年龄42~61岁,平均55岁.  相似文献   

15.
罗艺珍  甘耀 《中国医药导刊》2012,(11):1899-1900
目的:分析导致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肝硬化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对68例肝硬化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了1:3病例对照组研究。结果: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为Ⅱ,Ⅲ,胃底静脉曲张,胃溃疡,门静脉内径增粗是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特别是有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干预与治疗,对降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冯维智 《海南医学》2014,(18):2735-2736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风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3年2月至2013年9月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共188例,按照上消化道出血量(一次性出血量〉800 ml或超过总循环血量的20%)分为大出血组(n=43)与未大出血组(n=145),记录并整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大出血组的平均出血量为(1 390±430)ml,24 h出血量范围为900~3 000 ml;未大出血组的平均出血量为(224±66)ml,24 h出血量范围为0~570 ml。经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性别、出血原因、外周血细胞数量、既往出血次数和凝血指标均为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风险较高,尤其高龄、男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外周血细胞数异常、既往出血次数多和凝血指标异常与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密切相关,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Wu CH  Tian GS  Wang QH  Yu YY  Dou YQ  Xu X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8):516-519
目的 分析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第1次出现并发症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89例失代偿性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5年的随访观察,并对临床失代偿发生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第1次出现并发症时,腹水最常出现占40例(44.9%),其次上消化道出血21例(23.6%),自发性腹膜炎18例(20.2%),肝性脑病10例(11.2%).在平均62个月(60~66个月)随访过程中,42例患者出现腹水(47.2%),16例出现自发性腹膜炎(18.0%),14例上消化道出血(15.7%),7例肝性脑病(7.9%),10例肝癌(11.2%).肝癌是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1.2%),每年的病死率4.5%.肝性脑病、腹水、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为第1个失代偿期并发症者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4.5%、85.0%、75.0%、83.3%,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胆红素为临床失代偿发生的惟一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是一个缓慢进行性疾病,肝癌是其重要并发症,并发症的出现对预后有影响,这些结果将有利于探讨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的自然病程和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因此,及早识别出血征象,严密观察周围循环状况的变化,迅速准确的抢救治疗和细致的护理,均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环节。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43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对经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发展及治疗效果情况等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3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系我院住院患者,年龄40~78岁,其中男29例,女1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32例,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8例,乙醇性肝硬化3例;30例为第1次出现上消化道出血,10例为第2次出现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处于代偿期及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诊治的94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21例处于失代偿期,73例处于代偿期。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运用600~800 mg/d利巴韦林联合135 ug/周派罗欣皮下注射进行治疗;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600~1000 mg/d利巴韦林联合135~180 ug/周派罗欣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逐渐调整剂量。分别在治疗12、2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HCV RNA等指标,并观察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该文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的21例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及73例处于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经过12周的治疗后 TBIL、AST、ALT和HCV RNA水平未见明显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24周的治疗后,TBIL、AST、ALT和HCV RNA水平有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实施小剂量利巴韦林联合派罗欣个体化治疗方法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改善肝脏功能,进而缓解肝脏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的优质护理。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方式进行临床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进行优质护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