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变化。方法对虹膜定位成功后行CustomvueTM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患者154眼,按等效球镜分为低度(0.00~-3.00D,43眼)、中度(-3.25~-6.00D,75眼)、高度(-6.25~-9.00D,36眼)近视三组,采用眼前节全景仪分别测手术前、术后1、3、6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在低、中度近视组中,术后各时间段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值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在高度近视组中,术后1、3个月时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6个月时这两项指标较术后1个月时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不影响低、中度近视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而在-6.25~-9.00D的近视患者中这两项指标可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后表面形态变化。方法将151例(288眼)近视患者按近视程度分为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采用眼前节全景仪分别于术前,术后1、3、6个月检测各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和角膜后表面高度,并进行动态对比分析。结果低、中度近视组术后各时间段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表面高度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而在高度近视组,术后1、3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比术前均有增加(P<0.05),术后6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术后各时间段角膜后表面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 LASIK手术可改变高度近视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表面高度,眼前节全景仪对于高度近视LASIK术后疗效观察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与视力的中远期状况,探讨术后角膜屈光状态的稳定性.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治疗近视的患者131例(247眼),分为A组(轻、中度近视)42例(75眼)、B组(高度近视)50例(94眼)、C组(超高度近视)39例(78眼).观察各组在术前及术后6、12个月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及裸眼视力状况.结果:A、B、C 3组术后6个月与本组术前比较,角膜后表面曲率明显增加、裸眼视力明显改善(P<0.05,P<0.01);C组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角膜后表面曲率增加(P<0.05),裸眼视力减退(P<0.05),而A、B组上述指标在此阶段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超高度近视者在LASIK术后6~12个月(中远期)角膜前凸仍不同程度存在,视力可能有回退;轻、中度及高度近视者术后6个月角膜前凸基本稳定,视力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与视力的中远期状况,探讨术后角膜屈光状态的稳定性.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治疗近视的患者131例(247眼),分为A组(轻、中度近视)42例(75眼)、B组(高度近视)50例(94眼)、C组(超高度近视)39例(78眼).观察各组在术前及术后6、12个月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及裸眼视力状况.结果:A、B、C 3组术后6个月与本组术前比较,角膜后表面曲率明显增加、裸眼视力明显改善(P<0.05,P<0.01);C组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角膜后表面曲率增加(P<0.05),裸眼视力减退(P<0.05),而A、B组上述指标在此阶段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超高度近视者在LASIK术后6~12个月(中远期)角膜前凸仍不同程度存在,视力可能有回退;轻、中度及高度近视者术后6个月角膜前凸基本稳定,视力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角膜地形图Orbscan-Ⅱ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前后检查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本中心行LASIK治疗患者45例89只眼,术前屈光度(球镜等量)为-1.0~-16.0D,平均-6.23±2.89D,对术后随诊满3个月的患者视力,屈光度及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对其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所检查地形图,统计分析.结果 术前检查SimK1(模拟角膜い屈率)43.70±1.78D,SimK242.41±1.47D,术后1周、1个月、3个月SimK136.62±2.66D、37.06±2.64D、37.47±2.56D,SimK235.80±2.71D、36.21±2.61D、36.78±2.52D.角膜后表面高度图中,后表面最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术前为28.26±11.57μm,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为70.33±28.30μm、66.48±21.34μm、63±20.16μm.结论 Orbscan-Ⅱ能提供更多的角膜形态的信息,在测量角膜地形及全角膜厚度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们利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256眼术前和术后角膜形态的变化进行测定分析。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我院LASIK手术的病人156例256眼,年龄18~46岁。男性114眼,女性142眼。近视-2.0D~12.5D,散光<-4.0D,矫正视力均在1.0以上(包括1.0)。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imer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758例(1 510眼)术后屈光回退.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法国产Moria M2旋转式角膜板层刀,刀头为110#,同一手术者进行手术,术前及术后1年的随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中低度近视(-1.00~6.00 D)938眼,92眼回退,回退率为9.8%,高度近视以上(-6.25~20.00D)572眼,152眼回退,回退率为26.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近视回退量与术后角膜基质床厚度呈负相关与术前预矫屈光度呈正相关.结论 LASIK术后屈光回退与术前预矫屈光度、术后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后时间及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 采用LASIK对68例(116眼)复性近视散光进行治疗.根据散光度大小分为两组:Ⅰ组(-2.25~-3.00 D)和Ⅱ组(-3.25~-6.00 D).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和屈光度.结果Ⅰ组术后平均散光度从术前(-2.51±0.68)D下降为(-0.51±0.25)D;Ⅱ组术后的平均散光度从术前(-3.85±0.40)D下降为(-0.52±0.22)D.术后12个月时两组残留散光度无明显差别.两组术后的平均裸眼视力均好于术前矫正视力.结论 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眼术前检查、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148例(295眼)屈光度-6.00~-14.75 D的高度近视眼患者进行LASIK治疗的临床资料.在术后12-24个月比较术前和术后视力、屈光度的变化、眼压、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 术后12-24个月时,148例患者295眼中有257眼(87.12%)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271眼(91.86%)球镜残留屈光度在-1.00 d以内; 术后裸眼视力低于术前矫正视力,且近视屈光度高于-1.00 D的屈光回退24眼(8.13%).结论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具有安全、有效、稳定等特点,是治疗近视的理想手术,但对于高度近视眼患者要注重手术前检查和手术参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的效果.方法 对101例(197眼)近视眼行LASIK手术,按屈光度分为三组,Ⅰ组:<-6.00 D(57眼);Ⅱ组:-6.25~-10.00 D(109眼);Ⅲ组:>-10.25~-15.00 D(31眼).检查术前和术后1年的视力(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和角膜地形图.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1.0者在各组分布的比率分别是94.3%、80.3%、42.0%;残余屈光度≤±0.50 D分别是99.3%、85.7%、59.7%.屈光度在术后3个月稳定,术后并发症少.结论 LASIK是治疗近视艰较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Orbscan-Ⅱ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后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80只眼)屈光不正患者于LASIK术前和术后1、6个月用Orbscan-Ⅱ检测角膜后表面隆起度及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手术前与术后1、6个月Orbscan-Ⅱ测量的角膜后表面隆起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度近视组角膜后表面隆起度改变量均大于中低度组的改变量,结果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术后1、6个月Orbscan-Ⅱ角膜后表面隆起度改变量与角膜平面屈光等效球镜度改变量之间有相关关系(r=0.404,P<0.05;r=0.54,P<0.05);术后6个月角膜后表面隆起度改变量与激光切削量有相关性r=0.33P<0.05。结论Orbscan-Ⅱ角膜后表面隆起度检测对LASIK术后动态观察及处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联合LASIK手术对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实验组54例(106只眼),采用后巩膜加固联合LASIK手术。对照组48例(95只眼)行LASIK手术。全部病例屈光度范围-8.00DS~-10.00DS,近视散光-0.50DC~-1.50DC者有38只眼(18.9%),矫正视力均≥0.8。男45例,女57例,年龄18~44岁,平均(21.9±3.2)岁。术后对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参数、泪液分泌情况及泪膜破裂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5者有66眼(62.6%),≥1.0者有40眼(37.74%);12个月时,≥0.5者有60眼(56.60%),≥1.0者有46眼(43.40%)。对照组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5者有66眼(69.47%),≥1.0者有29眼(30.53%);12个月时,≥0.5者有70眼(73.68%);≥1.0者有25眼(26.32%)。术后1个月时,两组的平均屈光度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6、12个月时,对照组的平均屈光负值增大,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时,泪液分泌量高于实验组,BUT较实验组延长。LASIK术后1年内,实验组眼轴基本稳定,而对照组逐渐延长。结论后巩膜加固联合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效果好于单纯LASKI手术,对高度近视视网膜的功能是否能改善,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方法对36例(67只眼)术前屈光度数为-2.00~-14.50D,平均(-7.21±2.96)D近视患者行LASIK治疗,按切削后角膜基质的厚度分为两组:A组250~300μm,B组>300μm,各组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周及3、12个月进行角膜内皮镜的检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内皮细胞密度。结果LASIK术前和术后1周及3、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术前和术后1周及3、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ASIK不引起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是矫正近视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术(PSR)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48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PSR术,1个月后再行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1、3、6、12个月随访,进行验光、眼轴等检查。结果屈光度:PSR术前分别(-18.5±5.21)D和(-17.15±6.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aco与IOL术后1、3、6、12个月分别为(-0.75±1.21)D、(-0.80±0.89)D、(-0.86±0.95)D、(-0.95±0.7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PSR手术前后分别为(30.21±1.04)㎜和(30.10±0.9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2个月眼轴为(30.15±1.64)m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先进行PSR术控制眼轴延长,再行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改善视力,矫正屈光,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激光性角膜手术与眼内屈光手术矫治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收治的超高度近视患者行各类屈光手术患者74例共108眼,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之分为A、B、C 3组各36眼,其中A组患者行LASIK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C组患者行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进行各项指标的统计对比。结果 3组患者在治疗之后视力均比术前有明显提高,A、B、C 3组患者的术后屈光度分别为(-2.10±2.38)D、(-1.75±1.33)D和(0.83±1.16)D。结论对于超高度近视患者而言,晶状体性屈光手术的效果要明显优于LASIK术,而且对于超高度近视患者而言应当根据患者的年龄、眼部情况等进行具体的手术计划制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术在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80例(112眼)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按照收治的先后顺序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56眼).参照组患者使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实验组患者使用超声乳化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半个月、1个月的视力、角膜散光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  相似文献   

17.
金颖  王雁  杨坤  王璐  赵金荣  耿维莉 《天津医药》2018,46(9):978-982
目的 比较去上皮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患者术后的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近视矫正手术的低中度近视患者103例(103眼),LASEK组51例(51眼),FS-LASIK组52例(52眼)。比较2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残余等效球镜度(SE)、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相差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在术后1、3个月2组UCVA、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LASEK组SE较FS-LASIK组升高(P<0.05),但术后3个月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 组和 FS-LASIK 组术后 1 个月、3 个月总高阶像差、球差均较术前增加(P<0.05);FSLASIK组彗差术后1个月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LASEK组彗差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S-LASIK组术后1个月全眼总高阶像差和彗差均较去上皮瓣LASEK组升高(P<0.05);术后3个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去上皮瓣LASEK术式矫正近视术后早期可达到与FS-LASIK相近水平,尤其适用于低中度近视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眼表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0例64眼,观察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主观干燥异物感、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nner I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inguptime,BUT)、角膜荧光染色及跟表虎红染色试验,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天、1周、1个月术眼有明显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染色;眼表虎红染色试验较术前有明显增多;SIT明显减少,术前04.67±10.35)mm,术后一周(12.45±6.34)mm;BUT明显缩短,术前(10.56±4.56)s,术后~周(5.35±2.54)s(P〈0.05);术后3~6个月术后干燥异物感,角膜荧光染色、虎红染色、SIT及BUT恢复到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眼表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短期内影响泪膜功能,导致干眼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