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应用及细菌耐药情况,评价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调取我院2012年1~6月抗菌药物的使用数据,采用限定日剂量(DDD)法分析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利用我院检验科2012年1--6月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分析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结果我院住院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最多;病原菌检出率较高的科室分别为ICU、呼吸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肾内科等,分离细菌以不动杆菌属、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耐药率达54.3%~74.3%,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仍敏感。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趋于合理,但仍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耐药性监测结果控制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菌药物的使用状况及细菌耐药率的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利用DDD数分析方法对我院2002年~2004年抗菌药物消耗量进行统计,并对同期细菌培养分离结果和药敏试验中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02年~2004年我院抗菌药物DDD s年平均增长率为6.51%,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占抗菌药物DDD s78%以上,DDD s排序上升较快的是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药和硝基咪唑类;3480株致病菌中敏感菌株1868株,占53.67%,耐药菌株1612株,占46.32%;耐药率较高的分别是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耐药率上升较快的是抗真菌药、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药和喹诺酮类。结论抗菌治疗应参照药敏结果,结合临床疗效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控制抗菌药物用量,防止或减缓细菌耐药性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1821株G~-菌和G~+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以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8月临床分离的1821株细菌进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敏试验,并对耐药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大多数G~-菌有强抗菌活性,尤其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分别为6.2%和3.8%)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分别为13.6%和9.6%)有强抗菌活性;G~+菌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耐药率均大于78%。结论我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现象明显,采取有效措施延缓耐药株的出现从而控制院内感染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的增多,耐药程度增强,致病菌株的增多,使控制院内感染成为临床工作者面临的棘手问题[1],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其高效,选择性强,低毒,广谱,尤其是头孢菌素耐药率低等特点,成为临床应用广泛的抗菌药物,并在世界抗生素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细菌耐药机制很多:包括靶位结构或亲和力改变,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胞膜主动外排泄系统及细菌产生灭活酶等.而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主要机制是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药物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而使其失去抗菌活性[2].为了解决细菌产酶耐药问题,广大医、药工作者通过研制耐酶的药物及β-内酰胺抑制剂和抑制剂复合物等抗生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提供更广阔的临床应用空间.如何将现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理而最优化的使用,于是也就成为摆在临床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综述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理特点及有关进展,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5.
邓丽菁  毕津莲  李湘斌 《中国药房》2010,(38):3572-3575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及细菌分离和耐药率的变迁特点。方法:调取我院2006~2008年抗菌药物的出库数据,采用限定日剂量法分析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同时采用API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及药敏卡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3年中,第1、2代头孢菌素和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消耗数量逐年增加,而第3代头孢菌素和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应用率逐年降低;同期临床分离的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6.2%~78.8%),大肠埃希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和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耐药率有下降趋势。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现象较严重,限制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可能减缓细菌耐药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益阳市中心医院2011年1~11月临床分离获得的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VIEK32细菌鉴定仪及GNS448药敏板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011年1~11月我院共分离获得细菌菌株150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G-)984株(65.58%),革兰阳性菌(G+)516株(34.42%);分离获得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居前3位.肠杆菌科中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检出率分别为61.27%和20.04%;分离获得的菌株对美洛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最低,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受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18%.结论 我院分离获得的病原菌以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为主,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控制细菌耐药性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5,(14):1935-1938
目的:了解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和临床主要致病菌耐药情况,为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咸阳市中心医院2011-2013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消耗金额和用药频度(DDDs),并对同期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其结果。结果:2011-2013年,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和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消耗金额始终排在各类抗菌药物的前3位,喹诺酮类所占销售金额的比例逐年下降,但其代表品种左氧氟沙星的DDDs在2013年出现上升且排序提前。表皮葡萄球菌居医院感染葡萄球菌中的第1位,始终位列分离病原菌的前3位,对很多药物的耐药率达50%以上。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分离出的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该院的细菌耐药形势严峻,应根据药敏结果谨慎选择抗菌药物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抗感染效果最好的一类抗菌药物,但目前细菌对这一类药物耐药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细菌耐药机制中最主要的机制是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作用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β-内酰胺环打开而灭活,这是细菌产生获得性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1]。近年来,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构成发生了变化,即肠杆菌科细菌分离下降而耐药率高的非发酵菌逐渐上升,并已成为机会感染与医院感染的主要菌群之一[1,2]。本调查对常见非发酵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应用细菌鉴定和药敏测定仪,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物敏感度测定,依据检测结果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并且具有良好疗效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他唑巴坦与相应的抗生素联合应用的体外抗菌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蒙永 《北方药学》2016,(3):164-165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G-球菌检查结果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我院近三年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G-球菌为主,构成比例前五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2.95%)、肺炎克雷伯菌(13.87%)、铜绿假单胞菌(9.53%)、鲍曼不动杆菌(4.67%)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8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分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有病原菌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甙类抗菌药有较高的耐药率,对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对喹诺酮类药物相对敏感.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仅对亚胺培南等少数药物敏感.结论:革兰阴性菌仍是临床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病原菌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广泛耐药.因此,应建立细菌耐药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对抗菌药物进行调整,以降低耐药菌株产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及细菌耐药的变化趋势,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降低细菌耐药发生率和院内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统计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患者应用抗生素品种、数量消耗量,同期病原菌感染情况、耐药细菌培养分离结果,应用细菌耐药监测软件统计处理数据。结果2010—2012年我院住院患者应用抗生素药物11类40种,其中DDDs排名居前3位的依次为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我院2010—2012年住院患者培养标本中分离到菌株分别为830、1274、3278株,其中排名居前2位的依次为革兰阴性细菌(G-)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3年间抗菌药物总用药频度(DDDs)与细菌耐药呈正相关,β-内酰胺酶类药物的DDDs与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存在相关性(r=0.7035,P〈0.05)。头孢菌素类的DDDs与G-菌耐药率间呈正相关(r=0.8002,P〈0.05)。喹诺酮类的DDDs与G-菌耐药率呈正相关(r=0.8045,P〈0.05)。结论抗菌药物的DDDs与细菌耐药率具有相关性,合理应用抗生素可减少细菌耐药发生,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统计分析某三甲医院2011年-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革兰阴性细菌耐药率,为临床降低细菌耐药性和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1年-2013年送检病原菌培养结果、同期各类别抗菌药物累计使用频度和细菌耐药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2013年排名前五位的革兰阴性病原菌均为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阴沟肠杆菌,每年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抗菌药物总用药频度逐年减少,从2011年的255456.37 DDDs下降到2013年的155024.25 DDDs,头孢菌素 酶抑制剂类及大环内酯类用量排名逐年升高,三四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类用量排名则逐年减少,抗真菌类及碳青霉烯类排名无明显变化。各类细菌对阿莫西林耐药率均较高,2013年基本达到100%,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逐年上升,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类抗菌药呈逐渐耐药趋势。 结论 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频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部分细菌的耐药率有增加的趋势,需要更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缓目前的耐药形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统计分析某三甲医院2011-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革兰阳性细菌耐药率,为临床降低细菌耐药性和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院2011-2013年送检病原菌培养结果、同期各类别抗菌药物累计使用频度和细菌耐药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3年排名前五位的革兰阳性病原菌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每年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抗菌药物总用药频度逐年减少,从2011年的255456.37DDDs下降至2013年的155024.25DDDs,头孢菌素+酶抑制剂类及大环内酯类用量排名逐年升高,三四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用量排名则逐年减少,抗真菌类及碳青霉烯类排名无明显变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有下降趋势,溶血性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结论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频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部分细菌的耐药率有增加的趋势,需要更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缓目前的耐药形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故城县医院检出的病原菌分布及其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恒星细菌分析系统对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分离的613株病原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琼脂纸片扩散法。结果 2012年下半年共收集非重复临床分离菌株61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17株占68%,革兰阳性菌128株占20.8%,真菌68株占11.2%,除真菌外其他病原菌的耐药率较之上半年都明显增加。结论应完善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加强细菌培养意识,严格控制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和用药标准,预防抗菌药物耐药率的快速产生。革兰阴性杆菌在住院患者感染中占主要地位,临床医师应警惕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目前细菌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我院临床分离的细菌耐药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2年我院分离出细菌475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504株(占73.7%),革兰阳性菌l250株(占26.3%)。大肠埃希菌(1030株)、肺炎克雷伯菌(779株)、金黄色葡萄糖球菌(502株)、铜绿假单胞菌(444株)、鲍曼不动杆菌(426株)捡出细菌数居前5位,为我院临床常见细菌,总菌株数占检出细菌总数的66.9%;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临床常见发酵菌,亚胺培南仍是耐药率最低的药物;对非发酵菌则需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选择治疗药物;对葡萄球菌属耐药率最低的是万古霉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21.9%,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87.9%。结论:细菌耐药性较2011年有所下降,但总的耐药形势仍然严峻,特别是非发酵菌的耐药率仍较高,临床选择药物治疗方案困难,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的应用情况及细菌分离和耐药的变迁特点。方法:调取我院2008~2010年抗菌药的出库数据,采用限定日剂量法分析抗菌药的应用情况,同时采用API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及药敏卡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的用药频度逐年增加,第2、4代头孢菌素的用药频度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广谱青霉素、第1、3代头孢菌素和含B内酰胺酶抑制药复方制剂的用药频度保持平稳。同期分离的细菌中,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率逐年递增,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比较严重,需引起重视.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细菌的耐药现象比较严重,应限制广谱抗菌药的应用,以延缓细菌耐药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呼吸道双重病原菌感染的病原学及耐药率,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许昌市中心医院住院患者中呼吸道双重病原菌感染的127例患者的呼吸道标本培养结果,与同时期内随机抽取的单一病原菌呼吸道感染患者130例,在病原学分布较为相似的情况下,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双重病原菌感染者细菌的耐药率与同一病原菌单独感染的耐药率差异,探讨双重病原菌感染时患者的抗生素使用原则。结果呼吸道双重病原菌感染患者单一细菌的耐药率较同一细菌单独感染耐药率明显增强,两种病原菌相互影响下,用药限制显著增多。结论临床应慎重选择抗生素,以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2012年我院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的流行趋势,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在我院就诊患者的病原学及药敏检测资料,分析临床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对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进行统计。结果:2012年共收集4208份临床标本,分离出致病菌1069株,阳性率25.40%。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8.48%,革兰阳性菌占21.52%。检出肺炎克雷伯菌223株(20.86%),居第1位,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183株(17.12%),鲍曼不动杆菌143株(13.38%),大肠埃希菌120株(11.23%),金黄色葡萄球菌104株(9.73%)。病原菌主要分布于呼吸道和伤口渗液,分别占全部病原菌的57.01%和22.01%。多重耐药菌平均检出率为33.92%,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菌株检出率最高(39.16%),其次是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33.63%)。结论:我院病原菌耐药形势严峻,应加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监测,加大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